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质烘托的精神会不会更美呢,这又回到了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作为小孩子的时候,都有种种美德傍身。长大后发现这些美德渐变得难能可贵,有些时候做该做的事就会得到肯定赞颂。
比如教师有师德,医生有职业操守,比如对待境遇不如自己的人时的尊重,比如公司按时发工资,不总加班,加班给加班费。比如乐于助人,得到的是感谢,而不是反咬一口的污蔑。
我们成长了,也发现了,这个世界的不美好,这世界人们的对立怕不只是物质造成的,我们实在不应该刻意为之地将物质与精神捆绑。
有高地位不一定有高境界,有高收入不一定有大付出,有高学历不一定有高素质。
我们从小所受教育,从中产生认为好的东西未必好。这世界欲把黑白分清,奈不住有个生活。有的会投胎的看不起普通人,也看不起他们的孩子,这个明显是出自一个道德败坏的人的思想。
好吧,又犯老毛病了,顾左右而言他,但实在从根源上讲,好似又没有偏差。现今所谓城村的划分主要是经济的区别,而社会中的一方看不起另一方也多有经济原因。
现在都认钱,有钱便能登大雅之堂,即使他们仅代表自己的利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穷人不会更穷,也不会变富,富人只会越来越富,而由此引发的后果,是经济发展也不会很好。
我虽然做生意,但实际上对经济学没有研究,仅以我的个人观点,经济就是做买卖,我认为“买卖”这一环节中,“买”为主导,也就是消费者为关键。
消费者,顾名思义是消费的主体,消费是他们的行为,促成这一行为的是“有钱”。可是问题就来了,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普通人,将本就微薄的工资分到房贷,车贷,赡养老人,子女教育之后基本就没了钱。
“没钱”就促不成消费。消费者越来越疲软,经济就没有了活力。
可我们的工资水平都呈上涨趋势啊,但我们同时可以深深体味到,东西越来越贵。那么涨工资等于没涨工资,所以我说穷人不会更穷,也不会变富。
我们消费者的倾向是房、车、医、教,所以这几个行业都是大行业。那我们的经济每年都升,升到哪里了,大家都懂。
当有一天富贵人携起手来,他们是以天下为己任,还是要丰满家族利益就不好讲了,我的期望,“先富带后富,共创幸福路。”
可惜有这个觉悟,并能付诸实践的人并不足够多,可能有人在富前有这一想法,富了之后这一想法就烟消云散了。
我们要将希望放在国家身上,国家在发力,要相信我们伟大的国家。让大部分钱在大部分人手中才是正道。
如果刚才是顾左右而言他,被质疑跑题,那么通过我又补充的一番话,已经可以证明确实跑题了。意识到没有补救成功,这对我没有影响,因为我可以无修饰地接回到我和湘宝去换煤气。
到了出租屋门前,先将煤气放在了门口,然后又归还了推车。等我们再回到出租屋,李瑾已经准备好去接李望了,只等我们回来,将古昔今交接到我们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