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部中西交往史,满把中华民族泪8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12070字 发布时间:2022-05-06

                                                                                                                 第八节   英国佬,他来了!(一)

      “韬光养晦”这件法宝,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一大重型武器。可是,这个重型武器并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也不只有我们中国人会用,它顶多是一种阳光下的秘密武器,除了我们大中华,英国人当初在他们崛起的路上,也一度深得其精髓,把它修炼得炉火纯青,使用得出神入化。只不过呢,我们中国人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英国人则是“日用而不知”!

      当葡萄牙人率先打响大航海第一枪,吃到“真心大冒险”第一颗甜枣的时候,英国人还深陷于法国这个泥淖当中,忙着跟法国佬打百年战争,虽然此战盎格鲁-萨克逊军队以狡猾、野蛮、残忍的手段与计谋多次击溃法兰西骑兵,更在法兰西北部制造了多起屠杀事件,搞出大片无人区,吓得一众法国贵族纷纷投降,还把作为法兰西盟友的苏格兰,也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击溃了,斩杀了大量苏格兰贵族,就连苏格兰国王都惨遭俘虏,以至于苏格兰王落入了英格兰手中,但是万幸中的英格兰人遇到了一个不幸——法兰西冒出个圣女贞德,圣女贞德绝地大反击,保住了法兰西。好不容易等到1453年,百年战争打完了,英格兰王族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支“红玫瑰”和“白玫瑰”又爆发了玫瑰战争,与中国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这种抢班夺权的战争不同,中国家族内部抢班夺权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搞定问题了,最长的也顶多十来年,英国的玫瑰战争不同,人家打了30年,而且这种“窝里斗”放在一般民族、国家内部,双方都轻易不会赶尽杀绝,但英格兰人是二般人,他们挥起40米长的大砍刀,不光屠杀其他民族厉害,屠杀起自己人来也是眼皮都不眨的,红白玫瑰双方都执行了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策略,一场“菜鸡互啄”干完,英格兰人被杀了一打不说,就连互相有血缘关系的贵族也放倒了一大片,敝人觉得英国人这点倒是很像中国古代西南边境的土司互殴,因为谁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把对方KO掉,但是又不愿意咽下那口恶心气,所以只能连年征战、兵连祸结!直到1485年,亨利·都铎好不容易重新统一了两个王族,把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对立的符号合并到了红白都铎玫瑰的徽章中,结束了玫瑰战争,开启了都铎王朝,可是这时候睁开眼睛看世界,不由得心里哇凉哇凉的,感情这时候的世界形势,对英国来说有点“黄花菜都凉了”的赶脚!这时候的都铎王朝,虽然比谁都急需积累原始资本,比谁都更想到“满地黄金”的中国“取金”,但是做好了“开眼看世界”的英国,由于自身羽翼未丰,还远远没有实力去东方攫取“第一桶金”,因为那时候的欧洲,已经成为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天下,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不得不匍匐于这俩货色的王杖之下,都得看他们哥儿俩的眼色行事,而这俩大杀器也丝毫不客气,嚣张到很快就把整个世界瓜分了。这就好比冷战时期,全世界都不得不慑于美苏的矮屋檐,不得不在美苏之间选边站一样,这时候的都铎王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敢贸然拿自己这颗鸡蛋去碰西班牙、葡萄牙这两块石头,只能祭出“韬光养晦”的高招,站在西班牙、葡萄牙这两颗鸡蛋上跳舞,就好像跟在花豹后面的食腐动物一样,慢慢跟在西、葡后面扮猪吃老虎。

      1492年,几乎是在哥伦布轰轰烈烈的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东游印度的同一时间,哥伦布的老乡——同是意大利热亚那人的约翰·卡伯特也在英王亨利七世的赞助下,悄悄地带队开始了英国的西行之旅。

      当时,许多欧洲航海家认为,向西横越大西洋就能到达“印度群岛”-----他们一厢情愿臆想出的亚洲。约翰·卡伯特便是和哥伦布一样,是其中验证这个“猜想”的探险者之一。卡伯特认为,既然地球是圆的,哥伦布也已经证明“亚洲”可以向西渡海到达,那么船只在北面的纬度行驶,只需要比靠近赤道行驶更短的距离也可以一样到达。于是,他希望找到一条西北航道,为了达成这一夙愿,他选择了当时还比较小众的潜力股——英王享利七世做他探险航行的赞助商,由于卡伯特“家里有矿”,愿意自己支付全部航行费用,只要一个有名无实的冠名权,还可以帮带出一帮小弟,这无疑已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更重要的是还不用扛掉进西、葡设下的陷阱的风险,这种白嫖的生意,享利七世打火都找不到,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1497年5月,约翰·卡伯特从布里斯托尔港启航,6月24日就抵达了北美大陆,这可比亨利王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那种年度探险、十年冒险、百年大冒险轻松愉快多了!卡伯特首先抵达的就是今天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东海岸,他从新斯科舍省沿着北美洲东海岸航行,并多次登陆。他也成为了自斯堪的纳维亚人之后,史料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到达北美大陆的欧洲人。

       两年后,卡伯特又故地重游,再次远航北美,这次他到达了更南面的地方,到达了如今美国的马里兰州。但是与第一次轻松愉快的“北美一月游”不同,约翰·卡伯特的第二次探险从一开始便是一场灾难,他朝格陵兰航行,期望找到“亚洲”。在登上格陵兰以后,他向西航行,进入了巨大冰山南漂的路径,他的手下人惊恐失色,发生哗变,卡伯特被迫调头返航。即便如此,约翰·卡伯特也坐实了第一个发现北美大陆这一桂冠!

      虽然悄悄咪咪地以“意达利归化航海家”率先发现了北美大陆,但是英国人还是不敢放肆,即便借给他们一百个胆,他们也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在西班牙、葡萄牙这两只老虎口中夺食,因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一个成了霸占了向东航线的“东邪”,另一个成了独占向西航路的“西毒”,英国人只能继续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一路向北”,苦哈哈地期盼着在西、葡的眼皮子之外,能从北路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做一个北方苦寒之地的“北丐”。所以,当年就出现了这么一种奇怪的景象——葡萄牙人满载着从东方贸易来的香料、象牙等物,西班牙则源源不断地从南美洲运回一船一船的黄金白银,只有英国这个“小三”,只能傻乎乎地独辟蹊径,一直在冰雪覆盖的北极“捡漏”。

      不过,英国人很快就捡到“大漏”了!1553年,英国人休·威洛比和理查德·钱塞勒率领船队去探索东北航线。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部海域穿过,进入巴伦支海与北海。由于冬季来临,海面结冻,钱塞勒的船被滞留在北海沿岸。

       这片土地属于俄国,钱塞勒趁机与俄国沙皇取得了联系,并受到了款待。从此,俄国与英国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再也不用向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拦路恶汉交过路费了。这条航线直到二战时,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大批援苏物资从英国运抵苏联,为二战胜利立下了大功,当然这是后话,此处不多说。

      威洛比率领的另一支队伍,在挪威北部遇到风暴走散了,只好继续往东航线。不料,他们航行得太远了,等发现冬天降临,想回到挪威时,已经来不及了,全体船员被冻死在北极的寒风中。

      威洛比虽然壮烈了,但通往俄国的东北航线开辟成功,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站在休·威洛比和理查德·钱塞勒的肩膀上,英国莫斯科公司的代办安·坚肯逊说服了沙皇伊凡四世,得以从伏尔加河往中亚,在亚洲搞了一次“中心开花”式的“亚洲之旅”,还顺便获得了西、葡闻所未闻的“军事机密”,那就是从中亚通往中国北京只需要九个月陆路行程,只是这条路上因为大明刚刚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商路早已断绝了。

      虽然英国人发扬其“就着凉水吃咸菜、啃馍馍”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极北苦寒的航路上大有斩获,但是从西北航线通往马可·波罗口中的“中国”这一梦想还是没能实现。虽然比不上哥伦布所体验到的极致的“温暖湿润”的“西半球”,甚至还比不上“暴风肆虐”的葡萄牙人当“扛把子”的东方航线,但是执着的英国人仍坚持认为中国在亚洲的东北部,从北冰洋驶过去,应该比穿过大西洋和太平洋要近得多。

      随后,英国进入了长达45年的与伊凡四世几乎同一时代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在女王的统治下,对内努力建设强大的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与航海探险;对外则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放弃了对欧陆霸权的觊觎,与法国化敌为友,共同对付当时的老大西班牙,成为制衡欧洲势力的重要势力;在对外经贸关系上,英国积极发展与欧洲贸易,同时积极寻求建立与印度、南洋和中国的直接商业联系;在文化上,英国人也玩出了新花样,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使英国破天荒的竟然出现了莎士比亚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文豪;宗教上,一反西班牙这种天主教压倒一切的作派,但是也不像后来的荷兰那种清一色新教的极端搞法,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实现了天主教和新教的融合。当然,此时亟需开拓市场的英国人虽然明里仍然奉行“韬光养晦”原则,但是民间舆论对如何开拓中国市场,早已甚嚣尘上了!与葡萄牙那种实用主义者、西班牙那种暴力匪徒以及荷兰那种“穷得只剩下钱”的壕哥不同,英国人讲究“文武兼修”的“绅士原则”,玩起了文艺小清新的角儿!本着理论先行的原则, 1573年,威廉·布尔发表了《论海上霸权》一书,指出从英国到中国有五条可能的途径:一、取道好望角,这是葡萄牙人专有的航道;二、取道麦哲伦海峡,这是西班牙人专有的通道;三、通过北美的西北航道;四、通过俄罗斯的东北航道;五、通过北极的北极航路。可以说,威廉·布尔就是那个时代的阿尔弗雷德·马汉,《论海上霸权》就是那个时代的“海权论”!

      有了理论火把照亮前进的黑暗之路的英国人,很快就战力霸榜了。1576年,由大商人洛克的“中国公司”出资,伊丽莎白女王也亲自出资1000英镑入股,财政大臣、海军大臣等政府要员各出资100英镑的赞助下,英国航海家马丁·费罗比金向北美的西北航道进发了!1577年,马丁·费罗比金宣布发现了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令伦敦商人兴奋异常,但实际上马丁·弗罗比金仅到达今天加拿大北部的巴芬岛,并没有穿越美洲北端进入亚洲。可能是巴芬岛太大了,给马丁·费罗比金造成了误判,毕竟巴芬岛是加拿大第一大岛,面积高达50多万平方公里,乃是世界第五大岛。而这个岛,直到38年后的1615年,英国探险家威廉·巴芬才第一个成功完成绕岛航行,岛名也因此被命名为巴芬岛,马丁·费罗比金连个命名权都没挣到。可以说,女王在内的所有伦敦商人们这次可是亏大发了!此后两年,马丁·费罗比金又接连搞了两次“西北行漫步”,当然结局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的!

       为了得到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英国愈来愈急于找到通往中国的通道,英国商人和冒险家们也继续在舆论阵地上大放异彩,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通道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1577年理查·伊顿所编写出版的《东西印度旅行集》,宣扬通向中国的西北航道是很有利的。此外,还有理查·海克柳特写的《航海总集》,也有通往东方航道的记载。对中国的注意,以及出版有关著作,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当然,英国人作为一种“有文化的流氓”,这也是英国得以后来居上,连续熬死葡萄牙、撂倒西班牙、干翻荷兰这三代“海上霸主”的阳谋。

      而大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就是这些“文雅的土匪”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弗朗西斯·德雷克才是力压大明郑芝龙以及他的老搭档塞亨马缪尔·罗伯茨、约翰霍金斯等强人,贵为史上第一海盗的存在!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年出生,是皇家海军军官埃德蒙·德雷克12个孩子中的长子。弗朗西斯·德雷克可以说是子承父业:1549年,由于宗教的原因,德雷克家族从德文郡逃到了肯特郡。在那里,德雷克的父亲加入了皇家海军服役,并把德雷克培养成为了一名水手,任职于一个开往荷兰做沿海贸易运输的船只内,这艘船的船长正是德雷克家的邻居,他非常器重年轻的德雷克。船长在去世的时候依然没有结婚,没有子嗣,他把这艘船留给了德雷克,这倒是跟后来大明的郑芝龙很相似。不过,德雷克这个“船长”当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当时西班牙的海上力量无比强大,对荷兰实施了禁运,所以德雷克的船长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1563年,德雷克加入了普利茅斯霍金斯家族的船队,与他的堂兄约翰·霍金斯一起航行,先后进行了三次远征。这期间他们袭击西班牙的海上船只,进攻了美洲,掠夺奴隶贩卖给西班牙种植园,做着真正的海盗。对于德雷克和霍金斯这两个名字,经常看动漫的小伙伴可能就非常熟悉了。《海贼王》漫画498话、动画392集出场的X·德雷克和巴兹尔·霍金斯就是以他们两个名字为原型创作的。

      他们的第三次远征,是以1568年的圣胡安乌鲁战役收尾的。当时德雷克和霍金斯的船队跑到墨西哥的西班牙港口圣胡安乌鲁进行补给和修理,由于西班牙人早都把这俩人放进了“通缉令”,豁出性命都想了结这俩可恶的海盗的性命,所以,西班牙海军毫不迟疑地向这支船队发起了夺命攻击。当时还处于“独孤求败”状态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打这种小小海盗船队,那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最后,德雷克和霍金斯的船队被打得全军覆没,两人跳进大海,靠高超的游泳技术逃过一劫,逃出生天的德雷克发挥其百败百战的牛脾气,立誓要向西班牙人报此深仇大恨。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报仇也一样,德雷克报仇雪恨的机会也很快就来了! 1572年,德雷克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在海上袭击西班牙和其他地方的商船,掠夺了20多吨的金银财宝,后来财宝太多了,以致于船队无法携带,只能埋藏起来。而这也成为了后来各种海盗故事和游戏中提及德雷克的宝藏的故事源头。在这期间,德雷克曾爬上巴拿马地峡中一座高山上的的一棵很高的大树上,以这种滑稽的方式,成为了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英国人。当看到广阔的太平洋时,他发挥了他的“远大志向”,跟中国古代的那些“伟大人物”一样,虽然没有横槊赋诗,但是没忘记和周围的人吹一通牛B,豪情壮志地向同行的人们说,总有一天,英国人也可以环球航行。

      1573年,德雷克回到普利茅斯,当时英国和西班牙签署了临时停战协议,但是英格兰仍把他视为英雄,而苦主西班牙,当时掌握着全球话语权,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海盗,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

      1575年,根据亨利西德尼爵士和埃塞克斯伯爵的指示,德雷克和约翰诺瑞斯爵士进攻了风雨飘摇的拉斯林城堡。尽管敌人投降了,他们仍然杀死了所有的200名卫士和400多名平民,平民中甚至包含了妇女和儿童。

      1577年,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授意下,德雷克得以实现他当初吹过的牛B,循着麦哲伦的脚步开始了真正的环球航行了。在航行期间,德雷克的船队除了坚持抢劫西班牙的商船外,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接受各界赞助,比如说舰队旗舰的赞助人——海顿爵士的盾徽是一只金鹿,德雷克便将旗舰的名字从鹈鹕号改为金鹿号,这也是为什么Fate中,从者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宝具名字叫黄金鹿与暴风夜的原因。

      1580年,德雷克与他的舰队结束了这次环游地球的冒险,返回了普利茅斯。世人往往都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身上,习惯选择性忽略“第二”,好像“二哥”很丢脸一样!殊不知,有时候“第二”比“第一”更出彩,就像世人都只知道麦哲伦是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而不知道德雷克是继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行的探险家,而且,德雷克有一点比麦哲伦更perfect,他是世界第一位以舰队领袖完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人,因为之前的麦哲伦,在1521年行驶到菲律宾附近时,由于插手当地内讧,被当地土著人砍死了,大副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不得不临时接过指挥权,替麦哲伦完成了剩下的航程。

      在这次历时3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满载而归的德雷克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女王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基本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女王这次可真是赚大发了,这极大地激发了英国各界迫切想找到中国,赚更多钱的渴求。这位1558年继位、由于受众多原因影响而终身未婚的老母鸡,对于寻找中国、海外赚钱那是相当的热衷,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大明朝的皇上万历正在无为而治,躲在深宫28年,不见任何“俗人”、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呢。

      1581年4月,伊丽莎白一世亲自登上金鹿号,赐予德雷克皇家爵士头衔。荣誉加身的德雷克,也开始搞起了攀藤附葛的作风,他打算单方面宣布和伯纳德·德雷克爵士家族是远方亲戚,并且想使用他们家族的红色飞龙的纹章,但是遭到愤怒地反驳和拒绝,伯纳德·德雷克爵士家族作为贵族,看不上这种暴发户。伊丽莎白为了缓和事态,授予了弗朗西斯他自己的纹章:黑底,在两个星星之间有银色的波浪。两个星星分别代表了南北极星,并且赠以“伟大的事迹必定从小处彰显”这句格言以示鼓励。

       之后的几年,由于英西之间暂时摁下了对抗的Pause键,无法发挥其匪性的德雷克,转而开始从政了几年。但是,海上人生得意的德雷克,在官场上很失意,谁也不愿意跟这个喜欢与人“打”成一片的海盗打成一片。好在德雷克没有在官场上一路顺风,否则他就不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也不会在历史上如此如雷贯耳了。真正让德雷克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是1588年,这个成为了英国发展史上重要转折点的一年,德雷克作为英国舰队副舰长,开始阻击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一路打A,屡立战功,最终代表英国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在这里,我想非常有必要隆重介绍一下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 年 8 月在英吉利海峡所进行的那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差不多 3 万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相比之下,当时德雷克等所率领的英国舰队就有点相形见绌了,不但舰队总体规模不大,舰队的船只也是偏于轻量级的,而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 9000 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作为挑战者的英国全方位处于下风,这就像当今一支没有航母的海军,挑战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美国海军一样。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让人跌碎了眼镜,全方位占据优势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惨遭毁灭性的失败,几乎全军覆没。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今我国同样成为了新一代挑战者,我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回首再复盘,重新推演一下那场大战,以示参酌!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下战前“庙算”:西班牙,当时正处于鼎盛时代,是那个时代当仁不让的霸主,1556年腓力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时,其领地不但遍及西欧,而且还囊括了加勒比海上的众多岛屿,在墨西哥、秘鲁和智利等广阔的南美洲土地上也都飘扬着西班牙的旗帜,东方还有菲律宾作为亚太地区的战略支点,跟如今的美国一样,太平洋当时就是西班牙人的内海,他们的运宝帆船可以在瓦尔帕莱索到巴拿马之间的海域放心地航行。为了保障其遍布全球的海上交通线和海外利益,西班牙组建了那个时代最庞大的舰队,强大的海上舰队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的士兵,鼎盛时期,舰队舰船达到千余艘!这支舰队跟如今美国的两洋舰队一样,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世人冠以“无敌舰队”这个威猛的雅号。有了舰队加成的西班牙人,就像如今美国人在美军羽翼覆照下,在全球靠美金挂钩,垄断石油交易一样,西班牙人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

      仅在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就多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战前西班牙所拥有的贵重金属占全世界已开采总量的83%,但跟如今的美国有去工业化这个短板一样,当时的西班牙也有个相类似的短板,那就是西班牙王室只晓得买买买,只是可着劲儿将掠夺来的金银财宝用来疯狂的购买国外奢侈品,而不是用来发展工业,造成西班牙的综合实力逐渐被以工业为本的英国赶上并超越了。

       而作为挑战者的英国,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轻工业的发展,迫使它急于寻找海外商业市场;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它夺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而霸主西班牙当然不允许英国动到自己海外殖民地这块蛋糕,但是以德雷克为代表的英国海盗的海上抢劫行为以及对美洲的掠夺,严重地威胁到了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垄断,这让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恨得牙痒痒的,他认为自己这个小姨子伊丽傻白实在是可恶至极,早都想一记老拳把这该死的英国佬干趴下了。当然,愤而爆兵的腓力二世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糙汉,他先搞阴谋诡计,想通过“文打”搞定英国人。为此,他勾结英国天主教势力,企图把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扶上英国王位,用玛丽这只苍蝇塞进英国人的汤锅里,塞到伊丽莎白一世的喉咙里恶心她,在英国搞颠覆活动,妄图通过“颜色革命”软化巴掌大的英国。

       玛丽就像美国如今用来恶心我们中国的台独势力一样,在1568年因苏格兰政变逃到英国,被伊丽莎白所囚禁。在西班牙的怂恿下,英国的天主教徒策动了一次谋刺伊丽莎白的政变,最后政变失败,平息政变的伊丽莎白乘机处死了玛丽。谋杀不成,腓力二世只能以拳头说话了。

      面对武力值爆棚的无敌舰队,英国人只能靠海盗头子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人组织的海盗集团在海上袭击、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海上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放一炮就跑,以海盗活动零敲碎打的削弱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实力。

      对于英国海盗船对西班牙基地和商船所不断进行的骚扰袭击,腓力二世心头愤怒的火苗逐渐成长成了无边的烈焰,而对面的小姨子伊丽莎白不仅不惩罚海盗,还堂堂皇皇地和他们一起分赃,分享打劫姐夫的快感,是可忍孰不可忍,腓力二世怒发冲冠,忍无可忍,选择了磨刀霍霍向英国,就等机会来临了给岛夷以致命一击!机会很快就来临了,1587年,法国爆发三亨利之战,一度让西班牙人投鼠忌器的英法联盟自行瓦解了,西班牙解除了北边的陆上威胁。天予弗取,必为其咎,此时不打该死的岛夷,更待何时?为此,腓力二世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庞大的无敌舰队倾巢出动,先取得制海权,再输送皮萨罗、科特斯那样的西班牙勇士到英伦三岛平A,朕要一举荡平英格兰。

       1588年7月,“无敌舰队”完成了最后的集结,目标:英国。这支舰队有22艘战舰、108艘武装帆船,共计130艘舰船,装有1100门火炮和2.7万人,其中一多半是陆军士兵;而英国就寒酸多了,只有34艘军舰,但是英国人取兵于民,火线从沿海城市港口征召了大量的武装商人,在全国征集了大量的炮兵,竟然也使得主场作战的大英舰队具备了一战之力,舰队总共罗集了34艘战舰、163艘武装帆船,共计197艘战船,1.6万人和2000门火炮。但是西班牙大多是重炮,打击力量比英国的小炮更强。

       集结完毕,出发!西班牙的舰队浩浩荡荡来到了英吉利海峡,西班牙士兵还以为这次大战就像以前历次追击德雷克的小小海上游击队一样,只不过就是到英伦三岛一游罢了,完全没有一点战前的紧张感,就好像麦克阿瑟在抗美援朝战争开打以前,高喊着“我可爱的小伙子们,圣诞节你们就可以回家了!”一样的轻松愉悦。而对面的英国舰队,则是真正的如临大敌了,它们一直蛰伏在英吉利海峡等待战机,战机一到,他们就提前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冲击,不给西班牙人任何喘息之机。

       当时的西班牙人还停留在老式海上作战的计划之中,他们准备利用自己舰载步兵的优势,和英国军舰展开正面接舷交锋。

      但是英国人并不打算这么干,他们的舰船更小更灵活,因此他们尽量避免和西班牙的军舰进行正面接触,从侧翼不断进行骚扰,西班牙的战舰由于太大不够灵活,无奈只能成为英国军舰的巨大目标,这一下可让西班牙人叫苦不迭。

      西班牙在第一场交锋失败之后,他们无可奈何,只能等待驻扎在尼德兰南部的帕尔马公爵所率领的援军。但是当时的英国人提前封锁了尼德兰的南部海域,这让没有海军接近的西班牙陆军根本没有办法突破英国的封锁。

      而这个时候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还一点情况都不知道,英国在这个时候又想出了一个损招,他们跟周瑜黄盖一样——采取火攻,用快艇装满易燃易爆物品,然后趁西班牙不备把船点上火冲进西班牙的舰队之中,可见智慧这东西,东西方人同样是殊途同归的。

      人们会问为什么西班牙的军队不逃跑,要知道他们的舰队更大,航行速度更慢,根本避不开英格兰火船的撞击,这下让西班牙的战船损失惨重,大量的军舰被烧毁,曾经风光无限的无敌战舰也基本上宣告破灭,而西班牙征服英国的计划也失败了。损失惨重的西班牙军队只能慌忙地撤退。

      但是英国人不放过西班牙,他们要彻底摧毁无敌舰队。在追击途中,有部分西班牙舰队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擅自脱离投向英国人,这可让指挥者希多尼尔公爵勃然大怒。

      1588年8月7日夜里,双方再一次在加来的东部海域展开决定性大决战,英国舰队指挥官霍华德和德雷克带领英国舰队率先向慌不择路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展开了攻击。英国舰队半夜再次向西舰队展开火攻,并在第二天凌晨在加来海峡南岸格拉沃利纳附近向西舰队发起攻击。

      西舰队还是老办法——力图靠近英舰队实施接舷战,但因舰体笨重机动性差,加上火炮射程较近,在英舰队机动灵活的远射程炮火打击下陷入被动。激战至傍晚,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挫败,600人阵亡,三艘帆船被击沉,一艘被俘,英国人有500余人伤亡。

      随后,又接连经历了10天惊心动魄的海上战斗,无敌舰队的士气开始崩溃,有的舰只开始有了脱离队列向英国人投降或者擅自逃离的意图,舰队指挥官西多尼亚公爵不得不逮捕了好几名舰长以儆效尤,还在桅杆上绞死了一位,但是也没能止住西班牙无敌舰队溃败的势头。

      最后,无敌舰队只能溃逃了。俗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西班牙舰队在撤退途中又遭到了暴风袭击!10月份,西班牙残兵败将好不容易才逃回里斯本,出发时意气风发的130艘舰船,回到国内只剩下65艘船了。幸存者中的大多数人都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和营养不良,很多人在踏上西班牙陆地后不久即一病不起。精疲力竭的西多尼亚公爵直接返回了他的庄园,并在几周后忧愤而亡。

      大海战以英国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收尾了,但是德雷克的航海生涯还在继续,他一直坚持远征,直到56岁马革裹尸而方歇。1595年,德雷克在试图进攻波多黎各圣胡安时,连遭败绩,最终,在1596年1月,德雷克在试图再次进攻圣胡安时,染上痢疾病死亡。临死时,他要求穿上全身盔甲,装在一个密封的铅制棺材内,埋葬在海边。可以说,德雷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英勇的一生。他与伊丽莎白一世这对风云际会的君臣组合,就是英国崛起的标杆,跟之前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和达·伽马,西班牙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后来荷兰的马顿·特朗普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勇敢无畏,值得我们中华儿女学习!

       PK赢了西班牙的英国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刷新各种追“追中”纪录。英国这边厢思中久已,而这种单相思,也不禁让我们后人感叹——狼,来了!它真的来了!

       1583年,伊丽莎白派商人约翰·纽伯里前往东方,并交给他两封信,一封致印度的莫卧尔皇帝,一封致中国皇帝。信不长,大意就是希望彼此通商,互通有无的意思。

       1591年詹姆斯·兰开斯特公爵率领舰队绕过好望角,抵达马六甲、苏门答腊等地,之后劫掠了几艘葡萄牙商船,满载着香料返回英伦。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插曲,那就是这位詹姆斯·兰开斯特公爵,10年后对人类的医学史做出了一点启蒙性的贡献:1601年,詹姆士·兰卡斯特无意中创造了一项记录——最早在远洋船上使用橘子及柠檬或柠檬汁防止坏血病。

       1593年,甘文底斯和德威斯率领船队度过德雷克海峡,之后分头向中国进发,但是都没有找到。

       1596年,英国有两个商人准备到中国去,伊丽莎白女王乘机派伍德作使臣,和他们同行。伍德此行,主要是帮伊丽莎白给中国皇帝送信。信比上次稍长了些,但基本意思没变,只是多了一层想要寻求贸易港口的企图。不过这次伍德没走到中国,就不幸壮烈了,在好望角,一只船遇难覆没,另两艘船遇上了葡萄牙船队,战斗18天,死去很多人。幸存的人集中到仅剩的一条船上继续开行,再次遭遇覆没。好像活下来7个人,但是7个人哪里去了,无人知道,伊丽莎白致中国皇帝的第二封“艳信”再次不了了之。

       让人感慨万分的是,1986年,时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第一次访华时无意中提到过此事,她说:“我的先祖伊丽莎白一世给中国万历皇帝,希望中国皇帝考虑发展中英贸易。不过,特使在出使的路上发生了不幸,船在开往中国的路上遇到了风暴,这封信始终没有送到。”其实,该信件于1978年已经被打捞上来了,后来由英国贸易大臣亲手交给我国外贸部长。

       1600年,伦敦一批商人组成东印度公司,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同东方进行关于生丝、棉织品和宝石贸易的“特许状”,让他们有权在东方维持自己的船舰、海陆军等武装力量,有权宣战或媾和。从此,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南洋、日本等地建立商馆,在中国大门外与中国商人做生意。

      1607年,英国航海家哈德逊走西北航线,从北冰洋走过,很快就能到达美洲的北部,发现了加拿大北部的大部分地方,以及纽芬兰岛,所以加拿大北部的大海湾也因此被命名为哈德逊湾,北美洲很多地方也都被冠以哈德逊这个名字,比如哈德逊河、哈德逊小镇、哈德逊谷地等等。

      哈德逊也因此成为英国殖民北美的功臣,但是将军难免阵前亡,猎犬终须山上丧。1611年的冬天刚过,哈德逊打算继续向西航行,去寻找中国时,船员们再也无法忍受漫长而又充满危险的旅行,他们发动叛乱,把哈德逊和他的亲信给抓了起来,扔在一条小船上,自行返回了英国,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哈德逊,估计已经葬身于北冰洋的冰冷海水之中。而叛变的船员也没有得到严惩,因为他们带回了纽芬兰等地的情报,使英国人又多了一个淘金之地。

      纽芬兰附近海域盛产鳕鱼,大大缓解了英国的粮食紧张状况。加拿大北部的印第安人又有很多皮毛,让英国人从皮毛贸易中大赚了一笔。总之,西北航线也给英国带来的大笔收入,物有所值。

       另一方面,英国人在探索中发现,北极航线的危险性很高,而且只有夏天三个月可以航行,很难满足前往亚洲的需要。于是,英国人转而与葡萄牙人、荷兰人争夺东方航线。

       英国人作为大航海的后来者,既不能像西班牙人那样,大批掠夺美洲金银,也无法像葡萄牙人那样,靠着澳门垄断中国的贸易特权。只好集中全部力量拼命造船造炮,甚至不惜发放私掠证,打击西班牙、法国等对手。

      英国也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实力更强大的法国,乃至之前战败的西班牙,都因为欧陆霸权的牵制,一直无法集中精力发展海军,从而使英国有机会称霸海洋,到处建立殖民地。海上霸权蒸蒸日上的英国,虽然苦苦寻觅,仍然没能够与中国见上一见,但是英国人“仍将上下而求索”,不达中国不罢休!

       对于一直不能跟中国“亲密接触”,英国很不满意,时任大英皇帝詹姆士一世很蛋疼,所以也对中国“苦追不舍”。1610年到1630年,曾有英国商人两次带来英王詹姆士一世致中国皇帝的书信,但是当时刚刚发生了万历南京基督教案,没有一位中国人敢翻译和传递,以中国政府的游戏规则,这明摆着是做通夷汉奸,中国人谁乐意如此表现自己?活得不耐烦啊!所以,这两封信最后依然没有送到中国万历皇帝手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