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贪得无厌的“北极熊”沙俄
翻开世界地图,第一眼映入眼帘的,不是当今第一强国美国,也不是咱中国,更不是什么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而是俄罗斯,其原因,就是一个字——大,真大,真TMD大,TMD真大!我们常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多地大物博,可是,那也要看跟谁比!要是跟俄罗斯比,那就是地不大、物不博。俄罗斯有多大呢?它的国土面积有1709.82万平方公里,要是追溯到前苏联,算上已经独立出去的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14个加盟共和国,那就更大了,国土总面积达到2240.22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的加拿大和我们中国的总和,超过7个印度,70个英国!而这么大的地盘,人口还不到1.5亿,也就我们国家的1/10,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9个人,俄罗斯完美地诠释了啥叫地广人稀!
但是,如此庞大的俄罗斯,却不像咱们,可以张口闭口都来一句“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起步非常晚,在咱们唐朝中晚期,具体来说就是公元882年,也就是唐僖宗和黄巢互殴那会儿,俄罗斯才开始建国,当时叫做基辅罗斯,位置就在今天的乌克兰境内,所以直到今天,乌克兰人都还在恶心俄罗斯,给俄罗斯人下眼药,说俄罗斯应该叫“莫斯科维亚”,俄罗斯人窃取了乌克兰的历史;到了13世纪初,蒙古人一路西征,尤其是铁木真长子术赤建立的金帐汗国,很快就打服了基辅罗斯,一部分成为了亡国之徒的俄罗斯人,在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小儿子丹尼尔的带领下,不得不连滚带爬地逃到莫斯科,在那里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名为莫斯科公国的小国,这也许就是乌克兰说俄罗斯是“莫斯科维亚”的梗的最坚实的历史证据吧!15世纪,蒙古人在统治了俄罗斯240多年后,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稀里哗啦的就瓦解了,此时的莫斯科公国的老大、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带领罗斯人摆脱了鞑靼人的牢笼桎梏,顺利走上了开疆拓土的豪放之路,从独立的第一天起,俄罗斯人就很忙,忙得手忙脚乱,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忙着对外扩张,它先是在伊凡三世的带领下一路向北,挥舞着战刀,打到了北极圈附近,然后又朝东北方向一顿火力输出,一直踩着油门,不刹车地打到了乌拉尔山,伊凡三世也因此成为了像秦始皇之于中国那样的奠定了俄罗斯基本盘的“始皇帝”;等到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上台后,为了认个“阔气的祖宗”为自己扩张领土背书,他自封了个很牛B的头衔——沙皇,用俄语讲,也就是凯撒的意思,俄罗斯也因此标榜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从此,俄国人扩张起领土来更加显得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了,俄罗斯人的的战争机器继续加大马力轰隆隆的向前开动,伊凡四世先是灭掉了南部的几个汗国,把版图推进到了高加索山脉和里海,往东边又是一通砍杀,跨过了乌拉尔河。有了这两位伊凡奠基之后,从此俄国便一发不可收拾,拉满了所有的战争属性,先后对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丹麦发动了数十年的战争,硬是把大国波兰和北欧海盗强国瑞典打成了现在这么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国,俄国也因此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建立了圣彼得堡;等到了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时代之后,俄国通过与土耳其干了12次俄土之战,终于在1774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前2年的第7次俄土之战中,彻底干趴了奥斯曼土耳其,切下了克里米亚半岛这块肥肉,随后,俄国又和奥匈帝国、普鲁士瓜分了波兰,让波兰第一次品尝了亡国滋味,俄国也趁势吞下了波兰一半多的领土;在东方,俄罗斯一路畅通无阻地远征到达了北美的阿拉斯加,并在那里殖民了一个多世纪,俄国至此成为了欧亚大陆上最庞大的帝国,并且在欧洲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一度被称为“欧洲宪兵”;18世纪的俄国太膨胀了,搞得欧洲各国都如坐针毡,尤其是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一直在搞“大陆均势”政策,对自己鼓吹“海权论”,反对亚欧非大陆上存在“陆权论”强国,它是绝不会坐看如此庞大的霸主出现在欧亚大陆的,所以就精心谋划,于1853年跟俄罗斯干了克里米亚战争,沙俄以一己之力单挑英、法、土三国,为了防止阿拉斯加守不住,同时也赚点军费,俄国把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但是最终俄国人还是败在了英法的“高科技+工业化”面前,战斗民族的血肉之躯再勇敢,也还是干不过钢铁,不得已之下,俄国人忍着心绞痛,把吃下肚子里的克里米亚又吐了出去,沙皇尼古拉一世咽不下这口霉气血气窝囊气,因此忧愤而亡,在西边被打得严重掉血的沙俄,把一肚皮的窝囊气通通撒到了当时的“大肉牛”大清帝国头上,恨恨地切下了大清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又开始搞事了,此时的沙俄觊觎起了中国的东北,先是修建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发了在远东大规模投送兵力的能力,又趁着义和团闹闹事儿,参加了八国联军,顺势把兵力投送到了中国东北,直到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惨败给了日本,这才停止了其向远东扩张的野心。综合而言,俄国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斗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外扩张,不断向外殖民的血腥侵略史。从1613年到1917年,短短304间的时间里,俄国在西线和欧洲诸国死磕,但是获得的战略纵深并不多,反而是俄国的民间组织,跑到东边的西伯利亚打野,轻松灭掉了几个处在原始社会的小汗国,居然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顺带掐了咱中华民族300万平方公里国土,俄罗斯也因此从一个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地盘最大、民族最多的国家,膨胀速度堪称变态!
言归正传,咱们回头说说鸦片战争之前,沙俄与我国的交往。坊间有句话“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永远是来自北方的!”我想,这句话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乃至未来的某个时期,都是适用的。当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渡海而来,不断袭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时候,沙皇俄国初建不久,正在忙着大肆向外扩张,并经北陆路把它的殖民扩张势力向东延伸,一步步逼近中国。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俄国的商品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俄国人得知中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于是就想寻找一条通往中国的商路,和中国进行交易。沙俄政府也渴望着把它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中国。
1618年,托波尔斯克的长官库拉金派遣伊万·彼得林率领一个外交使团来到中国,并于1619年9月间到达北京。当时在位的是历史第一懒政怠政皇帝万历皇帝,这老哥子连朝中大臣都曾有24年没见他一眼,他压根就没兴趣接见任何人,就甭提这劳什子万里之外来的几个色目罗刹人了。可当时的礼部和鸿胪寺可不敢怠慢了远客,就很礼貌地接待了他们,同时允许俄国人前来中土贸易,搞搞生意,至于其他的,比大清更自诩“天朝上国”的大明压根没兴趣谈。于是,10月11日,彼得林一行带着万历皇帝签字的国书离开了北京,只是当时的沙俄,没有任何人懂中文,导致这封国书直到1675年才被译成俄文。这就是中俄两国的首次直接接触,彼得林虽然也跟其他国家一样,没有打开“天朝上国”的国门,但是彼得林长着一双会看的眼睛,他一路到处搜集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情报,回国后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使俄国人首次直接得到了关于中国的情报。
此后,沙俄又多次遣使来华。1654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派贵族费·依·巴依科夫出使中国,刺探改朝换代后的大清的情报。1656年3月,巴依科夫使团抵达北京。由于俄国人不愿意遵从中国礼制,不愿意向顺治皇帝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所以也没有得到顺治皇帝的接见。1660年,沙皇再派贵族伊万·佩尔菲利耶夫和阿勃林为专使来到北京,但是当时的中国自诩天朝上国,对沙俄同样自称“地大物博”,还动不动以“欧洲宪兵”兵强马壮自居的口气很是不爽,就借口他们的国书竟然敢跟大清平起平坐不符合和规制为由,把他们打发了。
1670年(康熙九年),尼布楚新任总管阿尔申斯基派米洛瓦诺夫率使团出使北京。他向米洛瓦诺夫做了大概意思是“我们沙皇已经搞定了很多皇帝和大汗,他们现在都成了我的臣民,你们大清皇帝也应该归顺我们沙皇陛下,永世不渝,并向沙皇进贡,允准两国属民在两国境内自由通商。”的训谕。米洛瓦诺夫到中国后,受到清朝康熙皇帝的亲自接见,不知道康麻子是怎么认下这口恶气的,反正最后是送了点土特产给他,还派兵护送他回国,还写了国书要他亲自交给阿尔申斯基,申明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意愿,希望沙皇“勿启边衅”,反正就是一通“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辞令。
1675年(康熙十四年),沙俄再派尼果赖率团使华。当时康麻子正忙于平息“三藩之乱”,也就是小说《鹿鼎记》里面韦小宝顶牛叉的那个时候,这尼果赖到达中国后,见中国一屁股的麻烦,就耍起了“欧洲宪兵”的大牌,压根不愿意对中国皇帝搞什么三拜九叩,搞得双方争得一地鸡毛。1676年6月25日,康熙帝还是耐着性子召见了尼果赖,尼果赖勉强朝着大殿行了三跪九叩礼。8月23日,康熙帝回送俄皇及使臣礼品,双方又以礼仪再起争执,尼果赖表示:中国皇帝送给他本人的物品,他可以跪接但是送给俄皇的礼品,必须立受,双方为此僵持竟日。
尼果赖在华期间,曾据沙皇训令向清廷递交了一份照会,提出12条要求,要求中方答复。清政府则郑重声明三项条件:
(1) 由俄方派使者把逃人根成木尔送至北京。
(2) 来华使臣应是一位通情达理之人,遵守中国礼节,不得违抗。
(3) 沿边各地俄人不得再有侵扰,保持边境安宁。
因为清政府曾经给沙皇写过一封信,没有得到答复,所以,这次就不写信给沙皇了。尼果赖希望就12条要求作出答复,清廷表示:如果俄国不停止对华侵略,中国1条也不能接受;如果俄国履行了上述3项条件,即便是120项条款,也将作出答复。
尼果赖眼见自己的使命将全部落空,无奈之下,乃一反常态,恳求清廷用拉丁文给他一封回书,并表示愿意按中国习惯跪接。最后,清廷答应给他回书。他又以行文款式再启争执,清廷以其反复无常,不可信赖,催他立即回国。1676年9月11日,尼果赖使团在北京呆了3个多月后,一无所获地离开了。回到莫斯科后,尼果赖即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声称只要“一支不大的欧洲军队,就可以把他们制服”。由此可见,西方人东来,都是心怀叵测、不怀好意的,都是一丘之貉,都是玩的“先礼后兵”的把戏,而且都是如出一辙的狂妄自大!不过,中国封建皇帝那套“三拜九叩”大礼,也确实成了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一个标志,最终伤害的却是中国人自身!
面对中国,沙俄坚持发挥其一向惯用的“既要动口,又要动手”的尿性,一边试图与中国高层搞正式交往,一边在谈判桌下挥舞着长剑,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7月,垂垂老矣的明朝中央政府正在被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吞没,本着惯用的“趁你病要你命”的高招,由波雅科夫所率领的第一支侵入中国领土的沙俄“远征队”,悄然迈进了黑龙江地区。与公元1618年“访华”的“彼得林探险队”不同的是,此次侵入黑龙江地区的沙俄“远征队”人数众多,达到153人,也许有人会觉得可笑,区区153人,算什么人数众多,可是你参考皮萨罗168人征服印加帝国,你就知道是不是人数众多了!而且沙俄“远征队”装备精良且齐全,其目的也十分明确,即向黑龙江地区的居民开发武力征收毛皮以及寻觅银、铜矿等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途径。
同年十一月,波雅科夫一行翻越了外兴安岭之后终于进入了精奇里江中游当时的中国达斡尔人的居住地,为了顺利达到目的,波雅科夫一伙利用当地居民好客的热情和对他们毫无防备的心理,到处绑架人质敲诈勒索,并疯狂地掠夺财物,最终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莫尔迪奇村,波雅科夫一伙绑架了村里的头人多西、科尔帕和多瓦利亚,并以此成功敲诈了10头牛和40筐燕麦。然而,尝到甜头之后的波雅科夫并没有就此罢手,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收下了牛和燕麦之后“远征队”还想强行进村抢劫,此举也彻底激怒了莫尔迪奇村村民,最终村民们联合起来愤怒还击,一举击退了波雅科夫一伙,杀掉了100名沙俄侵略者。
但是,波雅科夫等人并未就此收敛,而是嚣焰日涨,狂妄的叫嚣说只要有300人远征队,就可以征服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尽管此次冲突因为当时的明朝、大顺农民军以及后金乃至张献忠的大西军等各种势力都忙得一塌糊涂,都无暇顾及不毛之地的几个沙俄土匪,所以没有立即引起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的重视,但也为后来的中原统治者大规模对俄用兵反击埋下了伏笔。
1649年 (顺治六年),雅库茨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领70多名哥萨克人,经勒拿河、奥廖克马河和通吉尔河越过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族头人拉夫凯的辖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哈巴罗夫感觉侵略力量不够,遂留下斯捷潘诺夫一伙驻守,自己回雅库茨克求援。
1650年(顺治七年),哈巴罗夫运来3门火炮和一些枪支弹药,率领一支130人的队伍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 (今俄罗斯奥罗迪诺南50公里处,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哈巴罗夫盘踞雅克萨期间,不断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底,哈巴罗夫率领侵略军200余人闯到黑龙江下游我国赫哲族聚居的乌扎拉村 (今俄罗斯宏加里河)建立了一个“阿枪斯营”,准备过冬。愤怒的赫哲人和女真人袭击冬营失利后向清政府寻求保护和支援。
1652年(顺治九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海色率所部围剿乌扎拉村,打响了清军对沙俄侵略者的首次战斗。在当地达斡尔、赫哲等族人民支持下,打死沙俄侵略者10余人,打伤哈巴罗夫等78人。但因海色麻痹轻敌,使俄军得以反扑,清军被迫撤离。此后,哈巴罗夫取消了下窜黑龙江口的计划,乘船向黑龙江上游撤退。不久,哈巴罗夫解职回国,由斯捷潘诺夫接替。
清军入关后,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用兵重点一直放在南方,没有更多的兵力和精力用于巩固东北边防,甚至东北的兵力都还被源源不断地调往南方前线。黑龙江地区遭沙俄侵略者数年蹂躏后,居民四散,田园荒芜,引起了清廷对东北边境俄患的关注,此后,清朝开始征集军队,加强战备,准备围歼入侵之敌。
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廷令轻车都尉明安达礼统兵征罗刹(也就是俄罗斯,有的也叫沃罗思,或者斡罗斯),重创了在松花江抢粮的俄军,斯捷潘诺夫率残部仓皇出逃,奔往呼玛尔 (今呼玛南)过冬。1655年 (顺治十二年)明安礼达奉命再次出征,清军直抵呼玛尔堡,围攻俄军达20余天,后因担心粮饷不继被迫撤离。1658年(顺治十五年)六月,清宁古塔都统沙尔虎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击毙斯捷潘诺夫。1659年(顺治十六年),清军收复雅克萨,拆毁呼玛尔堡。1660年(顺治十六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 (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东北)。至此,经中国军民多次打击,流窜于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暂时被肃清。不久,沙俄侵略者又至雅克萨筑城盘踞,并在黑龙江流域四出侵掠。清政府虽屡次遣人宣谕,反复告诫,都无济于事。在对俄交涉无效和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战争已告结束的情况下,康熙帝决定进剿东北地区沙俄入侵者,以战争保卫国土,之后就打了2次雅克萨之战。
对沙俄军的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为此,他于平定三藩之乱的第2年(1682年),即赴关东东巡,了解那里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并就准备驱逐沙俄侵略军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加强侦察和封锁。康熙帝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二是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三是在瑷珲至吉林途中,共设驿站19个。四是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军派人勒令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俄军头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窜至瑷珲抢掠。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
1682年9月康熙派郎坦、彭春以猎鹿为名北上,到雅克萨去侦察地理环境。1683年2月郎坦等人向康熙报告说只需要3000士兵,20门红衣大炮,就可以搞定沙俄匪军,取得了康熙的同意。但由于康熙这人不喜欢打无把握的仗,所以并没有立即发兵,只同意在瑷珲和呼玛尔两地屯田贮兵备、粮食,修理船只,开辟驿站。最后派了萨布素率领的宁古塔士兵1500人,再加上盛京兵500人,增调的藤牌兵500人,共计2500人左右,就去开干了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也给沙俄来一个先礼后兵。但是一路打野东来,没遇到任何强敌的沙俄人,哪里理睬你几句吓唬人的话,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
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鸟枪、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 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托尔布津依仗着坚固的堡垒,以及450名沙俄哥萨克士兵,3门炮,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雅克萨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
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清朝全国上下竟然是找不到一个精通俄语的人,这一点就十分的无奈,所以康熙皇帝只能依靠宫廷之中做官的欧洲传教士,让他们在这个中间过程担任翻译的重要职务,当时这些欧洲传教士因为和俄国人同属于基督教之中,所以他们将清朝的很多底细和情报都透露给了俄国方面,其中许多不公正的地方导致了雅克萨谈判的破裂,清朝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这才派遣了以大学士索额图全权负责这件事情,但还是由其他传教士担任翻译。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往东到海,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流域,包括库页岛(现称萨哈林岛)归中国。库页岛往西到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归清朝,这是第一。第二,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有的要归还。第三,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第四,两国进行贸易互市。第五,两国永敦邦谊。就是中俄两国世世代代和平。
这个条约平等的。但是索额图也做了一定的让步,就是没有把尼布楚收回来。这是中俄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第一个平等的条约。这个条约意义很大,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暂时遏制了俄军对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的侵犯。 中俄在东北地区相对的社会和平安定,也因此而一直维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略之前,大约有170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文本,有满文本、蒙古文本、俄文本、拉丁文本,一共四种文本。拉丁文本算正本,双方代表在上面签字。满文本、蒙古文本和俄文本是副本,条约签订之后,就在边界定了界桩。
但是,在双方的民间看来,《尼布楚条约》成为了清朝和俄国双方都愤怒的不平等条约,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俄国史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本着他们一向的粗暴直觉,认为雅克萨这些地方都是无人区,坚持说是自己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农业文明,认为当时的满清人对于这里根本没有实行管辖,所给出的理由就是满清没有在这里修建军事基地和碉堡,还指责满清对于这里百姓的劫掠,其实做这些事情的是他们,清朝早期沿袭的不过是中原王朝对于偏远地区的羁縻统治罢了。有了这些证据之后,俄国史学界之中出现了一种一边倒的情况,他们将尼布楚条约看成是国家之耻,认为当时的布里亚特人是自愿加入到俄罗斯国家之中,在这个时候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人之中也是一样,但后来因为清朝人的入侵和强大的军力使得这些俄国人的土地被清朝人再次夺走,他们一直认为这个条约是清朝皇帝割让了俄国的大量土地,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愤愤不平。
但我们国家的学者和民间的呼声却是不同,很多学者对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一直认为是一个不公正条约。因为贝加尔湖从汉朝时候开始,我们国家的苏武就已经在哪里牧羊了,但却因为满清皇帝康熙大笔一挥将这美丽的贝加尔湖划分出去了,失去了中部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以及白令海峡在内的岭北行省旧地才是中国人永远的痛,不然今天的中国东北又何至于没有一个出海口呢?
当然,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了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虽然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中国没有屈辱性,但是中国并没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
许多人可能很好奇,为什么那个时候打雅克萨,怎么第一次就只有区区2500人清军VS450人俄罗斯人,第二次也只有2000名清军VS826名沙俄军队?第一,因为外东北那个地方,即便到了现在,压根就没有几个人,没有什么物产,更没有像内地一样很好的补给来源,所以,在那种冰天雪地里,在没有通铁路之前的沙俄撑死了也只能派个几百人的游击队,而大清这边,康熙用了将近1年来修驿站,造船运物资,最后也只能供给2000来人,去再多的人也没用!就像我们1962年在西藏跟印度人打的对印自卫还击战一样,在喜马拉雅山那个地方,直到现在,我们能够调派去的兵力也仍然只是万把人,不可能像苏德战场那种动不动四五百万人互殴,人多了只能成为供给的负担和累赘。第二个原因,为什么清朝兵力是沙俄的3倍以上,这个就不得不承认,直到海湾战争以后,有钻地弹之前,东方人对付坚固的堡垒,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比如说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为了对付区区2000名在地堡里负隅顽抗的日军,就出动了2万人,最后打出了敌我1:6.2的伤亡比,才彻底歼灭了日寇,而这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捷了!再比如说1914年日本攻打青岛的德军,为了对付区区5000德军,日军出动了近5万人陆军,还出动了大批海军,打了几个月,最后德国人才战死不到200人,日本战死270人,而这也是日本人取得的“大捷”;再比如说1953年越南对法国的奠边府战役,法国人总共不到1.4万人,越南人在有中国和苏联支援的重炮火力支援的情况下,还是投入了将近10万人,打了几个月才打赢。同样,西方人自己对付这种坚固的堡垒,也不比我们东方人强到哪里去,比如说一战的梅森山脊战役,英法整整耗费了2年时间,使用了454吨炸药,投入了21.6万人,搞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非核爆炸,才把区区1万名德军炸死。所以,人烟稀少的冰天雪地的环境和堡垒攻坚战决定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就不可能出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对轰的场景。
雅克萨之战之后,沙俄在东边老实了170多年。但是《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中俄中段边界却没有最终划定。于是俄国人利用这个机会,像现在的印度1962年打败了以后,就不断零敲碎打地妄图占领我国领土一样,沙俄人也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清廷多次与俄国沙皇政府交涉,要求双方早日划定边界及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沙皇政府置若罔闻。
于是,1724年(雍正二年),清朝断然停止了中俄贸易,俄国庞大的商队在中俄贸易中赚取了丰厚利益,为保住这一财源,不得不于雍正二年派出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任命他为“特遣驻华全权大臣”,率领俄国代表团赴中国谈判。
1726年(雍正四年)冬,俄国使团到达北京,清廷派吏部尚书查弼纳等人为代表,双方进行了6个月谈判,就原则问题达成了10项协议。接着,两国使团前往边界上的布拉河畔,在中方退让的情况下,按俄方提出的划界方案达成协议,双方于1727年(雍正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根据这个条约,又签订了《阿巴哈伊图界约》和《色楞额界约》,以详细勘分边界。
1728年(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中俄两国全权使臣在恰克图正式签订了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总协议《恰克图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四:①边界,其内容与《布连斯奇界约》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②贸易,规定俄国商队每三年来北京一次,恰克图为边界贸易地点;③允许俄国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④交换越境人犯。上述条约,正式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俄国的侵略。《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状态下签订的。中国方面主要成果是确定了两个边界,获得俄方送还逃人的许诺,切断了俄国对中国西北叛乱者的援助。俄国则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并获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规定了中、俄两国以萨彦岭为界,立鄂博为界碑,外蒙古(即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根据条约在边境着手开辟贸易点。由于条约规定的另一地点库克多博-祖鲁海图市场地处偏僻,而且远离中俄通商历史形成的主要商路,因而贸易情况始终不佳,不久就被放弃。于是“恰克图互市”就成为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往来的惟一法定渠道。
《布连斯奇界约》及其附属条约《阿巴哈伊图界约》、《色楞额界约》和《恰克图条约》是《尼布楚条约》的延续和扩展,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边界协议的范围,可以说是中俄之间此后100多年间的外交总约。
在雅克萨之战中,沙俄人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不打不老实,打了才老实。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所有的西方人都是一个德行!那么,除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沙俄,其他西方国家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是这个德行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