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人性
我扪心自问,不会变成这样的一类人。可我不会,并不代表别人不会,尤其是那些曾经被她光芒所刺伤的人群。
我有些黯然,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无法直视。
“可这件事最终还是出现了转机。”吴大叔像是洞悉了我的心理,紧接着说道。
“那个转机就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蛊婆出面平息了这场风波。”
“蛊婆?难道比族长更有话语权吗!”我有些疑惑。
大叔话风一转,“你不会不知,苗族擅蛊吧?”
“这我当然知道,不过……”我没再说下去。
“苗族擅蛊,也尊崇蛊术高深之人。所以村里最德高望重之人并不是族长,而是手腕最硬,做事风格也最雷厉风行的蛊婆。族长?不过是空有一副架子罢了。”吴大叔有些不屑的轻哼道。
这倒也说得通,毕竟任何时候都是看本事嘛!谁的本事最高,说话分量也就最重。我心下暗忖,不过看起来,这大叔似乎对寨子里的族长一点也不尊重啊!
大叔并没有在意我的看法,有自顾自的说到:“蛊婆召集了全部的族人,来到寨子的空地上。空地四周都架起了木桩,点燃了火把。蛊婆身着黑色的长袍站在人群的正中央,大家都清楚那是只有他们寨子里做法或者盛大的仪式才会穿着的服装。”
“蛊婆把姑娘叫到了自己的面前,将手掌轻轻地放在姑娘的额头上,随后又指着身旁的姑娘告诉族人们说:【我们同在一片土地上,也共同受到神明的庇护,虽然她以前做了错事,但也已经改过自新。刚才我向神明祈愿,他告诉我,已经原谅了这个姑娘的所作所为。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小事,而让我们的族群变得四分五裂,这也是神不愿意看到的。】”
“蛊婆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族群里她的话就能代表上天的旨意。没有任何人敢轻易质疑,很快人群散去,那些围绕着姑娘的风言风语,也在一夕之间全部都消失不见了。”
本来经过蛊婆的出面,这事也应该就告一段落了。却不曾想,姑娘因为这件事变得性格愈发孤僻起来。”
“她不愿意见人,一直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甚至连生活作息都变得不规律,经常一个人呆呆的坐着,不进食也不喝水。她的阿爸看得心急,却又束手无策。”
“姑娘心情好时,会静静的坐在屋门边,看看屋外的风景。有路过的人和她打招呼也会微笑着回应。寨子里很多人都说,姑娘的性格变好了,更和蔼可亲,对谁都会展露笑颜。可只有姑娘身边的人,才能了解她那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我心里有些不安,感觉已经隐隐能猜测到大叔,在这个故事里,是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了。但我还是不动声色的,继续听他把这个回忆中的故事讲完。
“姑娘时常一个人坐着喝闷酒,有几次喝着喝着还醉酒了,将酒碗砸的到处都是碎片,就像是要把心里所有的苦闷都发泄出来。”
这一段我相信吴大叔没有说假话,任何人经历了这一场重重的打击,估计都要缓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愈合心里的疤痕。故事里的姑娘让人深感同情。本应该是花朵般年纪,沐浴在阳光下的好姑娘,偏偏被卷入了流言的漩涡中,难以抽身。
“甚至在半夜的时候,夜深人静,姑娘的屋子里反倒会传出呜咽的哭声。”大叔无奈的说道。
“我觉得这个时候作为她的家人,应该要给他一些正向的鼓励,让她以一己之力去承担这些强加给她的罪名,太沉重了。”我一边试探性的说到,一边暗自观察吴大叔的表情。
可让人失望的是,我并没有从他的表情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那姑娘命苦,她的阿娘在生他时就难产死了。这么多年,一直是她阿爹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的将她抚养长大。看着她成长的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也盼着能找到一个能够用心呵护她的男子,将姑娘放心的托付给他。谁能想到竟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毁了姑娘的一生啊!”
吴大叔握紧了拳头,痛苦无助的情绪在他的脸上一览无余。
“后来呢?姑娘怎么样了。”不想看到吴大叔如此表情,我将话题向下移。
“后来慢慢的好一些了,姑娘不会像以前那么抵触出门了,也会时不时的跟着他阿爹上山采药、挖些野菜。闲暇的时候,也会走出家门,去找以前的朋友说说话。”
看样子这姑娘又恢复正常的生活了,但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不会是故事的结尾,在后面肯定还有个更大的反转等着我们。
“姑娘的脸上又洋溢出笑容,那是很久都没看到过的。她的朋友和家人都衷心的为她感到高兴,他们觉得从前那个腼腆,但是爱笑的姑娘又回来了。”
“可是好日子刚过没几天,让人担心的事又发生了。”大叔阴沉着脸,脸上的表情在烛火的跳动中晦暗不明。
“姑娘的饭量越来越大,以前从不挑食的她也变得挑食了许多。甚至有一次在吃早饭的时候,竟然干呕了进来。”
“姑娘的阿爹也精通医术,回到屋里,不由分说就扯过了姑娘的胳膊,给她把脉。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姑娘怀孕了。”
“开始还以为是寨子里哪家不懂规矩的小子干的,可是不管怎么问姑娘,姑娘始终不肯吐露半分。无奈中姑娘的阿爹只好找来了姑娘以前的朋友劝说她,可不管是谁来劝,姑娘始终紧闭其口,关于那人的身份只字不提。”
“可纸始终包不住火,随着月份越来越大,姑娘的肚子也越来越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最终也传到了蛊婆的耳朵里。”
“那天蛊婆只身一人来到他家,劝姑娘把那人的身份说出来。姑娘支支吾吾还是不肯说,蛊婆却一眼看出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