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空前危机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8105字 发布时间:2022-07-18

从马英良三月十八日正式出任监国以来,到九月底的国丧期结束。马英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表现的还算平稳,沿袭了原有的方针政策,也没有进行人员的更迭,这让不少人都认为马英良会遵从马朝渊的政策,故而许多原本支持马英韶的人暂时也没有开口的机会,只能是静观其变了。而身为马英良的母亲王艳瑶也感到安心。

十月初,在众臣一致拥戴下,马英良于昭贤十四年正式出任晋王、晋公和江淮闽浙沿海沿江安抚制置使、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宁远军节度使的职位,成为了晋国的统治者。

不过马英良并没有改元,而是表示继续沿用昭贤的年号。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十一月,马英良以亲信赵熙瑄出任吏部副判,同参知政事,以亲信和有名的妥协派傅维霖出任枢密副使,而另一位亲信赵璇蟠秘密前往燕朝,与燕朝进行商议和媾和。

而对于内部内政事务,马英良暂时不打算立即开始做大规模的变动。自己刚上任,立足未稳,如果此时大动干戈,恐怕会给马英韶机会。而对于自己最大的威胁即弟弟马英韶,马英良采取了默认的办法,不晋升、不理睬,以暂时稳住弟弟。而他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与燕朝达成实质性的妥协,利用燕朝的力量来消灭海山洲的这些实际上并不听从自己的元老勋贵。

马英良也是熟读国史的人,他非常明白,在晋国,元老勋贵大族和富商豪门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果此时他立即对这些人下手,必将导致这些人和军队紧密联系,弄不好自己就会下台。而要消灭他们,只有利用强大的燕朝,以燕朝残酷的铁骑来镇压,让燕朝扶持自己,实现自己对海山洲的真正掌控,这样才是一本万利的。

昭贤十四年冬,西南彻底平定,燕朝内部终于得以稳固。

伴随着燕朝内部的稳固,解决东南最后的反抗力量即海山洲就是当务之急了。

昭贤十五年,康定皇帝下令在东南沿海除了强化海禁外,大练水师、广修战船、铸造火炮,并对晋军还控制的岚山岛和思宁州进行封锁与袭扰。

昭贤十五年二月,赵璇蟠等人抵达了燕朝大京城,得以觐见了康定皇帝,对燕朝行内臣臣属之礼,要求与燕朝谈判。

考虑到要攻打海山洲尚需要一定时间,康定皇帝派大臣与之协商,他也是希望能尽量不动刀兵来换得海山洲的臣服的,但还是做好了打的准备的。而且定下了期限,到明年夏季之前,如果谈不拢,就打。

其实在燕朝内部,希望海山洲只要名义臣服的占大多数,但是康定皇帝和几个重臣则要求海山洲必须内属,因此谈判是艰难的。

夏季,燕军水师主力抵达蝶陵岛,福海总督姚光圣和水军将领史公宣却在争执出兵时机,前者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后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导致燕军无法顺利出兵。最后康定帝于十月初六裁定史公宣专司前线作战,姚启圣改任后勤作业,才让史公宣如愿取得统帅权。

史公宣原来隶属于郑延明,是熟悉海战的,也经历过当年的渡海失败。是一名老将,而且内心对海山洲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他是一名绝对的强硬派。康定帝用他,目的也就是要武力解决。

马英良为了和谈,也是有诚意的。

昭贤十五年全年,马英良命令以节约军费为名,裁减了前线的驻军约三成,让康延鸿、康延徽兄弟和崔昭成都十分不满。而这些被裁撤的官兵无奈之下又都投靠了燕朝。这让康延鸿、康延徽兄弟对马英良很是反感。

昭贤十五年秋,燕军在蝶陵岛附近大肆训练和袭扰,为准备全面进攻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了。康延徽不断请求增兵,但是马英良都拒绝。康延徽于是和哥哥康延鸿联络,派人秘密南下赴南洋与马英韶联络。希望马英韶为之说话,也希望马英韶有所提防。

十一月,马英韶在兴京府秘密接见了康延鸿兄弟的使者,这实际上是康延鸿兄弟的效忠。

马英韶厚赏了使者,并让他带话给康延鸿兄弟和崔昭成,保证自己绝对支持康延鸿兄弟,希望他们勉力坚守前线,并给康延鸿兄弟十万两白银,派兵护送让人带回,供他们募兵之用。

另外,马英韶对堂兄马英武长期执掌宁西极为忌惮,于昭贤十四年十一月下令调马英武出任兵部副判,免去了其兵权。以刘广国出任宁西前沿驻军统帅,节制军务。

马英韶免去马英武的兵权,让马英武和马朝博及马英豫都对马英良十分担心,因为马朝博一家手握兵权,对自己是威胁。而马朝博一家也害怕,所以不得不留一手。十二月,马朝博便派人前往南洋联络马英韶,希望其能有所准备,表示如有需要,可为内应。

马英韶得知后自然是大喜,前线的康家兄弟和崔家已经效忠,而叔父一家如果效忠,那么他就有更大的把握了。

马英良希望以示弱和诚意换取燕朝的让步,但这完全是徒劳的。

昭贤十五年到昭贤十六年上半年共一年半的时间,双方谈了二十余次,前半年在大京城谈判,以后的则在福兴府,但是始终还是有巨大的分歧。

燕朝在要求海山洲内属、易复变发、放弃前沿岛屿上是态度坚定,完全不让步,而且还有极为苛刻的附加条件:

马氏家族必须质子,接受册封,用燕朝年号;

燕朝要在海山洲设总督,并可相机设置其余官吏衙署;

四大勋贵和五大富商必须每年上缴所得收入的一部分,总计五十万;

海山洲必须允许燕军在宁西驻军三千,在海山洲各地驻军两万,这是最低限额;

海山洲每年要向燕朝上缴赋税最低不得低于一百五十万两;

南洋属地可作为藩属,但是每年进贡不得少于二十万。

而马英良方面刚开始的态度还很强硬,希望能继续维持现状,维持事实上的藩镇的局面,但后来在燕朝的压力下,在谈判中是步步退让。大体上在昭贤十五年七月以前,基本秉承了马朝渊之前的方针,但是从八月开始,在燕军的压力和利诱下,赵璇蟠以及马英良不断退让。

十月,马英良指示同意上缴赋税,但是数额以后再定,燕朝答应,但是却不得低于燕朝要价的三成;

十一月,马英良又同意在最终谈成之日放弃前沿岛屿;

昭贤十六年二月,马英良同意燕军驻军宁西和设置官署;

五月,马英良同意质子;

六月,马英良同意燕朝在在海山洲设总督。

可以说到七月前,马英良除了在易复变发和允许在海山洲内地驻军的问题上没有答应燕朝外,几乎答应了燕朝的全部请求。

对于马英良的巨大让步,康定帝是发自内心的满意。

六月十二日,康定帝为表示满意和安抚,下诏封马英良为海山王,位同亲往,暂行节制海山洲一切事务。但是仍然要求马英良在最长一个月之内答应剩余的条件,只要答应,可以马英良为首任燕朝驻海山洲总督,并节制燕朝驻扎海山洲的军队,并以他兼任南洋国主。

虽然谈判是秘密进行的,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到七月中旬,宗室元老和许多重臣已经知道了谈判的大体细节和燕朝的苛刻要求及马英良不经商议就答应的大部分要求。对此,可以说是晋国上下无人满意,连其母亲王艳瑶也怒斥他是败家子。

勋贵大族和富商家族是最为不满的,因为他们要付出实际的牺牲。而普通农民也极为不满,因为一旦富商勋贵付出实际牺牲,朝廷必将向农民加税。农民减租的实惠将名存实亡。

在众人和几乎一致反对的情况下,马英良也不敢在规定的七月十二日前答应这剩下的两个条件,希望暂缓,以待来日解决。

康定帝见晋国上下民情汹涌,马英良也不敢答应,决定既然谈不拢,就武力解决,到时候可以顺势将海山洲完全内地化。

七月十二日,康定帝下诏,以海山洲和马英良背信弃义和进犯天朝杀害屠戮生灵为由,不得不兴兵讨伐,以史公宣总督水陆兵马近三万人和战船三百余艘,从蝶陵岛出发进攻宁西,逼迫马英良投降。

正常情况下,海山洲与内陆之间的海域中,秋冬刮北风,夏天刮南风。冬季风的强度远大于夏季风,而且冬季风风向稳定,变化不大,相反,夏季风则时有时无,所以海上行船,多有不便。而且夏天风暴比较多,气象也比较恶劣。再者船只在夏天航行,宁西附近的岛屿都在晋军之手,一遇风暴,想找个避风澳都很难。

为了执行这个计划,史公宣没有选择北边的岛屿作为出发地,而是选择了南边的蝶陵岛出发,到达宁西大体是向东偏北方向航行,这样正好可以利用夏天的南风。同时燕军船队的第一个目标是望安岛。晋军将士自然也知此地,但是只是在该岛北边的西部和北大山等地派驻了士兵和火炮,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区是一个虎口形海湾,守住两端就难以突入,而且秋冬来犯,该岛南部的岛屿均不能作为大型船队的避风港。

选择在夏天出击,因此只要占据望安岛南部的诸多小岛作为依托,舰队锚泊在海中没有问题。相比澎湖北边多个岛屿的交叉火力,从南面突破相对比较容易。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由于选择在七月份出击,导致刘广国和晋军将领偏执地等待台风出现,因为七八月份为台风最高发时期,想借助台风之势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刘广国手下将领多次建议其趁燕军立足未稳加以攻击,至少不能让清军占据八罩岛以南的几个岛屿,然而刘广国不听。

十五日,晋军哨船发现燕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 赶紧回报刘广国,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

十六日,史公宣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广国让林升、江胜清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当时受风势阻扰,燕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

史公宣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燕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晋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燕军。 史公宣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升率军包围。史公宣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不过伤势不重。林升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升负伤让晋军失去指挥,史公宣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

史公宣于十七日返回望安岛,该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上岛边的暗礁,而且又是容易发生大风的时节, 史公宣却很幸运地又没碰到大风。

刘广国得知燕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史公宣击退。

史公宣趁势于十八日先派战船攻取宁西港外岛屿。

二十二日早,史公宣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八十艘当后援部队:

中路:共有五十六艘船,分成八队,每队有七艘船。由史公宣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港口。

右路:共有五十艘船,由总兵陈邙等从宁西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之后会合中央部队夹攻晋军。

左路:共有五十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让晋军误判燕军要在此地登陆。

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晋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燕将孙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中午,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燕军有利。史公宣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晋军一船,晋军全面崩溃,江胜清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晋军一万两千人,俘五千余人。击毁、缴获战船一百九十余艘。刘广国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退往海山洲,宁西各岛多向史公宣投降。燕军阵亡三百二十九人,伤一千八百余人,船只损失较少。

宁西战胜后,考虑到东部水道非常险恶,进军困难。史公宣奉康定帝命令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晋国从内部崩溃。他在宁西禁止杀戮,张榜安民;发布安抚输诚的命令。派原晋军将领曾绍蜚赶往宁西并作为燕朝代表与马英良密谈。并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海山洲。还拉拢晋军将领为内应,准备里应外合最终不战而胜的拿下海山洲。逼迫马英良答应剩下的所有要求。

宁西战败和失守对晋国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自马文慧在海山洲开基立业四百多年来,宁西虽也有被狄军、武军登陆过的例子,但是却从未失守过,如今宁西失守,水师主力损失惨重,让晋国自马英良上下是人人自危。

在南洋的马英韶于昭贤十六年五月就从兴京府抵达了宁河港,为了方便与海山洲的联络,七月初就得到了燕军要进攻海山洲的消息,而且他已经密令南洋水师主力开赴宁河港一带,随时准备北上。但是马英良不愿意弟弟参与军务,二来怕弟弟夺权,所以他于六月下令南洋驻军无令不得擅自北上。而且对马朝博、康延徽、马英豫等的防守宁西的方案也多次否决。

宁西战败后,马英良及上下是一片混乱。朝中大臣是六神无主,在压力之下许多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倾向于答应剩下的两条要求。只有左相赖若旭、右相兼枢密使马朝博、参知政事兼兵部正判康延徽、副判马英豫等少数元老强硬派主张拼死抵抗,并要求调集南洋军队反攻宁西,只要夺回宁西,就能够反败为胜。但是马英良和妻子张琼萍及枢密副使傅维霖却主张投降,并计划在八月初答应燕朝的条件,并请燕军进驻。

马英良夫妻及部分大臣准备投降的消息,不仅让晋国上下的民心极为恐慌,就连在海山洲做生意和有常驻商馆的苏威兰国、尼兰国、西巴斯鹰国、佛鹰国等西洋诸国使臣、商人也纷纷感到不满。他们通过各自的关系请见朝中显贵、地方要员和勋贵豪门,一方面是打探消息。另外也明确表示不希望晋国政权垮台,希望继续维持海山洲的现状,如此,将能够继续与西洋保持自由、正常和开放的商贸关系与友谊。

在这样的情况下,赖若旭、马朝博等预感到光靠马英良已经不可能了,他已经被燕朝和史公宣吓破胆了,只能是依靠马英韶了。

七月二十二日,在宁西即将全部溃败的前夕,赖若旭、马朝博密派马英武亲自前往宁河港,命他率军北上支援,同时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密令殿前军、侍卫亲军尤其是宁阳军坚守备战,任何人不得擅自外出。并密令宁阳军总兵官俞世英控制港口,以接应马英韶的到来。

除了内部做好准备外,马朝博还得到了张祎澜、张皇后、柳冬君、张安琪、王艳晴、俞世英等后宫人员和内事厅情报力量的大力支持。王艳瑶有所察觉,但是却也不愿意投降,所以一直默不作声。

七月二十八日,马英武总算抵达了宁河港,见到了马英韶。

马英武告知了其情况,马英韶十分悲痛,他不想宁西竟然这样容易就失守了,刘广国号称名将,却这样就失败了。

马英韶于次日率领南洋水师和马英武一起北上海山洲,准备掌握政权反攻宁西,以捍卫祖宗的基业。

马英韶此次北上有战船二百艘,将士一万七千人,随行的除了内卫队和秘密训练的一万主力中的六千人外,还新招募了壮勇数千人。而南洋方面,以张克海留守南洋,代行宣抚使职权,其余原来的人大多跟随北上。

八月二日,马英韶、马英武亲率先头船队抵达了宁安港,在俞世颖的配合下,火速进驻宁安港,到三日夜,马英韶的船队基本全部抵达了宁安港。马英韶、马英武兄弟二人商议后,趁燕军立足未稳首先出其不意派刘广彪率精兵向东反击,攻占了宁西东部的几个小岛屿,并在三日登陆了宁西主岛东部地带。

马英韶派兵袭取了宁西东部,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

五日,七美岛守将李维勋反正,杀死燕军将领士兵数百人,重新反正。

六日,晋军占领了望安岛南部的七美岛。

虽然自七月底,燕军攻占了宁西县大部。但是宁西县仍有不甘心沦为燕国奴隶的人起兵反抗,对燕军发动袭扰作战。

八月七日入夜后不久,马英韶、马英武及亲随一行上百人在内卫队和宁阳军部分官兵的掩护下,迅速进入了海京府城。

为了等待马英韶的到来,马朝博、赖若旭等几天来一直是精神高度紧张和彻夜难眠,如今马英韶到来,让他们是万分欢喜。

进城后不久,康延徽、马英豫等决定兵贵神速,首先派殿前军部分官兵占领两府六部的主要衙门,并下令海山洲从即日起宵禁,抓捕傅维霖、赵熙瑄等投降派的头面人物。

同时康延徽、马英豫、马英武亲自领兵向怀远宫出发,逼迫马英良退位。

八月七日深夜,马英韶、康延徽、马英豫、马英武、张琼瑜、杜幼道等率兵数千人闯入了马英良的寝宫,将马英良、张琼萍就地抓获。

马英良不想弟弟会这么快,而且手下的兵变行动,竟然完全没有察觉。其实无论是仪仗司,还是内事厅,都已经察觉到了,但是他们都不满马英良要投降燕朝,故意作壁上观,以和马英良不合作的态度帮助了马英韶顺利进入了海山洲及海京府,并将他们全部活捉。

马英良被弟弟捉住后,大骂不止。

马英韶:“两年了,我本来已经要放弃以弟反兄的打算了,但是大哥你背叛祖宗的基业,我身为先王之子,高祖之后,不得不挺身而出,来捍卫祖宗的基业,捍卫我们的文化,捍卫我们的生活。”

马英良:“强辩,实际上还不是为了权力。”

马英韶:“随你怎么说,我心可鉴日月。退位诏书已经拟好,大哥请盖印即可。”

马英良肯定不从,这可让马英韶的手下十分不满了。

张琼瑜,身为女子,却有着非常坚毅的性格和杰出的谋略,一个眼神,她的手下就明白了,叶丽燕、张丽玲、沈光蕙立即强行押着马英良盖印。同时将马英良、张琼萍二人分别关押。

八月八日早朝,许多大臣已经知晓了昨日发生的事情。

在早朝上,马英韶宣布马英良因病退位,马英韶以弟弟的身份继承晋王、晋公的爵位以及江淮闽浙沿海沿江安抚制置使、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宁远军节度使的职位。

在即位后,马英韶宣布如今的核心任务就是集海山洲和南洋属地之力反攻夺回宁西,同时继续与燕朝和谈,但是必须先打赢才能,而且要谈出一个绝对有利于晋国的条件,否则绝不言和。

马英韶也抓住了燕朝的使臣曾绍蜚,但是并没有杀他,而是放他回去,让他带话给史公宣,也是带话给燕朝。马英韶愿意与燕朝和谈,但是燕朝不能倚强凌弱,与马英良的谈判条件不做数。

曾绍蜚是晋国宁阳府人,早年在宁阳府做过小吏,并且在宁阳府见过康遇之。康遇之看其虽然只是小吏,但觉得其谈吐和心气不小,很是欣赏。就给了他一百两银子,希望他能够读书习武。曾绍蜚很是感激,本想读书博得功名,但后来因战事爆发,就到前线从军。西征时候曾经在庾希敬麾下做中级将领,后来被迫投降。投降后,燕朝方面对其十分重用。曾绍蜚渐渐也倾心归顺。在此次出征时候,曾绍蜚就建议要么海战获胜后迅速登岸占据稳固据点。或者是就现有的取得的谈判条件让马英良接受,万万不可取其之中,这样极为容易生变。如今果应其言。

马英韶明确了晋国的底线,前沿三岛不放弃、绝不易复变发、绝不质子。

这三条是绝对的底线,其余问题可以商量,但是如燕朝那样逼迫马英良上缴赋税、设置官署和驻军等,是决不可以接受的。

    其实马英韶这几年来尤其是这半年来,也在思考与燕朝和西洋的关系。晋国虽然地理位置独特,可以左右逢源,但是却无自立的本钱,而且与燕朝民众同文同种,也根本不能和不愿意自立,所以和谈是必须的,内属也是必须的,就是说马英韶认为晋国可以内属燕朝,但是必须有足够自治的本钱,这样才能答应内属,否则就必须拼死抵抗。而内属燕朝也是为了更好地与西洋对抗,因为拥有一个强大的燕朝作为后方,晋国在与西洋的对抗中才能更有本钱,才能有足够的筹码。否则如果晋国单独与燕朝甚至是西洋对抗,那么晋国迟早必将二者当中的任何一个所蚕食或者鲸吞。晋国没有实力走中间路线,只能倒向其中一方,但是却又不能过多。简单说晋国要站队,但是不能随意的跟风。

马英韶慷慨激昂地宣布如果需要的话,他将要亲赴前线,并称:“这场作战事关海山洲事关晋国,事关在海山洲和南洋属地生活的近千万黎民,也事关晋国所有的勋贵大族和富商,如果大家不想左衽,不想易复变发,那就要尽一切努力来支持朝廷,来守护晋国。也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和利益,除此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守护祖先的基业,守护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不谋求也无力推翻燕朝,只是希望守护祖先的这片基业,捍卫我们的生活与文化。这场宁西作战将是我们的淝水之战和钟离之战,只能赢不能输。”

马英韶的坦诚之言赢得了在场大臣的心,而事后中书省也将此言论拟成诏书下发海山洲各地以及南洋属地,很快成为了晋国的全体共识。晋国臣民在马英韶的率领下再度团结起来了,要捍卫自己的生活与文化。

宁西部分岛屿反正的时候,史公宣就预感到马英韶回来了,光靠逼迫已经不可能达成让海山洲投降的目的了,双方必将决一死战。而这一战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燕军战胜,仍有可能让海山洲答应燕朝的大多数条件。而如果是燕朝最终战败,至少几十年内是无法真正让海山洲降服了,而且还得答应晋国的条件。

马英韶的强硬表态让晋国上下重拾信心,也让西洋诸国看到了希望。从八月八日到十五日的七日内,西洋诸国纷纷觐见市舶司和宁安府的官员,表示他们将支持新的晋王马英韶,并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至于以往的债务问题,可以减免或者延长。

可以说,马英韶坚决抵抗的决心,让西洋诸国认为这是最后和最佳的机会了,如果错过,他们将丧失在东方海域的一个稳固战略基点和贸易前伸的触角,所以他们必须全力支持。

从八月到九月的一个月之内,西洋诸国迅速向晋国无偿赠送了火枪三千支、火炮二十门、炮弹六千发。

也就是在这一个月之内,中书省、枢密院下达了命令:

夜晚进行宵禁;

紧急招募精壮从军;

严禁任何形式的与燕朝来往;

封锁海山洲境内所有港口;

暂停海山洲与各地的贸易;

一个月之内,马英韶调集各地战船、军队和兵器向宁安府集结,准备在宁西与燕朝决战。决战只是手段和用于谈判的筹码,最终的目的,马英韶还是求和,但是却必须是自己能接受的条件,大哥那样的条件,他绝不接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