(十七)裕王府里是非多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343字 发布时间:2021-12-14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二集

 

在严嵩父子被道长骂的狗血淋头之时,裕王这边也遇到了点儿夫妻问题。针对道长赏给王妃娘家人的十万匹丝绸,到底要不要退这个辩题,裕王夫妇展开了辩论,裕王说要退,王妃说不能退,俩人讨论了半天也没谈拢。男人和女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本就是截然相反的,裕王坚持要退丝绸,主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形象,浙江两县遭了水灾,国库没钱,朝廷竟然沦落到了要从商人手里借粮赈灾的地步,端的是有伤国体;东南反恐战争形势严峻,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胡宗宪的军费至今还没着落。国事早已是举步维艰,偏偏此刻,自己媳妇娘家人还攥着十万匹丝绸不放,就如同参加慈善晚会搞诈捐一样,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裕王就是想用自己媳妇儿娘家的十万匹丝绸,帮自己收买一波民心,顺便攒攒路人缘,争取再涨点粉儿。

 

裕王妃不愿意退丝绸,主要考虑的还是顾全道长的面子,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留下丝绸既照顾了道长的感受,自己娘家还捞了实惠,何乐而不为呢。讲道理,国家都穷成这个鸟样子了,当一把手的怎么也得做点表面文章,装点下门面啥的,也不知是什么骚套路,道长反手就赏了儿媳妇10万匹丝绸,这是沈老板年产量的一半,出口西洋贸易额的20%,难怪海老爷说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裕王要是把丝绸退了,自己的路人缘是保住了,可当儿子的越是通情达理,越显得道长他老人家不干人事,不是个东西,当老子的心里能痛快嘛。所以说裕王那不是在退丝绸,他这是在当众打道长的脸。

 

退丝绸的事谈崩了,裕王心里不痛快,把躲在外面的冯宝喊进来,问问宫里的情况,媳妇儿在旁边一个劲儿的问,裕王这儿连嘴都插不上,堂堂一家之主成了摆设。好不容易等了个话茬,裕王吩咐下人去找徐高张三位来家里议事,当着下人的面,直接就被媳妇儿给怼了回来。其实媳妇儿说的也有道理,形势不明先等等再说,就是表达方式欠考虑,男人都好面子,当着下人的面,被自己媳妇儿这么一通教育,裕王这回是真的怒了。

 

男人最反感女人说的话就是“不是我说你”,一听这几个字儿头就疼,媳妇儿话说的都在理,严党把持朝政20多年,上上下下都是他们的人,要倒严也得等道长的信号,可惜此刻裕王上头了,根本听不进去劝。不等媳妇儿把话说完,裕王犹如霸道总裁附体一般,甭管媳妇儿说什么,自己偏要反着来,还借题发挥对着媳妇儿撂了几句狠话,为了工作上那点破事,惹得夫妻之间不愉快,其实真没必要。

 

  到了晚上,徐、高张、三人跑来王府和裕王开小会,有了谭伦的信,浙江的局势对裕王这四位来说基本等于开明图了,比严嵩父子在家瞎猜强多了。高拱依旧是那么猴急,看完信就要安排小弟去微博买热搜,爆严嵩父子的黑料,裕王把上午媳妇劝自己的话又复述了一遍,告诉高拱,“稳住,我们能赢”。张居正一听老板意思是先别着急动手,赶紧随声附和,裕王盯着张师傅看了好一会,那眼神好似在看隔壁老王一般,弄得张师傅心里直发毛,没办法,谁让张师傅说的话跟人家媳妇说的话如出一辙呢,现在这俩人有没有事不好说,不过看这架势,早晚得有点事儿。

 

  和三个鸡贼商量了半天,裕王还是觉得自己媳妇儿的话靠谱,不过看高拱那跃跃欲试的样子,也不能太打击鹰派的积极性,多少也得做点准备工作,于是拍板先让人准备严嵩父子的黑材料,等形式明朗了就实名举报。不得不佩服清流的人才储备,要烈士有烈士、要喷子有喷子、要公知有公知,一听要整人高拱就兴奋的两眼放绿光,点名儿让邹应龙去干,邹御史绝对属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那一类人,而且常年喷人,斗志异常旺盛,安排他去打黑枪,那真是物尽其用。单位的事聊差不多了,家里这摊事还没完呢,媳妇儿闹着要回娘家退丝绸去,俗话说当面教子背后劝妻,哪怕是当朝储君,这媳妇儿该哄还是得哄。

 

建议大家有兴趣的去看第十二集32分钟这段戏,尤其是徐阁老的台词。鸽派大佬就是牛,话说的挺多,建设性的意见也提了不少,可是仔细一推敲,似乎徐阁老啥也没说,就看见鹰派高拱、张居正在那里出谋划策、秀操作,会都开完了,对于倒严的事,也看不透徐阁老到底是啥态度。鹰派这二位想干什么都写在脸上,对比下徐阁老的发言,人家只提意见,根本就不表态,这才是大音声稀的至高境界。以后再遇到大会、小会,都可以参考下徐阁老的套路,重要的事情会前或者会后单独和领导说,会上只管划船,切忌随便表态。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算无遗策,即使像道长这样手握最强大的情报系统,近乎于开全图的玩家也不例外。关键就在于信息传递的时间差,就如同你一边和主播对线、一边看直播,一样打不过,除了本身技术不过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所谓的直播,其实是开了延时的,你看到的画面至少晚了五分钟。说回织造局买田这事,胡宗宪和谭伦的共识是,无论如何要把灯笼摘下来撇干净道长,分歧就在于,摘了灯笼后还要不要买田。如果让胡宗宪的人去摘灯笼,自然就会如高翰文那般,把船都扣了,让沈一石买不成田,为了能让沈老板顺利买田,谭伦只能自己带兵去摘灯笼,这才是谭大人亲自跑去淳安的根本原因。胡宗宪在干什么,他在赌人性,赌的就是摘了灯笼后,高翰文和海瑞可以顶住压力把田留住,再坚持个2,3天,自己的粮船也就到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半路遇到高翰文是意料之外的事,但谭伦知道高翰文中了仙人跳,去淳安是被逼着帮沈老板买田站台的,所以才能放心的把任务转包给高翰文,自己溜了,可见高翰文被杨金水解了套,这个关键信息有多重要。行使自由意志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人身自由,高翰文就是个例子,工作层层转包,到了海老爷这里成了摘灯笼、扣粮船,等海老爷执行任务的时候,扣粮船又变成了奉旨赈灾,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从结果看,胡宗宪率领的严党左派取得了胜利,浙江没有乱,严党也不会倒,可实际上这局棋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每个人都要在棋盘上比划两下,最后的结局超出了所有参与者的预料。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掌控局势,这才是《大明王朝1566》最精彩也是最贴近现实的地方,生活中可没有多智而近妖的诸葛村夫。

 

织造局买田莫名其妙成了奉旨赈灾,道长没下水,浙江官府反倒欠了沈老板一屁股债,郑泌昌此刻的心态算是彻底崩了。该怎么形容郑大人眼前的局势呢,大概就是三路高地全破,队友要么泉水挂机、要么在读秒,就剩郑大人自己,孤零零站在水晶前面。郑大人即将面对的是,来自严党、清流、司礼监全方位无死角360度的打击报复,反正一颗头肯定是不够砍的,搭上全家老小够呛能还个利息。

 

这还只是织造局买田的事,还没算好基友何茂才搞的通倭案呢。底下人办事没一个靠谱的,郑泌昌让何茂才务必亲自去淳安,把真倭寇弄出来灭口。去淳安没问题,可织造局买田的事如何善后,何大人心里没底,总担心自己被郑大人卖了,必须得问清楚了才踏实。都到这节骨眼了,见何茂才还有心思和自己逗闷子,郑大人的心也是拔凉拔凉的,眼一黑就晕了过去。这就叫现世报,上次高翰文被吓晕也是在这间屋,只不过这回,郑泌昌是真晕不是装晕。好半天郑大人才缓过气来,手都抬不起来了,还得安排工作,说自己去找杨金水善后,让何茂才这位祖宗赶紧去淳安,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心疼郑大人一秒,实在是太难了。

 

沈老板赈灾都快从建德回来了,锦衣卫几位老哥才赶到浙江,延时的问题进本无解,道长技术再好也秀不了微操。杨公公热情款待了远道而来的几位锦衣卫老哥。出京前,吕芳早就嘱咐过了,让这几位来了浙江一切都听杨金水的,让办谁就办谁,绝不含糊。杨公公第一个要办的就是沈一石,讲道理,沈老板哪哪都好,经商有道、为人讲究,尤其每年分得一手好茶叶,从北京到浙江一众官员都挺满意,连何茂才都亲切的管他叫“老沈”。老沈千好万好,就一个毛病,胆子太大,区区一个商人,就敢在织造局的地盘,用杨金水的干儿子,给小阁老推荐的杭州市长设套,玩仙人跳;“奉旨赈灾”分明就是矫诏,光天化日之下,沈一石竟然敢当着海老爷和一众乡亲的面儿,明目张胆的假传圣旨,这可是诛九族的罪过。

 

这么多要人命的事儿,沈一石不请示、不汇报,一拍脑袋就给干了,就算沈老板你自己活腻味了,可杨公公还想活着回北京进司礼监呢,所以沈老板这人再好也不能留了,否则得把杨金水给坑死。要搞沈老板,一般的司法手段可不太方便,主要是大家伙儿合作了这么多年,沈一石手里的黑材料实在太多,万一沈老板选择坦白从宽争取立功表现,不知道多少人要吃挂落,唯有交给几位锦衣卫老哥,特事特办才稳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