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晓了成都府沦陷的消息后,蜀地官员们第一时间做的不是请朝廷大军平叛,而是努力捂盖子。
“成都府有民变一起,数百暴民作乱,损坏多处店铺,今已派专员安抚。”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很清楚朝廷大军平叛过后,肯定会有一系列的人事调动,他们这些引起叛乱的官员会被打上无能的标签,虽然说刑不上大夫,可他们肯定会被调到没有油水的地方当差。
谁都不愿意被调走,所以除了轻飘飘一封公文说蜀地有民变的消息之外,就没下文了。
当然了,当地官员没有能耐平叛,可蜀地还有一支在川西平叛的大军啊,他们收买了那位将军后,只要依靠着这支大军平叛,那到时候说出去就是一场无关紧要的民变。
汴梁的宋钦宗和满朝文武都被瞒着,没把蜀地的民变当一回事。认真说起来的话,蜀地一年会爆发好几次民变,他们也都习惯了,因此他们是在积极准备北伐大业。
在朱元璋的武力压阵,贾似道的柔情攻势下,许多士绅豪商都选择妥协,支持宋军北伐。
具体一点,就是他们出钱出粮换购金国的大片土地,但他们也争取了更多利益,比如说被俘虏的女真人,允许他们收购,在为他们服务十年后才能恢复自由身等等。
至于在出战上,朱元璋决定兵分三路。
第一路是朱元璋率领的一万北宋新军,由常遇春戚继光担任左右先锋,由中路直接攻向金国黄龙府,不过真正目的是逼迫金军主力与其决战。
第二路是李纲率领的十五万勤王大军,由张叔夜、宗泽、韩世忠、张俊等人辅助,从山东路攻向金国侧翼。
第三路是茂德帝姬率领的十万西北边军,不过这支部队由于地形的缘故,对金国侧翼的威胁并不大,所以他们是进入大草原,跟那一带游荡的金军和游牧部落较量,保证宋军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短期内不会受到草原一带的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逃亡大草原的辽国皇室知道消息后,也表明态度要分一杯羹,许诺燕云十六州可以归还宋朝,但其他辽国故土,都还属于辽国。
为了更快速灭掉金国,宋钦宗答应了辽国使臣的要求,因此大草原那边不知道是几千还是几万的辽国军队,应该算是第四路大军。
梅长苏这时候还忙着指导蜀中豪杰改革,没空前去,而何雨倩见识过上一次的战争场面后,对这种一边倒的屠杀也没多大兴趣,还不如撸熊猫幼崽好玩。
跟何雨倩猜的没有错,宋金决战确实是一边倒。
要说金军的准备确实很充足,虽然在战略上他们瞧不起宋军,但是在战术上无比重视,知道宋军拥有超远射程的兵器和坚不可摧的巨盾后,他们将各地的攻城器械都调集过来了,还让工匠们夜以继日打造更多有杀伤力的战争兵器。
但宋军真正的王牌,并非是那一万新军,而是几位终结者啊!
常遇春、戚继光两个人就杀进了金军当中,金军元帅也做了准备,将金军武勇过人的将领和女真族的武功高手派去拦截,结果都一样,那就是被两个终结者杀得七进七出。
金军意志也足够强,但是连续三天三夜都拿不下常遇春戚继光,还被打伤打死几万人之后,士气彻底崩溃了!
金军元帅和几位大将跑路不及,被直接抓下当了俘虏,而其余金军不是投降就是溃逃,朱元璋趁势发动总攻,一路收复北地,遇到了金军据城坚守的情况,继续派两大终结者攻城。
金军主力正面溃败后,宋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就快速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另一边茂德帝姬率领的大军也是建功,在大草原所向披靡,无数部落臣服投降,而其中不少帝姬都成为了将军。
但是宋军准备直捣黄龙,灭掉金国的时候,蜀地失陷的消息正式传到了汴梁。
“蜀地何等重要!”
“你们之前不是说蜀地是区区民变吗?那现在是怎么回事,是整个蜀地都爆发了民变吗?”
“诸位爱卿,你们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钦宗有愤怒的理由。
要知道在朱元璋击溃了金军主力,俘虏了一大批金军将帅后,宋钦宗就已经安排了去泰山祭天的行程和准备了,毕竟他将是宋朝第一位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汉人江山的皇帝!
在前天得知燕云十六州全部收回,且大草原许多部落送来的降表后,宋钦宗已经乐不可支了,已经在确定去泰山的日期了。
可谁能够想到,蜀地失陷了!
并且和宋太宗时期蜀地起义的情况不同,那一次起义规模虽然也算庞大,也攻克了包括成都在内的重要城镇,但是入蜀的几个重要关卡始终是在宋军掌握当中,为宋军进蜀镇压起义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了防止蜀地义军死灰复燃,宋朝以剿灭川西义军余孽为由,年年都有派遣大军坐镇川西一带,一边继续围剿残余的义军后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再度有义军出现的时候,这支大军可以和入川的军队东西夹攻。
但谁都没想到,川西的那支朝廷大军全军覆没,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面,连同入蜀的几个重要关卡都失守,落入义军手里了。
这还是入蜀的几个关卡失守后,蜀地官员们见瞒无可瞒了,才不得告诉朝廷,可这时候朝廷主力大军都集中在北地,等到大军南下后,怕是义军已经把防线设立好了,那时候再入川,打的可不是镇压起义的战争了,而是一场灭国级别的战争,这对宋朝的后勤会产生极大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在位期间失去国土,那也没面子去祭天了。
“官家,当今之际,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把朱将军调回来,收复失地吧。”刚回到汴梁的李纲,最初知道真相的时候也是无比气愤,但这时候也知道事情要分轻重缓急。
张叔夜主动请命:“官家,金国虽然遭逢大败,但仍有十几万大军,北方还需要朱将军镇守。臣愿率五万大军先行南下平川,镇压叛军!”
宋钦宗疑惑道:“五万大军足够吗?”
张叔夜胸有成竹:“叛军大都是平民百姓,从未接受过正式训练,轮战力自然不如官军。他们此次能反,一方面是有蜀中豪杰领导,另一方面也是受不了贪官污吏的欺压。因此,五万大军只是武力威慑,通过击败叛军主力,让叛军意识到作乱毫无前程。接着,朝廷可以向那些蜀中豪杰诏安,分化叛军领导,然后再宣传朝廷已经惩处了那些贪官污吏,今后将会监督官员的不法行为,也能获得百姓谅解,三管齐下,叛军必败,蜀地收复不是问题!”
张叔夜说得很有道理,并且这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镇压叛军的手段。
规模越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者越多,领导者太多就很难一心一意去抵抗官军。
特别是在叛军与官军交锋中落了下风,甚至是吃了败仗之后,就肯定会有一部分领导者想要接受朝廷的诏安,这一部分领导者接受诏安后,就会动摇叛军的意志,降低叛军的战力。
而朝廷只要愿意下公文,表明善待百姓的态度后,叛军就会失去一部分民心和起义基础,这样一来,叛军怎么跟官军打,根本打不过,这也是多数农民起义最终没能成功的原因。
纵观上下五千年里面,只有在王朝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还有几分翻盘的机会,比如说秦朝末年的刘邦、新朝末年的刘秀、元朝末年的朱元璋。
但张叔夜不会想到,他要面对的不是叛军,而是另一个国家的官军!
“这种全民选举,轮流坐庄的方式,确实更能服众!”
任大侠对梅长苏提出的选举制度,表示了赞同,而其他义军领袖也表明了赞赏,他们并不抗拒选举、轮流坐庄统治一国的方式。
蜀国最高统治者称之为大元首,任期为十五年,且超过六十岁就自动退位,这样就避免了有人贪婪权势不愿意退位。
大元首之下是大元帅,主管军事;大丞相,主管行政;大司空,主管司法,他们的任期更短,为十二年,超过六十岁就自动退位,并且不允许有继承大元首的资格。
大元首、大元帅、大丞相、大司空和其他九个主要部门、军队将领组成十三人会议,重大国策的制订必须要通过十三人会议八个人以上的票数,才能通过,这又避免了有人一家独大。
虽然选举制度和分权制度很超前,且在这个教育不普及的年代,注定会出现很多漏洞,但是相比较宋朝的统治而言,还是能够给到底层百姓更多好处的。
至于蜀中豪杰们答应的原因也很简单,没有人能够服众当皇帝。
像任大侠虽然侠义无双,名气极大,但是他没有什么家资,只是大家名义上推崇出来的义军领袖,跟其他几位义军领袖比起来,他的硬实力太差了,做皇帝肯定不行。
其他几位义军领袖,如祝家庄庄主、秦慕白、海波东,不是名气稍差一点,就是为人处世的风格招来很多争议,也一样不能服众。
那么找到后蜀皇室的后人继承皇位怎么样?他们也不服气啊,凭什么我们拼死拼活的,让一个外人当我们的老大,哪怕是名义上的也不行。
因此彼此不服的情况下,分权统治就更有诱惑力了,且大元首也不能一家独大,有大元帅、大丞相、大司空分权。
已经五十五岁的任大侠担任第一届大元首,五年后就会自动退位,这也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祝庄主担任大丞相,秦慕白担任大司空,海波东担任大元帅,而梅长苏不担任职务,只愿意作为十三人会议的高级顾问,给他们提供更多有利于建设民生,提升民力的建议。
因此蜀国建立不到一个月,就隐隐有了兴起之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