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贤九年的春节,马朝渊在海同岛的行宫中度过,同时也在思索着晋国该如何应对今后的局势,虽说晋国现在的局面较为稳定,也是前所未有的安全,但他知道这不过是暂时的,这种短暂的宁静随时都可能被打破。
以刘广国、董铭翰为首的主张与庚志安决裂,或者是暗中蚕食福海、广南两地,将两省作为自己的地盘;
以康延鸿、杜群江等强硬派则主张顺势从北方岛屿北伐,进攻燕朝富庶的核心地带;
以康延徽、潘祖庆、马英豫等人则主张保境安民,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三方面的意见是各有道理,马朝渊一时也难以决定。
正月十七日,马朝渊一人在海同岛的行宫附近行走,也在思索该如何迈出下一步。在三方面的意见中,康延徽等人的意见在前线是最为势单力薄的,但是背后则由海山洲的支持。赖若旭、康遇之和马朝博都不时给马朝渊上奏,希望静观其变,不要主动与任何一方决裂,尤其是与庚志安决裂。最好能维持燕朝与南方强藩的对峙局面,这样晋国的利益就能最大化。
这当然是马朝渊最为希望的,可是这种局面谁也知道是持续不了多久的。燕朝在广大的北方依然拥有很强的实力,而且最为富庶的江南之地尚大多在燕朝手中。晋军没有单独拿下江南的实力,也就意味着晋军无法让这种对峙局面长久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妥善经营四府之地,静观其变,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但是马朝渊不想错过这样的天赐良机,虽然推翻不了燕朝,但是他还是希望借此能够扩大地盘,即使拿不下整个福海、广南两地,也应该能拿多少算多少,这样的机会也是不多的。所以马朝渊多少还是略微倾向于刘广国、董铭翰的蚕食福海、广南两地的主张。
正在马朝渊思索的过程中,俞世颖进来了,看到马朝渊的思索,不禁走上前去询问。
俞世颖:“晋王,您又在思索国事啊。”
马朝渊:“是啊,未雨绸缪。对了,世颖,你怎么看我们眼下的局势啊。有什么就说什么。”
俞世颖:“臣认为还是静观其变的好。”
马朝渊:“接着说。”
俞世颖:“虽然这两年来和眼下,各地联军攻势凶猛,但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僵持作战。而僵持作战是有利于燕朝不利于联军的,毕竟人员、粮草和地域方面,燕朝依旧占据优势。所以说,从长远看,燕朝必将得胜。”
马朝渊:“那我们怎么办?”
俞世颖:“海山洲和南洋是我们的根本之地,如今一切征伐,都从海山洲方面而来。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海山洲多年积累必将逐渐消耗殆尽。而且燕朝一旦得胜之后,其兵力、战船实力都将达到一个新高度,恐怕就会对我们用兵了,所以臣不建议主动进行攻击性的对外作战尤其是与庚志安的作战,毕竟唇亡齿寒啊。当然考虑到燕朝的强硬态度,我们也很难与之媾和,所以还是以战为守,固守现有尤其是前沿和宁西最为重要。”
马朝渊:“你所说有道理,看来的确需要慎重行事和考虑。”
说罢,俞世颖离开了,马朝渊也回到了行宫,继续思索。
虽然俞世颖的话有些不符马朝渊的心意,但是其思维敏捷和其眼光,是让马朝渊佩服的,何况这还是从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口中说出来的,不得不让人佩服,马朝渊还是高兴的,发现了一个人才。
回到行宫后,周围只有两个人在。是马朝渊的绝对亲信,也是自己的亲戚。这两个人就是马朝渊的小舅子和小姨子,是王艳瑶的叔伯弟弟和妹妹。弟弟名叫王相清,二十二岁。妹妹名叫王艳晴,二十五岁。
王艳晴、王相清是同父同母的姐弟,其父是王艳瑶最小的叔叔。
王艳瑶的叔父身体不好结婚很晚,故而孩子也比她小很多,所以名义上王艳瑶与王艳晴姐弟是姐姐与弟弟、妹妹的关系,但年龄上犹如母子和母女。
王艳瑶的婶母在生下王相清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而两年后,王艳瑶的叔叔也去世了。临终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了王艳瑶这个最心疼的侄女。
王艳瑶从绍宁年间就常将王艳晴、王相清姐弟带在身边照顾,也让他们在内事厅或者是仪仗司学习做事读书,而两人也非常努力,与这个姐姐非常亲近,实际上她们姐弟二人已经将姐姐王艳瑶和姐夫马朝渊视为自己的第二父母了。
昭贤年间,她们逐步长大。王艳瑶就让姐弟两人陪在自己身边。昭贤五年,王艳瑶让文武粗成的王相清成为马朝渊身边的贴身随从之一。此次出征的时候,王艳瑶又让妹妹王艳晴也跟着弟弟和马朝渊一起出发。
王艳瑶作为正宫,不能跟随马朝渊出征。但是她不放心马朝渊身边无人照顾,而思来想去,就只有王艳晴最合适。
王艳瑶就不担心自己的妹妹会被马朝渊招纳了吗,她是有过担心的。但是对于马朝渊,她还是放心的。而妹妹王艳晴,更是她一手带大的,更是了解了。
王艳晴的特点是给人一种极为柔弱的印象,皮肤白皙,五官端正,身段窈窕,杏眼盈盈水眸,小家碧玉的模样忍不住让人怜惜。她说话很清脆,但是平时话很少。可以说是清纯甜美、弱不禁风、楚楚可人。
马朝渊为人冷静多谋,身边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照顾其起居。但是马朝渊不知道的是在妻子多年的培养下,这位小姨子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种她根本不知道的潜能。
因为二人与马朝渊的特殊关系,出征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姐弟二人是唯一可以自由出入马朝渊内外居所和军营的人。连杜群江、康延徽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而且在没人的时候,他们只称呼马朝渊为姐夫,这也是马朝渊特许的。可以说马朝渊对王艳晴、王相清姐弟二人是非常信任,而这种特殊的信任也是对妻子王艳瑶信任的一种延伸,爱屋及乌。
回到宫中后,马朝渊看到王艳晴姐弟在聊天,就凑前和他们一起聊天。
因为只有他们三个人,所以聊天很轻松愉快,但三个人聊着聊着就料到了当前的局势上。
出征已经两年多时间了,王艳晴有些想家了,说:“好想姐姐啊,已经两年多了,不知她过的怎么样。”
说着说着,眼角似乎也有了泪水。
出征两年多,谁无思乡之情啊。马朝渊也想念妻子、母亲还有张皇后,以及自己的儿女、兄弟姐妹。
王相清最年轻,也最有激情。他说:“姐夫,我们下一步如何。”
马朝渊:“你有什么想法啊。”
王相清:“伍长襄死守江南一带,意在南北对峙,然而陷入持久战,必将坐吃山空。如果他勇敢,就该火速过江北上。而我们最好也应该以水师登陆登莱甚至更远的地方,直捣黄龙,将战火烧到燕朝的巢穴当中去。只要北方大乱,退一万步讲就能使得局势长期混乱,我们晋国就能持久存在。如果总是这样僵持下去,这些强藩迟早被各个击破,待他们灭亡之日,下一个就是我们了,我们必须以攻为守。”
马朝渊大体上知道王相清是倾向于主战继续北征的,但是不想他的主张更为激进,主张以精兵登陆登莱甚至东北方向,听着虽然豪迈,但却太过于冒险了。
王艳晴:“这太过于冒险了啊。”
马朝渊:“确实是啊。”
王相清:“行军作战根本没有万全。我军和联军的资源、人口都不及燕朝,必须孤注一掷,速战速决。我军所长在与水师,以我水师和现控岛屿为基地,北上前出是有把握的。纵然不能打下一方天下,却也可以来去自如的。一旦盟友被各个击破,燕朝再行海禁,我等就危险了啊。昔日刘兴祖建议宋文帝跨河进攻冀州,而宋文帝不听,致使再败于碻磝。因其屡次作战指向太过于单一,不知兵贵奇变。武朝太宗皇帝能以一隅之地南下称雄,何也,兵行险招,越青徐而直捣江南。我军有海山洲为稳固基地,水师精利,足以效法先人,成就大业。”
王相清分析的是头头是道,但是马朝渊还是决心难下。
马朝渊:“兹事体大,需要众臣商议。”
二十日,马朝渊在海同岛行宫,召集大臣商议战守事宜,并提出了王相清的主张,不出意料。在场的文武大臣中,除了王相清本人外,只有俞世英、田承仁(田守维之子,绍宁二年出生)等两个级别较低的年轻武将认为可以大胆试一试,而其余大臣均不主张采纳。认为距离太远,而且将士多是南人,一旦北征将士思归引发缓急,则难以预料。
众人不仅反对北征,而且对于庚志安决裂也持谨慎的反对意见,主张保境安民,坚守四府之地,待机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朝渊决定先采纳众人的意见,静观其变,坚守四府之地,再待机而动。
然而这样的静观其变和短暂的和睦并没有持续多久,从正月到五月,持续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五月,庚志安打算会合伍长襄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官李应麟出师,李应麟不愿派兵,暗中联络马朝渊,希望攻下汀州。
面对突如其来的天上掉下的馅饼,马朝渊急招众人商议。
对于汀州这块有银矿的大肥肉,众人都主张接受。只有康延徽、俞世英、王相清等少数人主张不接受,主张维持与庚志安的同盟,避免因为汀州一地而破坏了同盟,进而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马朝渊终究还是低挡不住对汀州这块肥肉的渴望,决定接受李应麟的请求,出兵汀州,不久进驻汀州。
在得知马朝渊派兵进驻汀州后,康延徽叹息说:“为得一城,而失一盟友,哎。”
不出意料的是,在得知李应麟投诚马朝渊,马朝渊进驻汀州后。庚志安大怒,这意味着他的后路被马朝渊包围。他陷入了被燕军与马朝渊两面包围的窘境之中。而燕军得知后,大喜,燕军东南方向统帅杰尔书立即派兵南下,很快打破了与庚部在两浙的僵持状态,到十月时候,燕军东南部分的前锋兵力已经收复了两浙失地,进军到了福海行省地方。
马朝渊接收了汀州,庚志安回兵,燕军顺势南下。马朝渊也陷入了直接与燕军精锐的对抗之。
而就在不久前,庚志安因为势穷力孤,不得不于八月底宣布投诚,再度归降燕朝。燕朝仍留其王爵,从征剿灭晋军,以功赎罪。
九月,燕军杰尔书部南下到镇北州附近。
镇北州知州瞿征燕所部兵力只有一万多,与燕军刚接战没几日,即溃败。
九月十五日,瞿征燕和庾希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保存实力,被迫选择了放弃镇北州,调集所有船只将六千名士兵和一些居民南下转移到岚山岛附近。
镇北州丢失后,镇北州原有兵力驻防岚山岛,瞿征燕、庾希敬则前往海清县与康延鸿合兵一处。
为了以攻为守,占据主动权。马朝渊于十月下令永海府的康延鸿、瞿征燕和庾希敬集结北线所有主力向福兴府发起反攻。
康延鸿于十月初不得不集结北部主力三万人进攻福兴府。
晋军的攻势很凶猛,康延鸿也深知此战意义的重要性,亲自督军前往。
因为晋军的攻势凶猛,且突如其来,庚军有些措不及防,但是也很快稳住了阵脚。而且十月七日之后,燕军主力陆续增援福兴府。
晋军的步骑兵野战能力是不错的,但是其长处主要是守城作战和水师,而攻城作战相对欠缺。如今顿兵于坚城之下,已经是进退维谷了。
十月十五日,燕军和庚军主力在乌龙江击败康延鸿所率晋军主力。
康延鸿不得不退守永海府境内,然而燕军不甘心就此停手。顺势挥兵东进,向永海府反攻。
因为康延鸿野战攻城作战三万人是多年积累的精兵,大部分溃败,所以守城之军虽还有三万多人,但是战斗力均不及燕军。为了不必要的损失,康延鸿不得不下令除长乐县利用山脉和工事继续坚守之外,下令从海清县西部撤退,放弃易攻难守的海清县城和海清县的西部地域,转为退守东部的牛山一带的第二线防御地带进行坚守。
燕军和庚军也在反击作战中有所损失,而且牛山一带防御坚固,所以到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双方在牛山一带形成了对峙。
福兴府反击作战的失败,不仅没有拿下福兴府,还损失了多年苦心经营的数万精兵,而且丧失了海清县西部地带,失去了威胁福兴府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然而这都不算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晋国失去了庚志安这个盟友,将不得不与燕朝直接面对面展开作战,而且是与燕朝和庚志安两面作战,陷入了无比不利的战略劣势之中。
福兴府作战失败,马朝渊万分悔恨,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追悔莫及,只能是思考新的御敌之策。而接下来的日子才是最为艰难的。
十一月到昭贤十年的二月初,燕军接连南下,到二月初,晋军在福海行省的地盘几乎全部被庚志安和燕军夺了回去。
在经历了接连的挫败后,马朝渊开始从最初的紧张状态中镇静了下来,调派兵力和人员来稳定局势。
昭贤十年二月十二日,马朝渊下令:
以康延鸿为安北将军,节制北部军务,瞿征燕、庾希敬副之;
以刘广国为安南将军,康延徽、江胜清副之,节制南部所有军务;
康延鸿、刘广国均可以便宜行事。
在命令下达后的十天里,驻守惠南的刘广国接到了命令。但是就在此时,潮南、惠南的刘忠进却突然投诚燕朝。刘广国从陆上返回的道路被切断,只能是走海路。
因为船只不够,刘广国只能是带走亲信和精锐数千人从海路返回海同岛,刘广国离开时候,潮南、惠南的百姓纷纷夹道赠送食物欢送他的军队。刘广国也想带走他们,但却无能为力。
刘广国返回的途中,燕军曾希望刘忠进拦截。但是刘忠进自知不是刘广国的对手,也没有拦截,而是作壁上观。
虽然刘忠进没有阻拦,但是刘广国为了多带走一些人,直到六月后才返回了海同岛。
而从福兴府反击战失败后,晋军在潮南、惠南、晋安、同安、汀州等地的地盘纷纷被庚志安和燕军所反扑而丢失。连海同岛的门户海隆县也被燕军攻占,晋军陷入了自西征以来最危险的地步。
刘广国受命节制南线全军后,在六月底即主动率军出击,连战连捷,取得江东桥、祖头山等战役的胜利,攻克平和、漳平等县,进围海隆。燕军闻讯后,各路援兵蜂拥而至,刘广国采用自己所擅长的战法,在水陆之间来回作战,燕军无论都因为这而变得非常疲劳。六月初十日,刘广国终于攻破了包围长达八十三天的海隆,守将段应举、穆黑林自缢身亡。
此后,晋军乘胜再下长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并进围泉州。七月,马朝渊以刘广国战功屡著,封其武平伯,征北将军。
刘广国围攻泉州两月,守军死守不下,至八月底,陆路援兵陆续到来,刘广国指挥自如。此时,晋军进攻两浙的水师略受小挫,却妄报敌军水师将突至福州,刘广国于二十四日整军前去福兴府一带解围,三日后,援兵始出营,二十六日入泉州。九月十九日,刘广国与燕军等战于长泰,被打败,激战之后溃逃,凭借深沟高垒,退守海隆县。
昭贤十一年十二月开始,燕朝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北从福兴府、南到南林岛一带的沿海都设立要塞,并且盖围墙当作界线,使得晋国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意图困死马朝渊。
晋军前线粮饷没有了来源,居民的赋役日益加重,以致怨声四起。昭贤十二年三月,刘广国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自请停俸,并为其辖下士兵助饷三个月,康延徽、江胜清等将领也跟着他一起自请停俸。七月,刘广国在一夜之间筑起了城寨。十月,再筑城,还没修筑好就有大军数万袭来,刘广国率数千人且战且守,想尽办法抵御清军,在激战中斩杀敌军将领巴石兔等人,燕军畏刘广国如虎,思宁州所辖两岛暂时无虞。
当时,燕朝对郑氏剿抚并用。杰尔书和福海行省总督姚光圣数次招抚刘广国,刘广国都是婉言谢绝。姚光圣又数次遣人暗害刘广国,都没有成功。燕朝设修来馆,悬重赏招降郑氏将卒。当时郑军正好缺粮,刘广国对将卒降清并不苛责,任其往来循环,虽然是饥卒疲师但是兵额却并不缺。
在刘广国被任命为南线主帅的时候,许多南线将领都认为文官出身的刘广国能有这样的能力吗,康延徽、江胜清也都内心不服,但是一连串的作战,刘广国胜多负少,让他们内心都对其无比钦佩,甘愿服从其指挥。
从昭贤十一年到昭贤十二年,燕军除了征剿晋军之外,也对马朝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招抚活动,实际就是进行劝降,希望晋军从沿海撤回,只要退回海山洲,一切都好商量。
昭信十年的几次和谈中,杰尔书向马朝渊许诺,如果晋军撤离沿海岛屿,退守海山洲,就答应海山洲变为藩属,与之“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昭贤十一年的和谈中,燕军将领赖塔马朝渊信称,如果马朝渊能够率晋军肯退守海山洲,则燕朝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他既其子孙后代可永据海山洲,从此不必登岸,不必易复变发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如燕朝海外藩属国同等。
对于这些高级将领的致信和劝降,马朝渊从内心是根本不信任的。他周围的官员也不信任,认为这不过是燕朝的权宜之计罢了,目的是为了换取马朝渊率领晋军撤回海山洲,然后能够集中精力对付伍长襄和其他反叛之人。
马朝渊在昭信十一年十一月的一次与众臣的聚会中说:“武朝,我从内心没什么好感觉,但好歹武朝能商量,与武朝的历次征战,武朝也不至于那么残忍。而燕朝与我作战多年,他们是什么性格,是什么手段,是什么能力,是怎样对待我们平民的,大家都是亲眼目睹的,所以我是绝不会投降的。至于易复变发,我宁死也不会答应。自高祖创业以来,三百多年的基业,决不能毁在我的手上。我宁愿战死,也绝不会投降。燕朝的这承诺,那许诺,不过是如今战时的一种空头许诺,就是权宜之计。我绝不相信!”
刘广国代表军方首先也表达了支持,会与燕军血战到底。
可以说,在高层方面,晋国可以说是团结一致的。而田承仁、王相清这些更年轻的激进派此时更是提出趁此时水师还有实力,进行向北反击,但是这个极为冒险的主张,还是被否决了。当下的急务是如何稳住思宁州和永海府的其余地方,而且要思考如何撤回海山洲了。大规模的绝地反击根本没有成功的把握和机会。
其实除了军政高层之外,马朝渊周围的女眷也都坚决反对投降。王艳晴、俞世颖说:“易复变发是对我们的侮辱,我们决不投降。我们要坚守我们祖先为我们打下的土地,守卫我们的衣冠服饰,守卫我们的生活,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孩子,守护我们的礼教。男人战死了,我们女人上。总之我们决不能投降!”
虽然高层意见一致,但是中下层的军官和士兵是无法忍受日渐缺粮断饷 的苦恼,从昭贤十一年开始,投敌的中下层士兵、军官已经是非常之多。马朝渊、刘广国多次严令,也还是无济于事罢了。
其实燕朝的劝降也确实是权宜之计罢了,其杀戮根本不会终止。
在南线燕军大举进攻同时,北线燕军的重点是进攻长乐县和海清县东部,但是在康延徽、瞿征燕、庾希敬等人的坚守下,燕军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而且也亲身体验到了晋军和其平民百姓的顽强。
守护牛山一带和长乐县的晋国民众,无论男女老幼都登上城头死守,炮弹用完了,用弓箭,弓箭用完了,用石头。总之是决不投降。
杰尔书、赖尔塔也无不慨叹说:
自南征以来,敌军虽有顽抗者,然而如海山洲这般视死如归和顽抗者,实为前所未有。其民之顽固坚毅甚至强于其兵。盖其民之顽抗,一则出于对我屠城之恐惧所来之憎恨;二则恐出于其地数百年之熏陶。其民对自身之信仰、风俗和马氏家族已成迷信。如若强攻和继续肆意杀戮,恐不利于日后征剿。宜恩威并用,渐次内部瓦解与感化。
昭信十一年、十二年,晋国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两年,然而这还不是结束,而更大的艰难还在开始。
昭贤十三年正月,燕朝水师将领万惟高征讨岚山岛,分设六队作为前锋,自己统率巨型战船作为后继,并派轻型战船绕到左右两旁,合力进攻晋军,发炮击沉晋军战船,溺水淹死的有三千多人,于是夺取岚山岛。
晋军将领孙天贵逃跑,万惟高追击至平海湾;孙天贵逃到崇武,万惟高袭击并大败孙天贵。
万惟高在进攻岚山岛的同时,杰尔书也派兵同时大举进攻牛山和长乐县,可以说是东西并进,避免晋军主力回援。
镇守岚山岛的是庾希敬,庾希敬认为如果在陆地作战,则对燕军没有多少把握,但是海上作战,自认为有把握。而且部下孙天贵也极力撺掇庾希敬出战,而另一位部下崔昭成(崔世隆之子,绍成二十五年出生)则反对仓促出战,但是庾希敬不听,执意出战以至于大败。
海战失败后,庾希敬悔恨当初,不料孙天贵竟然弃岛逃跑。庾希敬、崔昭成也无奈只能南下到海同岛。
岚山岛的轻易失守,给晋国以极大的打击。自当年从狄国手里拿下岚山岛后,三百年来一直是晋国之地,也是晋国经略内地的前沿,如今失守,不仅让晋国丧失了前进基地,也使得海山洲北部的西面大门洞开。因为这里是内地距离海山洲最近的地方,顺风七日可达。
岚山岛失守后,驻守长乐县的瞿征燕听闻后,立即率军回撤想救援,但是没有足够的船只,如果回撤,长乐县必将不保。瞿征燕决定死守长乐县。而牛山方向的康延鸿得知岚山岛失守后大怒,但多年的作战已经让他练就了足够的冷静能力。他分析后认为,燕军刚刚攻占岚山岛,立足未稳,而且万惟高主力已经南下,集结现有兵力和船只现在突袭,还是有很大可能收复岚山岛之地的。
二月五日夜,康延鸿以少量兵力留守牛山前线,以一万主力搭载搜集到的战船、民船等百余艘突袭岚山岛。
果不出康延鸿所料,岚山岛只有燕军少量兵力。康延鸿的进攻又很有突然性,而且岛上的居民大多还没被迁移,故而这都是极好的内应。
二月七日,晋军基本重新控制了岚山岛。岛上的居民、建筑大多尚在,并没有太多的损毁,恢复还较为容易。
收复了岚山岛,但是牛山方向则兵力较少,被杰尔书很快察觉,二月六日,牛山防线被攻破。晋军百姓及居民向后退守到三山镇一带,依托山脉继续坚守。
康延鸿二月八日对海清县先下达了总撤退令。命令瞿征燕先将老弱和物资撤往万安城,然后集中所有运输力量撤往岚山岛。长乐县作为牵制性的力量暂时继续坚守。
马朝渊在海同岛从正月开始是一日数惊或者是数日一惊。
在得知岚山岛失守后,马朝渊当众吐血,几近晕厥。后来得知康延鸿收复了岚山岛之后,这才终于缓了过来。
虽然岚山岛是收复了,但是海清县、长乐县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马朝渊授命康延鸿全权处理北路事务。并免去庾希敬的副职,革职留用,令其撤回金龙岛驻守。
而在南线方面,万惟高二月开始夺回崇武城一带岛屿。福海行省中部被晋军控制的岛屿全部失守。晋军留守的兵力和人员万余人,真正战死的很少,而投降的有十之七八。
可以说到二月底三月初,晋军在沿海控制的岛屿只剩下岚山岛附近岛屿和思宁州所辖的海同岛、金龙岛、蝶陵岛和南林岛了。
一连串的失利,让马朝渊心力交瘁,旧病复发。他需要回海山洲休养,但是前线这些岛屿是撤还是守,他是举棋不定的。杜群江、潘祖庆等人认为燕军攻势凶猛,不如暂时撤回海山洲,待他日再行夺取。而且这两年接连失利,将士战斗力都大幅度下降,而且海山洲转运也日益匮乏,如果再打下去,则必将崩盘。然而刘广国、康延鸿、康延徽兄弟则主张继续坚守几个孤岛,只要有这几个孤岛作为藩篱,燕军就不能冒险渡海进攻宁西,否则如当年那样撤回宁西,就再无缓冲可言了。另外,王相清、俞世英认为燕朝如今的海禁比当年更为严苛,处处筑寨设堡,如果弃守,则他日如果夺回必将付出数倍的代价也未必可能。
马朝渊思虑再三,决心不能重蹈覆辙,拼尽全力死守前线孤岛。
五月开始,燕军杰尔书、赖尔塔、万惟高等燕军各部在基本肃清福海内地的隐患后,开始向晋军盘踞的其余残余据点开始了疯狂的进攻。晋军是兵败如山倒,一路大溃败。
五月二十日,三山镇失守,晋军退守万安城;
六月五日,长乐县失守,副将军瞿征燕自杀殉国;
六月十二日,南林岛守将何胜进兵败投降燕朝;
六月十八日,蝶陵岛被燕军攻破,居民将士两千人殉难;
八月二十五日,万安城被攻破,晋军残余及居民千余人跳海殉难。
到八月底,晋军除了还控制这岚山岛、海同岛、金龙岛三地外,其余地盘尽皆被燕军拿下。而这一连串的打击让马朝渊的病情也更加沉重。
九月中旬,马朝渊在康延徽、刘广国的建议下,决定向燕朝乞和,作为缓兵之计,同时也为自己撤回海山洲而争取时间。
乞和信写的十分谦卑,但核心是只要燕朝能留下这三个岛和海山洲,晋国愿永为臣属;只要不易复变发,将允许燕军派官吏进驻海山洲。
虽然马朝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让步,但是燕军正在胜利的喜悦当中,这样的让步,根本不可能满足燕朝的胃口。燕朝的底线是,晋军从沿海全部撤退,称臣、纳贡、易复变发,缺一不可。
马朝渊也没有明确拒绝,而是派人继续与之交涉,但同时下令将思宁州现在珍藏的一些珍宝、古玩和人口等能转移的先行转移到海山洲。留下必要的力量由刘广国继续节制。
和谈断断续续进行了三个多月,马朝渊的病情也有所恢复。
十二月三日,马朝渊下令自己和亲军部分主力与随从等从海同岛撤军返回海山洲,同时下令:
以康延鸿为镇北将军兼永海府知府,安国公,继续坚守岚山岛;
以年轻的崔昭成为安南将军兼思宁州知州,坚守思宁州,
二人均可以便宜行事。
而在和谈的这段时间里,燕军也不时多次对思宁州和永海府继续进行试探和攻击,但是晋军因为防守的地域小了,兵力反而更加集中了,而且遗留下的都是精锐,战斗力和意志得以恢复,加上两地储备还有不少,故而燕军的多次海陆作战均未能成功。
十二月十日,马朝渊及随从等共近万人抵达了宁安府宁安港,十五日返回了海京府,也就此结束了这六年的征程。
当年出征前,是信心满满,如今却是兵败如山倒。
十五日,返回海京府的时候,康遇之、赖若旭、马朝博等前来迎接,马朝渊自感无颜面对自己的臣下,简单几句就让他们各自散去。
次日,马朝渊向母亲张祎澜和张皇后请安。
对于马朝渊的失败,她们二人也不高兴,但是庆幸他能回来。不过张祎澜仍然心直口快地说了他几句,她说:“各地连败,多岛亦丧,皆因你无权略果断,不能决断,致左右各树其党。”
张祎澜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马朝渊也深以为然,但是母亲这么说,也让他很没面子,反而又加剧了病情。
马朝渊出征这几年,海山洲在赖若旭、康遇之、马朝博的经营下,总体维持的很平稳。康遇之虽名为左相,但已经上了年纪,只在大事上发发言,具体和日常的事务全部由赖若旭决断。马朝博则只在军务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平常繁琐的杂务也都给了赖若旭。而赖若旭处理的也是井井有条,虽然前线在近两年是接连溃败,但是海山洲本土却总体上依然安稳,虽有小乱,但大局很稳定。
马朝渊回来后,看了这几年的一些大事文书,也是甚为满意。
昭贤十四年正月,马朝渊根本无心过节。兵败如山倒,加上自己病情不断加重,他根本没有那个心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预感到自己恐怕时日无多,谁来接替自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马英良是长子,但是能力有限,且刚愎自用,而马朝渊对其也素无好感,但是毕竟的嫡长子,身边还是有一群人的,贸然废立恐怕不合适。对于次子马英韶,这几年在南洋的历练,他已经有所了解,而且也颇为欣赏。可是要让他下定决心让次子接班,他还至少暂时没有这个意愿,也认为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所以马朝渊一直犹豫不决。
十四年正月底,康遇之请辞,推荐赖若旭接任。马朝渊思索后同意,并在二月初迅速改组两府六部等衙门。
中书左相:赖若旭,中书右相:马朝博
监修公国史:赖若旭
弘德院同知:杜怀义
枢密使:马朝博(兼)
参知政事:康延徽、范明俊、林进宁、杜群江
六部官:吏部正判杜群江(兼)、户部正判范明俊(兼)
兵部正判康延徽(兼)、刑部正判林进宁(兼)
工部正判赵敬晖、礼部正判沈庆宁
御史中丞:潘祖庆、侍御史:裴定烈、周道敏
大理寺卿:田守维、少卿:田宁安、崔昭功
市舶司使:李庆民、副使:钱永昌、沈道学
管学大臣:赵泰清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张克峰
仪仗司都指挥使:刘功旭、副都指挥使:田承仁、裴道贤
殿前军总兵官:马英豫
侍卫亲军总兵官:刘广国
宁阳军总兵官:俞世英
海京府府尹:杜群晓
宁安府知府:王恩然
宁阳府知府:张克宁
通远州知州:叶清瑞
内事厅同知:王艳晴、俞世颖
这次的人员变动,除军队外大体沿袭了上次的格局。原有人员老去后,多以其副手接替,或者是资深人员接任,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而军队方面,枢密使由弟弟接任,兵部由康延鸿出任,直接管兵的则都是此次和近几年中所培养和信任的人,来确保对军队的控制。而内事厅方面,张安琪依然留任,不过给其安排了两个副手,是此次出征中所发现和信任的。可以说这个格局仍然是一个平衡的局面,也是一个稳定的局面。而当前在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下,平衡与稳定人心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