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伟大的禁烟运动3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10786字 发布时间:2022-05-08

                                                                                             第三节    经济战?贸易战?茶叶战?还是白银之战?

       稍微细心的朋友可能都会看到,自从本人提到英国的第一个字起,它就一直在干仗,不是在干仗,就是在准备干仗,不是在准备干仗,就是在准备干仗的路上。是什么能让英吉利人如此的武德充沛?难道是这盎格鲁-撒克逊人生来就好斗?还是他们吃饱了撑着没事干,闲得蛋疼?或者是英国人有暴力倾向,不四处干仗心里憋闷得发慌?又或者说英国人都是疯子?

       前面我们提到了,西班牙维护霸权的手段很简单粗暴,就是“——抢美洲的钱——花掉——通货膨胀——抢美洲更多的钱——再花掉——更大的通货膨胀——抢美洲更更多的钱……”这么一个模式,而后来的美国又搞了个“——印美钞割世界的韭菜——花掉——通货膨胀——印更多美钞割世界的韭菜——再花掉——更大的通货膨胀……”模式,但是,这两个模式中间那几百年空档期,必然夹有一个其他模式,这就是英国模式。那么,英国模式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模式呢?

       其实,英国人作为后来者,参与到远航探险的时候,由于他们先后跟西班牙和荷兰PK过,所以同时兼具西班牙人的野蛮粗暴属性和荷兰人的商人属性的英国人,很清楚这两者的优缺点,就把二者的优点给糅合到一起,结合两者的“优良经验”,开创了“独具英国特色”的三角贸易。

       当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等欧洲移民在美洲开辟了大量的种植园,广泛地种植甘蔗、棉花、烟草、蓝靛等经济作物,给殖民地和这些宗主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的时候,“见钱眼开”英国人随后也“掩别人的耳,盗自己的铃”,从北边开辟了直通北美大陆的航线,随后一路向南拓展,最终抵达中美洲加勒比海一带,不可避免地动到了“老财主”西班牙的奶酪。如此一来,英国与西班牙的就如同牙齿与舌头,天天碰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打架”现象。

      对于西班牙这种“吃独食”的流氓,英国人早都想拱它一嘴了,只是时机不到,而自己家务事也一直没料理干净,不得不“韬光养晦”罢了。但是私底下的小动作,彼此早都做了不少。早在1567年8月欧洲爆发尼德兰革命的时候,英国就和尼德兰勾勾搭搭,惹得西班牙老大光火,只是引而不发罢了,而西班牙也不是省油的灯,硬拿苏格兰女王玛丽这只苍蝇来塞伊丽莎白一世的嗓子眼儿,卵泡打人——不死也恶心死她;到了1580年,西班牙兼并了葡萄牙以后,本来就武力值爆满的西班牙,实力再次大暴涨后,以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大国”自居,早都想揍它“狗娘养的”英吉利人了;等到1587年法国爆发三亨利之战,英法联盟解体之后,西班牙迫不及待地就登上英国的门去踹窝子,遂爆发了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

       虽然后来英西两国又接着连年开战、打得难分难解,足足打了十个回合,以至于双方都精疲力竭了。但是战后的英国,得以休养了几十年,还一波三折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从内到外给自己重新打了一套装备,而这几十年,荷兰人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彻底把西班牙一脚踹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西班牙霸权日渐败落。此时的英国,虽然没有荷兰人那么牛气哄哄,但是好歹终于取得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权。

       得到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权以后,英国就开始了它的第一波骚操作。中美洲地区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来可以种植很多不同的经济作物,别的不说,就看看那个地方的热带雨林就懂了,而英国人掌握了殖民霸权之后,限制当地移民种植其他大宗农作物,只允许种甘蔗、烟草。因为甘蔗这玩意儿,在没有大面积推广甜菜之前,就是无可替代的战略物资,因为人体需要的最主要成分——糖,那时候只能从甘蔗里大量产出,糖这玩意,真是像俚语所说的那样,成了英国人的“糖太宗”,仅仅是税收一项,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居然就暴涨了700%;而烟草的利润,那就更加无法用数字来形容了,你看看现在中国烟草的利润就知道了。英国人是赚得盆满钵盈,可就苦了中美洲地区的移民了,因为这种只种植个别农作物的模式,生产模式过于单一化。

       生产单一化的后果,就是容易被剪羊毛,现在的拉美地区仍然存在这种软肋。具体来说就是所有的种植园都开足马力,一股脑儿地集中种植甘蔗、烟草后,甘蔗、烟草的产量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指数级别的增长,产量剧增之后价格就会下跌,按照现代经济学术语的说法,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之后,英国就可以用一个很低的价格,用它的工业品去交换这儿的甘蔗。这就跟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用8亿件衣服才能换1架波音飞机一个样。

       但是这个时候,整个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都是英国的势力范围,除了英国的海军和商船,就再也没有别的国家的海军和船只了。一方面英国海军把炮口高高地扬起,不卖给它它就揍你;另一个方面,除了英国人,再也没有其他买主了,英国做的是垄断生意,如果你不卖给英国人,你种出来的甘蔗、烟草就会统统烂在地里,一分钱也得不到,所以,没办法,再便宜你也只能卖给英国人。如此一来,就导致整个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甘蔗和烟草的种植园主丧失了定价权,英国掌握了定价权。

       掌握了定价权的英国人,狠狠地利用这种价格剪刀差,不遗余力地剪美洲人的羊毛。直到现在,美洲地区仍然是美国的菜园子,它想哪时候剪,就哪时候剪一茬。

       而这种单一化生产,还会产生另外一个商业魔法,就像福特用流水线这种仅仅是改变组合就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一样,单一化生产会造成买方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哪怕没有任何技术改进,成本也会下降很多。因为以前英国人还没搞这些骚操作的时候,由于当地出产的农作物多种多样,就会造成每种农作物都不集中,买家(英国人)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到处找货源,找到了又还得花费大量的口水来谈生意,一言不合,生意还会谈崩!好不容易一番讨价还价,一笔生意谈成了,半个月时间都过去了!更可恶的是,一两个种植园主的产品还不够装满一艘船乃至一支船队,那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许多的种植园主,对每一种需要的商品进行一番讨价还价;而且,对于每一桩谈好的生意,还得请大量的人工去采摘、收集,之后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运到船上。这样一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说,还会增加大量的成本,造成大量的损耗。

       但是,英国把当地的种植业搞成了单一化种植模式,只能种甘蔗、烟草,不能种其它东西之后,一切都变了,垄断生意的英国人就会统一给你定一个很低的死价,而且还得要求各位种植园主在当地找好代理商,在英国商船到来之前,把甘蔗、烟草都收好,码好在货栈里,等英国商船一到就装货。这样就极大的压缩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过,这其中有个死结:那就是种植甘蔗、烟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殖民者在当初抢占美洲的时候,以传染病和战争等残忍卑劣的方式,基本上把美洲的印第安人等原住民给消灭得差不多干净了,所以就造成中美洲地区劳动力严重的短缺,而劳动力这玩意儿,是不能像甘蔗、烟草那样,可以迅速扩大种植面积,短期内就以指数级别增加产量的。

      但是,这点困难,哪里能难得倒“智慧勇敢”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玩起了第二波骚操作,也是欧洲人的传统手艺:奴隶贸易。我之所以说奴隶贸易是欧洲人的传统手艺,可不是信口胡诌,更不是诬陷他们,而是奴隶贸易在当时除了中国明朝以外的欧洲乃至世界各地都非常普遍,就像大航海运动的发起者葡萄牙,同时也是奴隶贸易的发起人,甚至阿拉伯人也玩过奴隶贸易,而且比欧洲人玩的历史更悠久。只不过,以国家这种主体大规模地搞奴隶贸易,倒是前无古人的。

       如此一来,英国人亲手打造的“工业产品——黑奴——甘蔗、烟草——工业产品……”这种颠覆了西班牙人“——抢美洲的钱——花掉——通货膨胀——抢美洲更多的钱——再花掉——更大的通货膨胀——抢美洲更更多的钱……”这种世界贸易形式的“独具英国特色”的新型三角贸易形式诞生了。从此,英国的商人乘船从英国启程,船上满载着枪支和工业产品,首先到非洲西海岸,以枪支劫掠、俘获大批非洲黑奴,再连同工业产品一起,装船运往美洲大陆,将奴隶和工业产品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然后再用贩卖黑奴和出售工业产品得的钱,低价买进美洲种植园的的甘蔗、烟草,然后运回英国出售。这就是英国人三角贸易的一个循环流程,这么一个循环流程,一个周期下来就可以赚到几十倍的利润;毫无疑问,这些利润,又转回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运转中。这也是我们历史书中口口声声说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2个名词的来源。

       几百年的三角贸易中,英国一共向美洲种植园输出了大约为1000万的黑奴,由于黑奴在运输途中的死亡率往往超过75%,所以,英国人实际在非洲劫掠、俘获的黑奴超过4000万人,而间接造成的损失估计超过1亿人。

       虽然英国人算盘打得啪啪响,但是他们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洲地区输入的奴隶越多,就需要更多的生活资料,比如说新增加的黑奴穿衣服需要棉布,而产出这么多棉布就需要更多的棉花;为了养活这么黑奴,还需要更多的粮食;为了给这些黑奴居住,还得搞大量的木材搭窝建棚……这些东西去哪儿搞呢?

       别急,英国人不傻,他们盯上了出产这些东西的那块“天选之地”!这块“天选之地”就是英国人率先发现的的北美地区,不过,事情很麻烦,因为北美那个地方虽然是英国人率先发现的,但是在英国和西班牙打得难分难解和英国人资产阶级革命内卷的时候,荷兰人捷足先登,在北美洲占领了大量的好地。

       这样一来,英国与荷兰这个从前共同对付西班牙的好基友,为了北美洲这块“天选之地”,不得不“同室操戈”了,这也是英国人的第三波骚操作。

       此后,英国和荷兰大干了3场。打完第3次英荷PK以后(1652年-1674年),荷兰商人老爷被英国人挤出了北美殖民地。但是,这时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原本一直致力于欧陆霸权的法国,不知道是哪根筋开窍了,突然也跟英国当初一样,在全球开始“扮猪吃老虎”,抢起英国人的蛋糕了。紧接着,英国又与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另外一些国家打了很多次PK,包括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年-1763年),最后,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英国人,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战斗,终于在七年战争以后彻底扫平了群雄,一举独占了印度,还抢占了大量的北美殖民地。所以,这也是英国佬为什么老是到处干仗的原因,就是为了打造、维护自己的那套占据垄断地位的殖民经济体系。

       在英国新抢到的北美这块“革命热土”,有大量的粮食、木材、肉类可以输出,而且北美这里距离中美洲地区更近,更方便运输。如此一来,英国人的贸易机器就按部就班开动起来了,英国人也有条不紊地布局好了他们满意的世界分工: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烟草;北美洲生产粮食、肉类、棉花等生活用品;非洲地区,就负责提供黑奴。每个地方都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谁也离不开谁,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离不开英国。因为在中美洲地区种甘蔗、烟草的人,没有粮食,必须要靠英国人从北美地区运来粮食、肉类等日用品,否则就得饿死;而北美地区也离不开甘蔗和烟草,因为离开这两个东西就没有税收。可以说,一切都“入了英国人毂中矣”!由此可见,我们中国没有诞生工业革命,那是有其重要的原因的,别的不说,至少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殖民地可以剥削,没有那么庞大的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更没有那么多的黑奴可以贩卖,想要直接在一块农耕土地上“立地成佛”,就地诞生出工业革命,除非是抄别人的作业,否则你这样剥削本来就已经受苦受难,最好管理但是也最爱造反的世界最庞大的老百姓群体,他们不第一时间把你推翻,中央集权政权也要把你给咔嚓了!当然也有说中国实行的是荡荡王道,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把那个地方彻底变成自己的家,把那里的人变成自己的家人,从来都是力主把自己人尽量搞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不会吃独食,更不搞“零和博弈”那一套,所以不会允许自己的治下变成殖民地、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更不会对自己的子民搞种族屠杀,此说也有道理,而且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永葆强盛的潜力,几千年文化永存不间断,而不会像其他民族一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因为我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搞急功近利、罔顾人性的霸道,没有对任何民族和种族搞过大屠杀,更别提种族灭绝政策了。

       把世界经济操盘得如此溜了,这个时候的英国,其实力可以说已经独霸除了亚洲以外的大半个世界了,但是英国人不满足,他们想要独霸全世界,想要自己的贸易体系洁白无瑕,容不得有半点沙子,所以,英国人想把东方的产品的定价权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上。但是,当他们想继续侵略东方,幻想着把占据全球一半人口的亚洲也像面团一样揉捏的时候,碰到了一根生锈的铁钉子,这根钉子扎进了英国人高傲的脚板心,让攀登到世界最高峰的英国人也锥心地疼了!

       这根扎透英国人脚板心的铁钉子,就是茶叶!

       本来嘛,英国人不喝茶,整个欧洲都不喝茶,即便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商人络绎不绝地前往东方,其最初目的也只是寻找香料和扩大天主教的范围 ,最不济也只是为了寻找到马可波罗口中的“满地黄金”,而胡椒、豆蔻、丁香和肉桂四大香料,只有肉桂是中国原产的,其他三者多数是分布在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和南亚次大陆的。所以,早期的西欧商人,比如说葡萄牙、西班牙,基本上都是到了南洋就没有太大继续往东的冲动了,因为在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和南亚次大陆他们都可以买到足够的香料回到欧洲去倒卖,而且赚得肠肥脑满,少数个别想来中国捏软柿子的二百五,那也是碰运气而已,并没有形成大气候。

       可是欧洲传教士不管你什么香料不香料,他们就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扩大天主教的范围,所以不少天主教传教士深入了中国内地。来到中国后,他们传教授业没搞成什么大气候,倒是不小心装高雅,喜欢上了喝茶。他们几个传教士喜欢喝茶呢,倒也外无碍观瞻,可是他们把这股风气带到了欧洲。如果说仅仅是在欧洲形成小范围饮茶扩张,倒也无所谓了。不过,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了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这位凯瑟琳公主就是一位铁杆的饮茶爱好者,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投公主所好,敬献了2磅2盎司的茶叶给英王,讨得夫人欢心的英王对东印度公司此举大加赞赏,每磅茶叶给了东印度公司50先令的奖赏,这在当时成为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而向来把英国视为竞争对手的法国国王,闻悉这种惊天商业大秘密,特地派了密探到英国王宫去刺探,要想尽办法弄清楚茶叶的“最高机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受国王和公主(国母)的耳目濡染,这片小小的叶子竟然在英国逐渐从高层到底层,由宫廷到民间,由贵族到平民,逐渐地扩展开来了。最后,这片小小的叶子竟然征服了整个英国,覆盖了所有的阶层和群体,英国殖民地也没有逃脱这种“文化入侵”,比如北美地区:1647年,茶叶传入美洲;1690年,波士顿有中国红茶出售;1712年,波士顿、纽约的药房,印有乌龙茶和绿茶广告;1720年,北美开始正式进口茶叶;1757年,纽约市为规范茶水销售而颁布了《纽约市茶水贩管理条例》。至此,北美社会各阶层已经普遍饮茶。而“早茶”、“下午茶”、“夜茶”在也英国日渐成为了年度流行词,当时英国有句很时髦的流行语:还有什么比喝一杯甜茶更能让你有英国范呢?由此可见,焦点人物对潮流的引领是有多么的可怕!茶叶也顺时应运,逐渐超越传统的香料,成为了欧洲从亚种进口量最大的商品,当然这其中,得给英国、法国等几个国家的东印度公司记上一大功,要给他们颁发几枚1吨重的勋章,因为倒卖茶叶这活计,基本都是它们的拿手活。

       对于这种饮茶风气,英国政府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因为它们可以从中收取高额的税收。

       可是,到了英国称王称霸的时候,虽然其他国家干不过英国,但是并不代表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干不过英国商人。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纷纷到中国进口茶叶,最后还都统统一股脑儿地卖给英国人。英国政府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无论你哪里的茶叶,统统来者不拒,只是有一个条件,得给我交税,交重税!饶是如此,也抵不过高额利润的诱惑,所以,导致英伦三岛,形成了一种被茶叶商船包围的态势,这可是西班牙无敌舰队都没做到的!

       各国都疯狂向英国“倾销”茶叶,这就动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奶酪了,因为要交高额的税,而且茶叶这东西,保质期有限,这倒让“规模化经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时间没干赢各路走私商,毕竟敌不过人家“小、快、灵”。受了伤害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干儿子,自然要向“亲爸爸”英国政府诉苦,还把垄断茶叶贸易可以获得比允许走私更多的利税这个大饼给英国政府画得又大又圆又香。英国政府很“务实”地接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画的大饼,于1773年出台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和《茶税法》,明令禁止走私贩卖茶叶,以便东印度公司垄断,还特批东印度公司可以免税,造成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一时间大批量地以很低的价格在北美等英国殖民地倾销。

       本来,英国人在北美搞贸易打压,特别是定价权的打压,就已经让北美北部地区的白人心怀不满了。因为那会子,英国在北美南部地区大种棉花,但是北美北部地区却是分工到提供粮食和木材等原材料这一块。而英国人在北美这里的骚操作就是:把南方的棉花价格拉高,然后打压北方的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时间一长,北方的白人就越来越感觉吃了大亏了,敢情老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得一千吨木材出去,就换回几张破布?真把我当250呀?

       而且刚刚过去的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暨英法七年战争,为了争夺法属加拿大这个跟美国人没半点干系的地方,英国人欠了1.3亿英镑的债务,为了平衡这笔债务,就地在北美殖民地加税,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剥削。比如说,1764年英国颁布了《食糖法案》,规定出口到美洲的茶叶、糖、咖啡、葡萄酒等必须缴税;1765年,英国国会又一口气通过了《印花税法》、《糖税法》等一系列盘剥殖民地人民,限制殖民地发展的法律;1767年,英国颁布《唐森德法》,规定所有输往殖民地的物品一律征收进口税,如此税上加税,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再加上这时候英国政府搞茶叶垄断,动了北美北部地区那些走私商贩的利益。新仇旧恨一叠加起来,由不得北美北部地区的白人们不怒火中烧,北美地区的一些二愣子,就化妆成印第安人,在波士顿搞了一次“倾倒茶叶事件”。习惯于以大炮讲话的英国政府一看,妈个娘希匹,竟然有人造反,打他丫的!英王乔治三世下令宣布马萨诸塞州叛乱,派遣军队封锁波士顿港口……结果,华盛顿一行愤而在莱克星顿举起了反旗,再加上这时候法国混进来插上一棍子,八年抗英援美下来,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英国被美国这颗大钉子狠狠地扎透了脚板心,甚至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这颗钉子亲手埋葬了大英帝国的霸权!事后,为了恶心死敌英国佬,法国人还做了一尊又高又大的雕像送给美国,当做美国的生日礼物,这尊雕像如今就矗立在纽约港口,有个很好听的名字——自由女神像!

       当然,美国在独立之后,美国南北双方对英国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北部地区是反英的,而南部的种植园业主们则是亲英的,所以这给后来美国的南北战争埋下了地雷。

       被大钉子扎成了“破伤风”的英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这一审视,就造成了一种“拨乱反正”的现象,那就是一下子就把茶叶税降了90%。改换成了一种新的征税方式,也就是“窗户税”,因为英国政府里的决策者们发现,原来喝茶与国民的生存无关,只是一种休闲行为,能喝得起茶的,基本都是手头有点钱有房子的,而有房子就必然会有窗户,所以就对全国的窗户进行收税,按照茶叶税的损失,除以全国的窗户数,再乘以每户所拥有的窗户数量,就得出了该户应缴纳的税额。由于这个“窗户税”,是为了折抵茶叶税的损失,所以这个政策,又获得了一个不清楚来由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的名字——折抵法案。

       不过,虽然国家政策变了一大圈,但是全国喝茶的人非但没有因此减少,而是变得更多了。所以,就导致更多的中国茶叶被输入到英国,英国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来买中国的茶叶。

       而且,美国这一独立,就给英国带了了麻烦,因为英国人再用他们的工业品去交换美国的农产品和原材料时,就没办法像以前那样随便宰割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空白,就是原材料和粮食来源这一块,需要填补,但是好在此时英国有了印度,可以通过盘剥印度来填补失去北美的亏空。

       由于在美国踩了钉子,英国在印度吸取了在北美地区的接受的教训,玩了一套新的骚操作。那就是让印度的“产能”跟印度人剥离开来,具体来说就是打压印度传统的纺织工业。本来嘛,印度是全世界最早开始种植棉花的,而且印度的棉纺工业在全世界都是独领风骚的,甚至超过北美南部地区,印度的棉布质量也是全世界最好的,只有中国的丝绸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虽然说英国人的战略变了,可是具体的战术,还是“老三篇”,还是生产单一化。首先制定一套新体系新政策,规定印度手工棉纺业主们所生产的一切棉布只能卖给一个买家,当然,这个买家就是英国商人,因为在这个地区不允许有也不会有竞争者。有了“铁的规定”之后,在印度的英国商人又同样祭出打压棉布价格的杀招,因为印度的纺织业者别无选择,只能卖给英国商人。等到把纺织品价格压到比生产成本还低的时候,印度的棉纺业主们逐渐不干了,破产了。棉纺业主们不干了,他们聘请的纺织手工业者就在城市里呆不下去了,只能回到乡下,回到了农村,他们接下来能做的只是种田。

       从印度的城市化率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种变化,从1757年到1850年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印度的城市化率大幅度的倒退。1757前,印度有13%到15%的人是住在城内的。但是一百年之后,到印度人民大起义前,居然下降到了只有9%的人住在城市里,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这些“回流”到农村的手工业者们,摇身一变,成了跟美洲的甘蔗、烟草种植者一样,变成了棉花种植者,也就是成了取代美洲南部地区的原材料供应者。

       但是长时间过度的剥削印度人,印度人的不满也是会与日俱增的,当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印度也会演变成第二个美国,为了消弭这种不利的影响,英国人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嫁祸”的对象了。

       这个时候,全世界唯一一个“独善其身”,没被绑架到英国贸易体系中的,就只剩下中国清朝了。

       不过,这时候的清朝,虽然是世界上的最大经济体,GDP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却是一种完全的内生驱动型经济,不需要扩大内需,更不需要对外贸易,自给自足有余。虽然英国当时生产出了全世界最多也最精美的工业产品,但是在中国却打不开销路,在中国市场上无人问津。就拿英国的纺织品来说吧,虽然英国的纺织技术全世界第一流,可是当时中国人更多的是考虑便宜、耐用,至于外观漂不漂亮,倒是无所谓,而且中国手工织的布,比英国机器织的布还厚实、保暖、耐用。反倒是西方各国由于没掌握中国所掌握的技术,生产不出茶叶、丝绸、瓷器等“高科技产品”,所以英国人挖空心思,不惜代价要与中国做生意。其急迫的程度,远甚于今日中国对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的需求。

       在以大英帝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大清国有限度地对外开放了广州1个通商口岸,而且还设立了一个“十三行”来做中介代办。即便只有1个通商口岸,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也得以源源不断的流入了西方各国,而西方各国的商品却打不开中国的市场,于是大清国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茶叶一项,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货品90%以上是茶叶。茶叶贸易不但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生死攸关,对英国财政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1839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4000多万磅,征收的茶叶税超过300万英镑,占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因为当时英国的茶叶进口税高达100%,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当年英国1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进口中国的茶叶。就以1781年-1790年这10年为例,英国向清朝进口了9600万银元的茶叶,但是只向清朝出口了1600万银元的货物。

       持续的贸易赤字,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向中国,使得以重商主义立国的“日不落”帝国十分恼火,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要扭转贸易赤字的被动局面,无奈却始终打不开中国的市场。

       始终处于“弱势”的英国人,变得越来越气急败坏,从而造成中英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频繁,而英国越是挑事,就越激起敏感的满清统治者的抵触,其反应之一就是对从英国进口的货物征收20%的高关税。清朝是当时唯一一个敢向“日不落帝国”征收高关税的国家,而这又更加激怒了高傲的英国人。

       由于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中国“走投无路”,而且当时的大清,实行的是银-铜双本位币制。所以,前往中国“进货”的英国商人,包括东印度公司在内,都只能大包小包的携带银币前来。不过,时间一长,其负面影响就产生了,第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把日本从英国的“世界贸易体系”里踢出局了,因为日本银矿趋于枯竭了,再者就是德川幕府也奉行了比大清更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这样一来,就加重了大清对英国的出口分量,因为原本茶叶等还有日本这个“竞争者”,虽然日本输英茶叶占比还不到英国总进货量的10%,可是这唯一的“例外”一消失,就使大清变相成了“垄断者”。第二个负面影响,自然是英国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但是,当时英国的白银主要来源就三条:第一,美洲大陆;第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第三,印度。刚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吃得开,但是时日一长,这种状况就没法维持了,因为印度几近于无银可供了,而美国又独立了,更雪上加霜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紧跟着美国独立运动的脚步,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拉丁美洲也发生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独立后的美洲终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给西班牙人以及英国人等殖民者来抢了。三大偶然因素一结合,造成了英国“银源”的枯竭。

        所以,因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贸易政策和高关税,而且使用的货币是与黄金脱钩的白银。这不仅让英国想在中国倾销产品的企图无法实现,更使英国在中英贸易中付出了巨额逆差的代价,这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日不落帝国”不能接受的结果。附带一句,与白银一同输入中国的,还有美洲地区的玉米、西红柿、甘薯等等,这些“外来物种”破天荒地第一次让中国这块土地上养活了过亿的人口,所以乾隆盛世也有个别号叫做“甘薯盛世”、“红薯盛世”,或者“美洲盛世”。

       综观英国人苦心构筑的那套全球贸易体系,我们就会发现:英国人是通过榨取别人的血汗,积累起了庞大的黄金储备,而中国人通过出售丝绸,茶叶,瓷器以及自己的血汗,也积攒起来了一大笔白银储备。如果不征服中国,那么清朝就会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越吃越肥,越长越壮,一旦到了中国的商品成了全世界硬通货的时候,英国人苦心构筑的那套全球贸易体系就会不击自溃,届时英国就会变成第二个西班牙。所以,英国人无论如何都得吃掉清朝这个庞然大物,而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就是英国人正面为之做出的一次努力,目的就在于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也纳入到英国的“殖民”经济体系中去,但是让英国人失望的是,大清用冷屁股拒绝了他们递来的热脸。眼看正面搞不定,一时间又把握不准到底是不是可以来硬的,所以英国人只能玩阴的了!

       故而,鸦片战争被许多人谑称为“茶叶战争”,还有人说它是白银战争,还有人说它是贸易战,也有人说它是经济战,可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其本质就是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苦心构筑的“大英帝国特色”世界殖民贸易体系,扭转经济逆差,对它不得不拿白银去换茶叶的大清使了阴招,大清帝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在国内清除这种阴招的危害,最终被英国人以此为借口,狠狠地胖揍了一顿。那么,这阴招又是什么呢?请看下集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