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宋天和朱三他们也带了人过来加入,他们的震惊也不亚于那些庄稼老把式们,要是真的都像林凤娘说的那样美好,这一片地得带来多大的收益啊,光是这样想他们觉得心都颤了。
种玉米、辣椒、大豆、花生时大家都觉得可以接受,只是种红薯时,却是让他们大开眼界,林凤娘让他们把那红薯苗整根平躺栽在泥土里。
“夫人,我们都种了半辈子红薯了,还从来看到过这样的种法哩。”
“我们还不是种了半辈子的稻谷吗?上次的那个秧苗不是也没试过吗?”
传统是垂直栽种红薯只有结一个到两个红薯,无法控制形状,不是弯的就是大的。质量不一,产量很是一般。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前的红薯藤种植方法。
林凤娘好笑地看着他们议论,“你们大家听我说,这个红薯藤平栽能避免红薯出现徒长问题,根部吸收的营养物质全部输送到藤蔓,块茎的生长就无法获得充足营养物质,而平栽就能解决营养物质分配不均问题,这一埋一压栽苗,埋在土里的一段红薯苗负责吸收营养,露出的一段吸引太阳的光照,横压在土里较浅的那一段则负责专门结薯,三段苗各有各的分工,中间一段水平放置的苗,长出的红薯均衡,结薯不但多,并且大小一致,这就是红薯能高产的秘诀。”
众人一听,大致听懂了一半左右,因为那营养这两个字,他们基本每天都听到,什么孩子们每天吃一个鸡蛋,保证营养,经常吃点野菠菜的营养比光要吃肉来得更好啊,牧草的营养比粮食来得还要更丰富等等,用他们自己理解的话这“营养”就是更好的意思了。
林凤娘看他们不大明白,干脆“这样吧,你们就看着我给你们示范这平栽的做法吧。这平栽就是挖一个长坑后再放入红薯藤苗,让这苏的三分之二躺在坑里,最嫩的苗头直立于吭外顺着东南、顺风向栽植,防止风刮伤秧苗,地上露3到4片叶子为宜,,再浇水覆土压实。”林凤娘边说边做给下人们看,让大家按她做的样子照种就是了。
宋天每天和妻子日夜相对,对这“营养”理解得比他们更为透彻一些。他干脆一锤定音:“大家不用想那么多,就按夫人吩咐的去做就好了。”这样平栽红薯要比传统的直栽要高产一倍,当然林凤娘忍着没把这个说出来。
因为第一现今才只是种苗阶段,还没到丰收的季节,故就算是她说了,这些眼皮子浅的下人们也未必会相信她的,第二增产一倍,不是开玩笑的,红薯传统的出产都能有5千斤一亩,好的还能8千斤左右亩产,增产一倍也就是差的都有1万斤,好点就是1万六千斤了,别说是这些下人们了,就是宋天也未必能消化得了这样的信息。
这个消息未免也太惊吓人了,故林凤娘想想,她还是省省力气不用多说,反正到收获的季节时,大家也就自然会看到,到时他们也就自然相信了。
“好的,老爷,夫人!”夫人说的话,下人们大致听懂大半,反正这田地也是老爷夫人的,增产减产也是老爷和夫人的了,既然老爷夫人都认为该这样种,那就这样种吧。
用了五天,总算是把这几大片地给全部种下来了,分别是70多亩玉米,这70多亩的玉米地里分别套种了10多亩辣椒,20多亩大豆,15多亩花生、20多亩红薯。还试种了5亩的棉花,5亩甘蔗。其中棉花还是和玉米一起套种,而5亩甘蔗就单独种植。
朱三看了看宋天、林凤娘夫妻俩,他觉得在这大风山的日子更有意思了,居然能遇到这么多扉遇所思的事情,看到这么多新奇百怪的东西,甚至他都觉得,这个国家,要是能把这大风山上的几样东西学会,哪里还需要打仗啊,简直都能国富民安了。
哪里像现今啊,这千百年来,老百姓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拼了命去土里刨食,却也吃不饱空不暖,要卖儿卖女,不得善终。
如果老百姓们都学会,像夫人的这种真是可行的套种方法和插秧种植方法,一地能同时几用,并且互不影响产量,同样的田地,却同时能出产多种粮食,那每一年得多收多少粮食啊,国家和老百姓都不会愁没有好日子过了。
老百姓丰衣足食,民强自然就会国富,这关的粮草自然也就足够。粮草足够,军响多,来投军的强人自然就会多,兵强马壮,哪个外敌敢轻易来扰乱啊。外忧内患,皆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苦啊,大多数老百姓交了税收,就食不裹腹了。
要是国家能大量地把这大风山的种植方法推广到全国,让老百姓交得上税收后还都能过上了好日子,这国家哪里还用愁啊。这样一来,国富民安的日子就不用愁了。有了足够的军备,自然就能招到大量的能人异士,自然就不怕外敌大军压境了。
打了败仗,就得举白旗投降,割城池、送美人和亲、每年送大量的银子、粮食给别国,日子苦不堪言。而打了胜仗,就收纳敌国的城池、银子、粮食、战车马匹,并且还可命令敌人的军队大营往后退驻扎好几百里。
朱三望着眼前的这一切,心里很是感概成分,龙大将军要是能得到夫人这样的能人异士在身边帮助,哪怕朝廷再黑暗,再多势力撞拦阻,也不担心粮草短缺。
要知道边关也是有大量的军用田地,大量的闲置土地,只是种植的人缺乏这些相关套种的知识,这才会导致龙大将军军队的粮草短缺,不得已每年都要靠朝廷供给大半的粮草。故也受困于朝廷中的各方势力,犹如被人捏住了喉咙,动弹不得。
林凤娘没想到自己只是单纯地想着怎样提高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而已,却成了别人心里掂记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