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带着几百个盐丁出来救贾敏,在知道贾敏只是崴了脚受了惊之后,还是感到庆幸,他已经失去一子了,若是连夫人也没了,那命运对他也太残忍了。
作为出手的功臣,梅长苏自然是受到了林如海的款待了。
“不知道小兄弟是在哪学的武艺,拜的何人为师,今后我若是得空,定要向你的师长表示表示。若不是他们教出了你这样的高足,我怕是见不到夫人了。”
能够成为巡盐御史,林如海自然不简单,就比如说他知道梅长苏救下贾敏,但仍然会觉得梅长苏不怀好意,有可能是卧底。
梅长苏现场就编造了身世:“在下梅长苏,是客家人,祖籍山西大同,早年山西大荒家里跟随宗族迁移到潮州,我刚出生,父母就死于土人之手,所以自小就被师父抚养,教了我一身武艺。今年土客械斗,师父被杀,我也负伤,坐了人牙子的船逃到金陵城。在金陵城遇见了善良人家,才把伤养好,但没想到见义勇为恶了北城帮派,被他们联手赶出来,这才想着来扬州府讨生活。”
“想不到小兄弟命运如此坎坷,唉,你尚且年轻,好好活下去,这才对得起父母师父。”林如海记下了几个关键词后准备日后安排人出去打听,嘴上说的却是安慰话语,但随即林如海问道:“小兄弟,你如今多大了?”
虽然是扬州官吏,但林如海却是知道潮州客家人的情况。
两广的地域文化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当地土人都很抗拒统治,不过两广土人历朝历代都不听话,朝廷也就习惯了。
可随着种植技术的发达,两广肥沃的土地很明显可以容纳更多人种植,恰好西北大荒,山西陕西甘肃贪腐又厉害,这就出现了百万流民,若是不能很好安顿,怕是要出现造反的情况。
因此太子为了证明自己有治理国家的权利,便在景初帝下江南期间,在京城推动了北民南迁的方案。一来可以让百万流民到两广地区存活,给朝廷带来大量的粮食和税收;二来减轻了朝廷对流民的负担;三来有百万流民安置在两广地区,那么就可以操控权术,让土人屈服于朝廷统治。于是这百万流民就有了新的称呼,那就是客家人。
但有一件事太子是没有料到的,虽然两广总督、巡抚、御史以及多数知府都是太子党,不会反对太子的计划,可当地的县令、举人、武蔚却多是土人出身,他们能支持这百万流民来他们的地盘抢食吗?自然不能。
在这些土人官员的支持下,两广土人对搬迁而来的客家人各种打压,但吃的喝的甚至是农作物被抢,客家人都能忍受,可是连读书参加科举的资格都被抢夺,那就无法忍受了。
不能读书参加科举,就永远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客家人起初反抗土人官员和土人的根源,就在于客家人居住地能不能办私塾和能不能去城里参加童生考试和乡试。
可后面争斗狠了,两边就发展成了大规模械斗了。
而两广一带的土客械斗也是朝廷最近十年最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九年前的土客械斗规模达到了几十万人,即便是后面两广总督出兵镇压械斗,也出现了死伤了七八万人的情况,事后两广总督留职戴罪,广西巡抚广东巡抚直接免职,四位知府十几个县令被流放边疆,甚至这件事还影响到了天家的储君之争,一手策划了北民南迁的太子被废,这才有了如今的泰宁帝。
去年的土客械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动静仍然不小,即便是官兵出动及时,也死了好几千人。也幸亏新君刚刚登基,太上皇还在位,不然广东巡抚、潮州知府必然会被拿下问罪。
当然了,土客械斗的背景林如海并不在乎,林如海在乎的是客家人搬迁到潮州还不到十年啊!
那梅长苏是搬到潮州才出生的,如今才多大?
只见梅长苏说道:“我生日已过了,今年该是九岁了。”
林如海虽然没有露出震惊的表情,但还是给梅长苏夹菜,用长辈的语气安慰道:“唉,九岁之龄,本该是在父母膝下承欢的,难为你了。小兄弟,你既然是来扬州府讨生活的,不如这样吧,你来我府上当个护院,如何?”
既然梅长苏才9岁,且身世都说的很清楚,虽然还没有派人调查,但林如海相信梅长苏不会是盐商们派来的。毕竟说到底9岁就有这样的身手,那只要好好培养,未来参加武举,都有可能获封校尉。这样的人才,他不认为有盐商能培养出来,也舍得放出来。
梅长苏笑着婉拒:“不必了,不必了。大人好意我是心领了,但我这点微末本领,虽说在江湖上来去自如,但又有什么资格成为三品大员的护院呢,说出去,我倒没什么,怕是要连累大人受人嘲笑。”
护院相当于贴身保镖,对武艺的要求更高,林如海这些年能够在盐商们的围攻下还保全性命,就是仰赖着身边的护院。
另外除了武艺之外,护院还要安排宅邸和出行的护卫安排,一般一名护院手下可是管着几十名护卫,若是自身镇不住护卫的话,那绝对会害了主人家的性命。
因此梅长苏虽然自信自己不比护院甚至是大内侍卫差多少,却也觉得自己这具身子太年轻了,镇不住那些老油子。
林如海笑了笑:“小兄弟误会了。我倒不是让你做前宅的护院,而是让你做后宅的护院。你岁数尚小,出入后宅也没什么,若真有歹人突袭后宅,你出手却是要比前宅护院合适很多。”
梅长苏这才明白林如海的意思,毕竟这时代男女大防,后宅是无法让成年男丁护卫的,而年纪小的男丁又没什么本事,若遇到厉害一点的女恶徒,那后宅肯定要乱,且前院的男丁也不方便进来救援,万一见到不该见的画面,那么必然要闹出人命。
可梅长苏不一样啊,他才9岁,还是一个孩童,出入后宅是没多大影响的。另外就是梅长苏本事也够大,真遇到厉害的女恶徒,也能斗上一斗。
另外林如海也有些私心,若他能够好好培养梅长苏,说不定可以让梅长苏成为对付盐商的好手。
在林如海解释一番后,梅长苏也便答应了,只是提出了要求:“我如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还望大人能够让我每顿吃饱。”
林如海瞧了瞧旁边面前的菜色都被清扫一空,才想起梅长苏似乎吃了七八碗饭了,忍不住好笑道:“允了允了,必不会让你饿肚子。”
泰宁元年,十一月,盐政衙门后院入口。
自从被林如海聘为护院后,梅长苏的日常工作就是看家护院,不过他也不需要巡逻,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当个看门大爷,不过上班时间通常是在夜晚,毕竟光天化日之下没人会动手,要偷袭也得是晚上。
除了上夜班之外,若贾敏要去面见某些官员的女眷,梅长苏就需要陪在一边,防止某些官员女眷脑子发热攻击贾敏。
实际上梅长苏来到后院确实立下不少功劳,把好几个图谋不轨的婢女拿下,还将一个被收买的官员女眷给制服了,保住了贾敏。
但这也看得出林如海的官位仿佛坐在火山口一样,随时有被干掉的可能,但除非他改变执政方针,跟盐商们你好我好,不然就一定摆脱不了盐商的报复。
当然了,林如海和盐商们的较量,梅长苏不在乎也不想管,但是林黛玉缠着他说故事,那他就有点受不了了。
这时的林黛玉才6岁,被林如海和贾敏还有奶嬷嬷宠溺坏了,打小就身子骨极差,不过脸蛋上还是有些肥润。
“梅长苏,梅长苏,吃饱了没,吃饱了快给我讲讲外面的故事!”林黛玉在一旁催促着,语气有些凶巴巴。
梅长苏放下碗筷,面前的饭菜足够五六个大人的分量,如今却都填在他的肚子里,为此还得罪了林黛玉。
因为林黛玉见到林如海吃不下饭后,有些难过,就问贾敏:“娘,为什么爹很不开心,我给爹爹喂汤,他都说喝不下。”
见到女儿那么贴心,贾敏大为感动,但为了不让女儿烦恼,就故意开玩笑道:“都是娘的错,娘带回了一个很能吃的小哥哥,现在粮米都要被他吃光了,你爹爹才那么发愁。”
“啊!哼,我要赶走那个坏人,让爹爹和娘不烦呢。”
贾敏和林如海不愿外面的烦心事影响林黛玉成长,所以就没有说梅长苏是贾敏的救命恩人,因此林黛玉对梅长苏无感,现在听到了梅长苏还影响了林如海吃饭的心情,那自然就气鼓鼓了。
但林黛玉好几次跟着奶嬷嬷去逮梅长苏,都没有逮着,一方面是梅长苏通常是晚上在屋顶打坐值夜班,林黛玉怎么可能看得见;另一方面是林黛玉身份特殊没有玩伴,打小就开始读书,只有下了课才能去寻人。
可林黛玉也聪明,几次没逮到后,突然想到了林如海吃饭的时候,梅长苏不也在吃饭吗?于是在某个饭点的时候,就逮住这个大胃王了。
“好好好,吃饱了。我给你讲讲新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名叫做《杨门虎将》,是《杨门女将》的前传。”梅长苏知道小孩子都爱听故事,特别是林黛玉这样的半大小孩。
林黛玉摇摇头:“不不不,你还没说完《杨门女将》呢,我要先把这个听完,再听别的。”
梅长苏当下拒绝:“后面的故事多是伤悲秋,听了徒惹人不快,还是别听了。”其实杨家将的故事就是一个爽文开头悲剧结局的套路,后世很多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人,看电视也只看一半,只因后一半过于悲伤。
梅长苏刚表示拒绝,那林黛玉就蹙起细细眉毛,嘟着嘴巴说道:“梅长苏,你既然觉得《杨门女将》后面的故事会惹我不快,那你还说什么前传。哼,莫要以为,我不知道杨门为何会有女将出征。我也是读过书的。”
梅长苏哑然失笑,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若不是杨家将一众父兄死的死,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杨家又何必依靠女将撑门面呢?
“连这都能想到,那你可真聪明。换个故事吧,我给你讲讲济公活佛的故事,保准你没听过。”
大楚国对满天神佛都无比敬重,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仙神故事。
但梅长苏说的济公活佛的故事却是另一个版本,那就是周星驰主演的《济公》电影版本。
在听完结局后,林黛玉早已泪如雨下,虽然才6岁,但古时女子更懂事早熟,因此听到感人故事难免会泪如雨下。
而林黛玉一落泪,梅长苏就哈哈一笑,一个跳跃就站在了墙上,再一个跳跃就不见踪影了,完全没心思安慰她,这让林黛玉又骂了几声“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