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留洋博士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4537字 发布时间:2022-09-21

      第二天上午,阿四的一个徒弟便带来消息,说程名恭现在住在霞飞路的岳父家中。

青帮神通广大,打听来了不少细节。

      原来程名恭家本是常州士绅,在当地有些名气,其岳父姓周,早年在常州做生意,两家交好,程名恭自幼聪慧,其岳父又有意攀附,便将女儿与程名恭定了亲,后来又和程家商议,将程名恭送到德国留洋,程家虽数代士绅,但这些年有些败落,家中并不宽裕,留洋的钱倒是周家拿得多。

      学成回国后,程名恭完婚,到上海发展。此时程名恭的岳父生意蒸蒸日上,已经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起了钱庄,程名恭就暂住在岳父家中。

      先是程名恭受聘于祥生纱厂做厂长,薪水每月约400块大洋,前程一片光明,在岳父家住的倒是自在。

      未曾预料纱厂一次事故,加上产业行情实在不行,老板王祥生决定停工,又要发卖工厂,程名恭的厂长也干不了,没了收入。好在程名恭还有一些留洋的朋友,在其他纱厂帮他找了份一般管理工作,薪水每月大约80块大洋,跟以前自是无法相比,但这也是朋友的能力极限了,毕竟现在国内的纺织业都在苟延残喘。收入一少,在岳父家就有点受气,妻子也抬不起头。

      总而言之,程名恭现在比较苦闷。

      至于王祥生,最近却不在上海,王祥生是无锡人,虽在上海有公馆,但在上海以外产业也不少,不专在上海。

      事不宜迟,先去找程名恭。

      志行来到周公馆说明来意,守门的上下打量了李志行和小五一番,告诉程名恭刚好外出,估计正在附近的美乐咖啡厅喝咖啡,咖啡厅并不太远。志行二人便找去了咖啡厅,问过侍应生,程名恭果然在。

      志行找了个座位坐下,先观察这个程名恭。

      程名恭穿着西装,年纪应该比李志行稍大,打扮比较精神,此刻正在一个临窗的一个僻静位子,啜着咖啡看报,一张报纸看了几遍,便放下来看着窗外,神情有点郁郁寡欢。

      志行看了一会,便自上前去,拱了个手说到“程名恭先生吗?我想和你打听一些纱厂的事情,程先生可有时间?”

      程名恭一听纱厂的事情,便请李志行坐下来,志行招手也点了一杯咖啡。

      志行并没有给咖啡里加方糖,小啜了一口,仔细品味咖啡的苦涩和香醇,这是他到这个世界第一次尝到咖啡的味道,有点眷恋和享受的意味。

      程名恭看着这个打扮得像个少爷一样的年轻人,喝咖啡的动作非常老道,享受的神态完全像一个地道的外国人,猜不透这人的来路。

   “程先生,我叫李志行,对祥生纱厂有兴趣,所以想借您打听点纱厂的事情。”李志行微笑着说。

   “哦?先生可是想收购祥生纱厂?” 程名恭问道。

   “嗯”李志行啜了一口咖啡,平静地说。

      程名恭心情有点激动,这可能是一个机会,但很快又沉了下去,只怕这位李先生一旦了解到纺纱业行情不好,便会打消这个念头,之前的几个老板都是这个情况。但程名恭仍旧将祥生纱厂的情况介绍了一番。

      说起那次蒸汽事故,程名恭非常尴尬,这是在自己任上的大事故,自己难逃干系。

      不曾想,李志行并没有因事故的事情,说起一丝一毫的责任,反而和程名恭仔细讨论起了事故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方法等。

      起初,程名恭惊讶于李志行对机械和工业生产的熟悉,但他是一个喜欢钻研技术的人,随着谈到具体技术上的事情,程名恭渐渐不再拘束,也放下了尴尬,言语逐渐多了起来。

      那次事故后,程名恭十分自责,随后仔细研究了事故的经过,做了详细的总结,并且举一反三,认真梳理了纱厂的其他隐患,所以程名恭谈起来很有条理。

      李志行中间不断插话,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程名恭觉得很有见地,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有种让自己茅塞顿开的感觉!不禁一时雀跃,一扫这一段时期以来的郁闷心情,越谈越高兴,遂邀请李志行去他家中一坐。

      原来程名恭痛定思痛,自己写了一本关于纱厂生产的笔记,希望能请志行斧正,志行欣然同意。

      到了周家,程名恭请志行和小五在客厅稍坐,自己去拿笔记出来,又喊一个叫张妈的佣人奉茶,那个佣人应了一声,进去后就再也不见出来,也不见家中其他人出来招呼。

      李志行暗想,程名恭在岳父家住的果然不如意。

      一会,程名恭拿来笔记,李志新一看,不禁对程名恭有些刮目相看。

     原来这笔记,有点类似后世工厂里的操作规程和事故处理办法,很有条理,也很详细,有插图、有说明。李志行暗道德国留学生真不是盖的!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纵然以前出过事故,也一定要用!遂对程名恭大加赞赏。

     谈了一会,程名恭才发现一直没有上茶,不禁大喊张妈,训斥张妈没有一点规矩。

     却不料这个张妈,是家里老太太面前得宠的,对姑爷的训斥一点都不怕,磨磨蹭蹭端上茶来,嘴里却在小声嘟囔说“这是周家又不是程家,姑爷哪来的那么大规矩……”,只气得程名恭满脸通红,又不好发作,只是红着脸对李志行连说“见笑!见笑!”

      李志行见状也不便久留,便邀请程名恭晚上去浦江饭店吃饭,届时派人来接,请程氏夫妇一定赏光。

      那个张妈一听有人请姑爷去浦江饭店吃饭,也吃了一惊,原来位于外白渡桥边的浦江饭店,当时有“远东第一大饭店”之称!是很多外国政要及旅沪富商的不二选择,地方非常高档,就算是家里的周老爷也不曾去过,不禁立刻对程名恭尊重起来,低声下气地请姑爷吃茶,程名恭只是“哼”了一声。

      回到住处,定好新衣服刚好送来,志行立刻让旅店帮忙在浦江饭店订桌,又找旅店的伙计定了一部小汽车晚上用,今天得撑撑排场。

      浦江饭店的位子不是好定的,不仅仅是花钱的事,幸亏旅店的伙计见多识广,虚张声势,称是陕西督军府的重要人物李先生要定桌,才定了来。

      李志行试了试新西装,非常合体,穿上后形象焕然一新,仿佛有了前世在上海外资企业上班的感觉,只是现在的气质不再是个打工仔,眉宇间多了自信,有几分实业家的样子。

      小五穿上新衣,惊喜异常,摸着新衣服,不断对志行夸赞料子和手工真好,说自己还从来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李志行也笑了。此世的自己,又何尝不是?

      晚饭前,李志行先乘车子到了浦江坐定,便派小五带车子去接程名恭夫妇。

      浦江饭店果然名不虚传,建筑西式,布局大气,比后世的五星级饭店还要豪华。十个客人里面,倒有八个是外国人,打扮庄重的外国绅士、金发碧眼的外国贵妇进进出出,仿佛整个上海的老外,至少有一半都在这里,连侍应生多是打扮整洁的外国人。进了这里,似乎到了国外。

      话说这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是上海最老牌的豪华饭店,在1846年由一个名叫RICHADS的英国人所建,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

      这里见证过中国很多重要历史,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在这里首次亮相……众多的第一,使之成为当时最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窗口,也在整个远东声名远播。

     李志行一身西装,神态自若,用英语先叫了咖啡喝。

     小五从来没到过如此豪华的地方,也从来没见过如此多稀奇古怪的洋人,神态局促,缩手缩脚,坐立不安,紧张的直冒汗,志行便给了小五两个银元,叫他到饭店外面去找地方吃饭,等最后一同回去。

     小五如释负重,不好意思地说“小师叔,我到门口去迎接客人,小师叔你吃完饭喊我。”便逃也似的出去了。

     稍后,程名恭夫妇到来。程夫人打扮庄重,她结婚时的金银首饰本有不少,可程名恭以为落俗,今天只戴了一副宝石耳坠、一串珍珠项链和一枚翡翠戒指,与一身倒是旗袍相称,显得十分优雅。

     李志行连忙招呼两人坐下,点了几道法式大餐,开了一瓶红酒。程名恭留过洋,吃西餐自不在话下;李志行前世在外资企业打工时,受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又加上参加商务活动练习,吃西餐动作也是老道优雅;只是程夫人少吃西餐,虽然程名恭已经教过,但还是怕有失礼,所以吃的少,话也少。

      李志行殷勤相劝,时不时巧妙夸赞,尤其是夸了一句程夫人贤淑漂亮时,程夫人不禁脸色一红。李志行才醒悟,这年代还不兴夸别人老婆漂亮,急忙补救,说程名恭年纪比自己长,应该称程夫人为嫂夫人云云,气氛才活跃起来,程夫人也渐渐加入谈话。

      李志行和程名恭先聊了一些程留洋的经历,又谈了一些祥生纱厂的事情,渐渐程名恭觉得李志行为人诚恳可交,便在数次犹豫之后,诚恳地说到“李先生,你想做纱厂是一件大事情,所以有句话我觉得不得不对你说。”

   “哦,名恭兄请讲!”

   “我在德国留洋,学的就是纺织专业,回国后又一直做纱厂,对纺纱业比较了解。据我的经验,我们华人办的纱厂,现下十个倒是有九个赔钱,市场其实很差,志行兄斥巨资购厂,风险不可谓不大!”

      此话一出,程夫人心中不禁忐忑,心里有些埋怨丈夫怎么说出这种话来。

      不过李志行却对程名恭又高看了一层,看来程名恭是真的认可了自己,才会说出这种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真话,这人是个君子!

   “哦?那就请名恭兄说说,他们为什么赔钱?”

   “其实最主要是受外国纱厂打压,大部分中国纱厂的机制棉纱和外国纱厂的比成本都太高,即使个别管理极好的,成本大约能做到与外国纱厂持平,但此时那些外国纱厂就故意低价打压,所以也很难经营。另外,一些外国政府对本国纺纱业是有政府补贴的,例如日本……”

      程名恭对行业现状认识不可谓不深,也算业内老手,但国际政治形势将对纺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问题,是程名恭预料不到。一来程名恭不研究政治,二来即使他研究政治,也无法预料欧战复杂的变化,从而推算出对中国纺纱业的影响。

      李志行知道结果,但不能说。

      所以,李志行说到“名恭兄所言甚是,但我问你棉纱最主要的成本在哪里?”

    “自然是棉花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90%以上。”程名恭见自己一番言语之后,李志行仍然波澜不惊,不解的回答道。

   “哈哈,这就对了,我是想买纱厂,不过却不是在上海开厂,而是在陕西。”

   “我粗略估算过,棉花从关中运到上海,运费占了总价约五分之一多,而纱织成布再运回去卖,运费又相当,你说,如果没有这些运费,我会不会赚钱?” 李志行笑着说。

   “哦,将工厂建在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那样的话的确可以赚钱!”程名恭恍然大悟。

      这个道理其实不少人都懂,但陕西偌大一个省,一家纱厂都没有。其实这里有很多原因的影响,有眼界的问题、资金的问题、技术支持的问题、经营环境的问题等等,总结为一点,就是难度太高。不过李志行有预知行业暴利这支强心剂,啥困难现在都能克服!

   “那么,我若在陕西办厂,名恭兄是否有意相助,出任厂长呢?” 李志行笑着问道。

      这个问题有点突然,程名恭所料不及“这个……”

      李志行前世就是打工仔,深深明白不谈薪资的老板都是耍流氓这样的道理,便又说“薪资先按名恭兄以前在祥生纱厂薪资再加50%支付,以后纱厂经营正常了,咱们再涨,你看如何?”

      这一下,程名恭夫妇都怦然心动了。这是实打实的高薪!以前程名恭每月400多块大洋,在上海滩就是高薪,若再加50%到600多块,已经超过了北洋政府一个旅长的月薪!而此时全中国才有多少个旅长,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哪一个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看着程名恭夫妇意动,李志行便说“名恭兄也不必马上答复我,我这几天还要找王祥生先生谈收购的事情,实际开厂还要到收购成功以后。”

      程名恭便连连说是,并说他也需要再考虑考虑。

      最后程氏夫妇辞别,李志行安排车子送回周公馆。

      一路上,程名恭心情爽朗,不仅仅因为一个高薪的职位,更因为李志行关于陕西办纱厂前途的分析,让他觉得这真是一条救活纺纱工业的好路,他一直以来因为行业前途堪忧的阴霾,今天忽然消散。

      等回到家中,程夫人便说“我看这个李先生是个干大事情的人,名恭你可不要错失了这个机会!”

      程名恭兴奋地说“是啊是啊!李先生见识非凡,对我也青眼有加!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我总得替李先生做些什么才好!”

      随即便仔细想了想,开始筹划工厂的搬迁、机器运输、技工聘用、机器修复等计划,自己这一次总要的做出成绩来才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