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节:生机盎然
书名:好日子在后头 作者:一声笑 本章字数:2796字 发布时间:2022-10-01

       三年困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摆脱抗灾备荒的困境。


       1963年全国一片新气象,农业有新举措,工业出台“工业七十条”,工农业迅速崛起。


       我们每天下班都学习“工业七十条”,讨论热烈。这七十条不仅对工业发展有明确目标和方向,我们更关心其中关于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七十条中规定根据每年业绩,有25%职工可以长工资。好多年没长工资了,这回让职工有了希望和盼头。极大鼓舞职工们的士气。


        六三年上半年执行七十条政策第一次长工资,爸爸就是这次从四级工长到五级工。


        我们五八年学徒工,三年学徒,六一年转正一级工,六二年定级二级工,六三年长工资自然轮不到我们。让那些多少年没长工资的老工人先长。这次就有25%的老工人受益。我们愿加倍努力争取明年有希望。


        谁知“七十条”寿命不长,只实行了一年,不知是什么政治斗争被废除了,希望变成泡影。中央强调政治挂帅,继续批修斗资。


       自六三年长这次工资以后,十几年没再长工资。直到1974年,我们五八年工作的二级工(简称五八、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毛主席的知晓和关怀,给全国的“五八、二”长一级工资。


       我们拿了十二年的二级工工资终于盼到长成三级工。那些年谁都不能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思想,个人主义,金钱挂帅等等。政治学习主导思想,职工都任劳任怨,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只讲奉献。


       六三年以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职工家庭基本解决温饱,向往更高质量的生活。


       有钱人家能买上四大件俗称“二转一响一叮当”,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会报时的钟表。就让人羡慕不己。有些地方把这四大件作为姑娘出嫁的条件。


       那时收音机是家庭最好的娱乐方式,市面上最便宜的七八十元一台,是我和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我们只羡慕不敢想。


       有一天,爸爸从邻居老曲家搬来一台旧收音机,说二十五元买的。


       老曲家和我家是黄县老乡,两家常来往。曲奶奶住在大儿子家,二儿子在苏联,娶的苏联姑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混血儿很漂亮。经常回国看望曲奶奶和他哥,带回来一些洋货。


        这次回家探亲,带回来一台苏联产的收音机,外观漂亮音质好。老曲家有新的,就想把那台旧的“北京牌”收音机卖掉,爸爸去了,他家看在老乡的面上,25元卖给爸爸。


       那时不懂新旧差别,只知道是个收音机都一样。爸爸想孩子们都喜欢收音机,看这价格比市场便宜多了,就买了搬回来。岂知这是台老旧的电子管收音机,电子管早已老化,收台不多,收到台也不清楚还窜台。


       四大件中这是我家买的第一个大件,这台古老的收音机一直用到六八年我家迁居陕西,又转送给我。那时只能收一个台,还不清楚。也很喜爱没舍得扔。


       两个弟弟很喜欢自行车,不知什么时候在哪学会骑自行车,常骑同学的,向往自己家有辆自行车多好。


       那时自行车是紧销货,有票才能买,票的来路很多,五花八门。


       六三年末爸爸他们单位福利抓阄,爸爸幸运的抓到一张自行车票,难得多少人向往这张票,有票不买多可惜。儿子们也一直想要辆自行车,爸妈商量好久,不得不从拮据的生活费中省出钱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


       这第二大件可是我家的大宝贝,是花大价钱买的,非常爱惜。两个弟弟为了有骑自行车的机会,争着要求帮家里买东西、买粮食,再不用爸妈往家里背粮食了。


      我和荣慧也想学骑自行车,一个星期天,两个弟弟教我俩学骑车。


      自行车是28大杠的,手扶上去如骑大马,胆怯的不敢坐上,又担心把新自行车摔坏。


      弟弟鼓励我说:“很好学,我骑上去就会走。”我相信了,一试根本不行。


       荣泰说:“大姐你大胆点,别那么多顾虑。我在后面扶着,你眼向前看,别看轮子,身子坐直,车歪转车把别拧身子,保你一会就学会。”


      弟弟扶着车子我先坐上车座,他跟在后面扶着我稍稍安心,我记着弟弟说的要领,但总是做不到,车歪就不由自主拧身子,气的弟弟在后面直打我屁股。


       一个上午弟弟跟着我跑,不断提醒,不知什么时候偷偷放开手,我没察觉自己骑好远,弟弟直夸我学会了。


       后来教我溜车,上车,我只学会从后面跨腿上车,不会从前面抬腿上车。我和荣慧都很笨,弟弟教的很累很费劲。总算学会了,自己凑合能骑。


       我在王村上班,没有机会练骑车,车技很不熟练。回家后出去帮家里买粮买东西,也是硬着头皮骑车,少买点放车后座上,我还可以跨腿上车子。


       有一次我骑车去五六里外的韩仓赶集,人多地方我下来推车走,不会带东西不敢多买,买了一个大冬瓜绑在后座上。


       走到人少的地方,我还是从后面跨腿上车。冬瓜太长上车时腿碰到冬瓜,紧张的车子一拧,可能把车把拧松了,骑上车不听使唤了,东扭西歪乱拐,想下也下不来。


       路上行人时多时少,我强行躲躲闪闪,恐惧的大喊着:“对不起,让让!”差点碰到一位老太太,我不会下车也不会使闸,顾不得给老太太道歉一溜烟骑过去,只听后面传来老太太的吵嚷声,肯定是气愤地骂我。


       车子歪歪扭扭好容易到家,我赶紧跨大步跳下车。


       我把刚才情况说给荣康,弟弟笑得前仰后合,再看看车子,果然是车把歪了。


       弟弟说:“你觉得不好掌握方向,下车正正车把就好了。”


       从此我不愿骑车买东西,不会从前面上下车,没法带东西,更别说带人了,只能自己骑着。


       多年离家,始终没练好车技。


       公司迁来济钢这几年,历经风风雨雨,政治运动,抗灾备荒,调整后生产建设有发展,但是职工的衣食住行仍然落后,职工子弟上学还很麻烦。


       弟弟妹妹分别在三个地方上学,济钢子弟学校虽然有中学,但是校园小,师资少,学生多,教学质量很差。


       荣慧在济钢子弟学校三年初中毕业,成绩不尽人意。那时生活条件好了,她可以继续求学,社会也开始重视学历,爸妈让她再复习一年,准备明年考个冷门的中专也好就业,六四年终于考上济南幼儿师范。


       荣泰一直在历城一中上学,后来改为“济南十八中”,这里教学质量相对比较高,荣泰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大学是有希望的。


       荣康一开始在济钢子弟学校的分校上学,就是济钢筹备处大院里的那所学校,这所学校没初中。因新建的济钢子弟学校,在鲍山脚下的四工地职工宿舍区,校园小,没有把这所分校合并进去,而且为了分散学生数量,让加工厂宿舍区的孩子都去那所分校上学。


       加工厂宿舍区离筹备处学校并不近,有五六里路。没有直通的路,学生们都顺着那条直通厂区的铁路走,比较危险,荣康十几岁正淘气的年龄,妈妈总是担心他。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在学校爬树掏鸟窝,攀断脆弱的树枝摔下来,胳膊小臂摔骨折了。


      同学把老师叫来,老师看着折断的胳膊,直接用手扳直领着他去医院,医院就在筹备处大院,医生检查透视,被老师扳直的胳膊竟然对的很好,真是幸运。


      医生给打上夹板,让同学送回家休息。休息一天不疼了,弟弟不老实到处乱动,也不学习,妈妈就怕他闯祸,想着还不如去上学,有老师管着。荣康在家休息两天就端着受伤的胳膊去上学了。


       荣康很聪明,就是不用功学习,在学校有兴趣的课很爱听,只靠听课不复习也不爱写作业,数学成绩还挺好,语文成绩较差。


       动手能力比他哥姐都强,从小爱鼓捣东西,我家买的那台旧收音机时常不响,他鼓捣鼓捣就又响了。可惜他没把这些能力用到学习上,喜欢操作决定他一生的命运和前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好日子在后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