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鸦片战争上半场4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9594字 发布时间:2022-07-18

                                                                                                         第四节  第一次舟山之战,大英帝国的第一记重拳


       前面我们讲到懿律和义律兄弟俩于6月30日率领大小船舰40艘向北转进,开向真正的战场,还留了5艘战舰在广东外海执行封锁任务,但是此次英国一共派出了大小50艘各色战舰。那么,问题来了,还有5艘战舰溜哪里去了呢?

        其实,这5艘战舰也没去哪儿,而是在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的率领下,作为前锋部队提前于6月30日抵达了预定战场——舟山群岛!

        在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有疑问了,明明是林则徐在广州招惹的英国人,英国人不去广州找林则徐算账,却偏偏跑到舟山群岛来撒野干嘛呢?

       对此,有句话说得很确切——君子无罪,怀璧其罪!舟山群岛莫名其妙地招徕了飞来横祸,就在于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

       只要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舟山群岛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不过,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舟山群岛并不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而是第二大群岛,当时我国的第一大群岛是尚塔尔群岛(也有叫善塔尔群岛的),该群岛的陆地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1858年,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了尚塔尔群岛,从此我国第一大群岛尚塔尔群岛成为了俄国的一部分,而舟山群岛也因此从此顶替尚塔尔群岛成为了我国的第一大群岛。

       摊开我们的中国地图,我们在浙江省东北的海域上,与宁波市隔海相望的地方,很容易就发现舟山群岛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舟山群岛的陆地面积为1371平方公里,由139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岛屿是舟山岛,面积约502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岛。舟山群岛由很多列岛组成,比如西北部的崎岖列岛,上海市的洋山深水港就建在这里。另外还有东部的中街山列岛,东北部著名的嵊泗列岛。舟山岛以东海域有个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舟山群岛虽然陆地面积不大,但包括海洋面积在内的总面积却有约2.2万平方公里。

       说舟山群岛地理位置重要,是因为浙江省的钱塘江出海口形成了一个喇叭状的杭州湾,杭州湾以北有上海市,以南有绍兴市、宁波市,而舟山群岛就卡在杭州湾的南边,距离上海也非常近。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说要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而且,舟山群岛恰好就位于我国海岸线最居中的位置,还同时控扼着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向大陆延伸,则遥控着长江中下游这个中国近千年来最富庶的地方。再往大了说,舟山列岛往四周延伸,直接监视着日本群岛、朝鲜半岛、中国沿海以及台湾岛,是整个东亚的海上战略咽喉。所以,这种咽喉要地无疑也是极佳的军事要地。

        从地形上来讲,舟山群岛是属于天台山山脉向东海的一个延伸,而除了这样的地形之外,舟山群岛是群岛特性,再加上有长江和钱塘江等大江大河的淡水输入,所以舟山群岛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天然的渔业港,近代以来,更是一个绝佳的天然良港。

       再其次,就是舟山群岛的交通地位极其重要。舟山位于钱塘江、长江等出海口附近,在明朝的时候舟山已经是浙江商船通往日本,甚至还有朝鲜的一个必经之路。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舟山已经成为了中国东海地区一个重要的海上要道交汇点,既可南上,也可北下,十分的便利。

       完美的交通定位,极佳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的军事地位,还是天然良港,自然也就助推舟山群岛具备了重要的政治地位,英国人如果占领了这里,到整个东亚的任何一个沿海地区都将十分的便利,不单单是可以深入我国腹地,甚至可以以这里为跳板,进逼大清首都北京城(当然,也可以威胁到日本和朝鲜)。这甚至比香港要更加有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经济地位也非常高。

        ——毫无疑问,在这点上,香港具备很大的优势,毕竟毗邻当时大清唯一开放的广州。但相比起舟山群岛来讲,还是逊色一些。舟山群岛所处的江浙一带是中国经济最为繁华的地区,没有之一,而且还是茶叶与丝织品的主要生产地。

       英国人来中国是想做生意的,而最为他们所中意的就是中国特色的茶叶与丝织品,他们能够将这些中国特产在其他地方高价卖出。而江浙地区就是这些东西的重要原产地,江浙地区的茶叶与丝织品等不仅质量高,价格还很低。

        也就是说,在这里进口,英国人的利润将翻一番。

       所以当时英国迫切想让舟山开放,甚至一度达到痴迷的地步。

       早在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就对舟山群岛提出过非分要求。1793年6月19日,马戛尔尼抵达澳门。在经过清廷同意之后,英国使团没有经停广州,而是直接奔赴舟山港补给,可见英人对舟山有多么重视。

       本次英国使团访华中,马戛尔尼在他所提出的七大外交条件中,就明确请求希望将舟山和附近的宁波开辟为通商港口,并请求将舟山的一个小岛划给英国商人存放货物。只不过,乾隆老爷子最后把马戛尔尼提出的所有条件不假思索地全部给否决了,请求索要舟山群岛中的小岛的要求更是泡了南瓜汤。

       之后到嘉庆年间,英国又派出了阿美士德率团访华,再度提出割占舟山的要求,只不过这一次阿美士德更惨,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有见上,索要岛屿的要求更是连影儿都没有了。

       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窥出一点端倪了,英国人发动对华战争,绝非仅仅是因为林则徐动了他们的鸦片,他们要打上门来找林则徐报仇这么简单。林则徐禁烟只是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这就好比美国国防部长鲍威尔手中的那袋洗衣粉一样,不管你有没有这档子事情,他都要打你,唯一区别仅仅是哪时候打,打哪里,怎么打,打到哪种程度的区别而已。在这点上,我很认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英国人打我们,就是为了敲开中国紧闭的大门,就是为了把中国变成他们三角贸易的原料产地和工业产品倾销地。所以,无论有没有林则徐禁烟这档子事情,英国早晚都是要对大清动武的,即便英国不打,法国、日本、沙俄或者是美国等等其他国家,迟早也是要打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你像一头大肥羊,又肥又弱!

        当然,英国人打舟山群岛的主意也是基于同样的因素——就因为你舟山又肥又弱。毕竟反过来思考一下我们就懂了,英伦三岛在全球的重要性可比舟山群岛高得多吧,为什么那时候没有人敢打英伦三岛的主意呢?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英国不是又肥又弱的大肥羊(非但不是,而且还是到处杀人放火的大杀器)。同理,纽约、洛杉矶和夏威夷在全球的地理位置要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吧,为什么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有胆量敢打这几个地方的坏主意,就是因为美国足够强大!相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乌克兰和中东地区,也是因为跟咱们大清一样弱鸡,所以现在成为了世人都想啃一口的“肯德基”!

       话说英国人对舟山群岛多次巧取无果,英国人这一次索性想到了豪夺。在出兵之前,英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在致海军部的机密文件中,就把舟山列为远征军设立司令部的合适地点;在帕麦斯顿和海军大臣颁给远征军的训令中,其作战方略也明确指出,要把占领舟山群岛作为战争的重要目标。

       至于最后英国人之所以放弃舟山而选择香港岛,主要原因有六个。

        第一:舟山群岛距离江浙地区实在是太近了,这里是清廷的纳税大户和产粮重地,北京的粮食安全非常依赖这一地区。如果英人占据了舟山群岛,对江浙地区的威胁太大,清廷如芒在背,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第二:英国人在多次考察之后,发现舟山的地理位置有点靠北,这里距离英国人在远东最后一个补给站新加坡太远了,很不方便。而相比之下,香港距离新加坡更近一点,且香港位于中国最南部沿海地区,距离中国腹内较远,清廷也更容易接受。

       第三,香港岛周围的海况要比舟山群岛稳定很多,并且香港岛北部是世界级的天然良港,舟山的港口略逊一筹。

        第四,在舟山岛上,英军遭遇了另外一种他们在香港不曾遇到的看不见的敌人——疫情。当时英军在舟山群岛上,因为得不到新鲜补给,发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疫病流行,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比如在占领定海的战斗中,英军未损一兵一卒,占领定海半年内,因疾病损失1000余人。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军在舟山因疫情所造成的伤亡损失,甚至远远大于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所造成的损失。

       第五,英国在占领舟山群岛之前只是通过看地图发现它的地理位置很好,但是对于舟山群岛的实地情况并不是很了解,等到他们占领之后才发现舟山群岛周围的海域水深很浅,很多大型的战舰根本没办法开过去,只能让小船靠近。大型战舰没办法靠近,因此也就没办法对清朝海军进行绝对的军事压制,不利于英国对于舟山群岛的军事统治。

       第六,英国占领舟山群岛期间,由于英国打这里比较激进,所以舟山地区的军民反抗特别的强烈,虽然英军短时间内可以压制,但是持久下去自然会让英军有些吃不消的,毕竟远道而来,耗不起。

       总的来说,英国人选择香港岛是经过多方面考察的结果,事实上香港的区位优势确实要比舟山群岛好一些。

      但是,英国人也没有彻底放过舟山群岛,而是在战后把它列为了英国人的“保护地”,到了1846年,中方付清所有赔款,并开放五口通商后,英国方面迟迟不肯撤出舟山,双方就归还舟山的种种问题,又展开了40多次谈判。最终在1846年4月29日,英国代表戴维斯拟定《英国退还舟山条约》,条约之三规定:英国在舟山撤军后,清朝永远不能把舟山等岛屿割让给其他国家。第四条规定:如果舟山等岛屿遭受其他国家侵略时,英国应当保护其无恙。

        在这里,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无论舟山有多重要,它总不会比台湾岛更重要吧?英国人直接抢占台湾岛岂不是更划算?其实,英国人也不是没有考虑到台湾岛,只不过最终英国人排除了台湾岛,因为当时的英国海军部次长巴罗认为,台湾面积过大,英国短时间内派不出足以支撑长期占有全台的足够兵力,而且想要长期占有全台,就需要得到岛上居民的支持,这个难度太大了。

        除此之外,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更倾向于攻占厦门,而印度总督奥克兰却认为厦门、福州等离中国首都太远,位置有些靠南,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所以厦门也被排除在外了。

        因此,最后舟山群岛成为了英国人一见钟情的首要战矢之地。而伯麦呢,也不含糊,上来就奉命就把先遣舰队开到了舟山群岛南端的南韮山岛。

       当然,英国人看得出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重要,中国人也看得出来。我们翻阅历史,就会发现舟山群岛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高的地位。

        舟山群岛在中国封建王朝手里经营已久,但得到大发展的时期,还得看元明。

       元朝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的对外交流又是以海上贸易为主,加上附近的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带来的辐射效应,有优质港湾的舟山群岛也顺时应运,得以发展起来了。

       明朝施行海禁政策,朱家天子觉得“悬居海岛,易生寇盗”,下令“片板不许入海”。按道理说,朝廷禁止渔民出海,此时的舟山群岛渔业荒废了,全岛也应该是一片荒凉了,但事情并没有往这方面去发展。当时的舟山群岛在缺乏管辖之下,反倒成为了海盗们的世外桃源,渔业荒废了,但其他“生意”并没有荒废,比如双屿港甚至成为了整个亚洲最大的海外走私贸易基地。

       得益于元明时期打下的基础,清朝在康熙年间,重新开放了舟山群岛的海禁,允许渔民前去打渔,所以在清朝舟山群岛的海外贸易更加繁荣。为此清朝还曾一度将海关的官署定到了舟山群岛。

        不过,乾隆时期,关闭了宁波海关,禁止舟山群岛与西洋人接触,但东亚人仍然可以继续与该岛开展航运商贸往来,这点有点类似于厦门岛。

       因此,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舟山群岛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商人和渔民的天堂。

       不仅如此,清朝对舟山的军事防卫也非常的重视。早在康熙时期,为了依仗舟山群岛的重要位置,用以对抗三藩和台湾郑氏政权的需要,就在舟山群岛上设立了定海县这个行政区划和定海镇这个军事区划。当时定海镇下辖水师3营,共计水师官兵2600人,设有炮台3座,安放了8门前明时期的红衣大炮。

       但是,自从消灭了三藩,征服了台湾郑氏政权之后,因为承平日久,舟山群岛的军备就逐渐有点有其形而无其实了,虽然军事防卫配置还是那些,可是近两百年来,外界敌人的变化早已形同霄壤了。

        时光易逝,岁月如梭。倏忽间,舟山远离硝烟已逾150年,而舟山人上一次看见外国人也是80多年前的事了。没想到,现如今又有西洋夷人不期而至、悄然驾临。

        最早发现英国人的是时任定海镇总兵张朝发,张朝发刚从因父丧回家丁忧的葛云飞手里接任定海镇总兵仅1年多。之前,张朝发于1838年(道光18年)接替黄贵在台湾地区任了1年多的台湾水师协副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水师副将是全台湾的最高武官,其统帅三标水营,辖数千名水师官兵。

        6月30日,张朝发率领水师巡逻船到南韮山岛周边海域巡逻,就在巡逻旅程中,张朝发率领的水师战船跟英国先锋战舰部队来了一次美丽的邂逅,不过此时已经陆陆续续有20多只英国战舰抵达南韮山岛了。张朝发偕水师战船上的全体官兵,猛地里看到这么多行驶如飞的艨艟巨舰,还以为自己的眼睛看迷糊了,出现幻觉了呢。

        几乎与此同时,当地的渔民也发现了这些怪兽一般的巨舰。不过,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惊吓到当地的渔民,他们就像印度古里地区的老百姓第一次见到达.伽马的船队一样,古里人脑子里还依稀残存有老人们口耳相传的关于几十年前郑和的大船的记忆,而南韮山岛的渔民们脑子里也依稀残留着老人们口耳相传的关于几十年前西洋大船驾临舟山的记忆。而且,最近一段时间,沿海的疍户们都在疯传关于广州那边的故事,尤其是关于广州封港的谣言更是满天飞,所以这些渔民还以为来的这些船都是被广州那边赶出来,跑到舟山来做生意来的商船。

      很快,岛上的渔民就纷纷携带葡萄、苹果、豆角等新鲜水果和时鲜蔬菜以及鸡鸭牛羊等前去卖给英国人,英国人也笑容可掬地跟这些岛上居民们做起了生意,而且英国人开出的价钱远远高于这些居民们平时贩卖这些东西的市场价,弄得小赚了一笔的岛上居民们喜笑颜开的。而那些沿岸驻守的大头兵,也像看西洋镜一样看着这些红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怪人,完全放松了警惕。

        而张朝发这位大头兵出生的总兵大人,神经也偏于大条一点,他也以为这些洋人驾船前来就是为了来做生意的,坚持说这些夷船是被台风吹偏过来的,因为这种情况他以前在台湾曾经多次遇见过。但是他还是很快把这个消息知会了他的同僚——时任定海县令的姚怀祥,说来也巧,这位姚知县就是林则徐的老乡,他此时刚就任定海知县不到一个月,连舟山的情况都还没有完全了解,作为文官的他一向神经都比较敏感,遽然来了这么一大批陌生洋船,他可不敢随意应对。于是他第二天亲自坐船前去查探情况,在前往南韮山岛的路上就遇见了此时正驶向五奎山岛的40多艘战舰已经全部到齐了的庞大英国舰队,一见这阵势,姚知县不由得猛抽了一大口冷气。

       随后,姚知县一面知会张总兵,说敌人非常强大,要做好做生意和打仗的两手准备,不可疏忽大意,同时也命令全县要做好两手准备;还一面紧急向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和闽浙总督邓廷桢汇报情况。

       第三天,也即7月2日,英国舰队陆续驶入定海道头港。

        7月3日,英国舰队很快就派遣“阿打兰打”号和“马达加斯加”号武装汽船对定海道头港周围的水道进行测量,水兵们还在暗礁和潜流附近安放浮标。

       一看这架势,不像是做生意的啊,可是张朝发还是坚持己见,将信将疑地说,这些肯定是在广州被赶出来的夷船,他们来这里做生意,咱们定海要发了,还跟姚知县打赌说,只要干好了这一单,咱俩的奖金肯定板上钉钉,没得逃了;如果这一票干得漂漂亮亮的,没准咱俩还能升官发财呢!但是,张总兵好歹也是一块刀头舔血几十年的滚刀肉,虽然口头如此说,但还是偷偷下令各营战船、火炮、兵将要在第一时间里做好战斗准备。

        7月4日,英舰“威里士厘”号、“鳄鱼”号、“康威”号、“巡洋”号等战舰相继闷声不吭地驶入了道头港,进入战位后就掀下了蒙在大炮上的篷布,还把黑洞洞的炮口升了起来,指向了定海县城。与此同时,英国那20多条运输船也陆陆续续次第开进了道头港,在岸边卸下了近4000人的陆军官兵。

       一看这阵仗,张总兵和姚知县都觉得这些人好像来者不善啊,莫不是要来强行贸易的吧?抱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心态,姚怀祥忐忑地登上了“威里士厘”号战列舰前去“迎客”。虽然这艘战舰在英国还算很“普通”,可是在当时大清官民的眼中,那可是比庞然巨物更庞然巨物,它足足有1788吨标准排水量,在这艘艨艟巨舰面前,大清当时那些几十吨几吨小船小舰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耍的玩具一样。比这艘艨艟巨舰更让姚怀祥倒抽冷气的是伯麦和迎接他的德国牧师郭士立,伯麦递给他的一份战书,而郭士立则特地交代说,知县老爷,咱们来不是来杀人的,只要你交出定海县,我们保你和全县人民人身安全。当然,如果你在半个时辰之内不交出定海县,那咱们就只能用大炮说话了!

       所幸的是,此时姚怀祥也侥幸遇到了一个鸦片战争中常见的问题——彼此因为文化不同,经常闹乌龙!由于这位郭士立是个半拉子“中国通”,他没搞懂“时辰”和“天”的区别,把半天时间翻译成了半个时辰。而姚知县也即兴把当时官场上时兴的“拖”字诀发挥了出来,他忽悠英国人说,这事儿太大了,我一个人做不了主,给我一天时间,我回去好好商量商量。就这样,最后的决断时间硬生生从半个时辰变成了一天。

       不过这位郭士立牧师,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他在十多年前就慕名来到中国了,还改了个中国名“郭士立”。早在1832年,他就乘“阿美士德”号间谍船在中国沿海航行,收集军事、政治、经济情报。随后,他又于1834年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翻译。后来,他和他夫人还培养了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这位优秀的学生,而容闳更是带出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可以说,这位牧师对中国来说是一面是水,一面是火,而他对中国的感情也是一面是仰慕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恨铁不成钢,所以又希望狠狠地教训一下中国,把中国打醒。

       言归正传,接到“最后通牒”的姚知县,一时间还没回过神来,敢情人家还真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做生意的呀!吓得一愣一愣的姚知县第一时间就明白了,就咱定海这仨瓜俩枣,怕是还不够人家塞牙缝呢。但是,事到如今,也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尽人事听天命了。回到定海之后,姚知县就召集定海所有的重要人物开了个短会,在会上作了简要的迎战部署。因为定海县除了南边有三个水道入口之外,其余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但是由于承平日久,将疲兵顽,跟当面大敌硬碰硬,简直就像拿鸡蛋砸钢板!所以,只能以静制动,以守待变,以守为攻了。至于具体战术,姚知县的想法是:以岛上2600名兵将的一半在半路上打埋伏,在通往县城的险要路口伏击英国人;另一半则以县城为依托,坚壁清野,跟英国人打城池攻坚战乃至巷战。

       不过,张总兵却不同意姚知县的这个部署,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当时的《大清律》规定,守将只能要么战死,要么按失城寨例被斩,意思就是说作为战将,你只能进攻,而不能丢弃任何一个隘口,任何一处要地,至于县城守不守,那是其次的;而姚知县作为地方官其在战时的职责更偏重于守土,只要县城守住了,丢失个把关隘,乃至岛屿,都是律有可原的。

       没办法,两人只能临时“约法三章”:老张带一半兵力负责到城外去迎敌,即便老张带的兵全部战死,老姚也不能开城支援,至于有临阵退却者,哪怕就是退到城门口,也不能接纳;老姚则带另一半兵力负责守城,也是哪怕全部战死,也不得出城半步。一看他俩这作战部署,再想想唐朝安史之乱中张巡和许远的作战部署,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啊!瞧这该死的制度,又遇到这俩呆板的迎敌之将,最后只能祭出这种龌龊的战五渣战术。

       清朝这边战术呆蠢,人家英国那边可不呆蠢,英国人很快就侦查出了定海的情况。敢情这就是一座五边形泥墙围成的土城,城墙高22英尺,厚15英尺,虽然三面环山,但是山上都没有派兵占领,尤其是全城的制高点东岳山,只要架上几门步兵炮,那就对全城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俯射态势。至于中国的那十几艘水师战船嘛,还比不上广东水师的那些破烂玩意儿;而中国的陆军也不咋地,使用的都是两百年前的火绳枪和刀矛弓戈之类冷兵器,这些玩意儿根本不经一击;更搞笑的是,城内的人还在忙忙碌碌地用粮食来堵城门,他们哪里知道:这些粮食,除了浪费之外,根本经不起一炮轰击。

       所以,英国人很快就制定了先以舰队清除掉外围中国水师战船,再以陆军登陆,并迅速占领东岳山,在山上安放大炮,居高临下地轰击全城,最后再以陆军清扫战场,占领全城的作战计划。

       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下午2点,眼看城内并没有举白旗投降,英国人悍然发动了进攻,把第一记重拳重重地砸向了定海。

        “威里士厘”号战列舰首先打响了第一炮,紧接着英国其他战舰也陆续开炮,中国水师战船和陆上的岸防炮也迅速开炮还击。不过,仅仅对轰了9分钟,连一根烟都没抽完的功夫,中国水师战船和岸防炮就全部被摧毁了。

       “威里士厘”号战列舰第一炮就把张朝发所在的水师旗舰给炸了个稀碎,张朝发本人也被掀翻到水里,左腿受了重伤,被救兵捞起来,放在木板上抬着跟随溃兵一起逃离了战场。但是,因为张总兵跟姚知县有言在先,即便全军覆没,也不能放一兵一卒进城,所以张总兵只能被这些逃兵送到了镇海,很快就伤重不治而亡了,张总兵也因此成为了整个鸦片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武将。

       据裕谦事后调查,据说此次中国参战官兵一共1540名,实际才战死13人,受伤13人,其余的1514人,通通一窝蜂地一哄而散了。

        对此,我个人觉得,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自己不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不能以道德圣人的面孔去苛责、指责乃至辱骂这些逃兵、溃兵。对于这场小小的战斗,乃至整个鸦片战争,我们后来的国人的看法,跟我们如今的父母教育小孩一样,我们总是训斥小孩怎么不考上清华北大,怎么不次次考状元,拿第一名呢?有时候恨不能亲自上场去帮小孩一把,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苛求小孩要考清华北大,要拿状元,要次次考一名,当初我们自己读书的时候,又怎么不考清华北大,怎么又不拿状元,又不次次考第一名?再者说了,要是换我们去考,又能力挫群雄,考上清华北大,拿状元,考第一名吗?或者说换我们到小孩的那个位置,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也是恨不得林则徐/中国能狠狠地暴揍英国佬,让英国人片帆不留,全军覆没,可是,换位思考一下,让我们处在那个时代,换我们去做林则徐,去做张朝发,去做姚怀祥,我们能暴揍英国人吗?能让英军片帆不留,全军覆没吗?恨铁不成钢是可以,可是你得明白,“小孩”有时候也恨我们不是李刚!要知道,即便再多再英勇的飞蛾,以再不畏牺牲的态度拼命争先恐后地飞向熊熊大火,其结局除了自取灭亡,并使大火燃烧得更旺之外,再无其他第二种更好的结局!要是真的仅凭英勇就能起作用,只靠“精神原子弹”就能消灭强大的敌人,那些战船和岸防炮就不会仅仅9分钟就全部被打了个稀巴烂了,就像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军队一样,人家也不是不想把美国的航空母舰全部击沉,把美国的几千辆坦克全部炸毁,把美国的几千架飞机全部击落,而确实是实力不允许啊!所以啊,我们炎黄子孙得继续努力加油,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只有国家强盛了,才不至于如此窝囊的不堪一击!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子弟兵做下一个张朝发,才不至于让我们的知识分子成为下一个姚怀祥,才能不让我们的炎黄子孙不沦为下一批定海人民。

        话说回来,一轮炮战轰完,张朝发带出来迎敌的清军全部一哄而散了。英国陆军就像我们饭后散步一样,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登陆部署,还慢条斯理地登上了东岳山,在山上像摆弄玩具一样架起了步兵炮,同时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了第一面米字旗。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费半点力气,总共耗时也不过区区45分钟而已。

        占领了制高点的英国陆军,一朝炮在手,便把城来轰,不分昼夜地对定海县城进行了狂轰滥炸。

       第二天天亮时,英国人诧异地发现,经过半天一夜的轰炸,全城军民早都全部逃得一干二净了,留下的只有被炸死的尸体和重伤动弹不得的伤员。至此,英国陆军像阅兵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以0伤亡占领了这座曾经有4万人的空城。

       而城外的逃难大军当中,就有我们那位时运不济的姚怀祥知县大人。不过,他很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临难不苟的气节,出城之后,他并非真地逃走了,而是来到了城北的普慈寺,纵身跳入了寺前的梵宫池,以身殉难了,同时就义的还有定海县典史全福。由此,姚怀祥和全福并列成为了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文官。

       至此,英国的第一记重拳是如此地干脆利落,几乎是电光火石之间就把定海KO了。搞得大清的援军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任何反应战斗就结束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