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沙洪他们偶尔说几句话之外,周围很安静,安静地可怕,不时几只不知名字的小虫在树上发出几声悲惨的叫声,使得整个树林更加充满诡异。
有人说,明朝日益衰落要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算起;有人说,应该从神宗年间,女真族在萨尔浒之战击败明军开始算起。但不管从什么时候算起,“吃空饷”的现象也是导致明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两百多年前,太祖皇帝采纳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建立明朝时又是何等威风,大肆分封天下土地钱粮给后代,到天启三年,全国各地朱姓后人多达万人,有的王爷甚至年俸两千石大米。有人统计,就是全年生产的粮食光分给朱姓后人都不够,还有五千万百姓吃什么?
天启三年,户部在册禁军多达一百五十万,可是真正皇太极打到广宁的时候、二十年后“小闯王”李自成义旗高挥的时候,皇帝在全国各地就连四十万人都很难凑齐。
开封府当然也不例外。
开封府报给户部的编制是府衙内一共五百卫士,实际上加上胡继先父子以及家眷在内,也不足三百人。朝廷按月发放开封府五百人的俸禄,可见当时官员之腐 败。后期崇祯帝为了镇压李闯王,急调二十万军士,却只能发两万人的粮饷,而直接导致军士抢夺百姓,镇压闯王失败。
这些沙洪当然都很清楚。
沙洪双目向其余十四兄弟脸上扫了一圈,见兄弟们脸上都带着沉重的表情。这些人都和他并肩作战十来年,他知道这些兄弟并不怕死,而是和张同有一样的担心。
沙洪温和地道:“这次我们刺杀意在胡继先父子,至于他们妻儿,我们暂且放过,留下看看,日后他们若有劣迹,一并除了。至于府内军士,我们能不杀则不杀。”
十四兄弟都说了一声“是”。
沙洪清了清嗓子,道:“为兄几个月前探过开封府,开封府一共分东西两院,部分府中重要官员以及家属在东院,西院则是关押囚犯的牢房以及士兵们休息的宿房。”
他们接下来就是研究如何刺杀胡继先父子,还要全身而退。
就在下午沙洪他们在“龙虎堂”开会的时候,在开封府府衙也发生了一些怪事。
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缓缓走近开封府府衙,用一种奇异的手法将一把钉入信封的小刀掷入了府衙门外的木桩上,刀锋完全没入木桩,只见刀柄左右晃动不停,晃了十几下后,力道减弱,便渐渐慢了下来。足见男子手法之稳、力道之大。那男子送完信便隧然离去。
府外两门卫见状,也不追赶,也不询问,他们能在开封府门外当差,显然是有些见识的,知道自己不是别人对手,别人也不为暗杀而来。他们使劲拔出小刀,取下信封,就走进了府内。
胡继先急忙拆开来信,信中写着十个字:今夜子时时分,有人攻府。
胡继先看到这封匿名信后完全一头雾水,问衙役,道:“信是何人送来,来人又说了些什么?”衙役将事情经过说了,胡继先摆了摆手,让衙役离开了。
写信人显然很了解,信写得越简单,就越神秘,收信人就会准备得越充分,才会越容易达到提醒的目的。
“有备无患”总是有些道理的。
师爷何信和胡继先经过探讨,得出四种可能。
周王朱恭枵前两年刚刚世袭周王,成为大明周藩第十三位亲王。据说他从小就有远大抱负,而今四十三岁了,现在整个开封城内几乎三分之一都是周王家的,内亲加上外戚就有好几万人,被称为“最聪明的藩王”。如果他要造反,恐怕开封府不需要半个时辰就能攻破。
幸运的是,周王府在开封将近250年里,一直相安无事。
如果周王要造反,消息也不可能提前泄露出去。
第一种情况排除了。
在师爷何信分析第一种情况的时候,胡继先早已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也决定,今天这事过后,前往周王府拜访朱恭枵。
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倒戈反秦”之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明朝末年,官员贪污现象日益严重,袁崇焕更是肆意挥霍军饷,不到半年,就耗掉了朝廷所有军队两年加起来的粮饷,将长城甚至直接修到了盛京,各地起义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他们分析的第二种情况就是有一支来自民间的起义队伍会来攻开封府。
胡继先觉得,农民军不可能无声无息地出现,一直也没听说开封有什么暴乱啊!即使农民临时举行起义,开封附近多少应该有点风吹草动的。为了保险起见,胡继先还是决定从府外调集两千官兵,来个反包围。
第三种情况就是刺杀。
刺杀一般目标较小,而且目标在明处,凶手在暗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得手。胡继先甚至能够想到,如果这次是刺杀,那么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以及儿子胡洋。
刺杀行动在开封府早已实施过多次,如今凶手都已在大牢。开封府内也有几名高手。胡继先也知道这次非同小可,自己或者儿子哪怕受伤了,也不好见魏公公。
胡继先决定派府内武功最高的两位护卫和四名精干的卫士来保护自己以及家小。
他们商量的第四种就是劫囚。
最近开封府辖下四十三县也确实抓到了几个大盗,送来了府衙。但是若有人为他们攻开封府,应该还不至于。
胡继先和师爷聊着聊着,胡继先突然双眼一睁、展颜一笑,道:“我怎么把他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