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屠夫”西班牙
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一样,即便郑庄公第一个开启“霸主模式”,可是后来的每一个“霸主”,其吨位、段位都对郑国这个“首霸”形成降维碾压态势,所以郑国很快就退出了争霸大赛,成了诸侯争霸的逐鹿场。同样,虽然葡萄牙是第一个吃到远航大冒险甜头的“吃蟹人”,但是葡萄牙人也跟郑国一样,被后来的各国“冒险家”形成全面碾压的态势。第一个站出来挑战葡萄牙霸主地位的就是西班牙。
其实,在签订《托尔德西利亚条约》之前,虽然哥伦布是在西班牙国王的赞助下才得以远航探险并发现了新大陆的,而且哥伦布虽然不是西班牙人,但是也不是葡萄牙人,而是意大利人,饶是如此,葡萄牙人却仍然宣称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属于葡萄牙王国。为此,西、葡两国以地球为界,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空前也绝后的史上最大的土地纠纷官司!
其实,以欧洲当时的国际公法来看,葡萄牙的这个宣称是完全合法的,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西航探险后,在回程路上遇到了大风暴,不得不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地区靠岸,并拜见了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若昂二世在与哥伦布的会面中,就强烈申明:无论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印度,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其权益都归葡萄牙王国所有,因为哥伦布等人违反了《阿尔卡苏瓦什条约》,就是这个该死的条约,还真一时间把西班牙人难住了。
那么,若昂二世援引的《阿尔卡苏瓦什条约》,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阿尔卡苏瓦什条约》其实是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和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于1479年9月4日所签订的一纸条约。该条约结束了双方因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问题而发生的战争,自此以后,葡萄牙国王放弃了对卡斯蒂利亚王位的继承权,并确立下了双方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土划分,同时该条约还涉及到了双方的海外领地划分问题。
而这个卡斯蒂利亚国王又是什么梗呢?那是因为西班牙的西部地区那时候是卡斯蒂利亚王国,他们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嫁给了西班牙东部地区的阿拉贡王国的王子费尔南多。1479年,费尔南多继承了阿拉贡王国的王位,是为费迪南二世。于是,卡斯蒂利亚王国与阿拉贡王国形成了统一王权,成为了共主联邦,两个王国拥有共同君主——伊莎贝拉一世和其丈夫费迪南二世。
《阿尔卡苏瓦什条约》就是葡萄牙与西班牙下辖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签订的一份划分殖民地范围的协议书。按照该条约的规定,葡萄牙王国放弃了对加那利群岛的所有权,并以该群岛为界线(北纬28度左右),将世界上所有待发现的土地和国家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界限的北部归卡斯蒂利亚王国开发,界限的南部则由葡萄牙开发。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西、葡两国是以加那利群岛所在的北纬28度纬线为界来平分地球的,以北归于西班牙,以南属于葡萄牙,而不是后来的以子午线为界东西平分地球的。
也就是说,葡萄牙人以加那利群岛白送给西班牙人和承认为卡斯蒂利亚王国作为“嫁妆”送给西班牙代价,占了个大便宜。
不知道是不是太急于吃加那利群岛这块热豆腐,还是没想到西半球竟然还有美洲新大陆这样超乎想象的大礼包,或者是不想为了卡斯蒂利亚王国继承权问题与葡萄牙纠缠不休,总之,卡斯蒂利亚王国承认了葡萄牙对北纬28度以南地区的垄断权,以及葡萄牙对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西非几内亚等地的占有。
通过该条约,葡萄牙的确能振振有辞地“合法”宣称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归自己所有,因为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无论是西印度群岛,还是南美洲,都处于北纬28度以南,恰好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以按照葡萄牙人的观点,哥伦布等为西班牙服务的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行为的确违反了《阿尔卡苏瓦什条约》。
但当葡萄牙国王拿着《阿尔卡苏瓦什条约》,企图以“法律手段”合法夺取哥伦布在大西洋西岸所发现的新大陆时,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一世和她的丈夫费迪南二世充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条约就是一张纸而已。
在那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欧洲的国际公法是这样认为的——基督教国家有权占领并统治异教徒的国土。除此之外,罗马教皇有权力决定尚未被基督教统治者所占领的土地或不属于教皇所统管的土地的世俗主权归属。比如天主教教会为了酬谢葡萄牙人对伊斯兰教国家的进攻,就曾于1481年颁布教皇训谕,承认葡萄牙人在非洲发现并占有领土的主权:“加那利群岛以南和几内亚西面及其附近将要找到的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全部归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
当时西班牙王国就钻了这个空子,因为当时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是阿拉贡王国的贵族出身,其在竞选教皇以及早年担任主教时接受了西班牙双王给予的诸多好处。
西班牙人趁机“挟教皇以令葡萄牙”,而亚历山大六世教皇为了回报母国,就颁布了一个严重偏袒西班牙的《中间分界线训谕》,将哥伦布在大西洋西岸发现的土地和海洋的主权划给了西班牙人,将葡萄牙人完全晾在了一边,丝毫不予理会。
《中间分界线训谕》发布以后,西班牙双王合法地获得了征服、殖民并统治哥伦布所发现土地的一切权利,但是葡萄牙国王派遣使者对教皇的这条训谕表示严正抗议,并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不管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土地距离非洲多么遥远,只要其在加那利群岛所在的北纬28度纬线以南,葡萄牙就对其享有完全的所有权。
而西班牙双王对《中间分界线训谕》也不满意,因为该训谕只提到西班牙的主权包括哥伦布所发现的一些土地和岛屿,并未将“美洲”所有未发现的土地的主权给予西班牙,这就意味着西班牙双王对美洲没有垄断权。
为了获得开拓“美洲”的垄断权,西班牙双王再次派遣使者联络亚历山大六世教皇,以更强硬的语言要求教皇将“美洲”所有发现和未发现土地的主权统统都给西班牙。
西班牙双王的使者来到罗马后并没有直接要求教皇下达相关的训谕,而是首先斥责了亚历山大六世继任教皇以来干的诸多荒淫无道的行为,说其臭名哪怕在西班牙也广为流传,并对教皇发出威胁,最后才要求教皇和教会答谢西班牙,给予西班牙更多的权利。
亚历山大六世教皇被西班牙使者毫不留情的斥责之后,为了缓和与西班牙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重新颁布一条更令西班牙双王满意的训谕。
在这个新的训谕中,教皇明确地画出了西班牙与葡萄牙之间的势力范围分界线,为了使双方看得清楚、弄得明白、搞得透彻,亚历山大六世在世界地图上用笔画了一条连接北极和南极的黑线,将欧洲以外的世界一分为二,分别授予西班牙和葡萄,这条分界线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线。
而这条子午线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划出来的,它之所以画在亚速尔群岛以西100里格(1里格约等于6公里)处,是因为受到了哥伦布意见的左右。
哥伦布在教皇划分世界之前,曾两次跨越这条经线,他发现这条经线的东面和西面的气温、星辰大不相同,在这条经线的东面他经常遇到暴风巨浪,而经线的西面却常常很平静,因此哥伦布建议西班牙双王以这样一条气象学上的分界线作为划分世界的子午线。
西班牙双王接受了哥伦布的建议,将海面平静、便于航行的地区留给自己,把暴风巨浪之所分给了葡萄牙。
虽然葡萄牙使者再次对此表示严正抗议,但教皇还是按照西班牙人的请求划分了界限,并在训谕中将过去教皇赐予葡萄牙的诸多权利大笔一挥,全部取消了。
教皇子午线颁布以后,西班牙人对这个有利于自己的训谕很高兴,因为这不但确保了西班牙对美洲的垄断权,还让西班牙有机会获得西非地区的一部分权益。
而对于葡萄牙来说,这条在西班牙主导之下划的分界线是对葡萄牙“主权”的严重侵犯,但葡萄牙国王知道自已无论如何是无法从西班牙籍教皇的手中取得公平正义的,所以直接找上了西班牙双王的门,要跟他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进行抗议,否定教皇这个“葫芦僧”乱判的“葫芦案”。
面对咄咄逼人的葡萄牙小霸王,西班牙人也是心头发怵的。因为刚刚通过在非洲等地搞贸易发了大财的葡萄牙王国在当时财大气粗,实力不可小觑,而西班牙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驱赶境内的伊斯兰异教徒,一时间还奈何不了葡萄牙,但到手的权益又不能轻易放弃,因而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了起来,剑拔弩张,大有不惜拼死一战的气势。
但是两国之间最终并未打起来,因为慑于葡萄牙王国雄厚的国力,尤其是葡萄牙强盛的海军,西班牙双王最终选择了妥协,放弃兵戎相见。在与葡萄牙使者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的折冲樽俎后,不得不将分界线向西再挪动270里格,也就是1620公里左右,放弃了一部分权益,以换取殖民地与本土之间的航路安全。
由此,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教皇的调解,在海外领地和势力范围问题上纠缠不清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终于1494年6月7日,在托尔德西利亚正式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瓜分世界的条约——《托尔德西利亚条约》。
按照《托尔德西利亚条约》的规定,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佛得角群岛往西270里格处,在世界地图上从北极到南极重新画出一条子午线,将欧洲以外的世界一分为二,分别私相授受。自该线以西属西班牙,该线以东归葡萄牙。
最终,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将《托尔德西利亚条约》视作外交上的胜利,葡萄牙国王认为自己将分界线向西推移了270里格后,并没有丢掉任何权益,同时还有可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现某块位于大西洋南侧的未知大陆,同时还巩固了自己对西非、环非洲航线和印度贸易的垄断权。
而且,葡萄牙人最终也确实获得了南美洲的一部分——巴西,这对葡萄牙来说的确算得上是伟大的胜利。
同样,西班牙人也认为自己凭借此条约完全将葡萄牙人挡在了“新大陆”之外,完全占有了所有新发现和未发现的土地(除巴西以外),可以放手开拓殖民地了,不用再和葡萄牙人在领地问题上纠缠不清了。
两家都是赢家!那谁又是输家呢?是不是真的存在双赢的外交?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输家转嫁给了不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考虑之列的美洲印第安人。
划分完地盘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就开始专心致志地开拓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土地。所以,才有了后来科特斯只率领区区500多人就征服了幅员将近50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兵力10多万的阿兹特克帝国和皮萨罗只率领168人就征服了幅员1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兵力近100万的印加大帝国的伟大奇迹。
尝到甜头的西班牙人又继续鼓足干劲,“大快好省”地派出麦哲伦在1522年9月6日完成了伟大的环球航行。
当麦哲伦在“苦哈哈”地搞环球旅游的同时,葡萄牙人“务实”地源源不断地从东方驾着满载着香料的船只返回里斯本,赚得盆满钵满。只赚得“一片白茫茫美洲大地,真干净”的西班牙人眼红得眼睛直冒血,急于从美洲出发,继续往东边“开疆拓土”,获得香料这种“硬通货”,并占领马可.波罗口中“满地是黄金”的中国。
而这时候还没有发现大洋洲,进入东方就势必要与葡萄牙人碰面了,而《托尔德西利亚条约》只以子午线为界划定了双方的西部界线,东边的界线并没有明确规定。鉴于教皇子午线的局限性,西班牙人不仅能够声称拥有菲律宾的主权,更能要求分割香料群岛。
经过数年的外交谈判,西、葡两国终于在1529年达成了新的《萨拉戈萨条约》,作为《托尔德西利亚条约》的补充,该条约明确划定了双方在太平洋上的势力线,在这份新协议中,马鲁古群岛(当时也叫摩鹿加群岛,也就是现在的马来群岛)以东约1653公里处的东经144度经线,成为了西葡两国在东方的分界线。依照这条界线来看,菲律宾、香料群岛、中国乃至日本列岛都属于葡萄牙的开拓范围。
画这条“新教皇子午线”,看起来西班牙貌似是吃了大亏。其实,西班牙也是不得已,因为西班牙当时正在欧洲大陆全力跟法国死拼!在通过百年战争,迫使英国放弃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后,“一统天下”后的法国认为自己才是欧陆当仁不让的王者。为此,此后40年间,西班牙和法国一共发生了6次你死我活的战争,直到1559年才彻底以西班牙妥协终结。当时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或多或少卷入了西、法争霸的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法国甚至几度和奥斯曼帝国结盟,西班牙抽不出多余的实力再来应对葡萄牙,权宜之下,只得暂时装孙子。
而且,西班牙也不是免费将整个亚洲的利益让渡给葡萄牙的,西班牙从葡萄牙那里得到了35万达卡金币(当时通用的国际代币,由威尼斯发行)的补偿款,通过暂时的妥协,西班牙不但获得了巨额的军费,还免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
但是,签个条约,并不代表西班牙真的向葡萄牙人低头了。对法战争稍微缓和后,西班牙人就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条约和国际法永远只是一件工具,想哪时候撕毁就哪时候撕毁。
1542年2月,西班牙国王又派遣鲁伊.维拉洛博斯率领6艘船于当年11月1日从墨西哥出发,横渡太平洋,继麦哲伦之后又一次抵达菲律宾地区,并且把该地区改成西班牙王储菲律普的名字——菲律宾。
在彻底解决完与法国的战事之后,西班牙就堂而皇之地宣布“我胡汉三后回来了!”于1565年并正式拉开了对菲律宾的殖民序幕。虽然葡萄牙人还是不认可西班牙人的想法。但是此时的西班牙已非昨日的吴下阿蒙,拳头明显比葡萄牙人大了不止一圈,再加上葡萄牙人原先占领的非洲领地又总是三天两头闹事,尤其是葡萄牙于1578年在摩洛哥战争中战败,国王都被打死了,随后甚至连整个葡萄牙都被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了,所以也就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了。
1564年4月,西班牙人格勒斯比在宿雾岛登陆,并且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亚洲殖民地。随后,格勒斯比经过7年苦战,终于彻底实现了对菲律宾的殖民占有,格勒斯比也成了西班牙继科特斯和皮萨罗之后的第三位殖民英雄。
在中国的大门口菲律宾占领了前哨后,西班牙人可没有葡萄牙人那种“细嚼慢咽”的耐性脾性尿性,迫不及待地就先后出台了前面提到的3次妄图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
虽然西班牙人最终没有能够像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和菲律宾群岛那样轻易占领中国,但是其侵略行径可是从头嚣张到尾的!
在1575年,中西两国海军合力击败海盗林凤之后,西班牙菲律宾总督随后就派了拉德和马丁2为传教士为使臣,随同当时的明朝“海军舰队司令”王望高来福建,冒用大明附属国吕宋的名义,要求通商,企图敲开大明朝紧闭的国门。鉴于两国海军刚刚“友好合作”过,明朝当局以迎接友人的态度热烈欢迎拉德和马丁来华“访问”,2人随后先后造访了厦门、同安、漳州、福州等地。在每个地方都受到当地官民的热烈欢迎。在福州的时候,福建巡抚还破例接见过他们。不过,双方的交往也仅限于“友好访问”而已,大明并未“授予”西班牙人“通商交易权”,2人企图在中国占领1块殖民通商口岸的妄想也没达成。但是,每到一地,拉德和马丁就想方设法盗取当地的方志类等书籍,凭借这些资料,回去就写了一长篇调研报告,全面介绍了大明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情况。
如果说,西班牙人的第一份仅凭60人就妄图征服中国的计划是参考了科特斯和皮萨罗在美洲的壮举,那么,西班牙人第二第三份征服中国的计划就纯粹是拉德和马丁“调研”的产物了。
只可惜,还没轮到西班牙人对中国动手,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在英国的打击下“樯橹灰飞烟灭”了!此后的西班牙,连后院的火都没办法扑灭,自己头上的虱子都捉不干净了,征服中国的计划从此也就束之高阁,成为后世的笑谈了。
即便最终没能将中国一口吞下。但是,西班牙人还是自认为自己这头瘦死的骆驼比大明朝这匹马大,有机会就要对明朝动手,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动手,创造不出机会还是要动手!
1593年,西班牙人曾经出兵,企图占领台湾,但被飓风吹回了马尼拉。5年之后,菲律宾总督复派使者萨摩地至广东,要求通商,但遭到拒绝。他们于11月间,在虎门搭棚修屋,群居不去,企图学习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做法,也耍赖骗取一块地盘。1599年10月,广东海道副使章邦翰派兵将其驱逐出境,使他们在虎门建立据点的企图落空。
在大陆占不到便宜,西班牙殖民者就转向台湾等沿海岛屿,虽然征服中国的妄想成了“口嗨”。但是在1626年-1642年间,早已经日落西山的西班牙人还是占领了台湾北部。1626年,西班牙人瓦德斯率领舰队从马尼拉出发,沿着台湾东海岸来到鸡笼湾内的小岛(鸡笼岛、今和平岛),并修建了圣萨尔瓦多城作为统治中心,和平岛也被西班牙人取了个怪异的名字——圣萨尔瓦多岛。
不过,面对西班牙这只落魄的凤凰,贵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可不允许西班牙残余势力还继续兴风作浪,发扬其“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于1641年8月,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第6任台湾长官保罗·杜拉弟纽司派遣205位荷军士兵,及约500位淡水原住民组成的联军,远征台湾,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
此战荷兰人胜利了,不过由于重武器缺乏所以无法攻城,西班牙人得以侥幸咬牙继续坚守所谓的圣萨尔瓦多城。
1642年,荷兰再以拉莫提为统帅,增援台湾,同时派哈鲁斯带了396名士兵再次进攻,开启了所谓的第二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鸡笼之战),此时荷兰人有了重武器,所以西班牙人在阵亡6位士兵及损毁2座加农炮后,很快就放弃了抵抗,开城投降了,西班牙人控制台湾的历史结束。
虽然最终连占领中国沿海岛屿的痴心妄想也破灭了。可是西班牙人还是没忘记发扬其“屠夫”精神,继在美洲屠戮印第安人之后,再次挥起屠刀,对菲律宾群岛上的华人大开杀戒,前后进行了3次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大屠杀!
1593年,西班牙人强征了250名华人做奴隶,但是,华人在菲律宾一般都是做正经生意的,不耻于做奴隶,所以就造反杀掉了当时所在船上的西班牙人,恰好当时西班牙马尼拉总督也在船上,也被杀了。
总督被刺后,许多华人被驱逐,留下的也被要求购买居留许可证。1603年又发生了一件“寻金事件”。
因为明末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个叫张嶷的木匠,就向皇帝进言,说在福建海澄县外面的海上有个机易山,山上出产金豆,建议朝廷派人去挖。当时的万历皇帝还真派了个叫高寀的宦官和海澄县的县长,带着一帮人到机易山去寻金。可是最后却跑到吕宋岛去了,照说去吕宋岛也没问题,因为吕宋岛当时是大明的藩属国。他们来到马尼拉,就通知了时任西班牙总督。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不过西班牙总督最终还是同意这些“宗主国”的特使们“来访”。可是高寀这些特使们,到了番属国,拉虎皮扯大旗,每次出行都要吹锣打鼓地排出大阵仗,引起了西班牙人的厌恶。高宷等人离开后,西班牙人就制造各种谣言,说他们是间谍,中国皇帝派他们来是为了刺探情报,马上就要组织十万大军来踏平马尼拉,到时候城里的中国人将作为内应,一起杀光西班牙人。接着又有流言在华人中传播,说西班牙人要先下手为强,把马尼拉的华人先杀光。
随后,西班牙人开始设法没收、买走华人手里所有的铁器,这逼得向来习惯于沉默、柔性生存的华人也感到了恐慌,就组织一群平民,乱哄哄地说要攻打马尼拉。借这个借口,西班牙当局派遣了一支精锐火枪队,想把所有乱民屠杀殆尽,结果,反而被乱民们被乱棍打死。
后来,西班牙军队就拉开了在整个菲律宾群岛屠杀华人的序幕,最终,大约有1.5万到2万无辜华人被西班牙人屠杀。在马尼拉的华侨基本上被屠杀殆尽,只有少数人幸存。在这场屠杀中,一些日本人给西班牙人充当马前卒,加剧了华人的灾难。
事后,西班牙刽子手还假惺惺地向大明王朝认错,可是,朱皇帝压根就不关心东南亚侨民的利益,他认为华人华侨是不值得关心的贱民,不值得同情,只是把那位提议挖金的木匠张嶷当作祸首,凌迟处死了事。这就是西班牙人第一次屠杀菲律宾华人华侨事件!而所谓的“最硬气的”明朝,对自己子民的生命,也漠视到了极点,所以,所有的封建王朝,无论是外来民族统治的元朝、清朝,还是汉民族统治的明朝,本就是一丘之貉,不值得我们去怀念,只有珍惜当下真正关心华夏子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正道!
种族屠杀这种东西,就像丈夫对妻子的家暴,如果有了第一次,没受到应有的足够痛楚的惩罚教训,就必然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跟出轨一样,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有无数次!所以,我们华夏民族必须足够强大,足够硬气,随时能够给予屠杀我炎黄子孙的屠夫以加倍的打击,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为达此荣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还得团结一心,继续加倍努力!尝到“杀戮”快感的西班牙人,只要想杀当地华人,就随时随意随地乱杀,有借口要杀,没借口制造借口也要杀。除去那些小规模的屠杀之外,后来,又发生过2次西班牙人大规模屠杀菲律宾华人华侨的种族灭绝事件!
1639年,当时明朝陷入内有闯、献农民起义,外有后金不断侵扰的困境,华夏陆沉,大量的中国人逃亡到菲律宾等南洋诸地,使得菲律宾在三十余年间,中华移民再次增加到了3.2万人。西班牙又挥起屠刀,再次对无辜华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最后造成华人华侨死亡2万余人,仅不到1万幸存,但被列为贱民阶级,每人要缴纳负担不起的六元的人头税,而且必须改信他们所信奉的天主教。
1662年,郑成功占领台湾,驱逐了荷兰人,胜利消息使菲律宾首府马尼拉的中国人大为振奋。于是西班牙人又再次挥起屠刀,对菲律宾华人进行了第三次大屠杀,中国人武装自卫,至死不屈,但无法抵抗西班牙正规军的炮火攻击。结果全体中国人,包括所有的妇女和儿童,被西班牙人屠杀罄尽。
直到1899年,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人,挑了西班牙这个软柿子,在加勒比海、菲律宾等地发动了对西班牙人的美西战争,彻底把西班牙人从菲律宾赶走了,后来的菲律宾华人才逃脱了西班牙人的屠刀!
虽然华夏子民脱离了西班牙人的屠刀,可是,他们真的脱离了苦海吗?请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