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9年,武定七年,是东魏王朝的最后一个整年。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奇怪,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讲,这个所谓的东“魏”其实根本就没存在过——它不过是借了北“魏”王朝的名,而实际却为为外姓家臣所操纵的傀儡而已。
除却后世追认的先祖和代王不说,北魏自从拓跋珪建国,再经由其20几代子孙各显其能的守业与创业,这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帝国竟然能在中华大地上雄踞了将近150载春秋。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对于南北朝这样的时代,是其他王朝绝对难以企及的高寿。然而,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先说南方佳丽地,金粉六朝,除却三国的孙吴、南渡的东晋不算,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以自己短暂的存在为时间的空白草草充数;再说北三朝,原本以为凭北魏的雄姿完全可以为分裂和战乱画一个斩钉截铁的休止符。谁知,终于捱到了盛世的开头,它最终还是重复了前人的老路:公元534年,北魏最后一任皇帝孝武帝元修被权臣高欢逼得出逃洛阳,西走关中,然时隔一年便为关西的宇文泰所杀,而另一位元氏男子元宝炬被立,白送给宇文泰一顶“正统”的帽子;为了延续政权的正统性,高欢另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迁都邺城,国号依然称“魏”。因为宇文泰与高欢的争斗,北方一时间出现了两个“魏”国。两雄对峙,后世为了区分,对关西地方、受宇文家族所操控的魏国成称为“西魏”;对位于东方、由高欢家族所把持的魏国称为“东魏”。
东魏如今已经时过境迁,玉璧一战高欢饮恨而终,世子高澄子承父业,继续对东魏的实际统治。这个傀儡政权,在君臣维持一段表面上的把酒言欢之后,矛盾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