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261字 发布时间:2022-01-29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真是说曹操曹操便到,赵贞吉刚刚还在说“北镇抚司上差也没到”,擦脸巾还没放下就有人前来禀报,“禀中丞大人,北镇抚司上差到了”,赵贞吉漫不经心地“哦”了一声,便吩咐把人请进来。赵巡抚一把脸未擦完,海老爷和王用汲屁股也还没坐热,多日未见的北镇抚司上差就踩着点进来了,这就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出双簧节奏设计的也忒紧凑了。看着朱七等人走进后堂,赵贞吉一本正经地开始念起了台词,“这几日一直等杨公公,他却不露面,不能拖了,看起来只好由我们三个钦点的问官和四位上差,一起先行拜读皇上的谕旨,然后再请你们将圣旨给杨公公宣读。”不吹不黑,论起鬼扯的功力来,理学之臣跟杨公公那真是难分伯仲,赵贞吉这几日确实在等杨公公,为的就是摸清楚杨公公那边还有什么别的幺蛾子没有。

 

赵贞吉这时候才对海老爷、王用汲说“不能拖了”,实在也是有些此地无银、做贼心虚,讲道理要不为防着海老爷和王用汲,赵巡抚随便寻个理由再拖个十天半个月的,也不是什么难事。以杨公公玩失踪为借口,先把案子拖它个七八天,勉强也能说得过去,对海老爷他们也算给了个交代。除了海老爷和王用汲,连蹲班房的郑泌昌、何茂才一早都拜读过圣旨了,赵贞吉此时特地强调说,“一起先行拜读皇上的谕旨,然后再请你们将圣旨给杨公公宣读”,就是委婉地转告海老爷跟王用汲,只有宣读了圣旨才算正式开启了办案流程,严格意义上来说,前几天只能算是为办案预做准备罢了,这里不存在所谓的拖延办案与消极怠工行为。

 

赵贞吉话音刚落,朱七随即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拜了旨,案子也怕办不了了”,赵贞吉不失时机地问了句“为什么?”,朱七坦然答道,“杨公公疯了”,赵贞吉紧跟着捧了句哏,“有这样的事?”朱七一字一句地娓娓道来,“沈一石家产牵涉的案子,许多地方都要问织造局才能知道,杨公公这一疯,这个案子恐怕就只能放一放了。”杨公公疯了的消息总算是借着朱七的嘴公布了出来,前面都拖了七八天了,如今又“只能放一放了”,按这个速度推算,没有个十天半个月,这圣旨怕是没法宣读了。应付差事般地念完了台词,朱七也不管在场其他人的反应,一转身带人就往外走,赵贞吉此时也恰到好处地表态了,“案子的事等过后再说,拿官服,我去看杨公公。”说罢赵巡抚看也不看海老爷和王用汲,吩咐了句,“你们二位先到官驿歇着,案子的事,等我通知吧。”便大步流星地走了。

 

海老爷和王用汲一大早赶到巡抚衙门,就为了看一场拙劣的表演,赵贞吉和朱七照本宣科的完成了表演,还不待海老爷和王用汲打出差评就匆匆离场了,只剩下海老爷与王用汲二人相顾无言、一脸无奈。事出反常必有妖,杨金水一夜之间忽然就疯了,这无疑成了最近杭州城最大的瓜,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织造局。王书办押送军粮一走就是五六天,等他回到杭州再去织造局门口踩完点回来汇报,只怕这消息都要下热搜了,何况赵贞吉早就怀疑王书办是内鬼了,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根本不需要王书办来通风报信,杨金水的事儿,赵贞吉一早就知道了。海老爷刚到杭州当晚就去提审了犯人;王用汲找赵贞吉求助,赵巡抚则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人出殡不怕殡大的态度,这些事想必王用汲早已第一时间写信给谭伦汇报了,再加上杨金水莫名其妙就疯了,潜伏在暗处的谭伦应该也能把事情猜得七七八八了。

 

理学之臣办事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就拿今天早上这个事来说,在巡抚衙门召见下属谈工作,本应该穿戴整齐在大堂上正襟危坐,结果人家赵巡抚偏不,故意穿了身休闲服,在后堂一边洗手擦脸,一边就把工作的事给谈完了;去织造局探望病人,本该穿的casual点,顺便带点水果花篮什么的,随便慰问慰问,虚情假意地说几句片汤儿话就完事了,结果人家赵巡抚偏偏要底下人带着官服,自己穿的好像是去出席杨公公追悼仪式似的,从赵贞吉的穿着打扮上就不难看出,究竟什么事才是赵巡抚心中的当务之急。杨金水到底是真疯还是假疯其实无所谓,赵巡抚真正关心的是,既然可以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地疯了,那杨公公会不会过几天忽然就原地满血复活、彻底痊愈了,毕竟道长那会,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属于玄学范畴,敬一堂大夫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也未必就能比蒙古大夫强多少。

 

赵贞吉去织造局探病其中是大有玄机,首先是择时的问题,杨公公宅在家里作妖了七八天了,赵巡抚早不去晚不去,为何偏偏选今天一早去探病;其次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赵巡抚为何一定要煞有介事,一身官服穿戴整齐的去探病,自己去不够,还偏要拉上四个锦衣卫一起去探病,所为何来?先解释择时的问题,在职场上,“拖”才是解决一切棘手问题的灵丹妙药,用好“拖”字诀,本来能成的事可以生生把它拖黄掉;注定要玩完的事也可以半死不活地一直吊着半口气;可以耗走不喜欢的领导,也可以等来赏识自己的伯乐。就如赵贞吉去探病一般,棘手的问题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待到实在拖不下去了,这才迫于无奈、硬着头皮去登门拜访。

 

大明朝的事总是变来变去的,具备相当的不确定性,始终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本来是毁堤淹田的事,郑泌昌硬要掰成自然灾害,又被胡宗宪强行定性成了河工失修;比如挂着织造局灯笼的粮船在杭州码头的时候还是去买田的,到了淳安忽然就变成奉旨赈灾了;又比如本来以为沈一石只有一套账本,郑、何二位脸都烧花了,还不知道账本其实有两套;再比如齐大柱同志的身份认定也是相当随性,从淳安桑农到通倭案嫌疑犯,又到浙江义勇军、职业军官,再到通倭案主犯,最后到锦衣卫十三太保,这一会儿一变的,就算预言家也摸不准这老哥到底是啥身份。赵贞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既然杨金水可以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就疯了,谁能保证过个三五天,再吃几付敬一堂大夫开的药,杨公公就不能再痊愈呢?

 

职场上的矛盾分两种,一种是人民内部矛盾,一种是敌我矛盾,区别就在于是否还存在调和的可能性。对赵贞吉而言,清流鹰派与鸽派之间的矛盾就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至少在严党倒台前,两派还是可以求同存异、斗而不破的;天无二日、地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争夺浙江领导权的矛盾则是敌我矛盾,真正的不死不休、无可调和,就如同1945年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一样,所有的和谈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在浙江,赵贞吉和杨金水注定最后只能留一个。

 

诸位都知道杨金水的精神一点问题也没有,杨公公得的其实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而这心药其实就是赵贞吉。赵贞吉拖了七八天才去探病,而杨金水也是望穿秋水般地等了赵巡抚七八天,如果赵贞吉是一个人身穿便服偷偷跑来织造局探病,进了房间屏退众人关好门窗,和杨金水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两个人把话说开、把条件谈好,想办法一起把海老爷这个刺头给收拾了,估计杨公公这病多喝点开水也就好了。只可惜赵贞吉是穿着官服,带着一群锦衣卫大张旗鼓地来探病的,扫一眼赵巡抚的穿着打扮和做派,不用找敬一堂的大夫也能知道,杨公公这疯病怕是注定好不了了。

 

身穿官服代表着以官方身份来探病,暗示赵巡抚这次是来公事公办的,特地带着锦衣卫一起来就是为了让大家一起帮忙做个见证,众口铄金把杨金水的病做实,免的将来又整出个什么医学奇迹来。杨金水到底疯没疯,杨公公自己说了不算,敬一堂的大夫说了不算,甚至锦衣卫朱七说了也不算,只有赵巡抚亲自看过了,把相关情况写成汇报材料,以浙江巡抚的名义外加一众锦衣卫联署上报朝廷,这才算是真正的定性。所以说赵贞吉这次来织造局可不是来探病的,他是特地拉着锦衣卫帮杨公公来定性的,俗称上秤。毕竟杨金水只要人还待在杭州,就总有康复的可能,要想确保杨公公以后无法在浙江履职,赵巡抚肯定是要亲自送一程的,这才是赵贞吉心中真正的盘算。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赵贞吉知不知道杨金水是在装疯,自然是知道的,因为把杨公公逼疯的人里就有他赵贞吉一份,正因为知道他是装疯,赵巡抚才更不能给杨金水人任何翻盘的机会。杨公公既然那么喜欢做疯子,区区七八天怎么够,索性便成全你,让你这辈子一直疯下去,岂不是两全其美,你好我也好。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只是他人真的看不穿吗,还是将计就计呢,杨公公你既然敢自己往坑里跳,赵巡抚自然就敢顺手把你给埋了,让你再手把手教我赵贞吉做事,百因皆有果,杨公公你的报应就是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