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湘江北去,吾道南来”
1921年12月,蒋先云以优异成绩在省立三师毕业了。
正在他准备回家过年看望母亲的时候,有人从长沙来,叫他在三师等几天,等候中共湖南支部的通知。
他很高兴,润之先生一定会给他安排新的工作,便问来人,湖南支部的通知是什么内容。那人说,你过两天到长沙去就知道了。
他知道,两天之后到了长沙,润之先生一定安排他去一个革命最需要的地方,那时候,工作一定比在三师期间更繁忙,更艰苦。他想,休息两天也好,省立三师是我寻求真理,快速成长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除了上次陪润之先生去看过湘南学联办公大院浮桥公所外,学校里的景色倒没有好好欣赏过。于是,他决定用一天时间,好好游览一下校园。
他想起第一次入学的时候,自己提着一个旧柳条箱,告别了母亲、哥哥姐姐和众乡亲,与同村的几个同学离开了家乡。柳条箱是大哥先烈留给他的,里边的几本书,也是大哥留下的。蒋先云一行,从新田步行到常宁,然后乘小舟下衡阳,在晏家坪上岸。
他们蹦蹦跳跳来到湖南三师。横过一条马路,眼前是一道新修的围墙,围墙正中就是校门。走进校门,是宽阔的操场。
蒋先云几个放下行李,在操场上猛跑了几圈,才气喘吁吁地坐下来说说笑笑。操场后面是两栋三层楼房和一个三层的四合大院,靠围墙左右有几栋长长的三层楼,那是学生和教工的宿舍。前边两栋楼房之间有一座高高的四角楼,上边挂着一口很大的铁钟。
大家说:“这家伙好大,敲起来怕要震聋耳朵。”
蒋先云说:“好,振聋发聩嘛!”
教室寝室是早已编好的了。大坪塘的学生基本上分散在15、16、17三个班里,蒋先云在15班。第一天晚上,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大都累了,很早就倒在床上“呼呼”睡了。有几个没有睡意的,便抓紧去街上游逛。
蒋先云没有睡,也没有跟着去街上,他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本残缺不全的《柳河东集》,还是大哥蒋先烈留在家里的。
读小学的时候,开始他一是要赶功课,二是不太看得懂,只是翻看一些比较浅显的诗文,如《捕蛇者说》、《永某氏之鼠》、《江雪》等,谁知这一翻,便入迷了。读着读着,对社会、人生也就有了与他年龄不相对应的理解。来到三师,他觉得,这里与小学不同,学习要更主动,更自由,自己要抓住这短段的几年时间,多看一些有用的书,弄明白世上的一些事情。
读着读着,不觉已到了11点了,那几个外出的同学兴犹未尽地回来了。他们见蒋先云还在看书,便七嘴八舌地说起上街的观感来。有的说:“大城市就不一样,街道比晒谷坪宽,楼房比我们村最高的树还高,还有那车人来人往的,挤都挤不开……”有的说:“商店五花八门,里边要什么有什么,可惜我们没有钱!"有一个同学见蒋先云一边听一边还在看书,便说:“先云你也去看看嘛!”
蒋先云心不在焉地说:“好,好,我明天去。”等那几位睡了,他还看了好几首诗,直到瞌睡来了,才和衣而睡。
第二天上国文课的时候,由于课本没有到,国文老师说:“今天我们不讲课文随便聊聊。我先问你们,你们以前在家除了读小学的国文课本之外,还读些什么书?"
同学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没有人回答。
老师走到蒋先云跟前,问:“你叫蒋先云是吧?”
蒋先云站起来回答:“是,我叫蒋先云,字巫山。”
老师:“巫山,听说你读初小跳了级,初小毕业你只补习了一个多月就考上了三师,还是全永州的头名状元,你说说,平时还读了那些书?”
蒋先云说:“我家里穷,买不起书,我父亲和大哥留下的几本书我都翻看完了。”
老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书,或什么文章?"
“我喜欢柳河东的一些诗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蒋先云兴致勃勃地说。
旁边有同学说:“怕是胡诌吧,诗人哪有叫河东、河西的,还柳树呐!”
蒋先云说:“柳河东就是柳宗元,因为他祖籍是唐朝蒲州解县,古时这里属河东郡。柳宗元说河东,古吾土也。因此被尊称为柳河东’。”
听了蒋先云的解释,刚才那些讥笑蒋先云的同学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敬佩起来,说:“原来如此,柳河东就是柳宗元啊。”
老师又问:“那你最喜欢柳宗元的哪些诗文?”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捕蛇者说》和《送薛存义序》。"蒋先云答道。
“为什么?"老师停了几秒钟,又说“《捕蛇者说》就不用说了,你说说《送薛存义序》吧。”
“《捕蛇者说》喊出了'苛政猛于虎’,这是一般老百姓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而《送薛存义序》就不同了,它不是只为老百姓呼喊,而是提出了应当是民役官而不是官役民的问题。"说到这里,蒋先云索性背了起来,“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盛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老师一听蒋先云这番回答,心中暗暗称奇。他说:“好,说得好,头名状元,不虚此名!"
最后,老师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国文,不只是读几篇课文,写几篇应景文章,我们要象蒋先云同学那样,关心国家大事,体会民生,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吃了晚饭,蒋先云和几个新田的同学走过操场,穿过第一栋教学大楼,拾级而上,来到学校最高处一一钟楼。只见滚滚湘江,向北而去。
大家顿觉天地高阔,心胸开朗。
比蒋先云他们早一届的新田同学肖明指着钟楼西墙上的一面大镜子说:“早在南路师范学堂时,一名老学监从外国杂志上看到一张显微镜照片,也想赶赶时髦,标榜自己是新派,便花了一大笔钱,向日本国订购了一台显微镜。可是时间过了一年多,货才送到,拆开包装箱一看,里边哪里是什么显微镜,而是一架普通的放大镜,只不过比别的学校的大了许多罢了。后来,他叫人将放大镜嵌在这钟楼的西墙上。因为这面镜子有些变形,人一照,怪模怪样的,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于是,同学们给这面放大镜改了一个名字,叫哈哈镜。”
大伙儿也凑上前去照了照,一见自己和别人那丑八怪样儿,不禁捧腹大笑起来。笑了好一阵之后,发现镜子旁边有一付对联,纷纷念了起来:“大河横溢,高塔仰止”。
肖明说:“这是衡阳的一位名士写的,写下这付对联后,就没人再敢写了。为此,学校里还给那位名士送了一个大红包呢。”
有同学说:“这对联是写得好,有景有情,有气魄。”
蒋先云说:“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今天我就不信那一套,偏要再写一副,与那位名士比试比试。”
同学们都说:“好,看我们新田才子的!"
蒋先云思索了一会,拿起钟楼上为文人骚客备用的毛笔,蘸蘸墨,在一张白纸上挥毫疾书,写下八个大字:“湘江北去,吾道南来”。
众人见了,高兴得跳了起来,拍手叫道:“太好了,太好了!”
肖明说:“哼,大河横溢,什么大河?长江、黄河也是大河。湘江就比大河好,具体嘛!横溢也不如'北去’。吾道对湘江,'南来对北去’,对得多么工整呀!我说,无论摹景抒情,还是意境气势,都远在那个名士之上!"
有同学说:“把先云的贴上去,将那付撕下来!"
蒋先云说:“我的就不要贴了,免得以后被人笑话。”
这时,国文老师走上钟楼,见同学们围着蒋先云议论着什么,便挤了进去。
当他得知眼前的对联是蒋先云所写时,就说:“这事交给我好了,我找人把它裱一裱,用镜子框了再挂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