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英国佬,他来了!(二)
虽然中英两国国家层面的官方往来一直“门前冷落”,但是民间间接接触早已不是“鞍马稀”了。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对咱们国人做出自我批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东方人往往对应该遵守的已知领域很是“勇敢”,比如说勇于闯红灯,勇于以各种卑劣手段坑蒙拐骗,勇于以各种手段掏空公私财产,勇于内斗等等;但是在未知领域,需要吃第一个螃蟹的时候,就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的,比如说在探索科学新知,远航探险,星际征服以及对外征战等等,远远不如西方人那么像“真正的猛士”!反之,西方人在已知范围的规则内,有时候显得有点“钢铁直男”,但是在探索未知领域方面,终究我们炎黄子孙是自叹弗如的!
这不,一举掀翻了拦路虎的英国人,很快就“不拘一格”地开启了其让中华子女逐渐忍受“九九八十一难”的辛路历程。1605年,英国的米奇本爵士就给中国人送来了见面礼:在中国南海抢劫了一艘运送丝织品的中国商船。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打开了他们现在仍然喊得声嘶力竭的“航行自由”的!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同样在1605年,很快就有一些中国人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了,他们还于1606年随船到达了英国,成为了第一批抵达英国的中国人,只不过相较于以“大炮说话”“来”中国的的英国人来说,中国人是以劳工和奴隶的身份被迫去“往”英国的。
前面我们说到了1588年英西大海战中,英国人神话般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的无敌舰队仅剩65艘船返回西班牙。剧情反转,从防守方秒变绝地大反击了,维多利亚女王毫不犹豫地命令德雷克等海军将领,要乘胜追击,争取一把彻底打垮剩余的西班牙海军。
现在,我们存在一种被那些“成功学”的历史教条主义者灌输的错觉,以为大英帝国打赢了1588年英西海战之后,英国就从此崛起了,西班牙马上就从此衰落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这里,我想我们有必要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进行一下补充描述,因为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像现如今美国的海军一样,美国海军大体上是涵盖在两洋舰队,即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之中。其实,两洋舰队往下分,又细分为6大舰队,即第2、第3、第5、第6、第7和第10舰队。比如说驻西太平洋地区,时常来中国门前捣乱的就是第7舰队。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神话般的战胜了第7舰队,这个时候我们乘胜追击,需要彻底打垮的还有其余的第2、第3、第5、第6和第10总共5大舰队!
当时,英国人的情况与此类似,1588年英国拼尽全力战胜的无敌舰队,只是西班牙美洲舰队、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3大舰队下辖的一个分舰队之一!
所以,英国在第一场PK完胜之后,伊丽莎白就以非常果敢敏锐的战略眼光要求德雷克他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但是, 战胜的英国人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们的海军舰船是由各地临时收拢过来的,而这些收拢的舰只,是许多商人入股或者全额出资入伙的,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所以,一旦西班牙“相煎太急”,让他们没有了生存的机会,他们就会跟西班牙人死磕。相反,他们一旦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没有了生存的后顾之忧以后,商人逐利的本性就完全暴露了,相较于彻底打垮西班牙人,那些舰长、船长们更在乎多捞一点钱!一来到海上,指挥官们便把女王的命令当做了耳旁风,丢在一边、自行其是了。远征队于1589年4 月出海,但没有按女王的命令首先去比斯开湾摧毁西班牙船只,而是直接去了靠近里斯本的克鲁那,在克鲁那大肆掠夺,浪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给在里斯本的西班牙残余舰队提供了回血翻盘的机会。结果,抢得盆满钵满的英国舰队在围攻里斯本西班牙残余舰队的时候惨遭败绩,英国人失去了一战定乾坤的大好良机。
更糟糕的是,到了1591年,西班牙不但彻底恢复了残血,还基本重新回到了满血状态了。 而暂时占据了心理优势的英国人,在1595年从法国撤出军队后的三年里,又不遗余力地发动了三次与西班牙的大规模海上战争。
首先出台的是德雷克的美洲冒险计划。他企图占领巴拿马地峡,认为,如果这一目标实现,西班牙的整个美洲运输线将被迫中断。但是,西班牙人祭出了围魏救赵的战术,第二次派出了两支舰队进攻英国本土,一支规模略小的分舰队向爱尔兰进击,另外比一支1588年的无敌舰队更强大的新无敌舰队准备趁机于1596年进攻英国。后院起火的伊丽莎白不得不取消德雷克的行动计划,回师想重演1588年大胜的好戏,计划再次完胜之后再向西印度发动攻击,而且,为了确保“老王爷”不被将军抽车,还得速战速决,必须保证在1596年5月前回到英国。
但是,女王的计划遭到德雷克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声称,如果计划改变, 女王将负担一切费用,包括船只、供应、步兵和水兵的薪饷。女王不得已,临时又改变了主意,于8 月重新批准德雷克的计划,开启了第三次远征,远征船队由6艘王家船只和13 艘商船组成, 女王负责2/3费用,其它由总指挥德雷克和霍金斯及支持者承担。由于德雷克与霍金斯两人意见不合以及德雷克指挥上出现了失误,美洲冒险计划最终取得任何收获,而德雷克和霍金斯两人还先后病死在征途中。
1596 年6 月初,英国又一支规模空前的远征船队出航,仍采用股份制形式。对于这支远征队,女王一如既往地从大局着眼,力求要彻底最大限度地打垮西班牙舰队。但是,又跟从前一样,一到了海上,舰队指挥官们就开始自做主张,他们一门心思地扑向了富饶的加的斯港城,占领加的斯后,又是一通抢劫,大家又一次赚得盆满钵满,而女王的远大战略计划,又一次被抛诸脑后。
由于海军舰队采用股份制形式,虽然含有半官方半私人的性质,乃至每次女王都有船只和资金入股,想以此达到监视各位将领,制衡全军的目的。但是,私人入股者的眼睛只盯住远征可能带来的利益,与西班牙海军作战对他们来说是赔本而又危险的事情。结果,导致四次海上远征,无一例外地一来到海上,指挥官们便自行其是,女王的指示被弃之一旁,彻底打垮西班牙的四次机会都白白溜走了。
当然,女王本人对此也是有苦难言,她也无力扭转这种局面。首先就是英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压根没办法跟西班牙血拼,别的不说,兵源就没有西班牙富足,当时英国人口已经破天荒地达到了400万人,可是也仅仅相当于法国的1/4, 不足西班牙的1/2,敢情德雷克他们压根没机会打富裕仗。其次,就是英国没有常备军,军队都是临时征集起来的股份制军队,这种军队,几乎不可能会主观能动地去进行什么战略决战,更不可能为国家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豁出性命去干,打仗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抢掠,就是为了赚钱,这种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军队,即便侥幸取胜了,那也没办法屡战屡胜,直至彻底荡平强敌。
由此,导致了英国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西班牙的海上力量有增无减,海上霸权仍然维持,英国在海上战争中负多胜少,而且西班牙还逐渐改进了庞大而笨重的战舰,改装了跟英国一样的小口径的速射炮,1588年之后的13年间里,西班牙又曾5次组织特混舰队远征英国,意图征服英国,只是结局有点凉凉,虽然西班牙人一度得以登陆英格兰了,但是英国人还是5次都顶住了西班牙人的进攻,西班牙人次次无果而终。
英国和西班牙你来我往,英国进攻西班牙4次,西班牙进攻英国6次,如此十进十出,除了1588年的格拉沃利讷海战之外,彼此都没有大胜,反倒是长期的战争让两国十分疲乏,只是没有资本主义造血机能的西班牙变得更穷一点,最后再也没力气爬起来反击了,1604年的奥斯坦德之战结束后,西班牙本已经拥有了对英荷两国的压倒性优势,但是连续五次远征已经耗尽了西班牙的财政预算,一次又一次重建无敌舰队也已经成为了西班牙财政沉重的负担。此时,纵使无敌舰队的规模仍在,但早已经不再具备有效打击英国的能力。这一点,英国和西班牙双方都非常清楚。英国虽然并没有在英西战争中像西班牙那样损失大量的战船,但连年不断的战争也已经耗尽了英国的国力。与西班牙不同,英国并没有庞大的殖民地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所以英国从一开始就没有西班牙那般雄厚的家底,也做不到像西班牙那样频繁更换新式战船。此时的英国财政也一样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求和自然成了唯一的选择。如果继续坚持下去,或许英王的统治地位也会因此受到动摇。随后伊丽莎白一世和腓力二世相继去世,他们的继任者觉得这仗打得又窝囊又憋屈,所以在英国提出言和,同样流干了最后一滴血的西班牙,连讨价还价的念头都没有,就同意与其一同商议停战事宜,就这样,二者都就坡下驴,干脆不打了,于1604年直接签了和平协议。
不过,英西战争的爆发和结束确实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西班牙和英国都不得再介入荷兰的内政,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无关紧要,毕竟英国人本就对荷兰内政没有多大兴趣,但是西班牙就不同了,毕竟荷兰(涵盖后来分出去的比利时)那块地儿本来就是西班牙的下辖的尼德兰联省地区,西班牙人自此彻底失去了对荷兰的控制权,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荷兰人是在英西战争结束后获得最大利益的一方。而荷兰人也不客气,趁着英西两方鹬蚌相争,打得彼此都精疲力竭的机会,荷兰人也趁势崛起,一举联合英国、法国第二次对西班牙开战,虽然第二次英西之战,双方仍然打得不分胜负,还于1630年11月在马德里第二次签订了和平同盟条约,英西之间从此也真的消停了,但是荷兰打赢了西班牙,从此彻底脱离了西班牙的掌控,随后几乎雄霸了整个17世纪。其次,就是英国人也暂时有30来年也无力分心继续“迷恋”中国了,导致这一时期英国人东来的频次几近于停滞,而英国人真正称王称霸,还得等到英国相继打赢了四十年宗教战争、英法七年战争、英荷之战、反拿破仑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之后,乃至于直到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才算彻底达到巅峰。
但是,西方列强之间,哪怕互相之间没有战争,甚至签署有和平同盟条约,彼此都始终是同床异梦,各自心怀鬼胎的!只是有这些列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些列强看来,中国就好像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绝世美女,无论他们谁强大了,都要来强暴一下这位美女,而他们之间的决斗,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占有这位美女!
这不,1635年,英王查理一世就投资1万英镑组建了一支远征船队,由前皇家海军将领约翰·威德尔担任舰队指挥官,这支舰队就是臭名昭著的“威德尔船队”。
从规模上来说,该远征舰队的规模不算大,它们由“龙”号、“太阳”号、“殖民者”号、“凯瑟琳”号4艘重型多桅帆船和“安妮”号、“发现”号2艘轻型帆船组成,人数也不多,但是 所有的重型多桅帆船上都装有制式火炮,并且船员们也配备了充足的武器弹药。
为了保证远征舰队的顺利航行,查理一世还事先向位于印度西北的果阿地区和葡萄牙的澳门总督发去了通知函,请求他们为这支远征船队提供必要的补给和帮助。做好一切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这支充满野心的远征船队于1636年从英国起航,经过半年左右的航行之后到达印度的果阿地区。和葡萄牙人做了三个月的买卖之后,这支船队获得了充足的物质补给,随后就马不停蹄地扬帆起锚,绕过马六甲海峡,并且在印尼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商业贸易区,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则是中国的广东沿海。
1637年夏,这支远道而来的英国舰队到达了澳门海外的横琴岛附近驻扎停泊,并且向驻扎在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发出信号,要求停靠和建立贸易地区。他们原本认为,停靠澳门应该和停靠在印度的果阿一样顺利,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葡萄牙的澳门总督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拒绝了英国舰队的停靠请求。
实际上,葡萄牙老哥们并非对英国人俯首称臣,作为大航海时代最先崛起的商人,他们心中自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尽管葡萄牙人拿到了“大明绿卡”,取得了在澳门的永久居住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澳门地区的控制权在他们手里,总体来说澳门地区的大小事务依然受到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的节制,尤其是这种夷人入境的事情,如果擅自决定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其次,当时葡萄牙和英国表面看起来是好基友,还有共同的敌人西班牙,但是一旦涉及到商业贸易的问题那就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你们英国人跑到澳门做生意,岂不是要抢我们在中国的发财之路吗?所以精打细算的葡萄牙人愣是死活不让英国的威德尔船队靠岸,生怕他们把自己的财源给抢走。
不过当时英国人的力量远远要比澳门的葡萄牙人强,因此葡萄牙总督一边派出警戒小船监视威德尔船队的动向,一面急忙派人找明朝广东巡抚衙门搬救兵去了。很快,代表明朝的几位外交官前往了横琴岛和英国人进行交涉,主要是了解英国人来明朝的海域想要做些什么事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几艘西洋帆船,旗帜还是从未见过的,再加上这些年,万里迢迢来到中国海面的西洋船只和西洋人越来越多,什么佛郎机(葡萄牙),什么红毛夷(荷兰),什么大吕宋(西班牙),早都让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明朝地方官府搞得更加如同蒙在响鼓里一样了。
这次,又来了这队从没见过的西洋船队,这引起了交涉的明朝官员极大的困惑和不安,赶紧去找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看看他们是否清楚这些人的来路。这葡萄牙人就搞起了“既吃原告,也吃被告”的翻译,他们蒙骗明朝交涉官员,说这些人就是之前袭扰过澎湖,被南总督赶跑的红毛夷。
明朝官府一听顿时紧张起来,这红毛夷可不是善茬儿啊——天启四年(1624年)他们进攻澎湖,明朝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们赶跑,这回又卷土重来,跑到咱广东地面来挑刺儿了,来者不善啊!
可是,明朝官府不知道的是,葡萄牙人骗了他们。
而威德尔船长本人呢,由于也被二狗子葡萄牙人诳了,就一边表面上敷衍着明朝的外交官,一边忙乎着对广东海域进行探查。7月下旬,“玛丽”号偷偷前往珠江入海口,开始测绘虎门的位置,并且一直深入到广东沿岸,对水位进行了详细的测量,为进一步入侵虎门做了全方位的数据和环境侦查。
明朝官府听信了葡萄牙人的谎言,真以为他们是荷兰人,再加上看到威尔德这套做派,这摆明了是在搞军事侦察活动,果真是来找茬的!明朝官员顿时如临大敌,要求威德尔船队不得继续前进。
威德尔于是把船队停在了珠江口水域。
8月12日,威德尔下令向虎门方向进发,其中“龙”号在明朝的亚娘鞋炮台附近测绘水位时,遭到了明朝炮台的鸣炮警告。不明就里的威尔德,怒气冲冲地用自己的四艘重型帆船包围了炮台,使用密集的舰载火炮对明朝炮台进行射击,由于火力太猛,炮台守军不得不撤离。随后,威德尔派出水手拔掉了炮台上的中国旗帜,转而插上了英国国旗,这是威德尔舰队在广东地区率先制造的第一起恶劣事件,也是中英第一次交战。战斗结果:英国人以零伤亡的代价占领了亚娘鞋炮台,明军的44门火炮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还把其中35门比较轻便的搬到了自己的船上去。可能是知道双方被葡萄牙二鬼子骗了,威尔德还劫持了2艘中国商艇和1艘小艇,硬逼1名中国渔民去广州送信,强烈要求“通商”,并说明来意。但是,明朝地方官发扬了他们惯用的谎报战果的特长,向崇祯皇帝汇报如下:“红夷扬帆径欲入省,铳台官兵放铳堵御,打死夷人数名,夷舡泊回南湾。”
在随后的数个月时间之中,威尔德船队不断在中国广东沿海闹事,不仅私自扣押明朝正常航行的渔船和商船,甚至还屡屡侵扰广东沿海,他们的罪恶行径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此时尽管已经是崇祯末年,明朝的内陆局势已经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不过此时的明朝沿海还算稳定,因此,代管广东事务的广西巡抚郑茂华对威尔德船队发出了严重警告,申明如果再不离开中国沿海的话,“我军誓将尔等消灭,使尔等片帆不留存。”
对此,英国人有关记载可是看得心知肚明,他们说明帝国早都到了末路穷途、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的武德早都不充沛了,但地方官的舌头和笔尖,仍然非常的火力十足。这大概就是明朝党争之下,各地方官那种“嘴炮党”的最真实写照。
可是让郑茂华等人没想到的是,由于这封照会是请葡萄牙人翻译的,葡萄牙人知道“如此口嗨”肯定要让威德尔暴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使了坏,说是明朝官府要求英国人把缴获的火炮送回,然后派几个代表到广州进行交易,一切好说,好说,大家都意思意思得了。
威德尔十分高兴,马上将缴获的明军火炮全部送回,派两名代表进入广州城,携带去大量白银准备采购货物,还准备了一笔巨款用于贿赂总兵陈谦,而此时的广东总兵陈谦见钱眼开,很快就和英国人勾搭在了一起,在宣读命令的时候,由于要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同样,两头不是人,两头是鬼的葡萄牙人随军翻译保罗·诺雷蒂对威德尔宣布了另一道截然不同的命令:允许英国人在指定的三处地点进行贸易,并且在缴纳足够的税款之后可以进行商品贸易。
得到了陈谦默许的威德尔立刻让英国商人带去1万银元作为行贿的款项,陈谦很愉快的收下了,这笔外快自然得来全不费功夫。此后,在诺雷蒂的牵线下,威德尔派遣英国商人陆续上岸,英国人马上拿着巨款采购,广州的商人们觉得英国人真特么壕,可算遇到财神爷了,纷纷前来推销自己的货物。本来广州这地方在当时是只准葡萄牙人来做买卖的,现在突然来了几个英国人,还特别招摇,当然很快就被官府知道了。不出意料,威德尔的代表连同帮他们采购货物的中国商人都被广州官府软禁了,所有货物全部没收。
作为“保护伞”的陈谦一看情况不妙,马上上下活动,请求调走。
广州城里发生的这些事,威德尔并不知道,此时他还在船上等伙计们采购回来。
到了9月6日,要来台风,威德尔于是指挥船队进入了珠江躲避台风,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广州官府。
9月10日夜间,明军选了五条兵船,装上了硫磺干草,然后顺珠江而下,企图火攻英国船队。对于这次火攻,各方面的记载出入很大,本人就不掉什么书袋了,只是可以判定,这次战斗的结果,英国船队毫发未伤,明朝方面又白白损失了5条船。
而这边厢,在舆论的压力之下,陈谦不得不丢卒保车,将诺雷蒂和所有上岸交易的英国商人抓了起来进行严加看管。得知商人被抓,对方还拿大英帝国对付无敌舰队的火攻手段来对付自己之后,威德尔顿时暴跳如雷,策划了数起针对广州沿岸的军事行动:9月19日,英国船队也玩起了火攻,在虎门地区纵火烧毁了3艘装备了火器的中国帆船,明军舰队的其余16艘兵船望风溃逃,英国人趁机抢了36头肥猪充作军需,还顺带一把火烧了附近的集镇;21日,英国人又二度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大帆船1艘。并且派人送信给广州官府伸冤,说自己跟同事前来做生意,开了钱,哪承想现如今人钱两失。我现在也不想跟你们这些辣鸡做什么生意了,只希望你们把我的人放了,把我的钱还了,老子立刻就走人,打死也不再来你们这种鸟地方;要是不交人不还钱,老子就不走了,跟你们杠到底!
由于在交战中明显处于下风,面对来势汹汹的威尔德,郑茂华等明朝官府对这群横行不法的“红毛夷”毫无办法,只好玩起软硬两手:硬的一手,是赶紧上书朝廷,建议从临近的福建调来更多兵船,南下教训这支傲慢的英国舰队;软的一手,就是向澳门的葡萄牙人施压,要求他们想办法让“红毛夷船队”尽快离开广东。
葡萄牙人也是两头为难,他们没义务帮明朝和英国人开片,但是如果英国人老是不走,也肯定会影响珠江口的正常航行,进而影响他们自己的买卖。
此时的葡萄牙人也害怕英国舰队的事情继续闹大,于是甘愿作为中间的调停人,而威德尔也怕自己交待在这里,因此接受了这一建议。10月份,葡萄牙人主持召开了一个调解会议。会议达成了如下协议:英国商人应该立即离开广州。并且,鉴于大明朝开恩让英国人到广州买了货物,所以英国人应该为此在货款之外额外再支付28000里亚尔(约合18600两白银)作为“特别费用”,其中首付4250里亚尔,即2800两白银。
我不知道这个付款提议到底是葡萄牙人提出来的,还是明朝官员们提出来的,总之对英国人来说,这是赤裸裸的勒索。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深明粉说什么大明不但不赔款,还在亡国前打得英国人赔款求和。
此时的威德尔也感到了压力——他的船队是为了贸易而来的,现在却变成了一场同中国政府的战争,这严重偏离了东印度公司的要求,如果继续打下去,生意做不成不说,还要每天赔进不少费用,回去无法跟公司交代,所以他也寻求能够妥善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打破僵局,11月30日,威德尔签署了一个正式文件,文件中说“我们进入中国内地的种种作为,是由于我们对中国律例的无知”,并且保证他们今后的行动“遵守中国律例,永不违反”。
台阶有了,大明官府也就坡下驴。
1637年,两广总督张镜心走马上任,为了给群众一个交待,控制住日渐声嚣的舆论,他立刻虚张声势,调集军队,再一次对威德尔的舰队发出警告,如果不立刻离开明朝领海,就要承担“最坏的后果”。虽然口头上如此“口嗨”,但是张总督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他下令将被囚禁的英国商人释放,并且发还他们被扣的银子。
英国人用这些银子购买了大批的丝绸、瓷器、糖、干姜......于12月下旬扬帆返航。
至此,英国对虎门沿海的“侵略行动”画上了句号。事件的搅屎棍之一——陈谦,也因受贿下狱。
对于此事,可以说大明赢了面子,威尔德赢了里子。双方都“你好我好大家好!”尤其是作为中间人的葡萄牙人,吃了大明吃英国人,最后双方都还对他们感恩戴德!
而威德尔回国后,立即向上级报告,说大明军力羸弱,官员无能,并公然建议占领海南岛作为英国领土。
英国方面,也通过此次交锋初步了解了大明的虚实。
可笑的是,明朝官员并不比后来“天朝上国”的大清官员高明到哪里,他们从头到尾一直误认为威德尔船队是“红毛夷”(即荷兰人),即便双方已经“调解”成功了,大明官员竟然还不知道对方是何方神圣,敢情大明是打了一场糊涂仗。
而明廷事后总结这件事时,也承认了炮台被毁、兵船被打的事实,承认了使用武力手段只会让损害更大的事实。
至此,明朝靠嘴炮“打赢”了第一次中英之战,而明朝也因此打赢了中葡之战、中荷之战、中英之战乃至中日之战在内的所有与西方列强进行的PK,也难怪许多明粉吹嘘比清朝还黑暗的大明,有什么“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硬气。
随后,大明朝很快就被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之流农民军和渔翁得利的满清给终结了,但是大英帝国封建王朝也同样被他们的“李自成”克伦威尔给终结了,中国进入了大清时期,英国则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至此,明英之间的官方单相思只能就此打住,终是天各一方,未能谋面。
清初,大英帝国除了一段时期内跟台湾的郑成功做过不少的交易,由于大陆实行了海禁政策,而且整个17世纪,整个亚太地区几乎都是荷兰人的天下,整个中国沿海飞飏的一多半都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英国人与中国往来并不多。而且,看到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吃得膘肥体壮,英国人也随后组织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从此,我们就可以逐渐清晰地感知到这个史上第一公司,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侵略帮凶,更是吃中国人的肉,喝中国人的血的恶狼,它来了,它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