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鸦片战争中场休息2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8027字 发布时间:2022-08-11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中最大的乌龙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琦善和伊里布这“哼哈二将”,在林则徐、邓廷桢“谢幕”之后,被推到了前台。

        几乎在琦善临危受命,接任了林则徐的钦差大臣的同一时间,伊里布首先于10月2日在浙江镇海的东岳宫与义律见了面。

        在“接洽会谈”中,伊里布很“江湖”地说了一句“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亦必令你们回得国,复得命。你们办事须教我们下得去,教我们奏得大皇帝,教我们大皇帝下得去。”其实,伊里布的潜台词是说你们把定海还给我们,让我好去向老板交差,我也不为难你们栽在我们手里的俘虏,咱们一手交人一手交地。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对方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把安突德等人看得那么重要,所以,英国人只想要人,闭口不谈交还舟山的问题,义律还答复他舟山的问题只能在跟琦善的谈判中一并解决。而且,这个时候,因为秋天已经降临,气候逐渐转凉了,舟山英军所遭遇的疫情也逐渐有所好转了。

       面对义律的答复,伊里布也无计可施。毕竟想要武力渡海,收复定海,除非是让伊里布自带孙猴子的技能包,会七十二变,否则无论如何是达不成了。所以,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到来的琦善与义律之间的广州会谈上了。

       在浙江“暂住”期间的义律,还发挥了他在“林维喜案”中所擅长的“查案”特长,在舟山也搞了一次“安突德案件突击运动”。因为抓到安突德的是一个叫做包祖才的村民,所以义律和郭士立就悬赏50元银元,要缉拿抓住安突德的“嫌疑犯”,中国人向来不缺见钱眼开的人,就像抗战中,竟然出现了比敌军数量更为庞大的伪军队伍,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少见的。这不?义律和郭士立的悬赏令刚刚挂出不久,就有一个叫做杨三的汉奸,为了贪图钱财,把包祖才给告了,还亲自带英军找上包祖才家去抓人,做了第一代带路党。

       幸亏包祖才那天不在家,躲过了一劫。但是他的家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全家11口都被英军抓去做了人质。瞧瞧,这就是许多学者至今都还一直为之捧臭脚的所谓“西方法制”,人家家人何辜?所以,不要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法制”给灌迷糊,咱们还得有自己的定力,那些东西,咱们拿来对内自治就行了,你要是这么书生气地对一手拿着“主义”一手拿着枪炮的西方侵略者也搞这一套的话,那你无异于是在搞宋襄公那套蠢猪一样的仁义!

       因为英国人在舟山没有什么牢房、监狱之类的,所以就只能把包祖才的全家关在了一位姓沈的村民家的一所空房子里。因为没有抓到包祖才,所以汉奸杨三只获得了英军12元银元外加5件西洋机织布衣的奖赏,这个杨三,后来还多次给英国人做“带路党”,包括去打听到了安突德等人的下落。

      不过,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我们中国人的“民间智慧”,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包祖才的亲戚陈永福趁英国人防备松懈的时候,在关押包祖才家人的沈家空屋的墙壁上挖了一个大洞,把包祖才的家人全部给救了出来。英国人气得暴跳如雷,但是也无可奈何了。这件事情,搞得连道光帝都伸出大拇指暗加赞叹完!

       10月21日,英国人送来两份“外交公文”,同时还附带送了几件安突德的衣服过来,希望中方拿去给安突德换洗。

       眼看英国人派人来,显示出“和谈”的诚意了,伊里布也想“意思意思”,让对方“也有台阶下”。于是就想也派一个人去跟对方“会晤”一下,但是伊里布跟琦善不同,琦善可是取得了道光皇帝授予的“外交”尚光宝剑,伊里布还没有获得道光皇帝的“外交”授权,即便连在东岳宫跟英国人的“私会”都还是私自“非法”开展的,没奈何,伊里布只能派出了自己的一个家奴——张喜。由此,催生了张喜这个近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位“草根外交官”,许多人还把他推崇为清朝的“晏子”,也有人说他是清朝的“张仪”。

       张喜,天津人,乃是伊里布的长随。所谓长随,是指投靠高官,给这些高官“主人”做马前卒的人。能耐高的即为“师爷”;能耐低一点,年轻一点,能办些跑腿活的,就是“长随”,也就是“长年跟随”的意思;最差的,就只能为奴为仆了。

      张喜呢,不高不低,算是中规中矩的长随。

      本来呢,按照现代的观点来看,双方致以“互信往来”,肯定是伊里布本人去最合适不过了。但是伊里布可是读圣贤书的人,还是朝廷大员,怎么能身处险地,去与蛮夷谈判,抛开对方也存在把伊里布抓来做人质的可能这一层不说,就算是“华夷之大防”这一点,就有可能让伊里布会被道光帝秋后算账干死,即便皇帝赦免不追究,朝野的口水也足以把伊里布淹死十遍有余。同时,由于张喜长年跟随伊里布,一来知根知底,信得过;二来这张喜还确然有几分胆魄;三是张喜还真的对中国古代的苏秦张仪之流颇为熟悉,还忒敬服,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效法苏张。所以,伊里布便将张喜唤来,赏了个六品顶戴,打扮成朝廷命官的模样,还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交待一番,剩下的事情就是——你看着办吧。

       张喜倒还真的颇有战国门客的风骨,仰天大笑出门去,风萧萧兮东海寒。

       你还别说,张喜第一次出海谈判,还真有些生死置之度外的萧索感,同行的千总就被这滔天浊浪吓得腿肚子打哆嗦——这不是清代版的秦舞阳吗?

       但是张喜却毫无惧色,反而批评道:“为官当精忠报国,死何足惜!”感觉这那是去谈判,分明是去刺秦啊!

       等上了船,“英酋”义律拿出一只黑瓶子,倒了一杯红不拉紫不拉的液体(葡萄酒)递给张喜,张喜毫不畏惧,接过来,一点不含糊,管你是毒药还是药酒,一饮而尽。义律则哈哈大笑,大呼:“够爽快,俺稀罕你!”围观的英国人也都纷纷站起来鼓掌欢呼。

       于是,第二天,双方就开始坐下来谈判了。

       在与英国人的谈判过程中,张喜不但没有觉得害怕,反而觉得颇受对方尊重,这种尊重是张喜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只不过嘛,谈判是没谈出什么结果的,因为义律临时有事外出了,“接待”张喜的是义律的翻译官马儒翰。

       当他第一次上船的时候,他就被当做最尊贵的客人对待。用餐时,他居中而坐,英酋则在两旁相陪。睡觉时,也和英酋睡在一间船舱内,对榻而眠。这在伊里布身边是想都不敢想的,在伊里布身边,张喜只有站着伺候的份,要是赐个坐,那也得斜签着坐。张喜觉得和这些红毛鬼佬在一起的时候,反而十分自在,而且对方看似野蛮,但是很讲礼仪,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他们就认可。同时,在对方船上,张喜也真正见识了英夷坚船利炮的实力,所以当他回去后,十分慎重地提醒伊里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性,能不打千万别打。

       第二天,张喜再次同武巡捕金振玉一同出海,去英国船上拿了些义律要拿给安突德做零花钱用的钱物。除此之外,二人还谈了些什么,后人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良好的开局”倒是给义律和伊里布的交涉做了很好的铺垫。

       回到镇海之后,张喜就向“主人”伊里布提建议说,现在双方议和,皇上也主抚了,直隶、山东都给英夷送去了“牛羊”表示“犒赏”了,咱们浙江是不是也该意思意思呢?同时,咱们也可以借用船运送鸡鸭牛羊送上门的机会,查看一下英夷的布防情况。如此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伊里布采纳了张喜的这个建议。于是,1840年10月27日,张喜携带了一批鸡鸭牛羊第三次前往定海,前去“犒赏”英军。只不过呢,伊里布和张喜的这一举动,后来饱受世人非议,说他们是为敌张本。

       这一次,见Mr Zhang这么豪爽,懿律破例接见了张喜。虽然双方这一次会谈,不过是增进了一点私人之间的感情,再没有达成任何其他共识。不过,随后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停火协议,约定在广东谈判结果出来之前,定海方面双方暂时停战,伊里布发布声明,约束中国军民停止袭击英军,并停止派遣间谍和士兵到舟山。英国人也发布命令,约束部队不得越过义律在地图上临时画的一条“停火线”(这英国佬最擅长在世界各地给各国的地图上划线,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吃过这种大亏,比如说印巴克什米尔线,中印麦克马洪线……等等),以免“惊扰士民”。为了答谢伊里布赠送牛羊,英方回谢了一份涵盖大呢、哔叽、洋布、望远镜以及纽扣在内的礼物给伊里布。这后来又给伊里布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被朝野扣了“里通外国”、“被洋人收买了”的罪名。

       1840年11月15日,懿律率领部分英国远征军舰队,离开了定海,南下去了广东。伊里布终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不过,外部压力减轻了,内部的压力却陡然间增加到了101325KPa,因为道光帝很快就接到了广东那边的和谈情况,得知“英酋”义律竟然如此狮子大开口,要地要通商口岸,道光帝顿时转喜为怒,歇斯底里地吼叫着又要对英军开战了。一看到老板转变画风了,两江总督裕谦、浙江巡抚刘韵珂、当时正好在浙江“巡视”的钦差尚书祁寯藻、满朝的文武官员,尤其是那些言官,以及江浙一带的老百姓乃至不明真相的举国百姓,甚至后来顶替邓廷桢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无不一致唾骂伊里布“畏敌”,以至于前些日子还一个劲地猛夸伊里布识大体的老板道光,这个时候也脸色一变,指责伊里布瞎耽误时间,几个月不敢对敌放一枪、开一炮,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朝野形成了一个“倒伊里布”的超级能量团。

       这也是鸦片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无论你打得赢打不赢,能打还是不能打,需要打还是不需要打,反正只要你铆足劲,扯起喉咙喊他一嗓子“英勇杀敌”,搞出一副“主剿”的派头,你就是爱国的,就是民族英雄,举凡你稍微想要和谈或者是想要务实一点,采取一些缓和些的策略的,你就是畏敌,就是汉奸,就是卖国贼!有时候想想,这种狭隘的民主主义也的确是够碍事的。照他们那观点,刘邦在白登之围以后搞的“和亲”策略和李世民在渭水被迫搞的“白马之盟”,那都是卖国贼,都是畏敌!殊不知,世事总得从实际出发,总得从对我最有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像一勇之夫一样,不是像李逵一样,无论青红皂白,抡起板斧就是一通砍杀!

       这些“倒伊里布”派,首先动手的是颜伯焘和刘韵珂,他们力主扳倒老伊,改用林则徐和邓廷桢这两位“硬嘴死鸭子”来挽救浙江的危局。但是,道光皇帝正恨林则徐入骨,他们这一棍子轮下   去,并没有得逞。随后,这些“倒伊派”又不屈不挠地上下活动,力推比林则徐还“铁杆”的“主剿派”大哥大裕谦来主持浙江的大局。

       本来呢,在道光皇帝改变画风之前,老伊还能挺得住,所以他也在浙江勉力维持局面,继续玩“拖”字诀。

       1840年12月31日,伊里布上奏说,需要在浙江购备火船。

       1841年1月9日,伊里布又一次上奏说,需要从安徽、湖北、湖南增派兵力来帮助浙江收复定海。

       1841年1月17日,伊里布上奏说,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只等火炮、援兵到位就可开战了。

       1841年1月29日,伊里布又一次上奏说,火炮、援兵已经到位了,但是还得增造快船、雇佣渔艇、招募水勇。

       1841年2月2日,伊里布上奏说广东那边琦善和义律的和谈谈得正酣,咱们浙江不能破坏和局。

       其实,老伊这样一天说这样,一天说那样,其实也是不得已啊,就当时浙江那情况,即便把当时大清全国兵力都调到浙江,所有水师战船都拉去收复舟山,也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啊!所以,老伊只能跟在广东也同样进退两难的另一位钦差大臣琦善同志互相书信往来,互诉衷肠。

       1841年1月28日,颜伯焘和刘韵珂联名上奏,力主扳倒老伊,改用林则徐和邓廷桢来挽救浙江的危局。这时候的道光,虽然还是不能原谅林则徐,但是他已经对伊里布这位“主和派”心怀不满了,于是把伊里布的钦差大臣给撸掉了,责备他在浙江瞎耽误了几个月时间,迟迟不肯对英夷动手,着部对其严加议处,仍回他的两江总督任上去了。把他的钦差大臣帽子扣给了裕谦,改用裕谦前来办理浙江剿夷事宜。

       唉,怎么说呢,这些个钦差大臣,幸也不幸!林则徐戴这顶钦差大臣的帽子最早,所以他的结局也最好,虽然后来被一贬再贬,但是好歹给后世留了个好名声,个人也得以从战争中全身而退了;琦善、伊里布二位呢,接过钦差大臣的帽子比林则徐晚,所以结局也略差,被世人扣了一顶“卖国”的帽子,不过好歹身家性命保住了;裕谦呢,以及稍后的几位钦差大臣,其结局又是如何的,我们随后都会一一解锁,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都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差!

       不过,万幸的是:伊里布是幸运的,因为当时的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所以,他赢得了一个叫做“时间差”的东西,让他“获得”了整个鸦片战争中最大的“胜利”,一粒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乌龙球”,踢进了老伊的球门!——

      道光皇帝2月10日批准下发了关于撤销伊里布钦差大臣一职的圣旨,在此之前3天的2月7日,老伊就不偏不巧刚刚先接到琦善于2月2日从广东发过来的“短信息”,说是只要浙江方面交还英军战俘,同意英国人在浙江一带卖点货物,英国人就同意撤出定海,交还舟山。

       这记1000万吨TNT当量的乌龙球砸到了老伊头上,老伊顿时血压上升至200帕,激动得就差没有当时哭出声来。  

       至于义律为何突然间答应交还舟山,下一节我们再讲。不过,接到这个“天大的喜讯”的伊里布,首先拍拍“扑通扑通”狂跳不止的胸口,暗自庆幸幸亏俺老伊顶住了压力,没有对英夷动手,要是动手了,打败仗是肯定的了,而收回定海也是肯定不消谈起的事情,弄不好还会把自己这条老命也给搭进去!很快,老伊就恢复了心神,安排张喜再次出海,与英国人交涉,胜利迎接舟山回国伟大的祖国!

       接到主人喜讯的张喜,也是“初闻涕泪满衣裳”,12月8日早上就乘船赶到了定海。由于义律兄弟和郭士立都南下广州了,所以跟张喜接洽的是传教士罗伯聃。由于义律从广东传回来的书信还没送到舟山,罗伯聃还不知道发生了此事,所以对此表示非常的怀疑。但是,经过张喜再三地解释之后,罗伯聃答应了带张喜去见他的上司包诅。包诅认可了义律同意撤出舟山的说法,但是说一定要在浙江一带卖一批刚运过来的价值8万元鹰洋的货,张喜就推说浙江沿海一带的商人因为战争早都跑光了,实在找不到买主了,此事怕是碍难执行了。包诅只得答复说得等收到了伊里布的答复再说吧,三岁娃娃都知道,伊里布恨不得英国人在一秒钟之内就离开舟山,离开浙江,哪还敢同意让英国人在浙江卖完货再走。所以,可以肯定,包诅的潜台词是说答应撤出浙江,也不勉强说一定要在浙江卖完手中的货了。但是,包诅也留了一手,他怕清军借口接收舟山,实则是派兵来偷袭英军,所以要求清方的接收人员不得超过50人。

       2月10日,伊里布授意宁波地方政府回复英国人说宁波当地因为战乱,商人都跑光了,属实不方便开展交易。而这一天,也是道光帝下旨撤掉伊里布钦差大臣一职的日子。所以,接下来的几天内,伊里布争分夺秒,无论如何也要抢在裕谦到达之前把舟山给收复了,免得这天大的功劳让裕谦捡了便宜。

       就在裕谦给浙江发来“人事任免文件”的前一天,第五次出海的张喜就与罗伯聃达成了关于移交定海的三点意见:  

       一是英方同意清方可以派多于50人的代表去收回舟山。

       二是英方同意放弃在宁波谋求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

       三是要中方政府同意对在英军占领舟山期间配合英军做事的军民不予追究。

       双方唯一纠结的是英方战俘的交还问题,中方坚持先交地,再交人;再不济也要一手交人一手交地。罗伯聃则威胁说,如果29日之前还不交人,那就视为中方单方面毁约。

       2月24日,张喜终于与罗伯聃达成了一手交人一手交地的口头协议。就在这时候,裕谦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给伊里布发来函件,要求伊里布不能交人,要把安突德等人留给他!就在这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伊里布和浙江提督余步云发发狠,咬了咬牙,愣是没给裕谦这个面子。否则,很可能伊里布就会连浙江也走不出,把老命也给赔进浙江的烂摊子里,至于这是为何,稍后我们会讲到。

       最终,伊里布命令张喜一边安排接收事宜,一边派郑国鸿、王锡鹏、葛云飞这3位总兵率领3000兵马,等英国人一撤,就跟在英国人的屁股后面到定海“补防”,演出一副“武力驱逐英国人,渡海收复舟山”的大戏。同时,为了防止英国人使诈,他还派了若干艘小船跟在后面押送英军战俘。

       伊里布小算盘打得山响,但是还是出了岔子。首先就是郑国鸿、王锡鹏、葛云飞这3位总兵是铁杆的“主剿派”,他们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老伊使绊子,故意不出海。另外就是押送英军战俘的战船在半路上被英国人截获了,战俘被英国人救回去了。所以,正当张喜跟英国人唇枪舌战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安突德突然大老远向张喜他们跑了过来,边跑还边向罗伯聃打招呼“Hello!Hello!Hello!”冷不丁听得这一声“追魂之音”,这可把张喜给顿时搞得怔在当场了,这时候的英国人,趁机要挟,要求中方不能为难原本给英军出过大力的汉奸布定邦。好在最后英国人没有坚持这个条件。

       随后,郭士立带张喜进了定海城,由张喜正式接收了定海。让人感慨万千的是,此时本该一同前往接收定海的3000军马,变成了张喜和他的两位随从3人!

       可恶的是,当伊里布及时发出令箭,要求三总兵火速赶到定海帮忙维持秩序的时候,三总兵非但没有音讯,还在为谁先“进城”,是谁的“头功”闹得脸红脖子粗,就差没有抡起刀枪开干了!           哎,这些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所谓“主战派”,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城内的秩序,因为失去军队的维护,一时间陷入了大乱,普通老百姓开始逃的逃,乱民则趁机抢劫值钱的财物。

       第二天,英国人很快就全部撤出了定海,三总兵也总算达成了“君子协议”,3000兵马好歹在定海登陆了。就这样,定海稀里糊涂地被伊里布“武力收复”了!

       消息传到伊里布这里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敢信。而且一个噩耗又传来,负责押解战俘去接收定海县城的三位总兵以及他们所带领的三千官兵,都仿佛人间蒸发,不见了。

       连续的离奇景象,让伊里布脑袋乱成一团麻,他几乎是懵懵懂懂的跑来定海城边,来了才彻底松一口气:定海收复是真的,而且那三位失踪的总兵,也已于26日赶到了定海,他们谁也不让谁先进城,都在争功,都说是自己抢先“攻占”下定海县城的。要不是伊里布及时赶到,真不知道这三位老兄会不会火拼起来!

        就在这时,裕谦的咨文也到了,命令停止一切行动,等自己来到后再办理。不过,对这位即将到来的钦差大臣裕谦,伊里布已经不在乎了,因为他已经抢在裕谦之前,胜利地“武力收复”了舟山。他现在想的,是怎样漂漂亮亮地给道光皇帝写奏折表功。

       一直被道光皇帝痛骂的他,此时此刻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所以他要一抒胸臆,所以他写的奏折那真叫一个洋洋得意、气势挥洒:“我兵丁于初四日(即24日)午刻齐抵定海(其实是直到26日才会合集齐开赴舟山),该夷半在城内,半在船中。是我兵到彼,胞祖(即包诅)即缴纳城池,城内各夷立即纷纷退出。我兵整众入城,登陴看守,并将道头地方该夷所盖草房全行拆毁(其实26日因为三总兵争功,谁都没能进城)。郑国鸿等传宣恩谕,将夷俘晏士打刺打厘(即安突德)等释令领回,并饬赶紧起碇(其实城中并无一个英国人)。胞祖等免冠服礼,声称伊等将城池交献后, 即于初五日全数撤退”。

        一场英国人主动撤离的撤军行动,经伊里布一番妙笔生花,倚马就变成了荡荡王师、渡海东征的霸气场面,不过,比起林则徐、邓廷桢他们把败仗说成大捷来说,伊里布撒的还算是小谎了,至少双方都是0伤亡,双方损失比相等,伊里布好歹还真的“不费一兵一卒”就“武力收复”了舟山;相较于林则徐和邓廷桢这俩撒谎界“一百步”来说,伊里布那点修为,“五十步”都不算,顶多算“零点五步”。在伊里布看来,自己这么“漂亮”地收复了定海,道光皇帝此前再怎么气恼自己,这会儿也应该消气了。

       事实证明,他太天真了!

       对于道光皇帝来说,这封奏折绝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还没看完,他就怒气填膺,攘臂大骂:“逆夷占据定海。已更数月。现因粤省命将出师。声罪致讨。方行缴还定海。全数起碇出洋。可见逆夷并无能为。设使伊里布奉到进兵谕旨。熟审顺逆主客之势。密筹剿防攻取之宜。一鼓作气。四面兜捦。复我故土。歼除丑类。庶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乃观望迟延。株守数月。直至该夷闻有大兵。望风远窜。始将定海收回。可谓庸懦无能之至。前将该督交部严议。该部议照溺职例革职。实属咎所应得。姑念一时简用乏人。伊里布着革去协办大学士。拔去双眼花翎。暂留两江总督之任。仍带革职留任处分。八年无过。方准开复。以观后效。”

       在道光皇帝看来,定海这么容易收复,不是你伊里布厉害,而是大清气场强大,大清气场这么强大,你却一直推三阻四的,直至拖延了几个月,直到现在才收复,你说你是该打还是该罚?

       可怜的伊里布,这期间的酸辛苦楚,他就是浑身长满嘴,也跟道光皇帝说不清了。

       不过他这番忙活,也不算白忙,也正是因为这次“高光”表现,才令他不久之后,还能绝境逢生,老树长新枝,重新出山。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