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一些纯粹以悲剧为结尾的艺术作品,假设这些艺术作品的灵感是有迹可循的,是曾经有那么一个相似的个体存在的。那么,我想说,这些通过放大和夸张主角的悲惨经历来博得观众的一个共情的行为真是坏透了,这样对事件主人公来说非常不公平。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首先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世人铭记这个曾经遭遇过苦难的人来让人感谢当下还不算太糟糕的生活呢,还是让人铭记曾经这样的一段历史来警惕人心呢,还是说仅仅是觉得这个话题会火,会有许多人看,能赚钱?先不论这些目的,说说观众吧,一个人喜欢一个艺术作品因为什么?因为能在其中找到共鸣,能代入,好,这些能带入悲剧的人那么他们或许曾经都是有过这样一些不好的经历的,那些卖弄悲剧的行为,就像是把同当事人有相同经历的一批人的苦难放大出来来博得一个关注度,把别人的伤疤撕开来展示给别人看,然后收钱。而那些纯粹的悲剧最后就像是在说,你们这些人就该如此,利益也为我创造完了,你们的生活也会是一如既往的悲剧,没有希望,等死吧你。你们说这种行为贱不贱呢,利用过后再落井下石。
在我看来,这些艺术作品和占卜一样,最高的境界是疗愈。哪怕过程是怎样的不好,当下是怎样的悲剧,但在结尾总会以一些模棱两可的、积极的,能看到希望的言语来结尾,至少给人一种希望的曙光,或者是在当中体现的一些存粹的情感给人治愈的温暖。不然的话,人们所求为何?人们为什么会去占卜、会去拜读、欣赏一些文学作品,大多数不都是在当下境况不好的时候吗,希望能从这些占卜、作品中找到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不是吗?然后这些以纯粹悲剧为主题的作品就像是占卜后知道结果不好对求占卜的人说,没救了,回去等死吧你,你说这样子会不会被揍呢。哪怕结果不好,你说两句安慰的话也不会怎么样吧。
那么这里说到苦难、悲剧了,我再说说对当下一些词汇的看法,例如痛苦、努力、奋斗等等词汇,其实这些种种形容词,我总感觉是对人的感受的一种美化,苦难、悲剧这些倾向不好的词汇是对人的一些不好经历感受的美化,把这些感受放大化来博得这样的一个共情,我讨厌一个人以能吃苦来看似褒奖别人,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我还说你能吃屎呢,你能吃吗。人们选择忍受当下比较难受的境况是为了以后能得到一个稍好一些的结果,假如一个人看不到结果,或者是不想要一个好的结果了,他为什么要选择忍受这些呢?
努力、奋斗其实也是,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美化,这两个词和内卷、恶性竞争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怎么样去定义努力、奋斗?在规则和良知之内做有效竞争?那么内卷和恶性竞争呢,超越规则,在良知、道德之外做竞争?一个遵守规则的竞争者很容易就会被不遵守规则的竞争者打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在当下有多少人是凭借心中的良知去保持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而不是内卷、恶性竞争呢?良知能让你从中胜出吗,值几个钱?所以其实这些词汇在我看来总结为一个词,感受,一种你对当下环境的一种反馈。
所以,其实这些词汇在我看来是没有褒贬的,不管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你对你所经历的事情的一种感受,你想要达成目标的感受也是,这些东西只有你自己能感受,你把这些经历、这些感受讲述出来分别以不同的词汇去定义它,无非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尊重。
结个尾吧,天衍五十,大道四十九,尚留一线生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些话想表达的是什么不用我说吧,如果一个东西的存在没有它的价值,不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希望的念想,把路堵死了,其实就没有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