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鸦片战争上半场2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9456字 发布时间:2022-06-26

                                                                                                                          第二节 英国人的政治需要,而非怕了林则徐

        东风吹,战鼓擂,说捶咱就捶!虽然说林则徐以及整个满清统治阶层都没料想到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还在那里吹“夜郎最大”的牛皮,而英国人可不管你这点,反正又不是打擂台,得给你做好了一切准备,裁判哨响了才开打。

       1840年6月,英国派遣了由义律的堂兄乔治.懿律为全权大臣兼全军总司令,义律为副全权大臣,伯麦为海军司令,布尔利为陆军司令;海军下辖16艘海军战舰,4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汽船,1艘运兵船以及27艘运输船,携炮540门 ,官兵2000多名;陆军下辖爱尔兰皇家陆军第十八团、苏格兰步兵第二十六团、步兵第四十九团这3个英国步兵团,共计4000名左右的英国士兵和若干孟加拉志愿兵;以及若干其他人员所组成的东方远征军,抵达了广东外海。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打了!

        在这里,我先给各位军迷送个大礼包,简要介绍一下这支所谓的远征军的概况。

        首先就是英国参战舰只的数量问题,这是个动态的数据,因为虽然最初参战的只包括上述的50艘各色军舰,但是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还有若干船只加入,以替换在战争中受损的船只,当然,补充的几乎都是辅助舰。

       其次就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分类问题。当时英国海军根据战斗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就是以舰员数量、火力配置和吨位大小去区分,将其主力军舰分为六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级军舰上至少有64门重炮,这三级军舰称之为战列舰。其主要任务是编成海军战斗纵队,进行大规模舰队炮战。第四、第五、第六级是一些较小的军舰,按其担任的任务分为驻守海外殖民地的警卫舰,为运拖船队护航舰,商船的攻击舰,运兵船,医院船和军需船几大类。除了主力战斗舰之外,还另有一种巡航舰。在大规模战斗中,这种巡航舰执行远程快速侦察和跟踪敌舰的任务。它们不直接参加战斗,准备随时用来传递情报,救援幸存者,拖曳被击伤的战列舰。以下是英国六级战舰分类详情表:

         一级军舰。这级军舰担任舰队的旗舰,定员875人。它全长(下层炮甲板)206英尺,装备了发射12磅至32磅炮弹的各型火炮100多门。因为这级军舰每艘造价高达10万英镑,所以当时英国海军现役中一共不到12艘。该级战舰是最强、最大、火力最猛的船只,但造价昂贵且速度慢,所以数量不多。在大破西班牙与法国联合舰队的特拉法加战役中,主力“胜利号”就是一艘一级战舰。放到现在,几乎等同于美国的核动力航母。

       二级军舰。这级军舰比一级军舰略小。它全长195英尺,三层炮甲板上共装有90到98门火炮。它们有一个缺点——战列舰共同的缺点——在暴风雨天气,军舰的下层炮甲板的炮门不能打开。说白了,二级战舰就是低端版的一级战舰。

       三级军舰。这级军舰分为几种型号,从三层甲板的80门炮炮舰到两层甲板的64门炮炮舰,舰上的定员从490人到720人。特拉法尔加海战时,英国海军的175艘主力舰中就有117艘三级军舰。实际上,三级战舰是最受欢迎的船舰,因为便宜且火力还不错。

       四级军舰。这级军舰全长150英尺,定员350人,两层炮甲板上装有50至56门火炮。该级军舰造价便宜(每艘26000英镑),定员少(350人)。它们主要担任海外巡航分舰队的旗舰。

       五级军舰。这级军舰为巡航舰,全长130至150英尺,定员250人。它们主要用于袭击海上商船。因在这种舰上有捕获金这种特殊奖励,所以舰员都是些热心的志愿者。

       六级军舰。这种敏捷的单桅纵帆军舰,长125英尺,常被英国皇家海军用来送信和护航。这级舰每艘造价只有10000英镑,定员195人。

       综合而言,1-3级就是所谓的风帆战舰,是风帆时代主力战舰。而4-6级就比较偏向辅助舰,也是有武装,但规模都小了许多。

      在这6级主力战舰之下,就是各色巡航船和后援补给类杂舰。在此,本人也一一详细开列出来吧。

      巡航舰,也有叫三桅快速战舰或护卫舰的。排水量为1000吨左右的三桅快速战舰,载炮一般在25-50门之间,与主力战舰最大的不同是武装甲板通常只有一层,所有的大炮都安放在同一层开放式甲板上,因此舰身低矮,比较不容易被击中。

       一些较大型的巡航舰也在前甲板与后甲板上筑有主炮炮台。

      轻巡舰,也叫二桅纵帆船。乃是体形较小的辅助型军舰,一般为两桅(一根主桅一根前桅)三角帆船,特点是行驶灵活,逆风性能好,主要担任侦察与护航等任务。

      武装汽船。当时的武装汽船都是以燃煤蒸汽机为动力的明轮汽船,虽然爱尔兰人富尔顿的轮船实验早在1807年就于美国获得了试验成功,而英国皇家海军在1820年开始便有了第一艘汽船,但大型战舰的设计师们对这种新式的动力一直不太感冒,直到1845年之前所有较大型的战舰都仍然保持用风帆作为唯一的动力。

       他们这么做其实也是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第一,当时的燃煤蒸汽机体积庞大,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存放燃料,使本来就很拥挤的船舱更加捉襟见肘;第二,当时的明轮引擎输出的马力较小,对大型军舰来说实在不爽;第三,明轮船的木制明轮遮住了部分的船舷,使原来连续的舷炮从中间被隔断,减少了炮数不说,还会出现射击死角。

       因此直到1845年螺旋桨引擎投入使用之前,只有一些比较小型的二桅或一桅军舰采用了蒸汽动力。

       在鸦片战争中使用明轮汽船,是武装汽船第一次在实战中投入使用,在这场战争中,汽船的优点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如当时清军在虎门和舟山等海岸的炮台都设在河口位置,老式的帆船逆流而上十分不便,因此英国人便利用汽船作为拖船,或将主力舰拖到合适的位置进行攻击,或在登陆行动中将首尾相连的20余艘舢板拖到滩头附近以便实施登陆。

      运兵船。当时海军没有专用的运兵船,所以都是征用远洋移民商船来充当运兵船。 载人的移民帆船与载货的三桅纵帆船小有不同:载人的移民帆船船身较宽,以便减少在行驶中的左右颠簸程度,船舱内被分隔成一个个狭窄的客舱,船弦舷窗较多。

      运输船。这些运输船多由东印度公司提供,就是当时运货的商用多桅快速纵帆船,英文叫clipper,和剪刀是同一个单词。这种船的特点是帆数多,航速高,适合货运,虽然没有武装甲板,但也有一定的武装。

       再往下,就是一些更加不入流的小型船只。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皇家舰队使用过两种小型船只,一种是两桅舢板,一种是被称为bombvessel的炮击船。我们也把这些不入流舰队中不入流的补充船只中的不入流的船只做以下简要介绍吧。

       舢板。是一种远洋船只后面拖带或固定在舷甲板上的类似救生艇的小艇。兼有运输,运兵,探索,救生等多种用途,因为船体小,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能够轻易地将这些小船掀个底朝天,因此三磅以上的火炮不能在舢板上使用,但是皇家海军装备的24/32磅Congreve型火箭(Congreverockets)没有后坐力的问题,所以舢板上常常安装有火箭发射架作对地/对舰攻击之用,相当于现在的登陆艇/救生艇携带几门迫击炮。

       炮击船。这是一种专为为对地攻击而设计的经过特别加固的小型船只,又叫做MortarBoats。优点是吃水浅,可以驶到浅水区实施炮击。这种船外型犹如半片榛子的硬壳,船舷做得比平常的舢板高很多,这样即使受到猛烈的摇晃也不容易翻侧入水。在紧帖船底的水下部分沿着船的龙骨装有一块与船身等长的木制下风板,借此来抵消船身因火炮的后坐力造成的船身左右摇晃,在艇的中间部分有一到两个加固的炮座,用以安放10寸或15寸口径臼炮。也有将32磅榴弹炮安放在船上使用的,但射角必须大于45度,否则会将自己的船舷轰个大洞。基于同样的理由,平射型的火炮不会在炮击船上使用。这种炮击艇参与过虎门和舟山炮台的攻坚战。该型炮击艇的作用,几乎等同于现在的两栖步战车,可以从运输战舰上驶出,完成遂行近海乃至对地作战的任务。

       以下就是鸦片战争中英国远征军舰队所有参战船只一览表

       三级战列舰,一共3艘,详情如下:“麦尔威厘”号,装74门炮,悬挂乔治.懿律少将将旗,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舰,船长邓达斯;“威里士厘”号,装74门炮,悬挂海军司令伯麦的大三角旗,船长托马斯.梅特兰;“伯兰汉”号,装74门炮,船长弗莱明.辛好士。

       巡航舰一共5艘,详情如下: “都鲁壹”号,装44门炮,船长史密斯;“布朗底”号,装44门炮,船长鲍诅;“康威”号,装28门炮,船长比休恩;“窝拉疑”号,装28门炮,船长埃利奥特;“鳄鱼”号,装28门炮,船长库柏。

        轻巡舰一共8艘,详情如下;“拉尼”号,装20门炮,船长布莱克;“海阿新”号,装20门炮,船长华伦;“摩底士底”号,装20门炮,船长艾尔斯;“卑拉底士”号,装20门炮,船长安森;“宁罗德”号,装20门炮,船长巴洛;“巡洋”号,装18门炮,船长吉福德;“哥伦拜恩”号,装18门炮,船长克拉克;“阿勒琴”号,装10门炮,船长莫森。

       运兵船1艘,为“响尾蛇”号,船长布罗迪。

       东印度公司武装蒸汽船4艘: “皇后”号,船长沃登;“马达加斯加”号,船长迪西;“阿打兰打”号,船长罗杰斯;“进取”号,船长韦斯特。

       运输船27艘,分别为:“阿拉利维”号、“布朗德尔”号、“伯麦”号、“克利费童”号、“达维德.马尔科姆”号、“挑衅”号、“鹰”号、“爱德蒙斯顿”号、“伊利萨伯.恩斯利”号、“依萨伯拉.罗伯特生”号、“约翰.亚当斯”号、“马立安”号、“麦都萨”号、“美人鱼”号、“穆罕默德.沙”号、“拿撒勒.沙”号、“拉哈曼尼”号、“鲁斯托姆治.科瓦斯治”号、“爱尔纳德”号、“佛泰.萨拉姆”号、“立臣”号、“风鸢”号、“印度橡树”号、“斯托卡特”号、“苏利曼”号、“维多利亚”号、“威廉.威尔逊”号。

       上述舰船中,运输船和运兵船没有装载火炮。后来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人又先后从印度调派了若干只舰船来换班,本人查到的就有下列8艘:“硫磺”号巡航舰、“萨马兰”号巡航舰、“前锋”号巡航舰、“复仇神”号武装汽船、“索菲亚”号运输船、“智慧女神”号运输船、“希梯斯”号运输船、“阿里耶打号”巡航舰、“弗莱吉森号”号武装汽船。

        英国当时殖民地众多,兵力分散于全球各地,除非真的达到了需要决一死战地步,否则一般不会过分集中所有的兵力,这点很像英西大海战时期的西班牙舰队以及现在的美国海军。

        在鸦片战争开打时,英国暂时只有清朝这个地方需要用兵,全球其他各处殖民地并没有大的战事(鸦片战争打到一半之后,英国人把更多的重心投入了对阿富汗的战争当中去,但是也只是重点投入陆军,海军的戏份不多)。在不影响其他殖民地治安的情况下,英国其实是随便可以排出不错的阵容来跟清朝过过招的,除了保证胜利外,还可以顺带练练级的。

      可英国连练级的心思都没有,觉得你清朝压根就配不上让他们练手,所以派出的阵容也是相当的low,50艘来华的直属皇家海军中,没有1艘一等舰,连二等舰都没有,三等舰也只有3艘,连当时117艘三等舰的零头都不到,其他的都是四级以下的“非主流”战舰,其中:四等舰2艘,五等舰3艘,六等舰8艘,其余的都是不入流的各式小船,说英国侵华远征军是一支滥竽充数的杂牌军都不为过。如果跟现如今的美国海军横向对比,也就是相当于没有派出12艘航空母舰的任何1艘,22艘巡洋舰的任何1艘也没派,只派了72艘驱逐舰中的2艘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战舰乃至民船、商船组成的这么一支不入流的舰队。

       而且,这50艘船舰,除去10艘运兵、测量、打杂的船,参与战斗的也只有40艘,世纪可以参与海战的更少,只有4艘用作动力船的武装汽船和16艘炮舰,且它们也不是一起来清朝的,这50艘只是整个鸦片战争中出现在中国的船只,所以它们的战斗力还要大打折扣。

       另外,这些船舰中虽然有很老的船舰,不过也有很多船舰年龄不高的,特别是那些小型船舰,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战争结束不久后,绝大部分都处于变成各种杂物船,像是海上监狱、医务船、弹药船等,甚至利用价值更低的靶船。看来这些船是把鸦片战争当作来中国“到此一游”的旅行度假一样了。

        看完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就重视程度来看,显然英国压根就没把清朝放在眼里,仅派遣一支连分舰队都算不上的三流舰队。俗话说骄兵必败,所以结果呢?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只损失了三艘船舰,分别是:

       1841年7月21日,原先在广东护航的“路易莎号”作为巡逻船舰在香港遭遇台风沉没。

       1841年8月,东印度公司的武装汽船“马达加斯加号”在台湾海峡一带失事。

       1842年6月28日,后来补充的炮舰“雅莉亚点”失事沉没在舟山群岛。

       不过三艘船舰都和清朝没有关系,没有一条船舰是毁于战火的。看来英国人给予了清朝相当中肯的评估,并没有小看清朝呢。

       接下来就是很杀人诛心的结论了:

       首先,鸦片战争中的清朝就是很弱!弱到人家派一支不入流的杂牌军都可以打爆你。

       其次,英国瞧不起清朝合情合理,事实证明派更强的军队只是浪费,英国人眼光精准无误。

       最后,战争结束后,参与鸦片战争的英国船舰不是报废就是退役。这就很打击人了,在中国横扫千军如卷席,中国各级官僚以及传统士大夫口中的“坚船利炮”,压根进不了英国海军的法眼,都是些准备扔垃圾的废旧残次品!

       所以,现在如果你随便去英国的某个城市,随便在街上挑选一个英国市民,问他知不知道中英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啊,他会很奇怪地回答你,什么?英国曾经和中国打过仗?没听说过呢。

       言归正传,话说6月28日,英国侵华远征军总司令懿律和驻华商务监督临时改任的侵华远征军副总司令义律兄弟俩根据帕麦斯顿所下达的指令,留下“都鲁壹号”、“拉尼号”、“海阿新号”、“哥伦拜恩号”这4艘战舰以及1艘武装汽船“进取号”共5艘军舰对广州入口所有河道进行封锁。

       封锁之前,英国侵华远征军海军司令官伯麦(J.G.Bremer)发出公告:“现奉英国女王陛下政府命令,本司令特此公告:从本月二十八日起,对广州入口所有河道港口一律进行封锁”。伯麦的公告,译成中文,按中文格式编成说帖,写在木牌上,插于尖沙嘴一带的海滩上。

       在完成这一番展布之后,懿律和义律兄弟俩于6月30日率领大小船舰40艘向北转进,开向真正的战场。

      由于英国人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封锁广东沿海,其余大部队则向北转进,以期占领中国沿海的几座重要的岛屿,然后再直接向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抵进,以战促使中国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进而达成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并没有直接上来就攻打广州。

       如此一来,在广州“稳坐钓鱼船”的林则徐神气了,他不但向道光帝上折子吹嘘说英国人惧怕广东森严的防卫,还公开写贴子到处张贴,安慰老百姓说英国人不足为虑,哪怕他们再虚张声势,最多也不过是来了万把人(这倒是被他猜中了),成不了大气候,咱们大清别说百万军队,就是千万也拎得出来,不用惧怕小小英夷;还一往如前地坚称说英国人膝盖不能弯曲,一仆不起,建议大家英勇杀敌,还高价悬赏说只要杀敌有功的,重重有赏,至于不能杀敌的,能抢到敌人的大炮的,也重重有赏。

       不光林则徐神气,当时的学者也跟着神气了,都吹嘘说林则徐知兵,在广东沿海防卫得当,英国人望林而逃,甚至在后来战争结束以后,把打败仗的原因归责于当时的道光皇帝没有重用林则徐,搞得好像只要重用林则徐了,鸦片战争就一定能打得赢了一样。比如英军登陆广州湾时,当地民众在发布的《尽忠报国全粤义民谕英夷檄》中质问来犯的英军:“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而当战争结束后清人撰写的3部知名度最高的战争纪实性著作《道光洋艘征抚记》《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中,它们的作者魏源、粱廷枏、夏燮也无不认为林则徐是“该夷所畏惧”。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林则徐也甩锅给北方其他沿海兄弟省份,说他们挨揍都是因为他们防务空虚、军备废弛。

       受这股风气的影响,当时举国都被这种谬论给迷惑了,都认为大清战败了并不是因为自己落后,而是没有重用林则徐,哪怕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再一次狠狠地教训了大清,连大清的底裤都打没了,许多人还对此深以为恨,不但如此,就是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都还说英国人北上是因为惧怕了林则徐。

       我们现代的神剧,更是罔顾事实,胡编乱造,一味地神话林则徐。比如说影片《林则徐》中,英国舰队到广州的时候被林则徐的炮台打的不要不要的,连连被击沉好几艘战舰,英国人在广州打不过就往北打,而北边的清廷部队都是一些战五渣,被英国人轻松登陆。其实,英国人仅仅派了5艘军舰封锁了广州海面,由于关天培和广东水师被英国人的“窝拉疑”号那1艘轻巡航舰给打怕了,压根不敢出去给英国人虎口送肉,导致林则徐在广州一直跟英国人连照面都没敢打,所谓的击沉英国战舰的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没有的事!

       那么,英国人到底怕不怕林则徐?答案是否定的。在英国议会就是否发动战争的辩论中,反战派所提出的两大于战争不利理由,一是这场战争将会被世人认为英国在为毒品贸易保驾护航,二是这将开创以暴力手段解决经济纠纷的不义先河,还夹杂着些许摸不透大清到底4亿人以及100万军队的真实实力如何的疑虑,没有一个字提到林则徐。

       而在正式宣布对中国发兵后,以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为代表的强硬派更是发出狂言:“对于中国这样的软弱政府,勇敢地动武,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若对中国动武,大英帝国的唯一牺牲,就是晚半年拿到茶叶税。”不难看出,作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龙头老大,通过工业革命一举成为最强工业国的英国,根本就没有把大清放在眼里,人家早都在20多年前把当世最牛军人拿破仑都给打趴下了,更遑论一个小小的林则徐?

        从一开始,英军也压根就没把林则徐当对手,甚至没当一盘菜。他们很清楚在清朝的体制之下,怎么行动才是于己最有利的。英军千里迢迢劳师远征,为的就是增加通商口岸。而当时的广州本来就是大清唯一一个通商口岸,英军能舍得把这里作为战场吗?纵观整个战争,英军也没有占领广州(真正占领广州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其后来向广州的进攻,是为消除奕山所部的威胁(英军认为议和期间奕山“主动挑衅”,他们只能“被迫还手”),而并非以占城为目标。

        故而,所谓英夷怕林则徐,在当时并非如此。

       至于有人说英军在一开始没有进攻防守严密的广州,而是转而北上,这正是惧怕林则徐的表现。对于这一点,只能说是一种主观性地臆想,就像我平常不太买鸡蛋吃,你就敢下结论肯定说我怕吃鸡蛋吗?

       实际上,英军在战前的规划中,就明确制定了“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清朝)首都的地方去”的作战方针。因为他们知道清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也只有在北方制造出足够的威胁,“打得(清朝)大皇帝服劲了,我们才能争得赔偿与通商”。

       而广州呢,它之所以成为当时唯一的一个开放口岸,就是因为离北京足够远。山高皇帝远,广州才由此成为当时唯一允许放肆一下的地方,中国传统的治理思路一直如此,之所以广州能走在变革的前列,就是因为中央政府一直采取默许态度,就因为那里不是危及北京的要害,而只是这个帝国的一个通商口岸。所以,英国人不直接攻打广州,没有打到广州城里跟林则徐这个“肇事人”算总账就很容易理解了。原因很简单,就一句话:军事乃是政治的继续,军事服从政治。不打广州,是政治上和战略上的需要。开战之初,义律也曾一度想首先就打垮广州,冲进广州去把林则徐活捉了,可是这被他的堂兄暨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给否给否决了,而且义律也不是三岁娃娃,不会发失心疯到把军国大事当做发泄一己私愤的玩具。

        而英军在广州并没有进行任何军事行动,而是很快北上。当时清帝国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百姓都以为是林则徐的部署取得了初步成功。不过随后英军的战果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英军之所以选择北上,并不是因为林则徐周密的部署,而是要“把有效的打击尽量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

       要想威慑淸朝,应该直接打到北京去,但那里离大海远啊,而且白河那条跟排水渠差不多大小的小小河流,能不能通航,是否可以让英国船只驶入内地还是个问题。

       然后英国人就想到了第二个攻击目标,也就是漕运的起点,长江三角洲这一块儿。他们之前就测量过了,大船从这里绝对可以驶入,他们知道,只要把长江这里一掐,就能断绝漕运路线,北方政权没有粮食,可能就要完蛋。

       但是我们后来的历史书也跟着说,英国人没有在广东交战,是因为怕林则徐,在福建也没有交战,是因为怕邓廷桢。其实,根本没有怕的道理,他们怎么可能怕呢?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哪里怕!

        诚然,正如中外学者一致认为的那样,林文忠公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官场精英。他在广州厉兵秣马、整军备战,修炮台、造战船、练兵勇、置器械,的确大大增强了广州湾沿海清军的防御水平。然而后来的战事证明,这些在当时中国人看来最为强悍的岸防体系,在英军的坚船利炮面前是相当的不堪一击。这说明,从林公身处的年代来看,他所有的战争准备,并未脱离当时士大夫的思维范畴。 例如他曾向道光帝上疏曰:“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该夷无他技能,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以我们今天的认知来看,这样的观点不但是错的,还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那时这却是对西洋事务最有了解的知识分子所提出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讲,林公的战前谋划和备战措施,虽然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但其在军事理念、战争指导和对敌情的判断等方面,相较于后来失陷的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的守将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用郭廷以先生的话说,那就是“不外倚弓、矢、刀、戟、藤牌、鸟枪、扛炮、喷筒而已”这些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在英军的眼中基本上不值一提。

       广州内河之战中,英军仅一天时间,就攻陷沿途清军炮台三十余座,缴炮400余门,而自己仅伤亡13人,而这些军事防卫设施,几乎都是林则徐一手打造的,那时候林则徐也仍然在广州城内“帮办军务”——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其实,在战争中后期,林则徐本人被贬至浙江参与筹划海防时,就已经清楚地了解到了中英之间的巨大差距。后来,他便在对友人的信中明明白白地写道:“彼(英军)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而战后,林则徐更是被英国人打服了,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

        而且,后来的裕谦,可是号称“加强版林则徐”,比林则徐更鹰派,他的结局如何呢?他成为了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最高领导,也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唯一一个钦差大臣。

       应该说,在那个全国上下无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代,林则徐能承认失败,战败后还能寻找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的出路,这才是最可贵的,也是其无愧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一称谓的最佳强词夺理的诠释。至于道光帝无论是否将林则徐革职,都无法改变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

       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曾说道:“处在失败中的人们,找不到胜利的迹象,最容易产生某种希望。林则徐就是这种希望。而且,局势越危急,战争越失利,这种希望之火就越放光芒。由此,一个神话诞生了。一个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照我说,林则徐就是为了以“一白遮百丑”而自我安慰的国人,在不绝如缕的黑暗中捏造出来的那“一白”,千疮百孔的国人,幻想着通过这座自我捏造出来的“神化”“一白”,一边达成自我心灵创伤的平复,一边企求以这尊神来指引大家找到茫茫黑夜中的出路,是一种不绝的失望中自我幻化出来的不绝希望,更是另一种形态的“精神原子弹”。

       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清朝已经全面被工业化、市场化、贸易化的世界潮流所抛弃的大背景下,仅凭林大人一人之力,是绝无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也正因如此,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将时刻警示着我们这群后来人:固步自封终将导致落后挨打!

       只是,可惜的是,英国人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林则徐英雄的大名,而没有让林则徐成为第一个英勇壮烈的一品大员。所以,造成至今仍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战败,就是因为昏庸的道光皇帝没有重用林则徐。

       其实,在我看来,即便当时所有的前线将领都是林则徐,大清官场所有的官员都是林则徐,甚至是当时的100万军人个个都是林则徐,乃至当时全中国4亿人都是林则徐。战争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中国必败,完败,没有任何悬念!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