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七宗罪5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7898字 发布时间:2022-04-26

                                                                                                 第五节          三年清知“腐”,十万雪花“淫”(上)

       现代管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灰犀牛事件”。是指概率极大、冲击力极强的风险,即可以预见很可能会发生,且影响十分巨大的事件。灰犀牛事件,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对这种风险,习以为常。这其实是个比喻,也就是说某些概率性风险,就像不远处的一只犀牛,肉眼可见,但是人们很容易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犀牛肉嘟嘟、胖乎乎、挺可爱的,也让人想当然的容易抱有它是“人畜无害”的主观臆想。但是,总会存在犀牛高速飞奔而来,撞向你的概率,届时会发生什么后果?毫无疑问会把你撞得粉身碎骨!而且一旦锁定你,你几乎无处可逃。

       其实,人类社会中,有一种亘古存在,常常被我们所忽视,还与整个人类社会相依相存的“灰犀牛事件”。这个“灰犀牛事件”就是腐败现象!

       在封建人治社会,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封建皇帝具备“朕即天下,天下即朕”的无限独裁权,下面的各级官员又具备“山高皇帝远,此地爷最大”的属地独裁公权。如此一来,权力几乎不受任何有效的约束,从而导致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也就尤其的猖獗。

       作为中国最后的2个封建王朝,大清虽然名字带有一个“清”字,大明也带有一个“明”字。但是,大明、大清其实并未免于腐败之俗,并不“清明”。甚至早在康熙帝的时候,老爷子就发出了“天下贪吏何其多也”的悲叹。

       立国之初,清廷也吸取了明末贪腐致败的教训,制定了相应的制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吏治进行了整治,而且还颇有成效,这对取得“康乾盛世”这一硕果也是加了不少“绩效”分的。但是,到了乾隆中后期,由于国家承平日久,乾隆皇帝本人又好大喜功,巡游无度,而且还宠信招权纳贿的和珅,从而导致国家逐渐腐败起来。到了嘉道两朝,整个官场已经是江河日下、乌烟瘴气了,政治之堕落早已积重难返,几近无药可治了。

       一提起历史上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的皇帝,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起秦始皇和隋炀帝。其实,乾隆爷的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并不在二者之下。他在位60年(实际掌权63年),东巡谒陵、西幸五台、南巡江浙、曲阜祭孔、巡幸中州、郊游京畿,多达24次;再加上乾隆6年到乾隆22年每两年搞一次木兰围猎、热河避暑,乾隆22年以后几乎年年搞,此君一共搞了120次“旅游”;除此之外,乾隆爷还经常组团到东北、蒙古塞外去“野游”,次数也不在其他“旅游”之下。虽然这些“旅游”搞的各种祭拜祖宗、祭祀圣人、调研河工、考察农桑之类名头很是冠冕堂皇,但是其真正私心却是矜功耀德、显示威风、沉溺山水,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刷存在感;而且现在的影视剧动辄弄出什么微服私访、微服私行、游龙戏凤之类的噱头,其实乾隆大爷所过之处,百官逢迎拍马,踵事浮华,争奢斗靡,耗费巨大,仿佛蝗虫过境一般,每过一处,地方府库一空、百姓财竭物尽。就说五台郊游这事吧,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慈禧太后被迫“西狩”,路过太原,进驻在乾隆爷曾经西游五台山住过的巡游旧府,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是出了名的穷奢极欲,是个连北洋海军军费都不惜挪用了600万元的主儿,可是她住着乾隆爷100多年前住过的“旧宅子”,仍然被宅子和内部陈设的奢华所惊叹,发出了“宫中所未有”的惊叹!

      再说乾隆6次南巡吧。皇帝前脚还没出紫禁城,从紫禁城到苏杭,水陆3000多里,处处搭行宫(请参考慈禧住过的巡游旧府),一路多达30多处,临时驻跸行营超过100个,要动用五六千匹骡马、七八百头骆驼,骡车400辆,随行官员兵丁2500人以上,给御舟拉纤的河兵多达3600人,其他各种搬运挑夫、供给夫役更是多达几万人。沿途各省、府、州、县的官员、地主、豪绅、富商争先恐后地搭戏台、结彩棚、制灯舫、办器物,极尽奢华,百般逢迎,连痰盂尿壶,都用白银打制;皇帝喜欢参禅悟道,就重金聘请文人墨客剃头打扮成和尚大师,随皇帝的喜;皇帝喜欢看戏听剧,就组织人力,绞尽脑汁,新编剧本,把当地的“明星大腕”统统请来,彩排赶练;随行几千官员兵丁,地方上还得一并打点,什么山货、土特产之类肯定少不了啦。南巡费用,光是明账,就超过了2000万两,足足超过道光朝的国库存银。你可以想象一下,2020年我国财政收入是18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某个人光是组团外出旅游,就耗费了18万亿人民币,那是什么概念?修建三峡水电站都耗资不到1000亿人民币,足足可以修建180座三峡水电站了!

       这还不算完,皇帝每次出游,就给所有涉事的官员一次极佳的做假账、虚账,冒领国家钱财的机会,随行队伍和经过之处的各省、府、州、县的官员、地主、豪绅、富商又借机敲诈、勒索、鱼肉老百姓。皇帝还没到,前面探路的大臣、将军、兵丁就先行“扫”过一遍,指派地方修葺行营,铺路搭桥,同时不忘敲诈勒索一番,地方官也借机搜刮百姓;皇帝到了,经办巡幸事宜的地方官,除了大肆挥霍贪渎之外,在报销经费的时候,能多报就绝不少报,有的要报,没有的想办法也要报。皇帝脚步到哪里,哪里就相当于经历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大灾大难。所以,在乾隆第4次南巡的时候,就发生过这么一个插曲,当时随行的一个大学士(正国级)叫做程伊,因为巡行要路过他的家乡湖州,为了避免老家遭殃,他就想办法阻止皇帝路过湖州,但是又不能明说,以免惹怒圣躬,到时候阻止没搞成,反而自己人头落地,整个浙江省也受牵连,吃不了兜着走。他就暗示浙江巡抚卞永誉:“皇上如果巡行经过湖州,那么湖州和浙江省的经济将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浙江巡抚就授意绍兴知府赵某暗中在途经的河里扔石头,使探路的“龙船”没办法通过,从而改道他处,终于阻止了皇帝到湖州“调研”,也使得原计划经过的湖州到杭州一路几州府的百姓躲过了一次大灾。因为这件事,这位赵知府还赢得当地人的交口称赞,为他立功德碑,百姓给他送万民伞。后来东窗事发,乾隆雷霆大发,赵知府被罢职处分,赵知府离开的时候,当地老百姓痛哭流涕,一直送出100多里。

       对于这种劳民伤财的组团“旅行”,那位影视剧中被吹得滥了调的侍读学士纪昀,也就是纪晓岚,曾经“忧国忧民”地劝过乾隆皇帝,说什么“东南财力竭矣,上当思所以救济之。”大概意思就是说:皇上,麻烦你老体谅一下东南地区的老百姓,别去那儿旅游,骚扰老百姓啦。对此,乾隆皇帝把所有满清皇帝共有的“排汉”秉性暴露无遗,怒曰:“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大意就是:老子不过是看在你学识还过得去的份上,给你在四库图书馆给老子编编书而已,其实,在大爷眼里,你不过就是大爷我养的一条狗,你也配妄谈国家大事?从此,在乾隆的高压下,朝臣都缄口不敢进谏。直到晚年,因为搞得国穷民贫了,他老爷子才对此有所悔过,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唯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做无益害有益。”

      除了“组团旅游”,乾隆在其他方面也是大手大脚、毫不吝惜地铺张浪费,搞排场、要气势。因为喜欢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就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大肆修建各种仿真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什么西湖十景啦,江南四大名园啦,应有尽有。

      为了给他老妈崇庆皇太后过60大寿,举办了盛大的庆典,从北京西华门到西直门十里地之外的地段内,搭楼建阁,每数十步搭一个戏台,整个京城,仿佛成了蓬莱仙境,比办一次奥运会还隆重。他妈70大寿,80大寿,以及自己60大寿,70大寿,80大寿也都是大办特办。

       哪怕就是波澜不惊的寻常时节,乾隆爷的个人生活用度,那也是夸张得足以让人惊掉下巴的。就以乾隆十二年为例,我们来看一看乾隆皇帝每年在吃穿日用上要花了多少钱吧。

       有清一朝,总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是内务府。而负责宫中膳食的机构是内务府旗下的御茶膳房,御茶膳房又分为茶房、清茶房、膳房、档案房、寿康宫茶膳房、皇子饭房和茶房、侍卫饭房、买办肉类处、肉房、干肉房、酒醋房、菜房、饽饽房、果房等等分支机构。

       御茶膳房的具体负责人有一个头衔,叫“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史料中一般都简称为“掌关防处”,这个职务是个肥缺,例由内务府郎中、员外郎兼任。

       此外,在御茶膳房之外,还有一些二层后勤机构,比如有三仓、恩丰仓、广储司的茶库,营造司的炭库、柴库,庆丰司的牛羊群牧处等等。

       这一庞大复杂的机构,主要是为皇室成员服务的,当然在宫中当差的文武大臣、服役的太监、宫女、苏拉等也包括在内,只不过他们的饮食费用是极其有限的。在乾隆十二年,宫中各处值班的官兵饭食银两还不到一万两。

       下面,我们就以这个基准再去看看乾隆老爷子的日常用度数额吧!说到开销,就免不了要列流水账,乾隆十二年可考的宫中消费物品及大约数量表单如下:

       菜库买办供奉内廷及膳房等处应用蔬菜,向广储司银库支银68839两;供应筵宴以及日常所用鸡蛋共970040个;御膳房及各处用白老米9660石,黄老米1268石;御膳房内管领,承做勃勃桌张及各处用蜂蜜27545斤;膳房及各处用黑盐55288斤,白盐24907斤;官山仓供用白麦15000石,张家口处牛羊群牧处该年交乳油2397斤,乳饼819斤,乳酒3530斤;糖、蜡由广储司出银采买,糖岁用银24235两,蜡岁用银18654两不等;香油、灯油岁用银52354两不等;酒醋房该年用采买银1221两,所用猪肉、鸡、鸭等项,用银34256两;此外除各项进贡水果不计,果房该年采办四季水果用银47893两;又买办玉笋用银52147两。

       另:清茶房提供乳牛,皇上分例每日乳牛100头,皇太后24头,皇后20头、皇贵妃6头、贵妃4头、妃3头、嫔2头,阿哥娶福晋8头。用酒、醋酱菜等数目用银3215两。

       因档案记载的不全以及史料的散轶,以上所列的还不是御茶膳房所有的开支,但总计花银在38万两左右。如果全部包含在内,这一年乾隆皇帝及皇室成员在吃喝一项上的消费,应该不下50万两白银。

       所谓的皇室成员其实也不算多,乾隆皇帝共有43个后妃,17个皇子、10个皇女,外加一个太后,但不同时期人数只少不多。这70多个人中,乾隆作为皇帝分例最大,他一个人至少要占了三分之一,即17万两左右。

       自康熙以后,皇帝每日的份例基本上变化不大。具体是:

       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白萝卜、红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葱6斤。

       又:玉泉酒4两,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早晚随膳饽饽8盘,每盘30个。御膳房还要恭备皇帝每天所用的茶、乳等共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15包(两斤2两)。

       这些物料经过加工后,仅皇帝一人每天都要做出六十七种菜,三四种米饭,十几种小菜,以及五六种粥。当然这些东西,皇帝是吃不完的,大部分都浪费了。

       乾隆在穿着上的年开销的记录就更不详细了,但也有零星的记载。负责皇帝日用服饰制作的机构主要是江南三织造。乾隆十二年,内府记载共用缎一百余匹,妆缎二十五匹。仅仅是这两项,就要耗费45万两左右。

       这么算下来,乾隆个人一年花在吃、穿上面的银子至少在60万两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根据乾隆朝的物价水平,一个五口之家年开支大约在30两左右,60万两就等于是20000个家庭的用度;当时四川全省(那时候可是辖现在的重庆市在内)每年的田赋银为65万余两,云南为58万两,要知道田赋是朝廷赋税的大头。乾隆一不小心,一个人就把一个大省的赋税给吃没了、穿没了。

      吃、穿之外,至于乾隆每年用以赏赐、庆典、玩古玩等各项开销的数字更是无法统计,大略估计,乾隆一年下来,个人消费没有300万两应该是下不来的。

      按照他在位60年以及在幕后主政3年计算,乾隆爷在位的时候仅仅个人日常生活消费,就花销去了2亿两白银!

     除了生活上极端穷奢极欲,乾隆老爷子矜矜自夸的“十全武功”,那也是用银子铺出来的。光是1747-1749年,1771-1776年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就花费5000万两白银;整个所谓的“十全武功”,一共消耗军费整整1.3亿两!

       而乾隆爷重用的宠臣和珅,除了腐败贪污。对上则一味地逢迎拍马、欺蒙圣听;对下则党同伐异、营私结党。为了掩饰自己的斑斑劣迹,他还不遗余力地钳制舆论。比如说曹锡宝,就 是因为检举揭发和珅贪污腐败行为而被和珅整垮的。          

       曹锡宝,字鸿书,乾隆二十年进士,历任军机处章京,监察御史等职,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纪委常委。他生性坦率,刚直不阿,很不满和珅的贪污腐化作为。但是和珅权倾一时,且有乾隆这把通天保护伞,谁也不敢撄其锋芒,他便从和珅的手下着手,经过详细、周密的调查,发现和珅家与其奴仆刘全家的车马,衣服均超过了清制的规定,和珅他扳不动,曹锡宝便想借弹劾刘全来拔出刘全背后的巨蠹--和珅。

        刘全何许人也?刘全乃是和珅家的“世仆”,起初为和珅父母赶车,后来和珅父母早逝后,刘全也继续追随和珅,随青年时期的和珅一起创业打天下,正因为早年一起奋斗形成的坚不可摧的战斗情谊,和珅飞黄腾达之后,刘全也一跃成为和珅家的大管家,和珅家对外的经营、接待,收取馈赠礼品等全由他一人把持,甚至崇文门税关的税收也是由刘全来掌管,由于他主要是外管家,世人为了与和家的内管家呼什图区分,皆称其为“外刘”。 

       刘全与和珅一样,不但会拉帮结派,而且善于收受贿赂,故他在帮和珅收受贿赂的同时,也不忘中饱私囊,几年下来,刘全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其家产巨万,从日后和珅倒台后记载的抄家记录记载:刘全家产有银二十万两,土地90000亩,因此,刘全家里也布置得十分阔气。他使用的车马,衣物都超过了清制的规定。

       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是相当严重的,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样的马车都是有祖宗成法严格规定的,如果穿戴车马逾制的话,则其罪非同小可,就像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乾隆五十年(1785年),曹锡宝在做了周密调查之后,准备写奏本弹劾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写好这道奏折之后,曹锡宝首先把奏本拿给他老乡吴省钦阅看,想请他帮自己修改润色一下,殊不知此时吴省钦已经投靠了和珅。吴省钦一见弹劾奏折,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曹锡宝竟然对和珅不敬。喜的是自己幸好预先知道了情况,可以向和珅邀功了。

       于是,吴省钦先稳住曹锡宝,然后赶紧派快马通知此时尚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陪乾隆避暑的和珅,和珅马上召刘全赴热河,指令刘全迅速拆掉逾制房屋,迅速隐藏不应配置的车马,隐藏一切逾制之物,一切证据消灭过后,曹锡宝才傻乎乎地把奏章送到承德,向乾隆举报刘全逾制一事。有备无患的和珅马上给乾隆一道奏折,说他已审问刘全,刘全否认逾制,但为了表示清白他决定把刘全交留京王大臣收审。和珅在奏折中又说:“刘全这个人一向老实本分,臣对他管教得蛮严,从来也没听说过刘全敢胡来的。”但自己经常随皇上出巡,所以可能“长期陪皇上在外面出差了,没得时间亲自管教,难免这家伙会放肆胡来也难说?既然曹锡宝弹劾他,就请皇上派曹锡宝同志和留京王大臣一起去好好查查这小子吧。”这么一来,和珅便一推二五六。

      而乾隆也不怀疑和珅,下旨道:“和珅的管家全儿,在崇文门抓了多年税务工作,照道理来说应该也积累得点津贴俸禄,稍微有点小钱那也是情理之中的。”还补充说“至于盖几间房子居住,那也是人情之常,天下各处关口税局的管理人员,不能不派得当的人员来管理,这些管理人员有那么三五个小钱,也不足为怪嘛。像这类憨厚老实的办事人员和他们的家人,修几栋房子,穿衣打扮搞得时髦点,没什么稀奇的。”接着,乾隆开始指责曹锡宝弹劾动机不纯:“如果曹爱卿能够查出刘全真的有招摇撞骗,或者自行乱收税费,或者是像富礼善那样杀人行凶了又找人顶缸之类情节,那就请曹爱卿如实查出。如有以上情节,就一面从严审办,一面据实具奏。若曹锡宝查不出证据,那就是想借机博取空名,胡乱冤枉好人,搞莫须有冤案了。”

       事情的结尾嘛,由于刘全早有准备,乾隆又提前给下了铺垫,曹锡宝带人怎么检查,自然是查不出什么证据了。这下子,刘全就理直气壮了:“我历来为人行事低调,从不张扬。至于沐浴皇恩,把房子建得宽敞点,家具置办得漂亮点呢,那是有的,但是这些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拿出去显摆的嘛。我连曹锡宝是哪个我都不懂,他又怎么能钻进我家看到这些摆设么?”这么一来,刘全倒打一耙,被告成了原告。曹锡宝不得不为自己辩解:“我见刘全家房子搞得豪华豪华的,担心他借和大人的名头去招摇撞骗。而且皇上也三令五申,要求各位大臣的家人、奴仆不要借各位大人的名头去贪污腐化、受贿纳贿,给各位大人添麻烦。其实刘兄并没有任何行事不当的地方,是我想多了,以为他家房子搞得豪华豪华的,就想当然怀疑他乱来了。所以才上奏皇上。现在皇上叫我们这些稽查组到各位王公大臣的家人奴仆家去看了,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子有那么三五间房子的,没什么值得大将小怪。是我冒昧糊涂,人老了脑子不好使了,实在是罪该万死。” 

       这样,由于和珅的早有准备,先发制人,曹锡宝非但没有丝毫撼动和珅,反而被乾隆劈头盖脸一顿大骂,最后落下“革职留任”的下场。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对和珅有半点微词。

      当时,与和珅一样被乾隆皇帝宠幸的,还有大将军阿桂,现在的清宫剧都把刘墉或者纪晓岚杜撰成和珅的冤家对头,以便搭台唱戏。其实,真正的历史事实是:刘墉和纪晓岚跟和珅差了不止一个量级,二者压根没有配得上做和珅对头的分量,和珅真正的冤家、对头、政敌只有一个,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阿桂!有人对乾隆的宠臣进行排名,前有傅恒,后有阿桂,二者并列排第一,和珅屈居第三,第四为福康安。阿桂是清朝少有的科举出仕,进入武将,最后还出将入相的人,这一点,连后来的曾国藩都没做到!阿桂屡次带兵东征西讨,指挥过对缅作战、两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降服土司索诺木之战、两次镇压甘肃回民起义等战争,还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进攻西藏的进兵方略,可以说是大清的“万里长城”。因为屡立战功,乾隆十六年(1761金年)的时候,阿桂被任命为内阁大臣、工部尚书,驻扎在伊犁。从此,阿桂在朝中的地位一天天提高,等到和珅飞黄腾达的时候,阿桂早已经是乾隆朝无可替代的核武器级别的重臣了。乾隆也深知阿桂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所以对他特别器重,虽然和珅在乾隆面前能争得宠信,但明眼人还是可以看出来,乾隆真正倚仗的还是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阿桂。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省境内撒拉尔回教爆发了新旧两支教派的矛盾。清政府派兵支持老教镇压新教,新教教民奋起反抗,在苏四十三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一时间波及兰州,形势紧急。消息传到朝中,乾隆下令和珅带领额驸拉旺多尔济,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等带兵平叛。同时,又让阿桂随后跟上大军,让先到的和珅听从阿桂指挥。这件事让和珅抱怨不已,这不分明表明乾隆怕和珅能力不够,心里面更加倚重阿桂吗?

       不只乾隆是如此,就连军中的战将也都瞧不起和珅。和珅到达甘肃之后,急于求胜,强令海兰察等人进攻起义军,结果因准备不足,地势不利,遭到起义军的痛击,被起义军先行抢占了险要道口,平叛大军反而被起义军包了饺子了,差点全军覆灭。等到阿桂到达甘肃,和珅反咬一口,把失败的责任全都归之于下面的将领不听调遣,阿桂听后不置可否,遂升帐派兵,诸将都听从号令,不见一丝不敬,阿桂转身问和珅,和大人不是说诸将不听从调遣吗,这又是什么?和珅羞得恨不能立马找个地缝钻进去,从此对阿桂也更加怀恨在心了。但是由于阿桂硬实力摆在那儿,一时半会也没有能力整倒阿桂,就想方设法把阿桂排挤出紫禁城,不让阿桂留在京城,在全国做灭火器,哪里起火去哪里,哪里火大去哪里,没有火也要煽风点火,让阿桂没有有片刻休息,在各地四处不停地奔波。

       在和珅的流毒传染下,举国上下贪赃枉法、官官相护、上欺下瞒,中央到地方泥沙俱下。当然,也有人说和珅也有他言不由衷的地方,因为他摊上了一个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老板,而老板乾隆又不方便旗帜鲜明的直接向全国各地伸手要钱,只能派出和珅这个总经理来出面给他操办,用和珅来给他搜刮钱财,事后还把黑锅都扣给和珅了。

      虽然和珅的确有替乾隆的败家行为背黑锅的成分,不能完全把大清衰落的黑锅扣给和珅,但是经过和珅20多年的大权独揽、排斥异己和贪污腐败,本来在乾隆中期都已经开始败坏的官场,变得更加的污浊,而且其本人也荣升中国历史第一贪,这倒是不容“洗白”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