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伟大的禁烟运动2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9532字 发布时间:2022-05-08

                                                                                                             第二节  马戛尔尼访华始末

      当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一路滚雪球,从一个个小点逐渐吃成一条条线,又由一条条线吃撑成一个个面,最后由一个个面扩张到把整个南亚次大陆都吞下的时候,英国国内也逐渐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伟大变革!

       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的英国人,放眼世界一看,觉得满世界“我不是说你是垃圾,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最可恨的是,手头拥有大量的资金需要投资,工厂需要大量的原料,生产出来的东西需要找越来越多的买家买。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地球,已经满足不了英国人的野心了!唯独还有一个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大清还在那儿闭目塞听,面对这块最肥大的大肥肉,英国人早都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了,只是实在不知道这个庞然大物到底还有多少斤两,会不会没捏到软柿子,反而还把牙齿给崩了几颗。

       抱着这种忐忑的心情,英国开始了对大清的试探,而作为英国经略全球的急先锋,英国东印度公司自告奋勇,愿意全额支付所有的交涉费用。

       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卡茨卡特为特使访华。乔治三世在训令中指示他一要打开对华商贸,破除闭关限制;二要消除误会,申明英国人前来只是单纯地想做生意,并不想占领土地;三是希望中国给一块地方作为商贸港口;四是要求互派使臣;五是要求来华英国人不受中国地方官管束,只离岸接受英国人管束。还对想要的港口作了明确规定,要求这个地方应该便于航运而又安全,以便推销英国货物,同时要靠近优良茶的产地。具体来说是北纬27°—30°之间。乔治三世的想法很丰满,只是,现实很骨感——卡茨卡特在途中一命呜呼了,所以英王的指示也付诸流水了。

       刚刚吞并了3万万人的南亚次大陆,一心要剪中国4万万人羊毛的英国人,发挥了其不到黄河心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驴脾气,于1792年决定再次派遣马戛尔尼为特使,率领庞大、高规格的使团来“追求”中国。

       这一次,英国人准备得可谓是万事俱备,不欠东风!就像为了迎娶到漂亮的媳妇儿的新郎官一样,英国这位“新郎”对“娶亲”聘礼可没少费心思。先是多方征求意见,使团来华之前,曾特意征询了两位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圣家书院学习过的中国教徒的意见,请他们推荐礼品。此外,还仔细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通过耶稣会传教士的口中得知中国重视历法,因此推定中国肯定需要天文仪器,尤其是副使斯当东,他坚持认为天文学在中国备受青睐,尤其是历法在中国因为影响到农事,所以历朝历代都对之很重视,因此他认为中国皇帝对他们最新改进的模仿太阳系运动的七政仪,绝对会受之如饴。

       使团乘坐的“狮子号”炮舰和携带的大批礼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着意研制的。“狮子号”炮舰装有64门大炮,是当时的英国三等军舰(一般炮舰为74炮,偶有80、84炮,而64炮是最低级的三级战列舰)。使团携带的礼物除一部分是为了拍乾隆老爷子的马屁之外,其余的更多的是为了彰显英国的科学技术 。

       为了能够亮瞎乾隆老爷子的眼睛,英国人恨不能搬一座博物馆过来展示给乾隆老爷子。所以,英国人尽他们所能,想把当时最新的发明统统都介绍给中国,如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并自作多情地以为中国人一定会因为感到惊奇而满心欢喜。由于“狮子”号炮舰在英国强大的海军舰队里顶多只算是普通护卫舰级别的,为了打开“对华军售”,英王乔治三世担心中国人看不上这艘只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炮舰,所以乔治三世特意安排使团要把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福特级航空母舰”——吨位最大且装备了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赠送给中国皇帝。 

       除了海军武器,英国人对陆军武器也煞费了不少心思,他们在礼单中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其他手提武器,他们满以为这些东西会引起中国军官们的兴趣。

       英国使团还带了许多其他的精美仪器。如当时天文学和机械学的最佳结合产品——天体运行仪,这个仪器能够准确地模仿太阳系天体的各种运动,如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太阳的轨道、带4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另外,还有一个地球仪,上面标有各大洲、海洋和岛屿,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脉,并画出了当时全球远航的航海路线。

       不过,由于双方语言不通,介绍这些仪器的时候,也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而且,为了满足好大喜功的乾隆爷的胃口,英国人对所有的照会文件和礼品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仔细斟酌,以期符合天朝的语言,以便中国的皇帝乾隆爷能够理解。比如天体运行仪,就巧妙地写成了“天文地理音乐钟”。幸亏当时还有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小儿子托马斯·斯当东,这家伙经过半年多的中文速成训练,已经能凑合着写汉字了,当时照会文件的翻译与誊写,必须首先从英文译成拉丁文,然后再译成普通中文,再接着“斧正”为大清的官话套话,最后还要以馆阁体滕写得工工整整的,而这些工作,竟然一多半就靠这个半生不熟的生瓜蛋子来操持。

       其次,对使团搭乘的舰队,英国人也是颇费了一番折腾工夫的。军舰既不能太大,以免中国人误解为是来炫耀武力、耀武扬威的,但是也不能太寒酸,以免中国人小看了英国军舰。最后,派了“狮子”号军舰作为使团核心座舰,这是英国海军提供的,装有64门火炮,还有几只小救生艇,马戛尔尼和大部分使团成员都在这艘军舰上 。

       还派了载重1200吨的“印度斯坦”号大货船,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专门用来装运随团带来的礼品,我真是搞不懂,这种相当于现如今的“百万吨级”巨轮的先进大家伙,竟然没能进入当时连五十吨大船都造不出的中国人的法眼,可见大清真是败不足惜啊。

       东印度公司还提供了一艘二桅小帆船“豺狼”号伴随着“狮子”号军舰,作为供应船。

       还在途经爪哇岛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时买了一艘法式小帆船作为补充供应船,取名“克拉伦斯”号。

      “狮子”号停泊后,马戛尔尼派遣副手乔治·斯当东、事务总管约翰·巴罗等3位使团官员和1名翻译乘“克拉伦斯”号去舟山群岛的县治定海,寻找能让船到达天津的领航人 。

       船上还带了铜炮六位,铁炮二位,鸟枪十六杆,以及充足的衣物食品。

       再其次,英国人对国书也颇下了一番良苦用心。乔治三世给乾隆帝写了一封不卑不亢、用词极为严谨的国书。不过,这封国书经过乾隆爷手下的那些“狗奴才”们用“春秋笔法”一翻译,摇身一变,成了一封今人看了都觉得肉麻的“彩虹屁”,把乾隆爷从头到脚捧了个遍,“让”乔治三世自降身段得好像就是乾隆老爷子的忠实舔狗一般,敢情乾隆老爷还有点《天龙八部》里的星宿派祖师爷丁春秋的作派。

       最后,英国人对使团成员的挑选,也达到了精挑细选、量才使用的标准。其中,正使为乔治·马戛尔尼伯爵,此公可是当过驻俄公使,与俄国签订过让英国人大占便宜的条约,后来还出任过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是一位非常老道、算得上是长袖善舞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副使为乔治·斯当东从男爵,是马戛尔尼的铁哥们,也有非常丰富的殖民外交经验 ,他十三岁的小儿子托马斯·斯当东也一并随团前往 ;其中,还有姓李、姓周、姓安与姓王的 4位中国传教士。最厉害的就是还有一大批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等各种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敢情马戛尔尼还带来了一所“英国国家科学院”,只可惜连城璧遇到了瞎眼狗,对面的乾隆爷及一干大清狗腿子不识货!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当然,还有驾驶军舰的船长普罗克托和翻译以及40名水手。

       不过,也许我们“十全武功”的皇阿玛也许也有他看不上的“英夷”的理由,因1791—1792年,尼泊尔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廓尔喀入侵西藏,与清朝干了一仗,这一仗也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收官力作。在这一仗中,清军击败了那些军刀直到现在都很有名的廓尔喀勇士,降服了廓尔喀王朝,廓尔喀也甘愿称臣纳贡了。此役期间,英国曾派克尔帕特里克使团前往廓尔喀,企图趁机鸠占鹊巢,以一石二鸟之计,同时干掉廓尔喀和清军,但尔帕特里克一行还没走到廓尔喀,廓尔喀就已经扛不住,投降清朝了。清军如此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廓尔喀,确实让英国人惊掉了下巴,因为廓尔喀之前与英军已经扳过很多次手腕,可以说双方谁也没占到便宜,英国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清军既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跟自己打成平手的廓尔喀,看来击败自己也不在话下。

       而在此之前,清朝在清缅战争中也让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贡榜王朝吃过瘪,虽然双方谁也说不上打赢了,但是大清朝战略上算是取胜了,贡榜王朝不得不把已经吃下肚子里的暹罗(泰国)给吐了出来,就像对越自卫还击战后,越南吐出了柬埔寨一样,缅甸跟后来的越南一样,失去成为中南半岛上的大国强国的机会。

       做好一切准备之后,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出发了。

       使团沿着欧洲和非洲西海岸一路南下,经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快到好望角之前,遇到了极端天气,“豺狼”号一度失去了联系,一直到进入亚洲海域,“豺狼”号才重新跟上大部队;大团圆之后的大部队又经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南海,然后沿中国大陆海岸线北上 ;一直到1793年7月1日,使团才在舟山离船登陆。而英国使团选择在舟山登陆,绝非是率性而为,而是有故事的。因为当时只有广州一个口岸是开通了对外贸易的,但是当时的两广总督郭世勋怕担干系,就找了个借口推托,说什么英国使团没有给广东政府上呈副表、贡单,这不符合藩属国进贡的惯例,而且他们又不知道是哪些贡品,所以不敢自作主张予以接待;而英国使团这边呢,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京九线铁路、京广线铁路,贡品在陆路只能由中国马驮人运,顶多就是马车拉,一路颠簸几千公里,耗时几个月,他们也怕路上出幺蛾子,所以要求直接海运到距离首都最近的天津,正好可以就坡下驴的郭世勋也顺杆爬,上奏本要求朝廷下令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等沿海省份给予一路开绿灯放行,让“英夷使团”直达天津。乾隆一看,两边竟然都“英雄所见略同”了,那还有啥好说的,大笔一挥,“同意”。所以,这才让舟山成了马戛尔尼进京的中转站。

       此前,在出发前往中国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员已经提前把一封预约函交给了驻广州的两广总督郭世勋,基本意思就是为了中英友好共处、合作共赢,朕(英王乔治三世)准备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一行来中国开展友好访问,望大清皇帝准予接见,大清政府给予接待。这封信在马戛尔尼从朴茨茅斯出发的同一时间,就已经送达了郭世勋手中。这种国家级别的信函,作为地方官的郭世勋无权拆看,就在当年11月将这封信连同紧急奏折一起一并呈送给了乾隆帝,同时也在奏折中说明了广东不敢僭越,不敢私自接待夷人的意思,而英王的信中也恰好有要求直达天津的意思,当然,此信经过大清那些“狗奴才”的一通粉饰,又成了满纸的“彩虹屁”。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英吉利王国,坐井观天的乾隆皇帝不知道其为何方神圣,只能派人搬来《大清一统志》,查找书中记载的所有国家,看看有没有这个劳什子英吉利王国。但是,结局很尴尬,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法兰西、意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

       由于1791年乾隆刚刚过80寿,许多藩属国刚刚来给乾隆老爷子祝寿拍马屁,所以马戛尔尼使团也在这上面做起了文章,宣称前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给乾隆老爷子祝寿的,其他的事情只不过是顺带办理的。对于前来“孝敬”皇阿玛的使团,大清全国上下抱着十二分的欢喜表示欢迎:乾隆老爷子见不远万里的“化外之地”尚且有英使远涉重洋前来祝寿,还上表纳贡,早都心里乐开花了。为此,他连颁数道谕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不仅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 。皇帝一高兴,那事情就好办了,好不容易遇到这种要事、特事、大事,修八辈子的福都等不来这种逢迎拍马的大好良机,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此事非常重视,得特办、大办、拼命办,办好了比努力十辈子都有用,这一点倒是大异于从前所有西方来使“来时冷清清、去时冷冰冰”的萧条遭遇。

       1793年6月19日,英国人在澳门停泊数日后,便北上天津,前往觐见中国的皇帝。但让英国人心头不爽的是,他们刚一上岸,他们的队伍便被中国官员不由分说的插上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斗大的字“英吉利贡使”!这还不算完,无论在旗帜上还是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都把 “礼物”改成“贡物”。

       6月21日(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英舰“勉励”号驶至舟山南部海域,巡洋官兵上前询知来意。然后引他们开往定海,次日在定海道头港停泊。定海镇总兵马瑀和定海知县张玉田率领军兵排列队伍迎接。因为乾隆皇帝早已下吩咐说凡是遇到英吉利国贡使到境,要不动声色摆列队伍,妥为照料。摆列队伍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想显示一下大清帝国的军威,不过,他们哪里知道,这个时候的地球上,压根就没有任何国家抵得过英国三个回合。

       6月23日,总兵马瑀和知县张玉田在天后宫摆设宴席招待“勉励”号的英国客人,同时派人送猪、羊、米、面等食品补给到船上,还物色了几名领航人为英使船队带路,英国人挑选了其中一人到“勉励”号上领航。6月26日,马总兵和游击徐丹桂等人率兵船护送“勉励”号出海。6月29日,领航人将英船领至苏松镇管辖地区,由苏松镇总兵接待护送 。

        7月5日,马总兵盛宴招待了后到的“克拉伦斯”号上的英国,并请他们看戏剧表演。马瑀和宁波知府克什纳还奉浙江巡抚觉罗长麟之命,派人备办牛、羊、鸡、鸭、米、面、柴、炭、茶、烛等送至使团船队,并邀请马戛尔尼等上岸,但马戛尔尼以急着要进京为由婉言谢绝了。对于英人要找领航人这事儿,总兵马瑀表示已找到几个领航人,准备将英船队带至江苏沿海(时属江南省),再由那里派人领航,逐站更换领航人才能到达天津港。但斯当东提出英船吃水深,沿海岸容易触礁,想在深海里航行,要求有直接带到天津的领航人。马瑀回答说,这样的走法过去从来没有过,容考虑一天再说 。

      “克拉伦斯”号一行人利用这个时间到定海县城观光,总兵派了几名士兵陪伴。游览期间吸引了大量好奇群众的围观,英国人只好到庙宇躲避群众。出庙后他们坐轿子回海岸时遇到下大雨,就到一个寺庙躲雨,寺庙里的和尚热情地以香茶、水果、点心招待英国客人。之后英国人回到船上休息  。

        7月6日上午,总兵马瑀在总兵府接待英国客人。由于英国人的坚持想要尽快出发,不想在沿途逗留,马总兵只好把找到的曾经航海到天津过的人聚拢过来,并从中挑了两人,叫他们回家准备准备之后立即出发东西,英国人也回到自己的船上,等两个领航人上船后,“克拉伦斯”号马上开船,当晚在六横岛的北边抛锚。第二天经过佛渡水道,回到“狮子”号停泊地点 。

       7月8日,马戛尔尼使团船队起锚开行。两名中国领航人分别被派在“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工作。船队从外洋通过,曾在普陀山附近海面锚泊,7月12日驶出舟山海域。数日后,船队与在黄海游弋等待的“勉励”号相遇,一起开往天津。7月23日,使团船队进入渤海湾 。

       1793年8月,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钦差大臣徵瑞亲赴天津接待。此时,乾隆帝正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于是决定由徵瑞护送使团经北京赴热河谒见皇帝。使团在北京稍事停留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安装英国带来的仪器外,主要成员均在徵瑞的陪同下赶赴热河。然而,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

       由于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会面几近破裂。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

       英国人被安排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去热河避暑山庄谒见皇帝。不过,前面英国人铺陈了那么大的排场,但是整个接见过程却是毫无新意可言,因为这个庆典压根就不是为了招待他们的,而是为乾隆帝“唱赞歌”的,英国人和其他贡使一样,不过是被当做所有若干个国家使团当中很不起眼的一个,挤在人群里被很寻常地看待,给节目增加点异国风味罢了。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 。

       4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但他们的队伍已乱成一团。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 。

       对于觐见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记载不同,真相最后成了一笔糊涂账。对于这种晋见皇帝的礼节,马戛尔尼表示,他可以行三跪九叩礼,但前提条件是:中国应派与他同等级的大臣在英国国王像前作三跪九叩答礼,他说他所争的不是自己的身份,而是中英平等和英国国王的尊严,以此表示英国并非中国的“藩封”。他把自己的条件提交给当时的首揆和珅,遭到了大清朝廷的拒绝。于是他决定以晋见英王最敬的礼节来晋见中国的皇帝。事后英国人也说马戛尔尼等人是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据我估计,应该是英国人确实只是单膝跪地,而和珅“胳膊肘往外拐”,糊弄皇帝,“灵活办事”,把这事儿给掩盖过去了。

       随后,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呈递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钟作为礼品,好在那时候还不在乎过寿礼“送钟(终)”这避讳,否则,乾隆老爷子估计得气死。一向讲究“天朝大皇帝厚往薄来”的乾隆皇帝回赠了马戛尔尼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接着,斯当东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帝也赠给斯当东先生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皇帝对斯当东14岁的小儿子托马斯·斯当东很感兴趣,于是把他召了过去,并解下自己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他 ,乾隆帝已经知道托马斯·斯当东会讲中文,很想亲耳听听,于是托马斯·斯当东用中文感谢了皇帝送的礼品 。就这样,整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就访了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出闹剧,如果是演电视剧,也许整个洽谈过程还不到1分钟,而且还是在都一个英国小孩子说“谢谢”中结束的!

       马戛尔尼因在热河完全没有机会商谈他此行的目的,他希望热河的庆典结束后回到北京,留在中国继续谈判。他甚至对和珅表示他们的国王会承担代表团在中国额外逗留的费用。

       觐见后,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到处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戛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他们带来的这些洋玩意儿都算不了什么。

       马戛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馆的藏品。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福大人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入的时候,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

       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仪仗队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这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 。

       按照往常藩属国进贡的程序,送完礼品,祝完寿,贡使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清朝上下也这么推断英国使团,认为他们既然完成了进贡和祝寿,应该打道回府了。但是,马戛尔尼使团不是一般贡使,人家是带着目的来的,故而在将英王国书译出后,马戛尔尼则急切要求和等待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一、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二、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三、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四、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五、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享受免税或减税;

       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条例的规定上税,不额外加征。

       其实,对于这几条,除了第三条割让岛屿这种割地的事情和第四条设立租界这种事情,没有疑问必须禁止之外,其他几条并不过分,都是可以商榷的,或者是说可以在细节上互相商谈的。这些要求都只不过是正常主权国家希望改善彼此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个有点理智的大国政府都应认真研究对待。可是清政府却简单粗暴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马戛尔尼还想努力一把,可是乾隆爷下了“逐客令”,他暗示使团应于十月七日离京回国。使团要求举行谈判,暂缓回国,遭到拒绝。于是,在没有举行谈判、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英国使团踏上了归程。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由军机大臣松筠伴送,沿运河南下,几乎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 。

       自此,马戛尔尼访华访了个寂寞,等同于双方花费巨资搞了一次“中国之游”!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这事却留给我们后人无尽的遐想。

       假如中国能“低下高贵的头颅”,谦虚地把握住这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以当时大清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差不多全球一半的4亿人口的体量,我们何至于后来被人家砍下“卑贱的头颅”?但满洲人治下的中国,和它所接手的大明王朝一样,都自认为是什么“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停滞不前,对于外面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闻,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殊不知,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这个古代的帝国,仅仅50年后,英国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把这个曾经鄙夷自己的“天朝上国”揍成了猪头,让中华民族遭受了至今仍未完全洗刷的“百年耻辱”。

       不过,话说回来,平心而论,我不认为满清统治者那榆木脑瓜能承担得起带领中华民族完成从封建主义向资产阶级变革的伟大使命,它做不到伟大的自我变革,即便像后来的日本维新运动,乃至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的变革,它都做不到!这种专制的封建群体,它不可能“挥刀自宫”,革自己的命的!顶多是做一些像后来的洋务运动之类的粉刷、洗地之功。

       毕竟,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哪怕就是被人家揍得娘都不认识了,它还是反对维新变法,连给它“治病除疾”的康梁这种“蹩脚医生”它都容不下,还搞一个骗人的“皇家内阁”来欺世盗名,更不必遑论弯道超车完成后来更伟大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了。它压根就不是那块料,撑死了也只能完成一些小修小补,而资产阶级变革那是一个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小修小补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对我们中国人有信心,这个世界上,我就没见过、也没没听说过哪个比我们中华民族更能吃苦耐劳,更勇于变革,更能韬光养晦的,没有哪个民族有中国这么多反抗压迫、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农民起义,全世界其他所有民族加在一起也没这么多,“皇帝年年有,明年到我家”这种口号,也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喊得出来!

       但是,那样一来,提前“开眼看世界”的中华民族势必会提前终结满清腐朽的统治。所以,从维护、巩固自身统治,罔顾中华民族生死这一角度来说,可以说乾隆老爷子是做了一次伟大英明正确的选择;但是从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富强、求复兴这个角度来说,乾隆在内的满清统治者是罪在千古的!就像现在许多人提的“李约瑟之问”,我个人就认为并不是中华民族不能完成近现代科学,而是明清时期的体制和统治集团不允许中国人去完成这一使命!

       话说吃了闭门羹的马嘎尔尼使团,“到此一游”的使团一回到英国后,就把大清这种“马屎皮面光,里面尽糟糠”的状态统统都抖露给了整个欧洲。留给大清的好日子,也就掰着手指头可数了!

        随后,很快就接连发生了我前面提到的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春和嘉庆十三年(1808年)9月英国人两次妄图霸占澳门事件,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英“停止贸易”事件,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事件,道光十年(1830年)“盼师夫人事件”以及1834年的号称“鸦片战争前哨战”的律劳卑(John Napier)事件等一系列愈来愈密集的中英接触、摩擦,大清已经逐渐走向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而茫然不知。这个时候,就差一根导火索,大清这栋纸糊的大厦就行将就木了!很快,这根导火索,就接上了大清的火药桶。那么,这根导火索是什么呢?请看下一节。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