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甩锅侠变成了背锅侠
俗话说,打仗容易论功难。意思是说,打胜仗容易,但是打胜仗之后,如何能够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完美地权衡各方利益,如何才能使人人受赏,个个升官,怎样才可以让各方都满意,那才是比打胜仗更难的事。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打了败仗,那就更不好搞了,得变成“打仗容易背锅难”了。
半个月后,定海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北京。这无疑是在天朝的天空中当空炸响了一个比原子弹爆炸更响的惊雷!
这个惊雷首先惊醒的不是别人,而是当朝天子道光爷。道光想破头也想不到,自己千叮咛万嘱咐,苦口婆心地交待一定不要轻启边衅,不要轻启战端,怎么这么快就打破了朕的白日美梦呢?挑起战端也不要紧嘛,你好歹得给朕打赢就是了!
而且,这一年多来,道光帝左耳进的是林则徐“七战七捷”之类的报捷战报,右耳进的是邓廷桢奏来的大胜凯歌,他都依稀仿佛有当初长龄、杨遇春他们攻打张格尔时候的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了,所以他先是一味地给林则徐打气、加油、鼓劲,生怕林则徐手下留情,因此他还特地再三交待林则徐要放开了打,往死里揍,不要怕孟浪出战,后来又是一个劲地猛夸邓廷桢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呱呱叫!天知道,这才多久,就传来了这个晴天霹雳。
回过味儿来的道光,首先想到的是,肯定是定海这帮家伙平时养尊处优、作风散涣,以致武备废弛、防务空虚,所以猝然遇到了在广东和福建被林则徐、邓廷桢他们暴揍逃窜的几个海上飞贼,就惊慌失措,以致于不堪一击,轻轻松松乱放几枪就把县城拱手让给了几个夷匪了。而且他还误以为这些个夷匪,肯定不足为患,毕竟他们在广东和福建就没够林则徐和邓廷桢他们看的,要是浙江当局的总督和巡抚对武备稍加重视,就肯定不会出现这种丧城失地的情况了,结局肯定也是跟广东和福建的一样,即便不能取得大胜,小胜那也是没得说的嘛!
盛怒之下的道光帝,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惩治定海这些玩忽职守、丢城弃地的家伙。于是,伤重逃离战场的张朝发被以渎职罪论处,按失城寨例判处斩监候,虽死不能免罪,改为革职处分,也就是说,其家人的抚恤金,免了!可怜老张,白死了呢!至于其他次一级逃离战场的武将,比如钱炳焕、罗建功、王万年等人,通通革职严办,一律杖一百,流徙三千里,发配往新疆为奴。罚过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奖功,鉴于姚怀祥和全福以身殉国,朝廷追封两人为烈士,其家人得到优厚的抚恤,还得以进入当地的昭忠祠享受四时祭祀。
姚怀祥、张朝发的上级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和浙江提督祝廷彪也遭到处分,判罚革职留任,以观后效。同时火线抽调曾经在平定白莲教起义和张格尔叛乱中立下过大功的百战之将余步云来接任祝廷彪的浙江提督一职。
不过,平心而论,乌尔恭额和祝廷彪被贬得有点冤,因为根据近一年来朝廷批转过来的林则徐和邓廷桢的战报来看,他们算得上是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万全准备,不过他们俩万万没有想到林则徐和邓廷桢上报的战报把他给蒙了,他们所谓的万全准备不过是零全准备,不过是然并卵!
早在7月3日,英军舰队抵达定海外洋,并且开始试探性地向舟山靠近。此时,定海方面也发现了这批批英军舰船,乌尔恭额也很快就从宁波知府舒恭受那里得到了军情警报。
舒恭受从出海打渔的渔民那里得到消息,说有几个外国船只靠近了定海。由于浙江方面事先早已从广东、福建那边获悉了英军舰队已经扬帆北上的第一手消息,广东、福建那边还警告说保不准北上的英军会对浙江不利,所以接到渔民线报的舒恭受不敢麻痹大意,立马向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汇报,乌尔恭额也不敢马虎疏忽,立即派遣浙江提督祝廷彪,带领所部官兵,会同宁波辖区内的驻守官兵,暨定海方面的水师人马,务必加强防守,无论如何绝对不能让英军登陆并攻破定海。
为此,乌尔恭额还特地做了如下人事安排:
一是任命浙江提督祝廷彪为战时防务总指挥,这是浙江省品级最高的武官,所以必须由他牵头,以示重视;第二就就是任命定海总兵张朝发为前线总指挥,这是定海方面品级最高的武官,所以他必须无任何理由,无论如何得拼命死扛。
浙江当时还不像广东那样,已经跟英夷打得热火朝天,也比不上福建,跟英军过过招了,领略过英国人的真实实力,所以对英军的战船枪炮了解不多,所有获得的关于英军的一星半点、只言片语的朦胧描述,都还是从朝廷批转过来的林则徐、邓廷桢那边上报的战报中获悉的。从林则徐、邓廷桢的“捷报”中来看,貌似英夷也并不可怕,因此乌尔恭额觉得这事不算大,大不了也跟老林、老邓他们一样,再暴揍英国佬一次罢了。所以,他批复给祝廷彪和张朝发的处理意见,是先礼后兵,能够不动刀兵就把他们劝回去更好,他们去哪里不要紧,只要不呆在浙江外海就行。但如果英夷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也甭跟他们客气,直接团灭了他们,让英夷开开眼,给他们点教训看看,让他们知道马王爷到底有几只眼。
甚至在乌尔恭额的设想里,已经觉得杀鸡不必用到宰牛刀,无须提督祝廷彪亲自出马了,而且他已经严令地方要配合作战,如此三管齐下,在他看来已经是确保万无一失,英夷决计打不过大清水师了的。所以要紧的不是打不过英船怎么办,而是英船打不过大清水师后,想要逃跑该怎么办!我要是不能把他们全歼在浙江海外,我到时候怎么跟皇上交待啊?所以一定要切断他们的后路,千万不能让英夷从我浙江的眼皮子底下溜了。
其实乌大人属实是多虑了,因为英夷压根不会被清军打得乱窜,祝廷彪也没必要着急赶场子,等他带兵赶到定海的时候,英国的米字旗早已在定海城头迎风飘扬了好几天了。
黑帽子扣完了,至于真实战败的原因,谁也没闲工夫去深究。天朝得出的一致结论就是——将疲兵顽,武备废弛;另外就是责怪英夷不讲武德,发动突然袭击,同时也怨怼浙江当局麻痹大意。唉,如此隔靴搔痒,可以说这顿打,白挨了呢!想想人家日本人,几年后也同样遇到了几艘乍然来访的美国黑船,人家日本那反思,多深刻呐!
天朝朝野反思得出的战败经验就是这么“深刻”,没办法!不服都不行!所以,天朝接下来所做出的让人大跌眼镜的亡羊补牢的举措也就顺理成章了——
8月6日,道光帝命令邓廷桢携带闽浙总督印信,紧急赶到镇海去帮办军务,同时将乌尔恭额彻底革职,任命邓廷桢兼任浙江巡抚。第二天,道光帝又改变主意了,邓廷桢兼任浙江巡抚的命令取消,改由四川布政使刘韵珂出任浙江巡抚。第三天,道光帝再一次改变主意,下令邓廷桢继续留在福建,不用去浙江了,改由时任两江总督伊里布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浙江主办军务,负责筹办海防,收复定海,两江总督一职则由现任江苏巡抚裕谦兼任。唉,如此朝令夕改,诚可谓是“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啊!
道光帝昏招迭出,昏黄失措,也太为难他了。不过这也不能全怪道光帝,其实道光帝也不是昏君,他顶多是能力平庸点,而且他这样胡乱瞎指挥,其实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林则徐、邓廷桢等一线大员一直在跟道光说谎所致。这不,8月3日,时任两广总督林则徐接到了浙江转发过来的关于定海失陷的战报函件。眼见兄弟省份也遭了殃,林则徐的第一反应不是如实汇报敌情,而是想办法如何甩锅。他赶紧写了一份叫做《英船据定海拟用民众杀敌片》的奏折上报给道光帝,他在奏折里一个劲地说我广东这边防卫森严,应敌有方,把敌人赶跑了,逃敌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定海,肯定是定海那边战备垃圾,防务形同虚设,让敌人钻了空子。同时,他还给道光帝瞎出主意,坚持说他那一套早都老掉牙了的英夷浑身裹束,不善陆战,一到岸上就会仆倒不能起的无稽之谈;还给道光帝洗脑说,一旦英夷到了陆上,不光是咱们大清英勇的士兵可以随时像杀鸡宰鸭一样砍杀英夷,能够以一敌十,即便是寻常老百姓,也能像砍瓜切菜一样,轻松可以搞定英夷。那模样,敢情英国人就是虾米,到了岸上就只能任人煎炸烹炖了。为此,他还建议说要在定海开展人民战争,悬赏鼓励人民奋勇杀敌。唉,对此,我能怎么说呢?
他也不想想,连全副武装的正规军都没够英国人开胃,叫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去发动什么“人民战争”,可能吗?再者说了,平时把老百姓当做猪狗看待,这个时候才想起老百姓,沿海老百姓的心里,早都对满清统治者恨得牙痒痒了,他们要是真的能够打赢你们朝廷重装正规军都打不赢的都武装到了牙齿上的英国侵略者,人家早都发动起义,推翻你满清统治者了!要是人民真的已经觉悟高到了足以开展“全民战争”的地步,谁还甘于在你腐朽黑暗的满清统治者统治下为奴为仆,索性直接一次性越过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北伐革命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一步到位,推翻朝廷,一夜之间就提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岂不更爽?可恶的是,现在还有许多学者,跟着林则徐的节奏,说鸦片战争打输了就是因为没有采用林则徐的建议,就是因为没有发动全民战争,他们也不想想,就当时那大环境,举国一片“万马齐喑”,朝野满脑子“天朝上国”,老百姓几乎清一色都是“睁眼瞎”,哪里有发动所谓“人民战争”的可能嘛!要是真的能发动人民战争,就不会有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不会有捻军起义,不会有同治回乱,不会有两广土客之争……了!要知道,人民心头也是有一杆秤的,他们只会跟在尧、舜、禹、商汤、周文王那样的圣明者后面,而不会去帮助夏桀、商纣之流的。对此,林则徐甚至还不如后来的慈禧太后头脑清醒,慈禧太后好歹还咬牙切齿地嘣得出那句“宁予外人,不予家贼”的屁话,瞧瞧,人家全国老百姓在满清统治者眼里,就是连外人都不如的家贼,可叹林则徐连这层关系都没搞清楚,可悲呀!
当然,道光虽然有点“庸”,但是他还没有“昏”。当他接到林则徐这份大言不惭的奏折之后,想都没想,就大笔一挥,批复了一个“知道了!”
很快,林则徐这位甩锅大侠就变成背锅侠了。本来在浙江打的败仗,要是林则徐不急着撇开关系,想对同行趁火打劫、对兄弟省份落井下石往道光的刀尖上赶,也许他还能够继续博得道光帝的信任,可是他这一通落井下石,最后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8月21日,道光帝下了一道愤愤不平的圣旨谴责林则徐,说他口口声声说要断绝通商,最后并没有断绝;说要查拿国内鸦片贩子,到现在也没有办好。说来说去,都是拿空话、屁话来糖塞朕,最后不但叫你办的事情没办妥,还好端端地,平白无故惹出这么多是非来。我倒要看看,你林则徐到底如何跟我解释!
一看主子怒了,林则徐心想这可非同小可啊。于是赶紧以退为进,上了一份叫做《奉旨革斥自请处分折》,一边向皇帝道歉,一边请求处分,同时还附了一份叫做《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的附件,强调说无论如何禁烟的事情还是要继续坚持办理,同时自我辩解说因为断绝了通商,世界其他各国因此对英夷恨得咬牙切齿的,只要挑唆各国与英夷的关系,使各国对英夷群起而攻之,朝廷再拿出300万两白银打造战船,铸造大炮,制服英夷就绰绰有余了。同时他还恐吓道光帝说,如果不及早动手,等到英夷在咱们大清头上得手,捞到了便宜,其他国家就会纷纷效仿英夷,想办法从咱们大清头上占便宜的(这点倒是被他瞎猫碰到死老鼠,侥幸猜中了,后来的历史的确如此)。
一看到林则徐还想狡辩,本来就已经怒火中烧的道光帝更加火大了。劈头盖脑就给林则徐回复了这么两条“短信息”——“无理,可恶!”“一片胡言!”一想到林则徐拿英夷恐吓自己,更是怒不可遏,不由得大骂“你说英夷恐吓朕,我看你更是在效仿英夷在恐吓朕!”
想想也是可笑,林则徐与道光这对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君臣,一个给对方下了个既要禁烟,又不得启边衅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且还一直自欺也欺君地不断撒谎,不断用新的谎言圆旧谎,重复着“撒谎——圆谎——撒谎……”的骗局。可以说,道光帝给林则徐下了一道就像“你给我把这个鸡蛋吃了,同时还不得打碎蛋壳。”的紧箍咒,林则徐则在把鸡蛋打碎了的同时,一边诓骗道光说臣可没有打破鸡蛋壳,一边自欺欺人地说臣已经把鸡蛋吃下肚子里去了。
为了将功赎罪,同时也是为了继续圆谎,林则徐发动了对澳门英国侨民进行进攻的关闸之战。
8月19日,广东当地老百姓抓捕了一个在澳门湾游泳的英国侨民。一看到抓获了“战俘”,林则徐的兴奋劲上来了,他命令澳门总督即时驱逐所有在澳门的英国人。
一看到林则徐犯浑了,早就对林则徐非常不满的英国人索性率先动手,留守广东的380余名英国海陆军官兵,对澳门地区的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他们进攻的目标是控制澳门与大陆之间出入的关闸。中午,英军3艘军舰和运输船逼近莲花茎,向关闸和关闸附近的炮台猛烈开火。
守卫关闸内外的军队除有近几个月内进驻的1300人外,还有临时赶来增援的督标参将波启善、署肇庆协副将多隆武、署抚标守备程步韩等率领的两标官兵及升任南澳镇总兵暂留香山协的惠昌耀指挥的水师,水陆官兵共计2000人左右。面对英军的攻击,中国驻军一齐出动。新授广东高廉道台暂驻澳门的易中孚率兵从澳门一带北进,多隆武、波启善等率兵自北山一带南进。惠昌耀的水师驶抵青洲海面,隔着莲花茎向英船开炮。
同时,林则徐还强令广州十三行和广东盐商们出钱临时招募了5000名民兵水勇投入到战斗中。
双方展开激战,葡萄牙人按兵不动,以示中立。
由于英军在武器技术方面明显占有优势,仅仅经过约1小时的战斗,英军就击毁了关闸的界墙及附近的炮台和44门大炮,击败了中国军队,参将波启善、守备陈宏光等负伤。接着,300名英印士兵登上莲花茎,占领关闸,并升起了英国国旗,还用关闸上的大炮轰击望厦等处的中国官兵。最后,他们搬走架设在关闸等处的20馀门大炮,堵塞其馀大炮的火门,放火烧毁了中国军队的棚房,才登船撤离。
最终,关闸之役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
起初,听闻大败战报的林则徐感到非常震惊,他是如何也想不通,怎么自己手下最精锐的2000正规军加上5000英勇的民兵咋就连区区300来号英夷都打不赢,甚至还仅仅只撑了一个小时而已呢?为了不触正在气头上的道光帝的霉头,林则徐决定暂时把败讯压住,不予上报。
可是,没过几天英军就全部自行撤离了关闸。这一来,林则徐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再一次找到了“报捷”的良机。为了把扣在自己头上的黑锅彻底甩给浙江那边,同时也为了给自己“洗刷冤屈”,林则徐继续发扬他那“能言敢说”的特长。立马及时上奏折奏凯歌说自己率领中国军民现场击毙英国军官1名,打死英国兵10多人,其余落水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瞧瞧人家林则徐,好一个“不计其数”啊,用词多形象确切,而且还没有丝毫漏洞可言啊,相比较起来,后来那些说什么“小麦亩产一万斤”、“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后辈们都要相形见绌了。
其实嘛,中国前后共7000多人参战,现场至少被打死了十分之一(因为数字一直没有被公布,本人也不敢妄加揣测;可怜的是,中国人的命就是这么的不值钱!),英国人仅有4人轻伤,无一战死。这个伤亡比,还远远大于定海之战。
对于林则徐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说中国人不但擅长篡改历史,而且更善于捏造眼前的事情。他们还非常鄙夷林则徐的这种行径,说他谎报取得巨大的胜利,说什么打死许多英国人,击沉了多艘英国战舰。导致这场冲突中,许多错误的决策并不是因为皇帝不够英明,而是因为下面的错误情报欺骗了他,致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啧啧,瞧这死脑筋的美国佬,瞎说什么大白话嘛,都不知道变通一点点,你不知道中国官场就这一套才吃得香吗?唉,真是傻瓜,情商太低了!
不过,林则徐捏造的“大捷”神话并没有挽救他被道光帝抛弃的命运。1840年9月28日,道光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下旨将林则徐、邓廷桢同时革职。
话说大清这边闹起了“打仗容易背锅难”的“宫心计”,打了胜仗的英国人那边也遇到了一本“难念的经”。
7月6日一大早,英国人就像逛清晨的公园一样,占领了定海县城。当零零星星的枪炮声逐渐消失的时候,兴奋的英国人再也掩藏不住内心的狂喜,冲进城就是一顿打砸抢,记住:英国人自此开启了对中国进行打砸抢的历史。
好在在随军“军师”郭士立的建议下,义律很快下达了恢复秩序,严禁随意烧杀抢掠的命令。而且,为了达到长期占有定海的目的,大英帝国东方远征军“总前委”临时任命郭士立为“定海县令”,布尔利少将则顶替了张朝发的位置,负责管理军政。
郭士立也当仁不让,仿佛梁山泊的李逵一样,穿上中国县令朝服,戴上官帽,坐着轿子,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敌伪县长”,为了迅速恢复生活秩序,“郭县令”还大张旗鼓地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叫大家不要惊慌,赶紧回家,恢复往常的生活;为了制造一种与民秋毫无犯的假象,郭士立还让战前定海县衙的所有大小工作人员一律官复原职,原先干啥就继续干啥,而且他还用他那一口纯正的闽南语和粤语有条不紊地下达各种命令。对于夹杂在混乱的人群中妄图进行抢劫的个别惯匪盗贼,郭士立也调动英军对其一一给予摆平。在这位“郭县令”的带领下,定海很快就出现了一派秩序井然的模样。
不过,很快这种平静就被英国人的一种生活习俗给打破了。这种生活习俗就是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需要吃大量的牛肉等高蛋白高卡路里食品,而这些东西不但在定海极为稀少,即便有少许水牛,那也都是拿来当做耕牛用的,无论如何都舍不得杀,舍不得卖。没奈何,只能临时紧急从印度和新加坡调来大批牛肉,可是一来远水不解近渴,二来这些为数不少的牛肉,对于几千人的消费量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供不应求。
吃不到牛肉,好歹还不至于死人,另外一件事情就有点死催了——道光皇帝在7月26日下达了一道汉奸搜捕令,严令各省军民不得卖食物给英军,谁卖谁就是汉奸,还勒令各地官民查拿汉奸,对于查拿有功者,朝廷重重有赏。
这道催命符一出,英国人的小日子就有点难过了,首先是定海县的居民们纷纷对英国人避而远之,生怕跟英国人有丁点接触,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人影子都见不到一个了,自然紧接着就买不到任何蔬菜水果之类食品了。买不到食品的英国人,只能自力更生,临时拿缝衣针做成钓鱼钩,四处到海滩上去钓鱼。很快,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这鱼也不能钓了,因为岛上的民众纷纷对落单外出的英国人展开袭击,搞得英国人都不敢独自外出了。
不过,郭士立还真是不愧“中国通”的这个名头,他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收买了一个叫做布定邦的汉奸,由他到乡下去四处收买粮食。在“布狗腿子”的帮助下,英国人总算捱过了几天好日子。但是这种好日子也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查拿汉奸有赏,布定邦很快就因此在外出收购粮食的时候被当地民众抓获,并且绑送到宁波去领赏了!
没办法,英国人只能见子打子,见招拆招,干脆派出全副武装的征粮队四处去收购食品,收购不到索性就武力抢劫。可是,这一来,又造成了大量的居民逃离了定海,而这些居民逃离之前,还纷纷把粮食藏好或者是索性一把火烧掉了。这下好了,姚怀祥当初提议的坚壁清野被道光帝一纸空文给办到了。
这种生死关头,宁波府又跳出来狠狠地补了一刀,宁波知府舒恭受下令鼓励敌占区的老百姓逃回大陆,凡是逃回来的,政府每日按时发给生活费。这招釜底抽薪的阴招一出,英国人被坑惨了,定海县城很快再次成为了一座空城,别说买牛肉吃了,就是一根牛毛都买不到了,甚至连卖牛毛的人影都见不到一个了。
这个时候,连郭士立也有点黔驴技穷了,只能派大军开着战舰到中国沿海各地抢粮,最远的时候甚至跑到上海崇明岛去抢粮。
看到这里,很多眼尖的老铁可能会问,你不是说林则徐建议开展“人民战争”是天方夜谭吗?这不就开展起来了嘛。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一来呢,我会替你高兴,因为你拥有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优良特性。不过嘛,我要说的是,你想的也太简单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定海人民的这种抵抗运动,并非是现代意义上觉悟以后的人民自发地开展的保家卫国的抵抗运动,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而是慑于朝廷的淫威和高压政策而被迫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再加上朝廷高价悬赏,鼓励杀敌,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牟利行为。
我这么说并非是主观揣测,因为后来英国人也识破了这一层关系,于是出了比朝廷更高的价钱。所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香港和广东的大约3000名男性青壮年,就成为了英国侵略者的雇佣军,英国人将他们取名为广东军需军团,也叫作广东苦力团。这些雇佣军,杀起中国人来,比定海人民在定海杀英国人的积极性还高——在火线上,他们很敬业的搬运受伤的英军和“清军战俘”;在修建英军需要的各种工事时,他们很少偷懒,总是按时完成;掩埋双方战死士兵的尸体时,他们不怕恶臭、污秽;甚至在英军渡河时,这些中国雇佣兵跳入寒冬腊月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抬起梯子,让这些洋兵一个个通过。而且,这样的例子可不止一两例,甚至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麻木不仁”,只要你开的价钱足够高,他们都会为你效死力,而不会认他所效命的主子到底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或者是朝廷,反正谁给钱多就为谁“打工”。比如说1898年7月,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为了加强防守,英国人开出了很好的条件来招募中国雇佣军,一个士兵月薪八两白银,而且还提供食物和制服。在金钱的刺激下,很多中国人应征当了雇佣军。这支雇佣军被称为中国第一军团(First Chinese Regiment),也称华勇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华勇营就随英军北上,参与了侵华行动。
甚至有时候,没有任何赏赐,人民群众心中的天平也更倾向于有点“解放者”味道的英国侵略者,而不是向着在他们看来就是“压迫者”的政府军。比如说,在稍后的广州之战中,林则徐他们用满载石头的沉船堵塞了航道,当地农民扶老携幼地去帮英国人搬走石头,清理航道。再比如说,当英军从吴淞口向上海挺进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自发地无偿帮助英国人拉炮、扛炮弹,还帮助英国人把炮安放到对准大清政府军的炮位上!同样,当英国军舰停泊在伶仃洋时,有几千条中国民船争先恐后地抢着为他们服务,甚至一度在珠江河面上排成了长达五六公里的长龙!相反,由于湖南调来的绿营镇筸兵,由于对广州老百姓烧杀抢掠,招致广州人民时不时地袭击,在其战败以后,广州老百姓更是拍手称快,甚至放鞭炮庆祝。所以,你看看,这些都是在林则徐的眼皮子底下发生的活生生的“资敌”、“投敌”案例,林则徐一厢情愿地鼓吹说发动什么人民战争想法纯粹是一种天方夜谭不假吧?
反之,你看看我党后来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没有用什么高压恐怖政策去逼迫老百姓吧?更没有说拿出一大摞一大摞的黄金白银去收买老百姓吧?可是,老百姓仍然心甘情愿地宁可付出一切牺牲也要跟着我党闹革命,甚至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压恐怖政策和高官、美女、金钱的诱惑下,先辈们都还坚守初心,不为所动吧?这才是真正的全民战争,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这点,跟林则徐他们口中的“全民战争”和“人民战争”可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总之,就一句话——其视民如草芥者,民必视其为仇寇;其视民如赤子者,民必视其为父母。可惜的是,许多人永远也不明白这点!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郭县令”这边的民政管理搞得焦头烂额的,布尔利“布总兵”那边的军政管理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为了不让英国大兵一窝蜂地涌进城去,跟城里的老百姓混杂在一起,一来免得破坏了“与民无犯”的意图,同时也是担心怕被城内居民把这些落单的兵哥哥们各个击破,大量地消灭掉。因此,“布总兵”命令大军把大营扎在了城外一个潮湿的撂荒水田里。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酷热加上潮湿,让人分外难受,而这位“布总兵”又是一位治军非常严格的主儿,即便再湿热,他也要求属下士兵必须扣紧军服上最后一颗扣子,英国人当时穿的大多是为了适应英伦三岛寒凉气候的毛哔叽军服,这样一来,军队中逐渐流行起了各种莫名其妙的疫病,尤其是在当时的二十六团,大面积互相传染了天花这玩意儿。
当时世界各国军队中又还没有完善的医疗体系,在军队中建立完善的现代前线医疗救护制度,还是十几年后,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才首次发明的。
最后,仅仅4000多人的英国陆军,住院人数高达5329人次,死亡了448人。比如说,仅仅600余人的二十六团就住院高达781人次,有些人甚至住院达三四次之多,死亡了153人。除了天花,其余的大约2/3的死亡人数都是死于拉稀,绝大多数住院的人都发高烧。
在“郭县令”和“布总兵”被搞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件让他们非常头大的坏消息。9月16日,马德拉斯炮兵队里的一个上尉安突德,和他的印度老仆私自离开军营,走到了城外西山的小路上,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了,他们蜂拥着要抓捕安突德去请功领赏,安突德的印度老仆为了保护主人,被愤怒的老百姓一锄头给砸死了,安突德则被一棍子打晕,然后被绑着双手,嘴巴塞着破棉絮给送到了宁波府。宁波府按照关押犯人的惯例,把安突德戴上脚镣,关押在了一个囚笼里。
紧着着,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首先是远征军总司令懿律乘坐的座舰“威里士厘”号在进入道头港时,被暗礁撞了一个大窟窿,只能抛锚进行大修了。不得已,懿律又临时紧急调来“伯兰汉”号三级战列舰作为旗舰。
随后,“风鸢”号又遭遇飓风,船上的上校吉利司等人也被定海居民给抓捕送到宁波去领赏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英国远征军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虚弱的时候,也是中国军队绝地大反击、逆风翻盘的最佳良机。那么,最后中国军队抓住了这次天赐良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