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节:饥荒岁月1
书名:好日子在后头 作者:一声笑 本章字数:2780字 发布时间:2022-09-07

       五九年夏收,田野像金色海洋一样麦浪滚滚,棵棵麦秆头顶着沉甸甸的麦穗,得意的摇晃着,向人们炫耀丰收年景。


       烈日炎炎,农民开镰抢收、打场,颗粒归仓。这年风调雨顺,高粱、玉米、地瓜等秋粮作物,无不迸发出蓬勃活力,在向秋的终点冲刺。夏秋两季均获喜人的大丰收。


       但是一些干部错误理解人民公社的政策:丰收的粮食不能留在农民手里,要收起来集中管理,糟蹋殆尽,丰产没有丰收。


       六0年不知是老天有意惩罚人类,还是什么原因,全国各地农田不同程度的遭受干旱、虫灾、水涝等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有些地方土地绝产。加上五八、五九年部分干部错误理解执行中央政策,两年丰产没能丰收,国家按原计划供应的粮食出现极大短缺,天灾人祸酿成全国人民面临吃饭困难的问题。


       刚进入大踏步经济建设的赢弱国家,能有多少能力全国赈灾?震古烁今的新中国政府想尽办法要让全国人民都得有饭吃,积极制定有效措施抗灾备荒。


       那个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斗争尖锐,国际形势东风压倒西风,这一年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分裂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形势翻云覆雨,斗争激烈。


       蒋介石趁势反攻大陆的风声也日趋紧张,国内潜伏特务活动猖獗,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求各级领导做好全国人民的思想工作,认清当前形势,团结一致,提高警惕,勒紧裤腰带抗灾备荒,国家和人民共渡难关,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工厂放轻生产,上班时间开会,重点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忆苦思甜理解国家难处,鼓舞大家战胜困难的士气。


       一些老工人用亲身经历讲述:1942年,中国遇到和如今同样的自然灾害,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恐怖,饥饿的威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政府根本不顾人民死活。到处是逃荒要饭的人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现在我们国家遭受比四二年更严重的自然灾害,党中央把全国人民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国家关心人民,人民就该把国家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和国家一条心,共克时艰。


       忆苦思甜教育,让人们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


       大家士气高涨,精神振奋,群情激扬,奋不顾身,都纷纷表示要减轻国家负担,自己少吃一口,也要支援更困难的地方。


       厂领导又反复召开动员大会,反复讲国家抗灾备荒的方针政策,并找了几个典型发言,让政策深入人心。


       我当时是六好团员,领导指派我在大会上带头发言,并要求我发言时要大吹一点,要把自己的口粮减到每月十八斤,带头造声势。


       领导看我犹豫又说:“实际上国家有规定,别害怕,不会真减那么多。”


       我忙说:“书记你误会了,我不是怕减量,我是不想说口是心非的吹牛话,吹的过火让人笑话。”


       书记微笑看我一眼,上纲上线的说:“这是政治任务,要造声势。”


        我很无奈很纠结,感觉一种无形虚伪的迷雾笼罩着心灵。我低头自语:“真不愿出风头,更不愿胡说八道,我该怎么办?”


       无奈之下我向书记点点头,不得不应了领导要求,做一回昧良心说谎吹牛的事。


       到大会发言时我还是说不出口,书记在一旁诱导我说出那个不切实际的数字——18斤定量,我心虚导致声音无力。领导带头鼓掌,会场掌声响成一片。


       另外几个发言的也都是胡吹个数字。群众情绪激动,掌声不断。一种爱党爱国爱人民,为国家排忧解难、共渡难关的思想稳定了。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是贯彻国家政策的保证,国家公布重新调整城市人口粮食供应计划,根据不同人口情况供应不同定量,目的是让人人有饭吃。


       工厂职工按劳动强度、工种差别分别定量,社会上的人口按年龄不同定量。成人最多25斤,未成年人按年龄定量有十几斤、几斤的。国家干部和企业干部带头减量,没有工人多。


       这样分配定量后,单身职工自己基本可以吃饱,职工家庭人口多的,孩子多的,粮食总量就差的太多了。


       粮食按月供应,不计划吃饭,经常不到月底就吃的光光。就像那部电视剧《人是铁饭是钢》开头几集一样,表演的就是当年的情景:剧中的梁拉娣一人带着四个孩子,他的家庭一个职工,四个孩子定量都很低,孩子正在长个的时候,吃的多。为了能让孩子吃上饭,想尽办法搞吃的,搞粮票。真难为她这个当妈妈的了。


       那年所有东西都是计划供应,布票由原来每年每人五尺减到三尺,都是棉织布,不抗造容易破。社会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供应食油每月每人二两;猪肉每月每人半斤;糖、点心等不定期分票,凭票购买。集市上蔬菜特贵,钱少吃不起。偷着卖高价粮的贵的不得了,还得偷着买。国家不允许私卖粮食,抓住要拘留。


       我们家我和爸爸定量多些,七口家庭五个孩子,孩子都在成长期,吃饭多。每月供应的粮食只够吃二十天,难坏了妈妈。


       开始几个月,家里还有存粮接济,后来只靠定量供应的粮食咋办?


       妈妈为了天天有饭吃不断顿,让爸爸计算一下,每天能吃多少?把每天的定量用秤称出来,按定量计划做饭。


       妈妈为了让每人能多吃点,做饭加上野菜干菜。有空妈妈就我们一块出去挖野菜,开始地里野菜挺多,妈妈教我们识别野菜,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有毒的。后来我和荣慧每个星期天去挖一次野菜,基本够一周吃的。


       饥荒的时间越长,挖野菜的人越来越多,地里的野菜越来越少,寻找野菜越走越远。


      我们走到济钢北面裴家营,再往北走有一片潮湿荒地,不能种庄稼,生长很旺盛的苣荬菜,这种野菜苦味轻最好吃,路虽远但是野菜多又好采,我俩每次都采满满一布袋。


       一周吃不了烫出来晒干,储备冬天吃。


       妈妈很会调剂着野菜吃,掺野菜做馒头、玉米面窝头、烙饼,还可包包子。


       那时候基本吃不到纯粮饭,顿顿掺野菜。


       秋收时节,抢着到地瓜地捡地瓜叶子,比野菜好吃。秋去冬来,尽量到地里多捡些晒干的野菜,储备冬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吃。


        单靠吃每天称出的计划口粮,连半饱都吃不上。饿了只好喝水充饥。


       记得初冬的一个星期天,爸爸休息,想带我们去菜地捡点落下的干菜,妈妈说:“能吃的早捡光了,还能等你现在去捡。”


       爸爸百无聊赖的说:“带孩子们出去逛逛,说不定就有收获。”那时候每天想的就是千方百计寻觅吃的。


       妈妈说:“你们去吧,我省点力气,可以少吃饭。”


       这天风和日丽,微微小北风有点干冷,爸爸带我们走到离家很远的一片白菜萝卜地,地里光光的,一片干烂的叶片都不见。


       爸爸让我们到处转转看看,我们像寻宝一样满个大田地拨拉着找,看见土里露出点干叶,就扒开被土埋着的大片干叶,潮乎乎干黄老韧的像破布一样,爸爸说:“这菜叶回去洗净,也能吃。”


       我们捡了一个上午,像这样的烂菜叶也没捡上半篮子。爸爸还挺满意的说:“收获不小,够吃一顿的。”


       我们转一块菜地又一块菜地,又转到地瓜地。不知不觉沿着地来到东西梁王村之间的大干河沟边,远望村庄老屋依旧,干黄的老树枝随着小北风摇晃,到处死静,没有当年鸡鸣狗跳、孩童雀跃的吵闹。今年这里大旱,没有水利工程,谷瘪穗空收成极微。


       我和爸爸站在干河边凝望我们住过的东梁王村,难忘在那里一年多的生活,有多少温暖、欢乐的日子,也有多少辛苦、挫折、行路的恐惧和劳累的记忆······


       小北风吹的我们感觉又饥又疲,爸爸才想起我们该回家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好日子在后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