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梅长苏的一路护送,薛宝钗顺利返回荣国府梨香园,而回到荣国府之后,自然又是鸡飞狗跳、又哭又笑的情况了。
贾母和王夫人在得知这件事恶了皇后,那表情巴不得要把薛宝钗吞了,在她们看来薛宝钗被大皇子占便宜失了贞洁,那也比不上恶了皇后严重,最关键的是贾元春还照顾薛宝钗,说不定会连带着皇后也厌恶了贾元春,那对荣国府的整体利益而言,就大大不利了。
只是薛宝钗身份毕竟敏感,母亲和舅舅都在世,所以她们也拿薛宝钗没什么办法。
直到次日宫里的太监带来皇后口谕,表示不责罚薛宝钗,但免了薛宝钗预备女官的消息后,这才让荣国府上下安心了,还感谢皇后娘娘宽宏大量,看在了贾元春的面子上放过了薛宝钗。
但贾元春哪里有这么大的体面,贾元春的体面最多让杖毙变成仗责一百,而让皇后娘娘不追究的根源,还是梅长苏的体面太大了。
皇家供奉是很有体面的存在,只要他们不参与造反,也不插手大事,干涉朝政,那泰宁帝和太上皇都不会动他们,甚至是一些小事上,给供奉们便利。
像梅长苏带走一个预备女官这种事,可能对于皇后而言是大事,但对于泰宁帝和太上皇而言问题不大,所以在两位君王打了招呼后,皇后娘娘也只能罢休了。
但这件事后面还是有一位倒霉者,那就是大皇子,他彻底失去了争储资格。
说起来也是大皇子太飘了,自从义忠郡王出局后,大皇子认为自己是嫡长子,也是唯一一个在宫里有专属宫殿的皇子,最关键的是他的封号是楚郡王,以国号相封,这暗示的意味太重了,所以这皇位无论怎么看都是他的。
于是大皇子就以兄长的身份,不时的教训弟弟们,并且传播着“嫡长子就是太子,不是嫡长子的太子那叫得位不正”等等,他的言行举止让作为老四登基的泰宁帝很不满。
在后面大皇子还插手了不属于自己那一份的政事,在一部分人事任命上跟内阁起了冲突。这一次在宫中喝酒,还闯入秀女阁这件事就成为了导火线,即便皇后娘娘想要甩锅给薛宝钗,可其余四位皇子和忠顺亲王在外朝都做了推手,于是各种弹劾的奏折都如同雪花落地一般在泰宁帝的御书房里纷飞。
泰宁帝顺水推舟收回大皇子在宫中的宫殿,然后从楚郡王改封为义礼郡王,封地安排到陕省长安府,随即催促他赶快去封地。而离开了京城,去到封地后,就意味着他没了争储资格了。
从泰宁六年二月到泰宁六年十月,这八个月的时间里,大楚国的争储较量涌现出了一波小高潮,除了大皇子出局之外,五皇子也出局了,连带着阁老贺知章也出局了。
五皇子和砜郡王知道自己势力最小,跟哥哥们比起来最没有争储的可能性,因此他做了三方面的手段,第一方面就是抱住了阁老贺知章的大腿,跟贺知章背后的权贵大佬们达成了共识;第二方面就是经常进宫向泰宁帝和皇后问安,并且不时送些稀奇的宝贝,获得双亲认可;第三方面就是圈养杀手,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就要用武力夺位了。
五皇子太心机了,可手段又太稚嫩了,加上五皇子信任的人也都是眼高手低的,于是他的心机就暴露在泰宁帝和其余皇子眼里了。
为了进行自保,贺知章也对五皇子加大力度支持,并且给五皇子联系上徽商、漕帮、晋商等权贵。
但贺知章在朝中孤军奋战,面对其余阁老的排挤,泰宁帝的打压,四位皇子的敌视,最终在好几位门生都遭到弹劾被流放到粤省当官后,贺知章认怂了,主动上书请辞,随即泰宁帝同意了。
荣国府和宁国府在这期间,也做了不少糊涂事,比如说被贺知章一顿忽悠后,就给五皇子说好话,还拉拢勋贵势力靠近五皇子,这种做法让泰宁帝对荣宁两府又厌恶了几分。
但王子腾已经坐稳了九省总点检的位置,泰宁帝还需要重用他,所以对荣宁两府的拉拢还是有必要的,所以对外已经放话了,泰宁七年的元宵,准贤德妃省亲。
这些纷纷扰扰的朝局较量,和梅长苏没啥关系,他在这期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跟薛宝钗定亲了。
梅长苏请林如海写信说媒,又让韩半山出面提亲,两位二品大员有意促成好事,只是皇商的薛家哪里敢拒绝,而荣国府同样不敢拒绝。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别的缘故在里面。
大皇子在争储之争出局后,皇后和大皇子心里也是有火的,他们不敢报复其他人,但是报复薛家还是敢的,于是内务府不待见薛家,给到薛家的采购任务都是又难又不讨好的那种。
大家都知道是皇后娘娘和大皇子在拿薛家出气,所以连王子腾贾元春都不敢帮忙求情。
可如果依靠梅长苏的话,那皇后娘娘和大皇子就要忌惮三分,不敢欺负薛家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皇后娘娘始终没有改口,给薛宝钗出宫的污名就是勾引皇子,这让薛宝钗找婆家难了,连王夫人都把荣国府里面“金玉良缘”的传闻给打压到无声无息,还有意无意安排袭人一项任务,那就是薛宝钗来找贾宝玉,又或者是贾宝玉找薛宝钗的话,就让袭人打扰,用她的名义把贾宝玉喊走,一来二去的,薛宝钗也知晓王夫人的意思了,此后就避讳见到贾宝玉。
但梅长苏不一样,他府里还养着一位青楼头牌的姬妾,论起嫁娶的名声也不比薛宝钗好多少。因此这两位走到一起的话,反而是各方都觉得合理的。
就是梅长苏和薛宝钗定亲后,最不开心的人是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林黛玉的《葬花词》出世后,贾宝玉陪着她葬花,而在葬花后,林黛玉遣人把手链还给了师兄梅长苏。
梅长苏知道林黛玉这个小姑娘的心思,但他没有恢复无所不能的神通,且还要面对诸圣的监督,这一世肯定是没法善待林黛玉。
梅长苏和林黛玉算是青梅竹马的友谊,又多次救了林黛玉一家,自身能耐又极为强大,自然成为了小姑娘一定会喜欢的偶像。特别是梅长苏送给林黛玉手链的那段时间里,林黛玉都只念叨着苏哥哥的好,把宝哥哥忘了。
但随着林黛玉年纪见长,又有林如海姨娘的提醒,她便知晓苏哥哥不把府里那位青楼出身的姬妾休掉,那她和苏哥哥便没有可能。
林黛玉几番暗示,梅长苏都假装没听懂,这让林黛玉气了好久。
而在知晓了梅长苏最终选择了薛宝钗之后,林黛玉也就心碎了,把手链遣送回去,也代表着她不再留念那份感情,今后也只会把他当做师兄对待。
跟林黛玉的心酸心碎比起来,薛宝钗则是惊喜万分。
薛宝钗回顾着她和梅长苏为数几次的见面,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是富家大小姐,他是落魄小乞丐,她担心哥哥把人打死了,引起娘亲的不满,所以自作主张派人把小乞丐救下,在小乞丐身子刚好转些的时候,她就把人赶走了,不过在离开的时候,他就许下了一个承诺。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她还是富家大小姐,他已经是颇有权势的刑部官吏,这一次他是为了一个被拐女子而来,为此还打了她哥哥,不过那时两个人之间隔着屏风,并没有真正见面。
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是在皇宫当中,她是预备女官,他是一品带刀侍卫,她遭到了大皇子的骚扰,事后还面临着天家的责罚,是他出面帮忙抵消掉问题,还把她安全带出宫门。或许那个时候,他说的那些话,就已经是在跟她表白了吧。
薛宝钗再回想起林黛玉对梅长苏的认识,知道梅长苏的能耐极大,且更加博学多才,好像这天下间就没有能够难倒他的事。
这位苏哥哥对林黛玉还不是一般的温柔,在林黛玉来到京城感到无比陌生的时候,也是这位苏哥哥来到荣国府给她讲故事,还给她送了夜光神杯。
即便是知道夜光神杯被她送出去了,也没有责怪她,而是反手又送给了她手链。两件宝贵至极的礼物相赠,连薛宝钗都感到无比羡慕。
那么梅长苏为何会娶薛宝钗呢?这也是他在解决悲剧。
原著里面的主线剧情,其实就是围绕着贾宝玉的择偶选择,在选薛宝钗和选林黛玉上,荣国府明暗掌权人王夫人和贾母都有不同算盘,但不管贾宝玉选择谁,另一个落选者都难免悲剧。
并且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之后仍然是悲剧一场。在后四十回的版本里,荣国府被抄家,贾宝玉选择出家后,薛宝钗为了保全薛家,居然要委身嫁给贾雨村做妾,这实在是骸骨听闻了。
可山中高士一般的薛宝钗,只要有情有义,舍不得薛家,那就只有屈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