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林则徐与义律三番战——鸦片战争热身赛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自顾自地继续在广州对各国商人搞他那一套“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政策;义律那边呢,因为不忿于具结事宜,于是在1839年7月4日率领全体英商迁往澳门;二人还时不时隔空打打嘴炮。
可是,这种暗流涌动的平静并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发生了林维喜事件,让林则徐和义律火速由“文斗”走向了“武斗”。
7月7日,一群美国水兵在今香港九龙尖沙嘴外的一个小村庄喝酒行乐,喝得醉醺醺的,酒劲一上来,就忍不住跑到当地村头去撒野,其中几个醉鬼酒后尿急,忍不住就冲进了村头的庙宇里去撒尿。有几个排泄速度快一些的,撒完了就一边提裤头一边从庙门里走出来。
也合该林则徐跟义律有缘分,恰巧那个时候,有几个村民刚好路过庙前。眼见得几个“红毛鬼”一边提裤头,一边从庙里摇摇晃晃地走出来,还满身酒气。我前面说过,广东(当时含香港)人民直到今天都是很迷信的,突然间发现“红毛鬼”竟然敢玷污咱们圣洁的保护神,于是不由分说,冲上前去就找“红毛鬼”理论,两边听对方都是在“呜呜哇哇”地胡说八道,都听不懂对方在说啥。而落在后面的两个美国水兵,不知道外面几个同伴在叫喊什么,以为对方是在发酒疯,也没在意,还在自顾自地专心致志地“放水”。尿到一半,突然发现“嗬,这几尊菩萨竟然是金的哦!”于是搬了庙里的菩萨就想溜回去睡觉醒酒了。其实,那些菩萨不过是贴了些金箔纸或者是扑了些金粉。一看到洋鬼子竟然跑到庙里撒尿,还想偷走庙里的菩萨,于是那些村民就冲上去跟这些个“红毛鬼”争吵。周围的村民听到了争吵声,都纷纷涌过来。
眼看对方人多势众,而且“帮手”还源源不断地涌上来,几个美国水兵一看这架势,无论是要打要吵好像都干不过,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几个美国水兵撒丫子就跑。
道理还没掰扯清楚,几个红毛鬼就想逃,这些村民哪里肯轻易放过对方,于是呜呜哇哇地就在后面追。
追着追着,美国水兵没追到,这些村民倒是迎面碰上了刚刚喝醉赶来的另一拨英国水兵。那时候的广东沿海一带,由于开埠得早,所以经常有各国商民混杂在那一带。可是,这些愤怒的村民可认不得你到底是美国水兵,还是英国水兵,反正听着对方讲话都是一样的“呜哇呜哇”地呱呱怪叫,而且又都是一样的高鼻子蓝眼睛红头发的“红毛鬼”,而且还都是一样的一身酒气,于是想当然地以为对方是美国水兵叫来的帮手。
所以,这些村民不由分说地就拥上去,围住这些英国水兵。由于两边还是一样的你说你的鸡撒尿,我说我的驴生蛋,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以致最后两边稀里糊涂地干了起来。
冲突中,英国水兵士兵用棍棒殴打中国村民,导致有位叫林维喜的村民因胸部受伤较重而于第二天死去,此即林维喜事件。
事情发生后,英国水兵顿时吓得酒醒了。于是,第二天就通过一个叫做刘亚三的当地人做调停人,给了林维喜家人一点钱,想花钱私了,请死者家属封口。当然,至于花了多少钱,给了林维喜家人多少钱,已经是不得而知了。现在我们只能肯定,英国人给钱给林维喜家人想私了,因为英国人与林维喜儿子林伏超立了一份字据,上面写有“夷人帮回丧葬费些少”以及林家保证不得生端图赖之类字眼。
但是,天底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很快,事发后第四天,义律也得知了此事。于是,就前来调查,义律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神,给了死者家属1500银元赔偿费,还给了400元以防被人勒索,而且还悬赏200银元让现场目击者和参与者指认,看看谁是杀人凶手,又另悬赏100元要大家指出到底是谁先挑事的,事件的经过又是什么,还给了伤者100元抚慰费。
照理说,那时候的1500元银元可不是小数目了,要知道当时国家一品大员年薪都才180两银子,而且,那年月,中国老百姓的命不值钱,能够以死换来1500元银元,也算不赖了,起码好歹好过现在被车祸撞死,兴许还得不到几个赔偿费呢。
义律满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了。但是,没承想,他遇到了号称“林青天”的林则徐。两天后,林则徐就知道了此事,于是马上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并对事情进行查办。经查明,林维喜身上有多处棍棒击打所致的淤伤。由此,林则徐很快就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始末。
查出真相的林则徐,不由得出离地愤怒了,好你个义律,一直在本钦差大臣眼皮子底下使奸耍猾,不整治整治你,我就不是天朝大臣!
于是,林则徐坚决要求义律马上交出凶手,还坚决要求杀人偿命,而且以“天朝上国”钦派大臣的口气命令义律,无论如何,你得交出凶手,至少交出一个,一命抵一命。他对义律说道:如果杀人可以不抵命,以后谁不纷纷效仿?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以后有英国人打死英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打死英国人,抑或是中国人打死英国人,我想请问一下,你义律到底要不要以命抵命呢?……你义律好歹也是个父母官,案发之后,先后两次赶到案发现场,查讯多日,还推说不知道谁是凶手,难不成你义律是木偶?这么糊涂,又怎么配得上上做人民父母官?
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杀人偿命,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法律和道德所要求的。但在西方人眼里,对于这一事件却有着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看法。由于林维喜是在群殴中致伤而死的,他们觉得对这种事件的责任追究不应该那么简单粗暴。犯罪一方固然应该受到惩治,但被害人是由哪个水手杀死的,是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起诉,还是应以过失杀人罪起诉呢?这就造成了中西法律观念的冲突。
所以,义律宁可继续多给死者家属赔钱,打死也不交出凶手。试想一下:当时英国判决一个人,就跟我们现在一样,需要调查,然后审判,最后再判决……这一大套程序下来,作为封建官员的林则徐,脑子里哪里有这玩意儿?在当时的大清,无论是有罪无罪,抓到犯人,都是上来就一顿大刑伺候,经过那一顿暴击,不死也得让你残废,最后无罪也要被折磨得承认有罪!对于这些,林则徐管不了那么多,他只要求杀人抵命,反正你英夷杀死我一个大清子民,我大清也要杀你一个英夷偿命,至于你义律交出的犯人是谁,那都无关紧要。
这哪里能让至今都还在以“民主、法制”强奸他国民意的英国人服气呢?何况义律和林则徐早都针尖对麦芒,彼此都在“擂台”上过了两次招,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了。
后来,鉴于跟林则徐实在没办法沟通,义律就擅自在英国的一艘商船上设立临时法庭,进行开庭“审判”,还邀请林则徐前来陪审,林则徐一听,啥?你英夷还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私自设立衙门?滚滚滚!于是断然拒绝了义律的邀请。义律一看,嗬,给你脸你不要脸,还蹬鼻子上脸了?
于是,义律很快就在英国船上组织了一个临时法庭,由义律做法官,23人组成大陪审团,12人组成小陪审团。最后把5名参与斗殴的水手作出了如下判决:3人监禁6个月,罚20英镑罚金;2人监禁3个月,罚款15英镑;并且做出补充判罚,判定这5名英国水手的监禁只能在英国执行。抛开义律这种聊胜于无的从轻判罚不说,单就义律这一做法,无论按照哪个时代的法律来说,都是侵犯了中国/清朝的司法主权。不过,义律的这些做法其实也是在寻求治外法权的一种尝试,远远超出了他的商务监督的职权范围。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义律当时的处境也确实是很尴尬,水手在中国杀死中国人,无论是按照属地管辖、还是属人管辖,都应该依照中国的法律来审判,但当时大清和大英帝国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大得太离谱了,到了着实不能为人所能接受的程度,这就好像今天中国人到哪个原始部落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受不了。当然,当时的清政府和林则徐肯定是管不了你这么多,反正我不知道你英夷的法律!义律只能坚决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的肉刑”,拒不交出凶手。后来义律无奈之下想了个庸招,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决。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英国私人医生伯驾帮他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说。而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有几分道理,可惜这“第一人”也就是这么个“没有茶叶、大黄则大便不通”的水准,远远不如那些真正考究世界大势而评判投资动向的十三行行商。
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当时大清的法律明确规定官民人等不得私自与外国人接触,林则徐为了避嫌,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困扰他多年的的疝气阴差阳错地靠伯驾赠送的6条疝气带给治好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 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不然林则徐就有机会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话说回来,义律援引《万国法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滴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
于是,8月15日,林则徐断然采取了反制措施,他切断了对澳门的农产品供应,并且向附近的香山增派了2000多名军队,进行封锁,同时还向澳门的葡萄牙总督施加压力,而且林则徐还故意放风说要派兵到澳门将外国侨民都扣押起来,这使得遭受过前车之鉴的英国人不得不被迫离开澳门。
8月24日,义律与其他英国人登船渡过伶仃洋,在香港附近的海面抛锚,2000多人抱团拥挤在60艘大小不等的船舶上度日。这2000人当中,既包括大批从不列颠本土赶来的商业移民,更多的是招募的自印度、马来亚等亚洲殖民地的雇员或帮工。虽然义律等人所在的英国船只就停泊在香港岛与九龙半岛间的内湾(也就是今天的维多利亚湾),但是因为林则徐则采取了进一步的海禁措施,断了其接济,为了不使英人上岸获取食品,林则徐还派中国水师和新招募的水勇封锁了沿海交通,这导致义律以及其他2000多各国侨民无法向周遭村民购买粮食补给。最后连生存必须的淡水都非常匮乏,完全处于走又走不了、留也留不住的尴尬境地。
断水断食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于是又从甘结谈起,义律先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几个月乃至一两年才能搜查完毕,到时你船上的货物也该过了保质期,乃至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又没蔬菜吃,还真快要达到林则徐所说的“大便不通”的地步了,彼此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了。此时,就差一颗小小的火星,就会引爆双方蓄积的炸药桶!
9月4日,缺水缺食物的义律实在熬不住了,于是义律率领一小队武装船队来到九龙,想偷偷跟当地村民买些水和食物,没承想遭到当地守军的阻止。于是,义律就恶狠狠地向驻守当地的清朝水师提督赖恩爵发出最后通牒:如果30分钟内不提供食物和清水,将击沉清军的船队。
这些水师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以为他们不过就是龇牙咧嘴的恶狗,压根不敢咬人。很快,30分钟期限就过去了,驻守的清军并未向义律提供食物和清水。于是,恼羞成怒的义律下令向清军开炮,正式向中国军队进行武力挑衅,打响了鸦片战争中的第一枪,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但较为讽刺的是,义律打响第一枪时,清军暂时还抽不出多少兵力来监视义律的英国船队。虽然林则徐已经为可能爆发的冲突而做了相应准备,但却需要用大部分力量来执行后勤封锁政策。换言之,林则徐当时的重点针对对象不是外夷,而是生活在珠江口沿线的本地村民以及前面所提到的疍户。毕竟,多年来的繁华跨国贸易发展,早就让相当比重的本地经济收益都来自涉外领域。所以,英国人扎堆集中于九龙附近,无形中给无数小商贩们创造了发财良机,大伙儿都想趁机天价卖点水和食物给英国船队,恨不能一把就赚成世界首富。所以,当时大部分清军只能用来阻止、防范这些小商贩们违规贩货,仅留下3艘较为体面的战船在维多利亚湾停泊。在她们背后,则是建造于1810年的城寨炮台。
本来早在8月底,英国船队的补给都已趋于告罄,但是义律暂时还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憋住了死熬,因为他手头也没有多少兵力可供调遣。随着亨利-史密斯爵士指挥的“窝拉疑号”护卫舰抵达,义律才终于有胆量尝试突破必需品禁运。所以,作为最高长官的义律,死撑到了9月4日方才采取行动,主动乘坐2艘东印度公司的单桅帆船前去采买淡水和食物,并且敢于发出战争威胁。但负责监视的水师提督赖恩爵先是表示自己无权开禁,只是愿意替对方传达信息。当义律在半小时后再次不顾林则徐的禁令,尝试擅自上岸取水补给,依旧被赖恩爵以相同的理由给搪塞、拒绝了。无可奈何之下,义律和史密斯二人决定诉诸武力。
不过,在九龙之战爆发的关键时刻,英国人还无法以全部火力施以猛击。因为那天正巧天空中没有一丝风吹过,装炮28门的“窝拉疑号”护卫舰就只能在后面干瞪眼。所有的进攻重任,都落到装炮14门的“路易莎号”和仅有6门火炮的“珍珠号”小炮舰身上。她们全凭水手的划桨动力前进,并首先向在岸边执勤的清军射击。随后,执勤的清军也立刻在赖恩爵的带领下奋起反击,但是却因为武器存在严重代差而惨遭英舰全面火力压制。好在义律所率的2艘英国小船的火力也都为轻型装备,无法对体量更大的水师造成决定性损害。但清军所用枪炮的威力更加有限,先后命中19次都没能打坏对方的小船的主帆。
下午3:45分,九龙城寨上的清军炮台也开始加入战斗。但区区62人的兵力配置,以及非常低效的原始火炮系统,压根无法对水面目标造成实质性威胁。因为清军战船也是跟义律率领的“路易莎号”和“珍珠号”小炮舰一样,也都是靠风帆做为动力的,所以就造成大家拥挤在一起,根本让不出让岸防炮定点打击的空间,再加上这两艘英国小船又小又矮,反而使得两艘英国小船比那些略大一点的清军战船更难被清军炮位固定的岸防炮所命中,于是,就等于清军的岸防炮也跟英国“窝拉疑号”护卫舰一样,只能壮壮声势,根本发挥不了多少战力。所以,使得贵为鸦片战争当中第一战的九龙之战,变成了义律的2艘鸡肋战舰对阵3艘林则徐麾下的广东水师的普通战舰,双方都是前哨力量对阵前哨力量,只不过,林则徐麾下的3艘大舰,却是无奈地全程被对方火力压制,造成了一种老鼠克大象的窘境。最后,2艘英国鸡肋战舰因为弹药耗尽,才被迫调头返回船队的锚地去重新装填弹药。即便如此,与之对垒的清军仍旧不敢轻易追击。
此后,2艘英国小船重整旗鼓,再度尝试向蹲守在九龙的清军发难。刚刚抵达现场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剑桥号”商船,也出动了所属交通艇助战,并由船长约瑟夫亲率16名水手划桨前行。只是上述舰船的枪炮口径太小,根本不能撼动岸边的水师大船与炮台。等到英国现场火力最强的“窝拉疑号”护卫舰好不容易等来难得的南风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的晚上6点了。双方便借此脱离接触,但又都盘算着第二天是不是再跟对方一决高下。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场堪称鸦片战争第一滴血的冲突,当时还引来许多吃瓜群众的强势围观。譬如正在附近停泊的美国商船长罗伯特,就让水手划着小艇前往欣赏,甚至还给妻子写信称之为很棒的闹剧。许多同在珠江口的欧洲船只,亦按照类似的习俗驻足观摩。至于世代生活于当地的民众,更是将全过程都尽收眼底。显然,九龙之战对他们所产生的释放效应,远比交手双方对彼此的伤害要来的巨大。好在这个时候的中英双方,都没有要立刻扩大战局的意思。亨利-史密斯就劝阻义律,让他打消继续强攻炮台的想法,还劝他说虽然这半天的激战,清军仅仅造成英国3名水手轻伤,但是维多利亚湾还有2000多名手无寸铁的大英帝国子民,保不准恼羞成怒的林则徐病急乱投医,拿这些平民来出气,所以这个时候不应该拿这些平民的生命来冒险。清军更是顺坡下驴,在收取象征性的贿赂之后,开始允许本地人向洋夷高价出售生活物资。自己则发挥中国人惯来的“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优良传统,向上瞒报,谎称称以2死6伤的轻微代价,换来击沉敌舰1艘、击毙英夷40-50人的光辉业绩。这也是继习惯拿“汉奸”说事甚至杀良冒功和迷信之后,整个鸦片战争当中中方的第三大特点——喜欢说谎!
虽然义律在九龙之战中称出了中国广东水师的斤两,但是,他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其一是林则徐为驱逐英商,下令禁止对他们供应食物和淡水,而经此一战,食物和淡水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其二是林则徐下令禁止英商到广东通商,这个决定也使得英商对义律的挑衅心生不满,因为这段时间从南洋和印度等地驶来了许多艘英国商船,船上的大米等货物可经不起义律的煎熬,很快就要发霉了;其三是他在此前多次给女王和外交大臣巴麦尊写信,请求对华用兵,暂时还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答复。所以,因为手头所能支配的军事实力还不够他立即跟林则徐全面大打出手,故而义律不得不作出姿态,致书澳门同知蒋立昂,希望就贸易问题展开谈判。
林则徐坚持私贩鸦片“船货没官,人即正法”,义律坚决不同意“人即正法”。双方的谈判仍然在具结与反具结、交凶与反交凶等问题上纠缠不休。实际上,义律仍在借故拖延。
在中英双方谈判过程中,义律得到了巴麦尊的答复:英国将派远征军来华。这大大增加了义律的底气,他决定通过武力来与林则徐对话,要跟林则徐把前怨旧账统统一次性算清楚。
由于义律一直在与林则徐打太极,以致中英贸易问题谈判没有任何进展,引起了英国商人的不满,纷纷放弃对义律的支持,先后有47艘商船要求具结进港贸易。就连英国“担麻士葛”号商船也主动签订具结,作出永不从事鸦片贸易的保证。英国商人们纷纷效仿,要求遵式具结贸易。
1839年11月,英国两艘商船遵令具结,被允许进入广州进行贸易。这让义律很气恼,他那边绞尽脑汁试图阻止商贩签订具结,而这边商人们已经无法忍受长时间毫无结果的拖延,向两广总督衙门写了保证书。得知此情的义律立即派兵船前来阻挠,要他们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义律希望炮弹的威慑能够阻挠英国商船同广东当局签订具结。11月3日,当英国“皇家萨克逊”号商船遵令具结准备进入广州港口时,遭到了义律率领的“窝拉疑号”军舰和“海阿新号”炮舰的阻止,在炮弹的威慑之下,“皇家萨克逊”号商船不得不原路返回。
这时候,听到炮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着29艘广东水师的巡船过来了,他想过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是,这时候,有一件非常乌龙的事情,造成了关天培与义律之间开展了鸦片战争中的第二次火力对决。
这件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中西方之间的旗语不同。当时中国挂红旗表示“休战”或者“放弃抵抗”,而英国在内的西方则是挂白旗才是表示“休战”或者“投降”,挂红旗则是开战之意,这种乌龙,在后来的战争历程中还会多次重演。不巧的是,这个时候关天培的旗舰上挂着的就是红旗,本来关天培是带着“和平”的诚意前来的,可是义律没有能理解关天培的橄榄枝,他自然而然地误解成了关天培是前来决一死战的。
本来就想要狠狠地教林则徐如何做人的义律,一看到对方打出“决战”的旗语,于是不假思索地命令所率领的“窝拉疑号”军舰和“海阿新号”炮舰向关天培率领的广东水师开炮。于是,清英之间的第二次正式火力对决拉开了序幕。
对于此战的过程,我觉得实在没有任何值得描述的地方。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大得无用语言描述,英国人的炮船相对于清军,差距委实太过于巨大,实力悬殊得简直没法想象。
双方激烈炮战,结果自然是清军不是对手。
按义律的话说,就是混战中,英军炮船先从右向左冲过清军整个船队,然后又从左到右穿了回来,期间倾泻了毁灭性的炮火。
以至于广东水师损失惨重,29艘战船除了几艘临阵脱逃以外,其余全部受伤,3艘被直接击沉,1艘火药库被击中爆炸。
清军自己的数据是战死15人,伤数十人,实际伤亡数字远远不止这点。
英军仅有“窝拉疑号”的风帆被击中,2名水手轻伤(义律说没有伤亡)。
最后,广东水师逃的逃,沉的沉,只剩下关天培驾驶着旗舰,耸立船头,挥舞着指挥刀,一往无前地向英舰发起冲锋。义律钦佩关天培的这种“骑士精神”,所以下令不准向关天培开炮。否则,关天培极有可能成为成为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国民族英雄!
激战不到1小时,清军连关天培在内都撤走了。义律也无心扩大战斗,停止炮击,驶出了穿鼻洋。
英军虽然退出了穿鼻洋,但没走远,转而攻打九龙官涌炮台。往后几天,英军分别于8日、9日、11日、13日在九龙官涌海面连续炮击清军炮台。其中,9日这天,林则徐发起了一次主动攻击,调派大鹏湾赖恩爵等人就近带兵往官涌夹攻来犯英军,因为英军暂时还没有陆军抵达,就撤回了尖沙咀,最后让林则徐误以为英国人真的是不善陆战,于是又命令部队从尖沙嘴以北的官涌山上打击英军,最终英军退出尖沙嘴,退至珠江口外,林则徐则向朝廷汇报抗英成果。他将这些冲突连同9月4日那次冲突在内,在奏报中概括为“七战七捷”。且不说,这算不算“七战”,或算不算“七捷”,但这种高估计清军海防能力的奏折,实实在在地误导和鼓动了道光皇帝及朝臣们虚幻的胜利感,朝廷上下没人能认识到什么是海上战争,真正开战大清除了加筑炮台,还将怎样应对?这种腐败的思想为以后埋下恶果。
道光帝再次相信了林则徐的鬼话,亲笔嘉奖道:“可嘉之至。”
至此,林则徐与义律的第三次PK,以林则徐赢得了面子,义律赢得了里子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林则徐的这些“大捷”,他是从哪里“捷”来的。两人前前后、来来去去干了7次,义律率领的翻来覆去就是那3艘小军舰,直到后来整个鸦片战争结束,义律的那3艘小军舰都无一战损,而广东水师可是被义律犁庭扫穴,几乎修理了个遍。都被对手打得差不多屎都出来了,还“七战七捷”,真是怪哉!?
而且,这也是咱们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喜欢报喜不报忧!就像后来的甲午海战,第一阶段的丰岛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广乙号”搁浅损毁,“济远号”受伤,日本联合舰队无一战损。可以说北洋舰队是妥妥的完败了,可是仗打成了这个熊样,北洋舰队司令官(提督)丁汝昌却谎报军情,说什么日本提督阵亡,旗舰“吉野”舰受伤沉没!
甲午海战后来的第二阶段的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致远舰”等5艘主力战舰,日本联合舰队一舰未损,丁汝昌又一次上报大捷。搞得慈禧太后信以为真,下懿旨予以褒奖。被打成了猪头样,还骗得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还真以为北洋舰队取得了惊天大捷!
直到北洋舰队最后全军覆没前的那一刻,谎报军情都未止息!
说实在的,敝人真觉得咱们中国人这点大大的有必要改一改,切切不可一直务虚名而处实祸。要知道,结局可不跟你开玩笑!有时候,谎言的“精神原子弹”可能会比敌人的打击来得更可怕!
闲言少叙,话说至此为止,林则徐和义律的三番战终于告一段落了。三轮PK下来,林则徐先胜后败,义律先败后胜,但是由于没有打出最终结果,可以说林则徐和义律打了个平手。但是,对于鸦片战争的热身赛来说,大清输得稀里哗啦的,还输得稀里糊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