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学事故
书名:你在异乡安好 作者:沈立研 本章字数:4500字 发布时间:2022-06-30

立言的备课能力得到李教授认可后,李教授预备放手让她代替自己为本科生上几节课。

“这个班的学生上半学期已经学完了东亚文明史概论,下半学期的前8个课时讲中国文明史,立言你来教吧,这对你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李教授嘱咐约翰:“立言上课的时候,你也去听一下,尽管你的论文方向不是中国,但听一下对你也是有好处的。”

约翰撇撇嘴:“我知道了。”

李教授担心立言把做研究时的顶真劲儿照搬到教学上,他略有些不放心地特意叮嘱立言:“别对本科生太严格,这只是一门选修课。”

“我懂,我会掌握好分寸的。”立言笃定地回答。

立言的课讲得很成功,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好。临近尾声她布置了一个作业,挑一个对现代文明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发明,写一篇论文。这题目太简单了,大家都有话可讲。

“不要写得很笼统,也不需要抒发感情。对古代发明出现的时间、背景,对现代文明产生的影响,要有引证和数据来支撑。我不会根据文笔,而是根据你们有没有认真调研文献资料来打分。”

“明白。”相比考试,学生们都喜欢写论文就能拿学分的选修课。

学生们的论文让立言很惊喜,她给大部分作业都打了A-。尤其是一份关于中国茶叶和东印度公司的论文,她毫不吝啬地给了A+,接下来的事让她始料未及,第二份讨论茶叶和贸易的论文出现了。

她反复比对了两篇论文。它们太相似了,段落划分、每一段的主旨、引用的文献、连举的例子都一样。毫无疑问,一个人抄袭了另一个。但真要说是抄袭,又很难拿出确凿证据。即使查重软件都不会认定两篇论文有很高的重复率,没有一个句子有连续七个单词以上是相同的。抄袭者在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时态和各类介词副词之间切换自如。抄袭者还深谙形容词同义转换的奥义,把“受欢迎的”茶叶替换成“受人追捧”的茶叶,把英国遭受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变成“数额庞大”的贸易逆差。抄袭者善于利用规则上的漏洞,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耍得让立言都有点佩服。

立言看了两篇论文的作者。一个从姓氏上是看明显是华裔,另一个大概率是英国本地人。她对这两个学生都有印象,在牛津念本科的华裔学生凤毛麟角,她特意关注过他,方脸、板刷头、厚嘴唇、黑漆漆的眼睛有很强的求知欲,是上课时会盯着授课老师看的那种学生,但课后他不太活跃,在校园似乎连个朋友也没有,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看课件,沉默地像一尊石像。另一个学生既活跃又自信,给人感觉好像能搞定一切,课后总有固定几个男生围着他谈天说地,他是小圈子的核心人物。

谁抄袭了谁?立言一时间无法判断,但没过多久,她就想出了办法。

上课讲到茶叶的章节,立言故意问学生们“东印度公司派遣的商业间谍从中国运走的茶树茶种来自中国哪里?”

这是个超纲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答案。

“有两位同学的论文就是研究这个的。”

“福斯特,你告诉大家好么?”

被老师突然点评,像被闪电击中似的福斯特慢吞吞地站起来,平日的自信逐渐褪去:“我——我忘了。”

“张凌云,你回答一下。”

“安徽黄山”他轻轻地回答,说出正确答案以后他战战兢兢地回头偷瞄了福斯特一眼。

福斯特回应张凌云的眼神充满了戾气。

立言把这幕看在眼里,她已洞悉了答案。

把论文发还给学生以后,立言留下张凌云劝诫道:“你的论文本来可以得A+,但是你给同学抄作业,所以只能得B,以后请别做这样的事了。”

张凌云深吸了几口气,似乎想开口辩解什么,但话到嘴边却成了:“我以后不会这样了,谢谢老师。”说完他仍是一副小怂包的样子,闷闷不乐地背起书包孤零零地离开了教室。

看到沈立言单独把张留下来,还有论文上难看的分数,福斯特推说课本落在教室,打发走了他的朋友们,他独自折返回教学楼。

“助教。”福斯特挡住立言质问道,“你凭什么给我C-,全班没有比C-更差的成绩了。”

立言觉得他很可笑,她还没追究福斯特抄袭的行为,福斯特居然来兴师问罪:“论文是你自己写的么?”

福斯特自知理亏,像川剧变脸一样迅速,他立马开始求饶:“你给我一个B吧,C-会影响我申请奖学金。”

“不行。”立言斩钉截铁的问答。

“别自以为是,这不过是一门选修课。”见立言拒绝他,福斯特恶狠狠地说,“你等着瞧。”

一周后,李教授通知立言去教务处:“听史密斯女士说,你给两份水平相近的论文打了两个差异很大的成绩。有学生告你‘种族歧视’给华裔学生打高分,给英国人打低分。”

福斯特恶人先告状,立言气坏了:“是福斯特抄袭了张的论文。我给他们都判了低分。”

“我相信你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李教授说,“我已经在教务处负责人面前为你的人品做了担保,但是按照程序,你需要亲自去教务处把事情讲清楚。”

教务处的史密斯女士接待了立言:“我已经看过两篇论文了,是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证明福斯特抄袭。”

立言解释道,“他既然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不可能连中国安徽黄山这样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安徽黄山还出现在他论文里呢。”

“可能他只是在引用文献的时候把这个地名抄进论文里去了。说实话,这么冷僻的中国地名,即便看过一遍,写过一遍,我也记不住。”史密斯女士明显在袒护福斯特。

“你可以问张,福斯特是不是抄袭了他的论文。”立言心想这下你没办法再护短了。

“张已经否认了。”史密斯女士迅速地回击道。

“你说什么?!”立言不相信她刚才听见的。

史密斯女士补充说:“张否认他给福斯特抄了论文,张说他俩课后曾经讨论过这个题目,所以他们的观点受到彼此的影响不足为奇。”

“张真的这么说?”

“是的。”

立言回忆起张凌云欲说还休的表情,他不是自愿给福斯特抄袭的,他受到了胁迫。大学校园里的霸凌非常隐秘,通常都是语言上的冷暴力或人际关系上的排挤。心灵受到的创伤不像伤口淤青看得见摸得着,受害人很难替自己伸冤。福斯特真是败类,立言在心里咒骂。

“沈立言。”史密斯女士的口气变得严肃了,“判分失误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是福斯特对你的举报是‘种族歧视’,这是相当严重的指控。等教务处做出最终决定前,我们只能先暂停你的助教职位。”

    “我相信你们会做出公正的决定。”尽管史密斯女士偏听偏信让立言气得想爆粗口,但她还是忍住了。

受了委屈,却没地方讲理,立言躲进了图书馆。她把工具书垒成一个小屏风,遮挡着低垂的头,两眼直愣愣地盯着文献,以一目十行的速度扫描着学术论文,隔三分钟就机械地翻过一页。但她既没有提笔划重点,也没有做批注,看似比平时还要专注,事实上却什么都看不进去。

细心的约翰察觉出她的异样:“助教,这个问题我不懂了,你跟我讲讲呗。”他装成请教的样子,把工具书推到立言眼前。

“别挖苦我了,我已经不是助教了,他们停了我的职。”立言压低声音说。

“为什么?”

“说我涉嫌‘种族歧视’。”

“这个帽子可不小。打分问题怎么能扯到这上面去?”约翰想不通。

立言把和史密斯女士谈话的内容一股脑倒给约翰。

“算了,助教这么辛苦,钱又少,不做就不做了。”约翰不以为然。

“不是钱的问题。我没有错。福斯特胁迫同学做假证,这个人渣。”

“第一次听你骂人。”

“骂他?我想揍他。”立言攥紧了拳头。

“消消气,教务处没有足够的证据判定这是一起教学事故,最终会不了了之的。”约翰安慰她。

一周以后,史密斯女士通知沈立言,她可以继续当助教。

“你们的调查结果是我没有‘种族歧视’?”

“不,福斯特撤回了对你的举报,他还说了‘抱歉’。”史密斯女士满脸堆笑地解释,似乎只要能让立言消气,她甚至愿意代替福斯特道歉。

“这根本就不像他的作风。”立言讽刺道。

“福斯特撤回举报那天,是约翰·亨廷顿陪他来的。”史密斯女士笑着献媚。她在谄媚和责难间切换自如的样子让立言心生睥睨。

回到实验室,立言兴匆匆地向约翰道谢。

“谁告诉你的?”约翰估摸着谁在传闲话。他暗地里帮立言伸张正义,就是为了不要给她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可牛津谁人不识君?他做好事不想留名的愿望落空了。他猜不到,是见风使舵的史密斯女士故意把他的善举透露给立言的。

“史密斯女士说的。”立言感激地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我不确定我能帮上忙,如果没办法让教务处改变主意,岂不是让你空欢喜一场。”约翰想把话题打住。

“你是怎么说服他的?”福斯特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始终令她大惑不解,立言一反常态地要问出个究竟。

“我只是告诉他,别把事情闹大。”他答得很省略。

“他会听你的?他这么拽。”立言不相信约翰的解释。

“他在我面前可不敢拽。”

“你们以前认识?”

“我和他哥哥是朋友,福斯特小时候是‘跟屁虫’,天天缠着我们,我才不愿意带他玩。”约翰一脸嫌弃。

“难以想象他小时候的样子,他现在学会了恃强凌弱。”

“听说他父亲玩古董挣到了钱,暴发户的小儿子,你懂的。”约翰很不屑。

“牛津还有你搞不定的事么?看来,我要离你远点。”立言装出害怕的口吻说。

“你把我当什么了。我可是守法公民。”

郁闷了一个礼拜,立言终于笑了。

 

*

 

教学风波过去之后,李教授又布置给沈立言一个新任务,让她在张驰教授讲学班上做专题学术报告。

“在讲学班上做专题报告的通常得是副教授。我才博士一年级”立言怯怯地说,“我怕是在班门弄斧。”

“别有心理担心。你就讲这半年的研究进展,按照你每周例会的样子讲就行。”李教授鼓励她。

不敢对导师说不,立言忐忑不安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张驰教授是立言在北大念书时的任课老师,也是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怕在学术大牛面前出丑,立言开启了挑灯夜战模式。

张驰教授为牛津大学亚洲考古方向的学生们作了题为“前丝绸之路的诞生:史前时期欧亚草原东部与中国西北地区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的专题报告。

李教授讲了“瓷器改变世界,论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

立言也分享了她近半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外销瓷的发展史。

不仅是考古专业的学生,人类学、艺术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也慕名而来,与会者近百人。报告人和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冷门学科的学术交流会热闹地像一场粉丝见面会。

会后,沈立言带着张驰教授参观牛津大学。

“你从一个绩点满分的学生变成一个真正的研究员了。听说你出国留学,我当时觉得很遗憾呢。”张驰教授喃喃地说:“我是为我自己感到遗憾,原本我希望,如果你选择直博,能选我当你的导师。”

立言谦虚地说:张教授,你过奖了。”

“过分谦虚就是骄傲了。”张教授笑着问,“来英国快一年半了,你觉得英国考古学的研究生教育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畅所欲言。立言想了一想说:“和在中国读博士不同,在英国读博一开始就进入做研究、找课题的状态,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学术训练,养成了学术思维。在中国,博士低年级还在背知识点,攒学分,博士教育与本科学习没有本质区别,也不重视学术训练。在英国,学科交叉得很好,很不同专业的研究员会一起合作,共同研究一个考古课题,但在国内做考古研究是单打独斗,过分重视同行竞争,导致大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结果就是闭门造车、思路僵化。还有,在英国导师把博士生看作同事,导师也期待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是相对更平等的关系。再有,牛津大学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太先进了。”

“总结的不错。”张驰教授赞许地说,“学成之后,你一定要回国啊,把在英国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中国。”

“你放心,我毕业以后会回国的。”立言承诺道。


小说《你在异乡安好》已取得著作权,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登记号:国作登字-2020-A-01050589,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小说,并尊重作者的劳动果实。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你在异乡安好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