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群”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灭国篇。群文化是一种古代天子(也就是皇上)利用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技术(不同于现在的风水)临制四方的一种天子专属文化。
七托海传说将人生的7个阶段与牧民一生必去的七个福地结合在一起。经本文的研究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牧民传说,而是一个拥有深厚《易经》文化基因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体、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为用的地方特色文化。本文提出,七托海传说的故事发生地与特克斯八卦城在卫星影像上构成了一个北斗七星图式。本文发现,七托海传说中的祈福内容与《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简称《北斗经》)和《太上玄灵斗斋本命延生经注》(简称《北斗经注》)中七位星君司管之事一一相符。同时,依据秦末汉初产生的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专著《青囊经》所述,本文进而发现了西汉时期武威、玉门关、轮台、且末、和田、疏勒等六地在西域之南形成了南斗六星图式。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的聚合。
七托海传说的故事发生地、特克斯八卦城、塔尔巴哈台山以及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共同构成了一个“心向未央”图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以《易经》为基础的、以“与疆结缘”为根本初心的、各具特色的、规模宏大的文化群核心骨架。
在这个文化群中,裕民县察汗托海传说故事发生地正处于“心”字正中的那一个点,成为了整个文化群的“心头肉”和“心尖尖”。在考证过程中,本文从多个角度证明了裕民县是此文化群的发源地与核心地区。鉴于此,本文结合七托海传说中的人生6个阶段寓意,以裕民县的察汗踏缘文化所代表的人生婚姻阶段为分界线,结婚之前的人生阶段取做阳爻,结婚之后的人生阶段取做阴爻,按照北斗七星星位从贪狼星到破军星的排序方式,七托海传说形成了一个益卦。而益卦的卦象上的爻辞解释刚好与细君公主出塞的若干历史史实相符。鉴于此,“益时疆缘”的前两个字取自伏羲六十四卦之益卦中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后两个字取自细君公主出塞和亲“与疆结缘”的根本初心。
益时疆缘群文化主要分布于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益时疆缘群文化包括但不限于裕民县察汗踏缘文化、塔城市坤初文化、和布克赛尔县和福海县的廉贞文化等等。经本文考证,益时疆缘群文化是西汉时期的草创阶段的拓荒者们在“缘西域边疆百姓求心向未央之大同(简称缘疆)”过程中,用当时最先进的易经文化滋润西域边疆(简称文化润疆)的历史文化遗迹。
在此基础上,通过更为细致的考证,本文还得出了如下考证结果:其一,在地理上,裕民县地处益时疆缘群文化正中心位置,同时还是此文化群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以裕民县作为益时疆缘群文化的中心最符合历史史实。其二,基于古代公文书法的书写习惯、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理论和历史史实等的相互印证,形成较为完整的闭合证据链。在年代考证过程中,最为直接和有力的证据是:在地图上勾勒出来的“心”字图式与未央宫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书法“心”字旁的若干古代文字很接近;此外,还与已经出土的天水秦简乙种《日书》中具有秦代古隶书写特征的“心”也很接近。并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此项工程起源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出塞和亲,完工于汉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历时26年。由于此项是西汉武帝时期基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工程,因此有可能是细君公主在董仲舒的指导下,提议实施的,高度机密的工程项目。其三,此文化群依照堪舆理论,精心选址,将《易经》文化的传播与牧民的游牧生活习惯相结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牧民传说,体现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是在堪舆理论的基础上构筑的古代环境美学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其四,察汗踏缘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强调裕民县独有的、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的、传承了2127年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以“缘定三生之地”为地名文化名片的婚俗文化。以往不管宣传景色优美到什么程度,都只是游客的备选项、可选项、待选项,非刚需。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属于刚需。裕民县深度挖掘与推广“缘定三生之地”察汗踏缘婚俗文化最大的价值在于:将“备选项、可选项、待选项”转化为中外游客的“优选项、必选项、首选项”。
《易经》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与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是会通的,本文发现的益时疆缘群文化上应星斗正是他学说的一次实践。本文运用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原理,在特克斯八卦城发现了贪狼含月图式,在察汗托海发现了兑九紫利添人进口之喜图式(葫芦与福禄谐音),在巴音托海和布伦托海发现了鹿卧官升图式(梅花鹿寓意官运亨通),在下洼里托海发现了比翼双飞图式(比翼鸟与并蒂莲),在萨尔托海发现了青龙献瑞图式,在乌兰托海发现了北鲵送吉图式。可可托海周边发现寿比南山图式。
关键词:益时疆缘;察汗踏缘;易经;新疆;文化润疆工程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