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七宗罪1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5967字 发布时间:2022-04-23

                                                                                                         

第一节 丐帮帮主

    说起这个国家这段经历,就不得不提这个帝国无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此处应该有十八响的降龙十巴掌!)好,有请我们的道光皇帝首先闪亮登场!

    在敲响开场锣鼓之前,先来一段彩排,介绍一下我们的男猪脚吧。

    道光皇帝,“朕的大清”第八位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绵宁,因为“绵”和“棉”相近,乃是天下苍生修炼“衣食住行”大法中的“衣”字诀的不二法门,为了免去避讳的麻烦,故而改名旻宁;民族:满族;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年)生于大清顺天府,也就是我们今天伟大的祖国首都北京。

与前代那些明王圣帝出生时有各种惊世骇俗的异象祥瑞不同,道光帝的出生并没有任何大放异彩的地方,可以说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唯一留下的一丢丢历史痕迹就是他很小的时候,他大哥就去世了,这就等于无形中给他这个老二让了道,让了那条千百万人流血流汗、梦寐以求的通向九五至尊宝座的道,这让他后来成为了大清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当然他后来之所以能够荣登大宝,并不仅仅是凭借这“天上掉下来的”高贵出生,而是另有两件大事为了他赢得了满堂彩。第一件就是小绵宁同志在10岁的时候,陪同他那位“十全武功”的“皇阿玛”乾隆爷爷去威逊格尔围场围猎,他技压群雄,抄起射日神弓,射杀了白鹿一只;第二件,就是1813年,也就是当时还是太子的绵宁31岁的时候,天理教教主林清,密谋已久,趁时任皇帝——绵宁他爹嘉庆老皇爷去热河行宫吹自然空调的时候,在“带路党”太监带领下,率领200多名天理教教徒大举来犯,当时正在故宫上书房学习的旻宁,手持鸟枪,亲手击毙2名歹徒,率众击溃了天理教。

道光皇帝在接过大清权杖之后,也确实有几分励精图治、夙兴夜寐的风格,大有重振“康乾盛世”的派头,尤其是即位之初,就历经七年艰艰苦卓绝的斗争,花了一千一百多万两银子,平定了西域的张格尔叛乱。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94位封建皇帝,道光皇帝以上的这些“微末道行”,在其中可以说是要多稀松平常就得有多稀松平常。但是,若要让江湖百晓生在其中品评出各种皇帝吉尼斯纪录,我想道光皇帝也一定是榜上有名的,道光帝比其他493位皇帝同志出彩之处在于: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节俭。记住,此处要划重点。

    道光皇帝节俭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古往今来,能够把一种兴趣爱好发挥到业内最牛逼的人,基本上都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独特的一笔。比如教书教得门下弟子三千客的大圣人孔老夫子,爱好木工的鲁班大师,写得一手好字的书圣王羲之,喝酒作诗两不误的诗仙李白等等。他们都因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名垂千古。而道光皇帝一生中最牛(A+C)/2的事迹,就是把节俭这个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堪称史上最节俭的帝国boss,节俭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以至于称其为“抠圣”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举个栗子”,大家就一目了然了。在中国这块地面上,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不可质疑的神权,可以享尽天下荣华富贵,所以后来那位洪天王,哪怕就是屁股连半壁江山都没坐得热乎,在一日三餐搞不出满汉全席这种雍容高雅的套餐的时候,就把广东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埋的统统都吃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每餐必备六禽、六兽、六鳞、六介这二十四兽,禽是鸽、雉、鹰、雀之类,鸡鸭那是万万不能算数的,兽则是獐、獭、麝、麂之类,二师兄肉肯定是不能入内的,鳞则是鲂、鲤、鲟、鳇之类,介是虾、蟹、蛤、鳖之类,每日变换,不使重复,洪天王的胃,活脱脱就一超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区,每顿饭的费用,价值几千两银子;而且每天早餐必须吃珍珠两颗,玉一方,玉的烹煮手法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珍珠要挑选上好的塞进豆腐中,隔水蒸煮半天,去掉豆腐,珍珠就比原来涨大三四倍而变得软烂如豆腐一般,如果珍珠有瘢,瘢处怎么煮也煮不烂,所以,为了不去见洪天王的上帝,厨师挑选的珍珠一律是非上好珍珠不可,而整道菜的火候更是不可有丝毫差池,只用上好的榆树根做柴火,不得让锅里的气外泄;玉也一定得选择洁净无瑕的,否则也煮不熟;至于厨师,我想以新东方厨师学校师生全套班子出马,都是搞不定的。搞得本来被后人标榜为反封建主义的天平天国起义,在很多地方表现得比他们所反对的封建主义更封建,比他们一心要打倒的落后的地主阶级更落后!而且,洪天王在中国古代的“皇帝”当中,还不算是顶级奢侈的。与之相反,被洪天王称为“阎罗妖”的道光皇帝,在个人饮食方面,却堪称是中国版“葛朗台”,标准降到了4道之内,最多只有3菜1汤4道菜肴,据说后来又缩减到每日只和皇后啃窝窝头就白开水的地步。而他的零食,也就喜欢吃吃冰糖肘子,后来得知一道冰糖肘子需要耗费50两银子,他心疼不已,以自己太胖要减肥为由,下令裁掉了这道外卖。因为长期不吃荤腥,道光皇帝落得个面黄肌瘦,也不知道有没有患贫血症,反正,与历史上其他所有皇帝都有一副红光满面的通天福相不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影视剧中,或者是历史绘画中,道光皇帝都是一副“鸡立鹤群”、皮包骨头的瘦骨嶙峋相,足以羡煞我们现今的各路“减肥达人”。当然,我这么对比,并不是要替满清统治者翻案,因为我们后面还要提到道光他爷爷乾隆皇帝,那可远比洪秀全还会享受多了!

    道光帝的节俭不仅体现在食物方面,还体现在穿着方面。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节俭作风,限制宫内的各种吃穿用度。道光帝带头在穿着方面节省,“衣非三浣不易”,"三浣"指上、中、下浣,简单地说就是指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三浣”即一个月,一个月才换三次(套)衣服,也不知道衣服上长了虱子没有;与现在那些“行走的衣架子”,永远嫌弃衣柜里少下一件衣服不同,道光皇帝穿衣的样式也没有太多讲究,要说有所讲究,那也仅仅是跟现在的犀利哥、杀马特造型一样——补丁多一点,连正装龙袍破旧了,也只是打个补丁又继续穿,时间一久,衣服全是打着补丁的,没有一件是完整的,皇帝都没有新衣穿,宫中的嫔妃们自然也没有新衣服穿了。正装龙袍的“待遇”都不过如此,其他的便装就更不用说了。根据野史记载,道光帝有条裤子穿了十几年,因为穿久了,裤子的膝盖处的补丁上都磨出了一个很大的窟窿。要是一般其他人,都穿成这样了,肯定会把裤子扔了,但是道光帝哪里舍得扔,他让下人在补丁上再打了补丁后又继续接着穿。真真是恪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格言了。

    话说皇帝都穿成这样了,底下的臣子哪个敢穿得花枝招展的,于是群臣百官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去上班。那时候,举目四望,朝廷上下,落得个白茫茫一片补丁。对此,道光帝还曾作了补充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虽然没有“皇帝的新衣”,但是仍然不免有的大臣不识相,憋不住内心的冲动会穿新衣服。“竟然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穿新衣服!”此时,道光皇爷的怒气值就会瞬间拉满,毫不掩饰自己内心99.9999……%的不高兴,血压飙升到200mm汞柱,怒火燃烧到一万二千丈,甚至当众责骂那个不晓事的倒霉蛋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一丝一缕的物力之维艰,相反,越是看到谁穿的衣服破旧,他就越高兴。久而久之,所有臣子都不敢在道光帝面前穿新衣服了,即使做了新衣服,也要想方设法磨破了打个补丁再穿。一来二去,搞得每次上朝,活脱脱就像丐帮聚会,因此,人送道光帝一外号——“丐帮帮主”。

    而且道光皇帝的节俭,那是毕生如一日、善始善终、表里如一、不掺杂任何水分,没有任何“表演行为艺术”地终身贯彻到底的。

    在其他同龄人还在玩泥巴、穿开裆裤、撒尿比高高的时候,道光的崇高节俭优秀品质就已经表现出来了。1818年十月初,他随他父亲嘉庆皇帝去了一趟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市,去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的故宫里,说是皇宫,实际上非但不能与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大宅院,也不知比那阔气多少倍。嘉庆皇帝特意给他看几件传家宝开开眼界,到了动情处,免不得拿着一根烧火棍说,皇儿,看这根棍儿,谁用的知道吗,太宗文皇帝御用之物,皇太极用过的手杖。又提着个制造工艺非常粗糙的破鞋,对他说你看看这鞋儿,扔在街上没人捡,典型的“狗不理”,材质呢,是用兽皮做的,缝口处只是用麻绳简简单单地绑着,咱们老家叫乌拉(注意,这个乌拉可不是北极熊张口闭口都高喊一嗓子的那个“乌拉”),乃是本朝太祖努尔哈赤的战靴。看完又板着“当爹的面孔”,训示说我们祖先就用这样简陋的东西,可是你看他们给我们子子孙孙打下了一片多么大好的锦绣江山啊!看着这些简陋的东西,听着皇阿玛的讲解,回想着祖宗创业的艰难,道光更加根深蒂固地坚定了崇尚节俭的信念,回到北京跟妻子一说,两人一拍即合,立即叫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其他的摆设,此后每天下午四点派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揣着烧饼,虽说一路小跑,烧饼也还是免不了变得冰凉坚硬,但是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就着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连灯都不用点了,省油。

    道光在尝到甜头后,在节俭这个事情上,就愈发兴致高涨了,甚至超乎了寻常人的想象。公元1821年,道光的老爹嘉庆皇帝驾鹤西去了,他接过他老爹的那把天字第一号交椅,成为了大清江山的掌舵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照理说,新皇帝这个最大的官上任,那三把齐天大火应该是烧得比孙猴子都过不去的火焰山还旺盛。果不其然,道光的这把无名业火,的确烧得冲天大,烧得与他的任何前任都不同,初登大宝便迫不及待的烧到节俭这个事情上了。原来,新皇帝觉得自己一个人节俭、夫妻二人抠门还不顶用,还得上行下效,举国提倡节俭,新皇帝咬牙发誓要把大清打造成一个节俭型的模范国家。于是,道光皇帝连第一次常委会都还没开,就颁布了大清中央一号红头文件,名为《御制声色货利谕》,号召天下臣民一起为了节俭而不懈奋斗到底,表达了他对万恶的奢侈主义、浪费作风的无比厌恶、无比痛恨,也宣扬了自己死了都要节俭、要往死里节俭的理想。在这个宣言里,道光帝首先强调要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他引用古人的话说什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就是说,老百姓不穷,我这个皇帝能穷吗?老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但是,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富起来呢?他指出一条明路,给我省。第二、停止各省进贡;他认为各省进贡的多是些土特产,比如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等,地方官每每谄媚地说非珠玉可比,原不值多少钱。但一点一滴,都是民脂民膏,省一点儿,百姓就少一点儿负担。而且,不远千里,送到北京,运费太贵,浪费更大。譬如盛京,每年进贡辽阳产的香水梨,梨本身不值几个钱,但要雇用50个壮劳力挑到北京,一来一往一个月,挑到北京都烂掉了一半,浪费之大,可想而知。第三、不再增加宫殿楼阁;他认为经过他祖宗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代苦心经营,皇室居所已经尽善尽美、美轮美奂了,除了日常维护外,不必再修。今后那些想拿工程回扣,想借机讨好皇帝,打增建扩建改建这个主意的家伙,就是大清的万世罪人,将立即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让他不但吃不到山药蛋儿,还得烫伤双手。

    刚开始,大伙对节俭这事情是明显带有抵制情绪的,以为是闹着玩儿的,也就一阵风、运动式的政策而已。换个位置想想,当你过惯了大鱼大肉的日子,突然叫你每天吃咸菜,啃窝窝头,你会愿意吗?别的不说,我党刚刚制订“八项规定”的时候,即便这个规定非常的人性化,适用性非常高了,尚且都还有许多人一时间没有适应过来,更何况道光爷所定下的那种“非人性化”的极端节俭条例?况且,自打三皇五帝以来,就没有哪位当家的把节俭这玩意儿当做“基本国策”的。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新上任的年轻皇帝竟然是玩真的。这位帝国的新任统治者,不仅是语言上的巨人,更是行动中的超人。在谕旨下达后不久,道光马上就打响了节俭的第一枪,道光下令:停止各省的皇家进贡。企图率先把皇家打造成全国例行节俭的模范部门。

    往后的日子里,道光皇帝数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带头节俭。例如,道光日常的办公用品只用普通的毛笔、墨、砚台,还把那些御用的毛笔、墨和砚台分发给大臣使用。每日粗茶淡饭,穿衣打扮得像个“丐帮帮主”。

    又把宫廷每年的经费由四十万两压缩到二十万两,宫廷生活艰难起来。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其他任何人不过节不能吃肉,后宫的妃嫔不许穿绸缎的衣服。帝后的生日、旦日、元宵、冬至等庆日盛典活动一律取消。多亏了皇后佟佳氏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矛盾,才好不容易把日子对付着给他捱了下来,道光帝对皇后也很感激,所以赶上皇后过生日,他决定给自己的太太热热闹闹地办一次生日party。结果是破例一人一碗打卤面,而且是就这一碗清汤面,还不管饱,要觉着不够啊,回家再吃。后来才听说,为了办这次寿宴,道光帝玉旨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要知道皇帝本人过生日,那可是连碗豆腐脑都没请大伙吃,所以现在这是破例了。

    道光帝不仅仅是对后宫抠门,对大臣们也是一竿子捅到底地倡导厉行节俭。当时大臣来京进谏述职,赶上皇帝高兴,兴许能留下来吃几碗大白米饭,啃俩窝窝头,否则还得自掏腰包吃便当、叫外卖,至于有没有差旅补助之类的,就不得而知了。当然,对大臣也很少有什么贵重的赏赐。道光八年(1828年),朝廷取得了平定西域回疆张格尔叛乱的大捷,大学士长龄、大将军杨遇春等人取胜回京后,道光帝高兴地摆下宴席,宴请这些有功之臣,当天,这些凯旋归来的英雄们围坐在一块,心里盘算着,风餐露宿、含沙茹草了六七年,这回总该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吧?可是,菜一端上来,大伙儿的心就从珠穆朗玛峰峰顶跌到了马里亚纳海沟沟底——二十几个人都挤在一张桌子上,只有寥寥五六个菜,而且量还忒少,稍稍夹上几块,都能见底了,导致这些功臣宿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最后饿着肚子结束了这场空城宴。连打了泼天的大胜仗的“政治局常委”和“三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皇帝本人)的庆功宴,都还是如此寒酸,其他臣工们的“日常皇家接待”工作餐有多粗糙就可想而知了!每逢皇帝请客,道光帝热情地招呼大家,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真敢吃,群臣们的筷子基本上都是从盘中划过,然后又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碗边,而道光帝本人则不吃不喝,就在旁边御讲一两个小时的圣话,大家饥肠辘辘地硬撑着听完,最后,道光帝还特别关心地问“大伙吃好了吗?”大臣们陪着笑脸应道:吃好了,吃好了。宴席一散,皇帝赶紧把菜肴打包回宫,与各色宫人分享,以免浪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至于后来人们还编了一个段子来笑话道光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道光爷请吃饭。”

    按说中国历史上崇尚节俭的帝王,为数不少,比如说汉文帝就很节俭,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也很节俭,五代后周的周太祖郭威同样也很节俭……但其他人都是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像道光帝这样把节俭当成癖好的可谓是空前绝后了。当然,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本来是件好事儿,即便上升为"基本国策"也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击节叫好的“绝妙好棋”,毫无疑问,做出这种决策的决策者也理应是“无比英明伟大正确”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欲知答案如何,请看下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