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林则徐与义律二番战
前面我们提到过,陶澍在南京,林则徐在武汉,琦善在天津都先后销毁过数量巨大的鸦片。
不过,相较于前面的销烟运动而言,林则徐在虎门的销烟运动有三大不可比拟之处。
首先,就是销烟的数量是前几次销烟所不可比拟的。前几次销烟,最多也是琦善的那次13.8万斤,其余的都不过几万斤,远远比不上虎门这次230多万斤的规模。
其次,就是销烟的对象不同。前几次销烟,都是销毁一些从国内走私贩子手中缴获的鸦片;这一次,可是从“英夷”手中缴获的。
第三,就是销烟的方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前几次销烟,都是用桐油浇了之后,将鸦片以火烧掉。这一次,林则徐没有这么做,因为:一来焚烧如此大量的鸦片,会严重污染空气,导致很多不是瘾君子的老百姓被迫吸食“二手大烟”;二是因为销毁的鸦片数量实在太巨大了,鸦片中混有大量纤维素,短时间难以燃烧殆尽,残余量甚至高达20%乃至30%,这些渗进土里的残留物会被瘾君子找到后拿去继续吸食,只有用海水浸泡后,再投入生石灰,才能彻底分解。
林则徐具体采用的方式就是在海边挖两个大池子,池底铺上条石,为了防止鸦片渗漏,池子四周钉上木板,再挖一条通向大海的水沟。销烟时先将海水引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扔进盐水池子,泡浸半日,再投入生石灰,生石灰遇水便沸,烟土因此溶解。为了加速溶解,还派几名士兵拿着木耙不停向池中搅拌,务求使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再打开池水豁口,把销烟废水排进大海,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前面挂著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随后,钦差大臣林则徐及邓廷桢以下广东所有高级官员全部出席了销烟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首先由林则徐登上礼台,宣读敬告海神、祭奠水族的祭文。请海神率领众水族暂避,并申明自己为民除害、为国尽忠的本意,至于对海神属下的众水族如有因销烟而受到伤害的,还望海神多多谅解,并庇佑此次销烟的所有人。这也是那时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迷信,往后,这样的现象还会多次在鸦片战争当中显现,这也是鸦片战争中,乃至现今广东人的一大特色。祭文宣读完毕,林则徐才宣布销烟正式开始。
由于销烟是公开参观的,加上是端午节前后,因此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另外,不贩鸦片的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等,都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参观,当中无一人是英国人,英国人企图以此表明对清廷向英国人财产施加压迫的抗议态度。
当中有带同家眷的美国不法鸦片商贩C·W·金、传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长弁逊等十人,外国人不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他们以及广东很多民众都怀疑林则徐是假借禁烟的名头,销毁一部分鸦片窃取禁烟美名,剩余的则拿来谋私利,于是纷纷前来实地考证。林则徐干脆给他们站到池边,让外国观察员直接详细观看销烟方法,沿途讲解。待观看完全部过程、反复考察后,这些观察员都不由得心悦诚服,向林则徐脱帽致敬。
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毁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此外,《澳门月报》、《季度评论》、《新加坡自由新闻》、《广州纪时报》等外国人报纸皆大篇幅连续报道虎门销烟,而且得到与鸦片贸易无关的外国人支持及肯定。英国本土方面也因此事件而物价增涨,尤其是大米、丝绸和银。
葡萄牙驻澳门当局亦对查禁鸦片一事相当配合,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诺不贩鸦片,并欢迎林则徐亲临查办。林则徐于是发表声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贸易,往中国贸易时更会得到保护,绝不被人欺凌。
直到1839年6月20日,前后17天当中,虎门销烟共销毁2376254斤鸦片,除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外,外商上缴的鸦片统统在此次销烟运动中全部销毁。
至于此次销烟运动的意义,我觉得从当时来看远不如从后世来看伟大,因为销烟运动过后仅仅3年,大清就被迫全面开放了鸦片的贩卖、种植以及吸食,实现了“弛禁派”想要的局面,只不过没有实现“弛禁派”想要的结果而已。至于完成彻底禁烟的伟大任务,还得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在中国禁绝了鸦片在内的所有毒品后方才达成。从后世来看,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更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它极大地鼓舞了后来的中华儿女的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意志。
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质也甚为后人传颂。但是,从结果上来看,虎门销烟并没有有效地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还因为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给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之前是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侵略),成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速进行的标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是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开端。
此外,这次事件还成为全世界禁烟史上最伟大的范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地区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滥。可以说,“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就我个人看来,主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虽然身上存在那个时代中国官员普遍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同样无愧于他的伟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东方雄屹5000年而文化从未中断,就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总在危难之时会冒出林则徐这样敢作敢为的英雄人物。
林则徐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一不世功业,就迫不及待地向道光皇帝如实汇报情况。眼看手下大臣取得如此卓越成绩,道光帝忍不住内心的狂喜,就要给林则徐加官进爵,于是就给林则徐下了圣旨:“林爱卿,你给朕到两江去赴任吧!”
道光为什么说是去赴任呢?此事,还得从1939年初说起,当时两江总督陶澍因病重上奏折请辞职,他在《恭谢恩准开缺折子》中称“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荐举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当时,道光帝也已经默许提把林则徐为两江总督了,只是因为禁烟任务紧迫,所以才改派林则徐以钦差身份到广东先去禁烟。但是,两江总督的位子一直让陶澍带病在那死扛着,其实就是虚位以待林则徐。
当时全国一共有八个总督(河道和漕运两位属于专职),其他总督都管两个省,四川总督只管一个省,只有两江总督,管理的是安徽、江苏和江西三个省。所以说,在地位上,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为天下八大总督中的老二,地位在林则徐原本所任的湖广总督之上。
在道光皇帝眼里,能够接替陶澍,扛起两江这个重担的,非林则徐莫属。虎门销烟以后,两江漕务已成首要之务,禁烟运动退居其次。甚至,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事业已一度淡出了道光的视线。所以,这个时候,道光旧事重提,其实也是为了嘉奖林则徐,给他升官。但是,林则徐的倔脾气上来了,他回复道光帝:臣还有要事没办,得把这些要事办理妥当了,才能离开广东。
道光帝认为,大量的烟土已经销毁,林则徐所要做的,无非是一些扫尾工作而已,因此,他颇为不满地说:“林则徐已放两江总督,现虽专办此事,岂能长期在粤?即邓廷桢统辖两省,公务繁多,亦不免顾此失彼!”还训示方略说:“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大黄茶叶,永远不准贸易”。
这就等于责问林则徐:你不是说禁烟都办好了吗?怎么还这么婆婆妈妈的?同时还补充说:求求你先去两江走马上任吧,广东那边,如果再出岔子,届时再搞定也不迟。
因为林则徐是一个较真的人,每件事情不办得圆圆满满的,他就舍不得放弃,更不愿意留任何尾巴让别人来给他擦屁股。所以,此时的林则徐真是有苦难言,但难言也要言,只能一遍又一遍向道光皇帝上奏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暂时不能离开广东的理由。奏书中称:“臣渥受厚恩,天良难昧,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不敢不以见闻所及,敬为圣主陈之。”
这么坚定的扎根决心,道光皇帝也无奈。其实在好些事务上,他比林则徐要好说话,比如说对这个时候林则徐一直心心念念、婆婆妈妈咬住不放的“具结”事情,林则徐一直坚持,道光却相当能凑合,多次多次暗示林则徐,此事适而可止,不必太过较真。
那这个“具结”又是啥玩意呢?这还得从3月28日说起,当时义律呈送了愿意缴烟的禀帖,随后的日子里,英美走私商陆陆续续大量地把手中的鸦片通通上缴给了林则徐,可以说此时林则徐的收烟成效卓著,林则徐一时间也很得意。但是,他还不满意。
一般大臣取得这成绩,早就飘了,但作为大清最牛封疆大吏,林则徐的头脑却还清醒。
虽说一口气把鸦片抄个底朝天,但自己一旦前脚走,后脚鸦片贩子必然卷土重来。而广州官员的日常业务水平,林则徐是门儿清的。
倘若最后真是如此,自己非但白忙活了一场,甚至很可能还要被道光帝差遣,来回做钦差忙活此事,鸦片一天没剿光,自己就要忙碌一天,累得半死不说,终极成效也会大大折扣。所以,林则徐想乘胜追击,搭一个防护墙,让鸦片再也进不来。这个防护墙,就是“甘结”,也叫“具结”。
所谓甘结,通俗点的说法,就是保证书。立个字据,赌咒发誓以后再也不向中国卖鸦片,倘若再犯,就照这个罚。
这种处理模式,以当时大清陈敏的眼光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林则徐眼里,更是趁热打铁的事儿。所以,早在3月18日初次向英国人发出收鸦片的谕令时,林则徐就把这事挑明了,此刻鸦片业已收缴完毕,写保证书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万没想到,英国人的态度,从义律到各路英商们,却是集体死硬:鸦片可以交,保证书却坚决不能写。“甘结”?办不到!
为啥办不到,看看林则徐要求“甘结”的内容,就知道这件事,比上缴鸦片还叫这帮洋人抓狂:“出具夷字汉字合同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字样”。
令他们集体抓狂得悲愤的,就是里面“人即正法”四个字。这里说的,不止是卖鸦片要杀头,而且是谁的同伴卖鸦片,同行的也要连坐,一起跟着杀头;而且,当时的《大清律》,纯粹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弥缝法律,英商也担心,要是哪个不怀好意的家伙,随便往英国商船上夹带几斤几两鸦片,也要无辜受牵连,那不是比窦娥冤还冤?而且,这种事情,十三行的那些行商们可是有过多次先例的,其结局也都是行商无任何解释权,反正发现了就抄家,动不动就是杖多少,然后全家戴枷流放。现在的人说起戴枷一词,好像觉得很轻松,殊不知,脖子上戴着七八十斤的大木枷子,不出10分钟,就让人受不了了,更甭提吃饭、睡觉、大小便的时候也都是戴着这个沉重的家伙,尤其是睡觉。
可以说,林则徐这几句话一说,洋人们通通惊到了,哪怕好些常年刀头舔血,干够了伤天害理买卖的鸦片贩子们,也都齐齐惊呼灭绝人性。
因为一旦签了这保证书,也就意味着以后他们再来中国做买卖,不但自己要老实清白做人,还要眼睛瞪得铜铃大,死死盯住同行伙伴们,同时还得时刻防范中国沿海的那些不良疍户们,因为谁要手滑带点鸦片,或者是不怀好意栽赃一下,就得大家一起统统死啦死啦滴。
如此恐怖场面,想想就跳脚,哪里能真干!
洋商们不明白的是:他贩鸦片你杀我,这叫什么情况?
但在林则徐眼里,这规矩再正常不过了,大清自开国以来,乃至商鞅变法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司法工作中这是很常见的,就是连坐法,一家犯事几家连坐,近二百年里这更是比吃饭睡觉都正常不过的正常现象。有啥好奇怪的?
林则徐更坚信,鸦片贩子都是些滚刀肉,十句话有九句是瞎掰,指望他们突然变成善男信女,大大滴不现实。只有弄出连坐这规矩来,才能把这帮人管老实了。大清招安土匪不都用的这招吗?
而细看“甘结”的内容,如果放在封建制度下,必须得赞叹林则徐的老谋深算,签了这文书,就是上了紧箍咒,以前是卖力盯你们,现在变你们互相盯,查禁鸦片简单有效。
以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也简明扼要地剖析了这种连坐法的奥妙:“落在钦差大臣掌握中的外商们所签的字,应该不独可以约束他们自己,而且可以约束一切未来的外商,不独可以约束他们的本国人,而且可以约束一切国家的人,只要不是中国人。”
可要拿这群洋鸦片贩子当土匪,那就大错了,人家好歹也是从君主立宪的英国混出来的,个个法律维权意识浓厚,最不吃封建专制这套。尤其让洋商们哭笑不得的是,按照这个保证书的规矩,哪怕英国商人都没贩毒,抓到美国商人贩毒了,那对不起,连英国商人一起杀。反正都是金发碧眼,谁知道你们谁跟谁,保险起见全剁了!
连怒带哭笑不得,洋商们自然反对声大起,坚决不肯签。就连美国领事都站出来抗议:如果签了这个“保证书”,我就是严重渎职,就算辞职回国,我也坚决不签。
但林则徐的工作方式,真个简单高效。眼看这帮人犯轴,却是懒得废话,直接拟好了“甘结”的样本,硬生生给义律砸过去:签!
只要你义律签了,不怕你英商不签,英商签了,看你们荷兰美国敢不签?打蛇就要打这七寸。
这份“甘结”,就仿佛一块烫手的山芋,摆在了义律的案头。
只要看看文书的内容,就知道看完“甘结”后的义律,心中会怎样骂娘。
“现在义律等禀明本国国主严示各商,务必凛遵天朝禁令,不得再将鸦片带入内地,并不许制造鸦片。从本年入秋以后,凡是驶入广州的货船,一经查出有夹带鸦片的行为,即将全船货物没收,不准贸易,夹带鸦片之人听任天朝处死,愿甘伏罪。所具切结是实。”
也就是说,义律要替洋商们作保,不许再卖鸦片,查到卖鸦片的,全船所有货要没收,谁卖鸦片就杀谁。而从英国官员义律到英国国王,更都不许说半个不字!
真签了这个“甘结”,且不说个人名誉扫地,大英帝国的脸,怕也是丢到舅舅家,深知利害的义律下定决心:不能签。
但不签,事情就僵着,义律的办法是:拖!
作为一位熟悉中国官场的老牌政客,义律对清朝官员的“拖”字诀,早就烂熟于心。这下正好,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于是收到“甘结”后,义律很淡定,先不声不响收下,却是半句回应没有,拖得林则徐急了,两天后派人来质问,再不紧不慢解释:你这个甘结不合理,而且就算是英国国王,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能保证别人。
在义律看来,先拖着不办,再搬出英国国王来说事,总能让你林则徐没话说吧。
没想到这句话,却彻底让林则徐失态了。
一直以来,林则徐都以忠君爱国自诩,最看不得欺君行为,义律这番搪塞,何止是巧立名目,啥叫“英国国王也只能保证自己”?严重的大逆不道。
林则徐不由深深的为英国国王操心了:看你什么眼神,选了一个什么乱臣贼子。同时也打心底对义律一百二十分的讨厌:看你说的啥话儿?你忽悠我也就是了嘛,竟然还骗我说英王也不能代表,你这种行为,是叛国行为,是作乱行径,你这是大大滴乱臣贼子!……可以说,在当时大清和大英帝国那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体制下,林则徐和义律两人,简直就是在驴唇对马嘴,你说你的鸡撒尿,我说我的狗下蛋,都自以为正确,又都自以为对方是胡揣来!
林则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义律这番话,真不完全是搪塞。放在当时的英国,他要真签了这份“甘结”,那真比替政府包票买单甚至闹死了英商要严重,基本就是后半辈子身败名裂。哪怕是英国女王,也确实没权签这保证书。(当然,我们现代的人是很容易理解)
但义律更没想到,如果他找其他理由搪塞,还总能和林则徐磨叽几个来回,不偏不巧,偏偏抬出了英国国王来说事,这可真是摸了林则徐的“老虎屁股”,林则徐出离地愤怒了,忍不住直接发飙了。
结果就是一份以广州知府余保纯的名义发出的传谕,狠狠砸在义律面前,上面全是林则徐的破口大骂:“说什么你的国王也不能令夷众听从,此言尤为悖谬,你即存心推诿,还要反诬国王的号令不行,如此不忠,何以对你国主?”
这番大骂,也真真深深地伤害了义律高贵的自尊心:不是谈保证书的事吗?你TMD竟然说我对女王不忠?
这伤害有多大?了解下那个时代英国的社会风气就知道,骂一个英国官员,尤其是义律这样有贵族背景的官员对女王不忠,这话真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放在伦敦,当场拔刀决斗都不是稀罕事!更甭提义律这个跟他爹一样脾气火爆的家伙。
深受伤害的义律,这下也真怒了,干脆把林则徐送来的“甘结”当场撕得粉碎,然后冲着包围商馆的中国士兵不住口咆哮:“你们现在就来杀了我吧,何必还需要我们具结同意在未来的时期去杀掉别人呢?”
这架势,真是玩了命了。
虽然,林则徐与义律闹了个乌鸡眼,两人肚子里都憋了一肚子火。但是在5月之前,缴烟一直是斗争的中心,所以具结一事随后就被暂时搁置了。
到了5月2日的时候,林则徐就解除了封锁,恢复了商馆交通,却还留了一手:颠地为首的十六个臭名昭著的烟贩子,不但列进了黑名单,而且乖乖扣在广州,不许离开。
扣住这几个家伙,是林则徐的战略转向:既然义律不肯具结,那么就先让这几位具结了,从下向上施压,看你就范不。
林则徐这一步,确实没看错,奸商和政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更没皮没脸。眼看情势严重,这十六个家伙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立刻积极配合,交鸦片十分卖力,并且在鸦片上缴完毕后,相继乖乖的签字“具结”。
如此辉煌成果,也令心情大好的林则徐,捎带也安抚了下洋商们:每个上缴鸦片的洋商,都可以获得茶叶补偿。每上缴一箱鸦片,就可获得50斤茶叶奖励。参考下当时茶叶在伦敦的市场价,还有印度鸦片的成本价就知道,这是一笔多优厚的补偿款,别说洋商们不吃亏,甚至赚一笔也没问题。
而且林则徐说到做到,收烟结束后的第八天,也就是5月29日,1640箱上等红茶就“发往给赏”。运鸦片的趸船不是都搜空了吗?正好装上茶叶。
对比之前那么多年,清朝历任官员们在外贸问题上,各种封闭加简单粗暴的办法,林则徐显然高明了许多:十六位大牌鸦片贩子具结,发补偿争取大多数洋商支持,如此步步为营,不怕你义律不“具结”。
放在清朝官场上,这手段已经十分高明,但放在国际事务上,其实还不够。
就在林则徐清缴鸦片完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22日,义律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发布了一个通知:“钦差大臣只图奉承皇上的旨意并且不管一切困难,无理由地将广州全体外侨拘禁,更荒谬地拖延拘禁期限,以及强迫委弃财产,他对钦差大臣的正直和平也失去了信心。鸦片的缴出并不是因为鸦片应该缴出,而是迫不得已的,一切英国人,必须在他以前或和他一起离开广州,一切英国船只目前均不得进广州入港口;他为他的政府保留了充分的权利得取消或变更他已发布的任何命令或已承诺的任何赔款主张。”
而且说到做到,5月24日,义律伴同尚未离开广州的所有英国人离开广州前往澳门。
以往大清对付英商的常用办法,就是断绝双方贸易,可这次义律却逆了天,直接以商务总监的名义,抢先中止了一切双边贸易,人也一股脑全走光——不用你动手,我自己来!
但即使闹到这地步,义律还是以良好的面子工作,成功稳住了林则徐,特意给林则徐“递具一禀”,说自己身体不好,得去澳门看病,而且也反复重申,自己是极度痛恨鸦片贸易的,所谓“违禁贩卖(鸦片贸易)一弊,误及正经贸易,贻累人之家业,其害甚重”。外带热情表态度:您可以派人来澳门,怎么联手打击鸦片,咱们一道商量。
这一番表演,也令林则徐放了心:饶你再耍花招,也掀不起啥大风浪!而且综合了诸多因素后,他也坚决相信了义律打击鸦片的决心,以《信及录》里的说法,就是他认为义律是“真心除弊”。
但是要说林则徐没有想到,英国人后续可能发生的挑衅,却也不尽然。其实早在5月1日,他还在收缴鸦片时,他就曾做出判断:虽其中不无波折,而大局均尚恭顺。
也就是说,虽然英国人一直捣乱,但他们的态度,自己也是满意的。
可虽说满意,林则徐也不敢放松,事实是,他也仔细考察过英国鸦片走私船的情况,这一考察,他反而更放心了。以他六月四日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说:枪击炮轰皆其自取。也就是说,如果有鸦片贩子敢闹事,咱就揍他没商量。
至于能不能揍得过?这个林则徐更有信心:雇募沿海水手,利用火攻之法,亦能获胜。也就是说,哪怕雇佣沿海渔民,一顿火枪火炮轰炸,就能解决。
如上判断综合起来,就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前,对于接下来事态的判断:英国不会打仗,要打也是鸦片贩子们自己找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了这个判断,林则徐的眼睛,也就先暂时不再盯着义律,相反另一件事更迫在眉睫:这些鸦片怎么办?所以就随后忙着上奏折跟道光商讨如何处理这些鸦片,上奏完毕之后接着又是忙于在虎门销烟。
而搬到澳门的义律那边呢,也因为在暂时没有武力倚仗的情况下,义律还得把自己的面目伪装一番,装做很驯服的样子。但是,当林则徐较真,派出官员去协商“甘结”事宜、合作缉毒事宜以及重启双边贸易事项的时候,义律却一反前言,谎称重启中英双边贸易需要请示女王陛下,并且要求允许英商暂时在澳门贸易。林则徐虽然怀疑义律是在想方设法把英商转移到澳门,然后在澳门重开走私据点,但是因为暂时啥事也没发生,一时间也没办法拿义律咋地,职能恐吓他说要么滚回来“具结”,要么从此永远滚出中国;同时也搬出民意来强奸一下义律,说什么:倘一激起公愤,责任人踊跃思奋,欲阻之而不可矣……其实,两人也不过是停留在打嘴炮上而已。
可以说,到此为止,林则徐与义律的二番战,二人打了个平手。
本来嘛,林则徐与义律的对阵应该到此就结束的。但是,此时一件突发事件,骤然打乱了林则徐和义律的计划,使二者不得不提前刀兵相向。
那么,这件事到底又是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