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苏牧风等人追踪何三到达京城之时,京城之中已经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洪武皇帝已经驾崩了,皇太孙朱允文继承了皇位。
这天当苏牧风和兰菁等在客栈中吃饭时,听到邻桌几位文人在那里议论道:“这次皇上大赦天下,我父亲便可以回家了,被关在死牢中三年了,不知他身体还吃得消不哦!”
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既兴奋,又显得很难过地说道。
“这建文皇帝果然体恤民情,不滥施刑罚。我父亲一向对洪武皇帝忠心耿耿,当年不过帮别人多说了一句话,便被洪武皇帝以我父亲是反贼帮凶为由关入大牢之中,上个月我去牢中探看,见他已经满头白发,骨瘦如柴。为人子女,我心中难过啊!心想再这样关下去。恐怕我父亲活不过今年了呢!没想到这次建文皇帝说我父亲没有什么罪,应该释放,我父亲可是辛苦了一辈子,这次我来将他接出去,要让他好好的怡享天年,好好的过几年好日子才是!”另外一个年轻人说道。
“洪武皇帝建立大明王朝以来,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比起前朝来虽然好过了许多,但赋税也不轻,刑法又很苛刻,这建文帝如今减轻刑法,如果再将咱们老百姓的赋税减轻些许就好了,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你小子就别做梦了吧!哪个皇帝不希望让咱们老百姓多交点赋税啊?咱们多交赋税,那些当官的才能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要是减轻赋税,他们哪里来银钱去享受啊!”一个中年男子说道。
“话可别这么说,你知道这建文皇帝的年号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建文皇帝的年号是怎么来的?我可不知道,难道你就知道是怎么来的?”
“嘿嘿,我当然知道了,据说建文皇帝即位后,为了改变洪武皇帝时期严刑苦役、崇尚武力的治国方针。性格柔弱、生性善良的建文帝决定要进行文治,并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建文,他一心要将大明王朝打造为一个崇尚文治的王国,他的几位大臣也都是当今著名的文人,如黄子澄、齐秦、方孝儒等。”
“他希望文治,我看当今的环境并不一定允许他这么做呢?这文治虽好,恐怕也只是一个梦想罢了,要想执行下去啊,我看是难咯!”一个年纪较大的老者狠狠的抽了一口烟,吐出一个大大的烟圈后说道。
“为什么呢?这大明王朝不是已经由他掌管统治了吗?他如今是皇帝,他想做什么,难道别人还会反对,敢不听从吗?”一个年轻人反驳道。
“你说对了,如今可不是一个人不听呢,而是有一大群人不听呢!而且这些人可都是大有来头的王爷啊!”老者说道。
“我可不明白了,什么王爷能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和皇上作对啊?”一个年轻人说道。
“你小子这就孤陋寡闻了,洪武皇帝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其中有二十四个儿子分封为藩王。这些藩王割据一方,势力非常庞大。其中尤其以身处燕京的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燕王朱棣因为要防守动乱的北方,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一直手握重兵,据守燕京。燕王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中曾经身经百战,立下了非常重要的战功。在其心中,从来就没有把侄儿朱允文当回事。如今这些藩王都是建文皇帝的叔父,如今他虽然坐上了皇位,但觊觎这个皇位的人可不少呢!”老者说道。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牧风听说朱允文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心中也感到高兴,他知道朱允文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当上皇帝,肯定会对老百姓好的。
听了邻桌几人的对话,心想自己应该提醒一下这位新皇帝,让他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过上温饱生活。 于是写了一封未署名的书信,信中建议皇上体恤百姓,减轻赋税,并注意各地藩王觊觎皇权,应削弱藩王的势力等。
当晚悄悄潜入皇宫,将书信放在建文帝御书房的书案上。 过了几日,建文帝看到了书信,虽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但他还是按照书信上的建议,下诏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还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民情。
同时,建文帝也意识到各地藩王势力强大,不听中央政策,心中也深感忧虑,决心要进行改革,削弱各地藩王的力量。
这日建文皇帝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密商太祖皇帝的治丧事宜。方孝儒首先说道:“百善孝为先,按照千年来的传统和礼治,太祖皇帝驾崩,在外的藩王们都应该进京吊唁。还请皇上下诏通知各地藩王进京。”
建文帝心中此刻也正在盘算着是否要下诏通知各地藩王进京,自己作为皇太孙,虽然继承大统,但年纪尚幼,又没有多少执政经验。那些在外的藩王都是自己的皇叔。 寻思要是各地藩王齐聚京城,从君臣关系上自己虽然身为皇上,但面对这些亲叔叔,自己在心理上和伦理上却没有了优势,下了朝,自己还得给这些皇叔行家人礼。 而这些皇叔依仗自己在各地的势力,本来就不太把自己当回事。而且据各地的密报,好几个藩王野心不小,特别是燕王朱棣,早就有觊觎皇位的野心。 只是太祖皇帝喜欢自己这个皇孙,燕王才不敢轻举妄动。但一向知道他在燕京以需要防止北方元朝残余势力进攻为由,不断招兵买马,屯积粮草,其势不可小觑。 要是各位皇叔以吊唁之名,暗带兵马进京,那可不是什么好事。但从礼节的角度来看,自己又不能直接说不让那些藩王进京。
因此听了方孝儒的话,建文帝道:“这......这个......这个召见藩王进京吊唁的事情,其他爱卿有什么话说?”
“陛下,微臣反对,不可让各地藩王进京。”
建文帝抬头一看,见这个出言反对的是黄子澄,心中暗喜,心想终于有大臣反对,这可合了自己的心思。 于是假意问道:“让各地藩王进京吊唁太祖皇上,那也是人伦之理,黄爱卿为何反对呢?”
“启禀陛下,据微臣所知,各地藩王仗着太祖皇上的宠爱,在各地招兵买马,屯积粮草,如今已经成割据之势,几位藩王早就不把朝廷当回事了,这次若将各地藩王召进京城,岂不等于给了他们一个私下结盟的机会吗?”
黄子澄说完,皱着眉头,一脸担忧之色。 建文帝一听,正合自己心意,心中暗喜,便要依黄子澄的意见。但忽又想到,还看看其他人有什么想法,抬头四顾,问道:“其他爱卿呢,觉得黄爱卿的话可有道理?”
齐秦闪出来奏道:“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各地藩王在一个地方长期经营,肯定会成为很大的势力。既然担心各地藩王势大失控,依微臣之见,不如以吊唁的机会召集他们来京,然后派兵将他们控制住,宣布将他们的封地进行调整,那原来在北方的,将其迁徙到南方,原来封地在西方的,将其迁徙到东方。同时限制他们的全力,不允许他们拥有军队。也不允许他们管辖官员,将他们的权力削弱。如果担心他们带兵进京,可以先调集各地军队集结京畿,以震慑他们不要轻举妄动。这样便可以将各地藩王的势力削弱。以便于朝廷今后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