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本书后,本想去旅行,即使需要前后隔离14+14=28天也无所谓,至于已经购了飞机票,又主动退掉了飞机票的事,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虚构的。
像我这种最远路程是重庆到成都的土著,完全可以写成土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可以飞过去。
那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产生了实质性的效果,使得有必要写这个“后记2”,不然,读者们、朋友们会不解的追问个不停。
这说明,“后记1”的出台也是有代价的,本来没有的事,结果被迫花费时间、精力炮制出“后记2”来填“后记1”这个烂招的坑,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坑在等着填。
现在发现,当个作者其实是很累的,累就累在必须迎合读者而多少失去了些自我,大家认为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是说着玩的,作者是在尽量的保持个性,这个尽量是很累人的。
人们使用钞票的时候从不关心印刷日期,读者读一本书的时候,同样无视出版社,读者对该书的所有好评和差评都是由作者来承担,决定写书和出书是要有勇气的。
写作本书的过程也是深度思考人生的过程,有一些不清晰的想法始终在那里晃。
写完本书,有了一些和高手们交流的机会,这才产生了“后记1”,该创意来自于增加流量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我隐约意识到,这个想法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为据我所知,好多读者只在浏览器上阅读,连阅读账号都不注册。
当稍微深入思考这个创意时,有一种久违的记忆被唤醒的感觉,长期以来模糊的心态突然得到具体化,有点像在无数次实验后,突然得到一个简捷的线性表达式的那种心情。
此时已经感觉到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后记1”的段子已经写好了,因为其具体内容随便怎么写都行,其重点就是个烂,需要润色的是要烂得有点意思,以便让读者萌生想看看这本书究竟有多烂的冲动,作者为读者操碎了心。
这篇烂文的创意显得极其宝贵,将伴随我后半辈子,这篇烂文将为我以后的生活,遇事时的决策,更可能是为遇事前的预测提供灵感。
说得很玄的样子,一种思想,每个人有能力完全、准确的表达出来吗?不会吧,否则就不会有哲学了。
但只要有思想,就会有行动,这些行动就是在有意无意的表现这些思想,只要有行动,对这个人而言,这些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别人觉得不合理。
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实际是和人的哲学态度,也就是和人的三观有关。
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每种关系在头脑中的不同权重派生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最后形成的想法和行为只是各种关系的一个排列组合结果而已,总会有的,总会在某些人、某个人身上体现出来。
“后记1”就只可能是我的“后记1”,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后记n”。
“后记1”的重要性不在于这篇烂文本身,而在于其思想精髓,当然,刚才说了,这明显不是通用型的,不值得推广,只是对个性前提下而言。
所以,我书中反复说了,不可全信、仅供参考、不适合中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
今后,我也许、可能会印一张名片,上书“《后记1》作者闪灭”。
我猛然发现,我的人生离不开烂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出烂招。
“后记1”从创意到决策和出笼,是在多位高手参与下的集体创作,在此感谢高手们,感谢读者,感谢爱文,感谢网络,“将来还有可能感谢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