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一骗之恩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7075字 发布时间:2022-10-06

      工厂运行得太好了!白天黑夜地干,居然没有一个大事故,棉纱断线率直线下降,连李志行都感叹了,这比后世的很多工厂运行的都好!果然,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呀!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再调动起来,那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产量比最初扩大了近30多倍,一个是规模扩大了,又分成两班倒,这就扩大了20倍,其次电动效率比以前高,工人们又卖力,李志行的工厂,简直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

      如果其他纱厂老板知道这种情况,估计哭着叫着都得来学习。不过,这是不允许的,一切都按李志行的规定,在最大限度的保密,闷声才能发大财!

有人可能会问:李志行论斤发银元、黄金的操作,是不是太骚了点?

      骚是骚了点,但效果非常好!再说花钱其实并不多,一块银元大概重一两,此时白银与黄金的比价大概是40:1,所以,那个轰轰烈烈的晚上,李志行其实没花多少钱,连带送给工人们的布匹在内,总共花了2万多块大洋,可是效果奇好!

      汉堂新城已经逐渐繁华起来,大部分工人都住在新城专门修建的的工人宿舍里,近万人呢!店铺也很快搬来不少,一者是因为这里有生意,二者是因为这里有电灯。

      李志行并没有给三原城供电,借口是发电机负荷不够,其实这个奸商早就预留了城市供电的负荷,他纯粹是为了提升自己房地产价值!虽然新城的店铺租金不便宜,但做生意时间可以延长,因为晚上也能做生意了,下夜班的工人总喜欢消费一波,所以,大家还是抢着搬!

      而装电灯,李志行又能收到一笔钱。这时候的电灯是按灯泡个数收钱的,装一个灯泡每年收30块大洋。嘿嘿,贵吧?贵!简直和上海的价钱差不多。

      但有人就觉得不贵,仙客来的林东家就一下装了6个!因为他是少有买到了新城店铺的人。汉堂的商铺一般只租不卖。但志行卖给了他,而且价钱很低,所以他准备大干一场。

      虽然几条街的店铺都是李志行的,他却没开多少生意,只开了一个大饭店,吃饭带住宿,主要招待纱厂客商的。这个饭店很大,有电灯,能洗热水澡,冬天还会有暖气!整个西北有这样的饭店吗?没有!

      饭店这么奢华,李志行却并未增加什么成本。电厂发电用过的蒸汽、还有老厂退下来的锅炉都是现成的,给厂子供完暖还剩余,给饭店供了还能供不少住户呢!

      所以,李志行新建的一批高级住宅,也可以像在饭店里一样享受,这是给程名恭、刘佳伦、周向豪和后续来的高级管理人员准备的!

      当然,李志行自己也享受了一套。独院,按他的要求建造了密室、通道之类的,以前那院青砖大瓦的院子现在已经空了起来,不过志行请人每天打扫,顾菲儿的房子一直没动,仍然和菲儿走的那天一模一样。

      汉堂新城住的人越来越多,人一多就乱,侯队长派了两三个警察来维持治安,他本来想趁机扩建一队警察,可县长不同意,一个子也不掏,所以他只好派几个人来做做样子。

      其实,警察在这里什么也管不了,整个新城的秩序,基本是由李志行的护厂队维持的。

      护厂队因为被李志行特别照顾,现在已经有三百多人了,枪只发了50杆,不能太扎眼,小心陆建章把自己当土匪剿了。队长还是刘东山,副队长是志行的师侄赵定安,李志行又把小五从镖局要了来,也当副队长,他和赵定安反正是师兄弟,关系也好处,一起跟着小师叔混。

      能当甩手掌柜,就是大老板的境界,李志行现在就是大老板。

      他没事就跟狗娃、刘东山在学校里练枪法。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步枪都试了一遍,挑了25只最准的,配上光学瞄准器,但这25枝枪谁都没发,李志行藏在自己家里。这玩意现在还很少见,算是最有效的杀器。

      那几只帕洛沙冲锋枪也试了一下,这个东西让李志行有点目瞪口呆!原因不是他奇怪的外表,外表开箱的时候就见过了,的确奇怪,非常奇怪!

      这种枪有两个枪管,并列着,但又不像双管猎枪那样枪管并在一起,而是分开,中间还有很大空间,用一个圆形铁板固定住,上装弹夹,每个枪管后面都有一个,看起来其实就像两杆枪!后面居然没有枪托,两个枪管后部连在一起,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竖向把手,看起来像什么?对,想起来了,象飞机的操控器!全枪只有半米多长,如果在这枪的枪管上配了支架,用起来有点象机枪。

       没错!其实这款枪最初就是按轻机枪设计的。没想到完成后,大家发现这枪能端起来边跑边打,因为它很轻,两个弹夹都装满,全重还不到15斤。所以,后来大家公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把冲锋枪,重量轻、发弹快,近距离的强火力大杀器。

       李志行惊讶的事这枪发弹之快!发弹有多快?每分钟2000发,两个弹夹扫两下就没了。

       打完两梭子,李志行手里拿着这个怪物一样的东西,瞠目结舌:这意大利人的脑回路的就是不一样!这倒是个设么玩意呀!

       但在刘东山眼中,看法却是不同:这枪发弹太快了!自己以前要是有这玩意,来成千上万的官兵都不怕!

       不行!李志行觉得,这玩意就是鸡肋!得改改。

       于是,志行给刘东山比划着,怎么加一个木制枪托,在枪管下加一个抓手、再加上背带,这样就好拿好用多了。这些设计师一点都不懂人体功能学,简直原始!不过志行说的没错,这枪在后世,正被称为冲锋枪的鼻祖,是始祖鸟级的!

       刘东山就按李志行的吩咐,给5把帕洛沙冲锋枪都做了改造。嗯,不错,好用多了!

       李志行又给刘东山、赵定安、小五都各配了一只驳壳枪,这样就和一般护厂队员区分开来,一看就是个干部!

       ……

       这天,李志行闲着没事,正在和狗娃下围棋,结果下的很没有意思,因为自从教会下棋狗娃后,这家伙进步很快,李志行经常下不过他。

     “哎呀,狗娃,你落子真慢,要知道,高手都是落子如飞的!什么呀,不下了!不下了!”李志行说。

     “哪里哟,哥,我落子比你还快些!”狗娃故意笑着说,他知道李志行一看快输了,又要撤退。

        旁边的刘绣娘在抿着嘴笑。

     “噫,狗娃,你还记不记得那个甄老实?”

     “哪个甄老实?”狗娃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那个被咱俩骗了好几十块钱那个!”李志行口不择言。

     “啊?”刘绣娘惊呼了一声,少爷竟然还骗过别人的钱,这个人还叫甄老实,不是骗了个老实人吧?

       李志行一看刘绣娘惊讶地张着嘴巴,就有点脸红地解释道“那个…那个也不是骗,就是做生意,做生意。”

       刘绣娘自然不敢说什么,连忙装着去倒茶,低头走开了。

    “怎么不记得?就是那个贩布的。”狗娃说。

    “那你知道他家在哪不?”

    “知道,在城外的秦家河。”

    “那咱俩去秦家河逛逛,去不?”

    “好呀,咱俩逛逛去。”狗娃高兴地说。

       于是,两人叫了刘东山,一起出发。

       到秦家河也就几里路,走了一个多钟头才到。三个人在村口一户人家讨水喝,顺便打听甄老实家的位置。

       这户人家倒热情,一个老妇人给三人各打了一碗,三个人就坐在这户人家门口的石墩上喝水。

       李志行边喝边盯着妇人不住地看,这妇人穿了一件新衣服,他总觉得像是汉堂厂产的棉布。妇人也看出来了,倒也不见怪,就笑着说“你们是从县城里来的吧?”

   “是咧!”志行笑着说。

   “那你知道汉堂纱厂不?”

   “知道呀,是个大厂子。”志行说。

   “顶大的厂子!我女儿就在里面做工,东家人也好,发好多东西呀!女儿拿了东家发的布给我做衣裳,你瞧瞧,多厚实!”老妇人笑着说,脸上满是幸福。

   “婶子你可真有福气!女儿多孝顺呀!不过,汉堂厂发的都是白布,你这衣服的颜色可鲜亮!”志行笑着说。

   “啊,染的,白布谁能穿呀?”妇人笑着说。

      志行笑笑,自己傻了,当然不能穿白布,白布是出丧的时候穿的。

      喝完水三人道过谢,又打听了甄老实家,找了去。

      一个小院子,三间瓦房,算是不错了,殷实之家,门口有一棵大树,却没什么旁支,冲天而起,大大的树冠像一把大伞一样遮住门厅,门外的硬土地面,被扫的干干净净,没有一片叶子,还撒了些水,两个石墩也被擦得干干净净。

      看得出,这家是勤快人。

      刘东山去敲了门,探出一个八、九岁小女孩的脑袋,脸上有两个小酒窝,黑溜溜的眼珠咭力骨碌的,问“你找谁?”

   “找甄老实。”

   “我大不在,出去了。”小女孩说。

      这时里面却传来一个声音问“艳艳你在跟谁在说话?”

   “姐,有人找咱大!”小女孩连忙说。

   “二姐,谁找咱大?快叫我看一下。”随着声音,从门缝里挤出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的脑袋,一脸好奇。

   “快去去去,你们都一边去!艳艳去给咱妈把药热了去,甄宝你去继续扫院子。”,两个小孩一听,都乖乖地说“噢”,然后收起了好奇,又缩了回去,显然很听那个声音的话。

      门被打开一半,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系着围裙,双臂挽着袖子,好像正在干活,看见志行三人,忙把袖子放下来,问道“请问你们找谁?”

刘东山说到“这是甄老实家吗,我们找甄老实。”

   “我大不在,你找他干啥?”女孩问。

      这时李志行说“我们是你大的朋友,能让我们进去吗?”

      少女一手抓着门,大眼睛狐疑地看着志行三人,她爹的朋友她都听说过,没听过这样的几个人。

      还是狗娃机灵,说“你大去年到县城卖布,和我们交的朋友,请我们来到你家玩。”

   “噢,那请进来坐。”少女打开门把三个人请了进来。

      院子里靠墙支着两口大锅,下面烧着柴火,好像正在做饭,刚才那个小男孩正拿着一把小笤帚,在装模作样的扫地,看志行几人进来,不住地往这边偷看。

   “甄宝,去给客人拿几个凳子来。”小男孩立刻扔下笤帚,去拿了三个小板凳放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少女则去给三人倒水。

      是用碗盛的白水,没有茶,不过是热水。

      少女放下水说“我大到乡里收布去了,要晚一点才能回来,你们要见他可能要等一阵子。”

      志行说“没事,我们没啥事,等一会。”

      少女见李志行如此说,就说“那你们先喝水,我去干点活。”

   “好的,好的,你忙你的,我们自己坐着就好。”

      少女不再多说,又挽起袖子,拿了一根木棍在那两口锅里快速的搅动,锅里果然在煮东西。

   “这是在干啥?”

   “我姐染布哩!”原来那个叫甄宝的小男孩拿过板凳后,一直就在旁边没走。

   “染布,要在锅里煮,最注意时间和火候。”李志行和狗娃没见过乡下染布,刘东山却见过。

      哎哟,那刚才自己一耽搁,会不会影响少女染布的质量?

      果然,那边的少女一会急速地搅动锅里的东西,一会给锅下添柴火,手忙脚乱,很快脸上就挂上了汗。

      小男孩也说“搅慢了布的颜色就一块一块的。”

    “那咱们快过去帮个忙!”

      三个人就赶快过去撸起袖子要帮忙。

      少女急忙说“你们是客人,哪能让你们干活哩?”

      刘东山说“这个我干过,你搅那一锅,我搅这一锅”,说完抓起一根棍子就动手。

       少女便不再推辞,于是刘东山搅锅,李志行和狗娃两人添柴烧火。

       一阵忙活,最后少女从滚烫的锅里挑着布一点一点的看,说“好了”,大家又一起把布从锅里弄出来,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

       弄完后大家都是汗,少女又打了水给众人洗脸,那个叫艳艳小女孩和叫甄宝的小男孩又给大家倒水喝。

       少女也洗梳完毕,就来陪着几人说话。

       原来这少女名叫甄秀,是甄老实的大女儿,那个小女孩叫甄艳,是二女儿,那个甄宝最小,是甄老实的独苗。甄老实的老婆生了病,家里由甄秀打理。

       甄老实走乡贩布,一家人本来生活还可以,不过自从汉堂纱厂的布产量大了之后,乡下的土布销路渐渐变差,尤其是离三原县城近的地方,受冲击最大,于是甄老实的生意越来越艰难,只好去远处卖贩布,本来本钱就不大,现在又费时利又小,生活渐渐变的艰难。

       甄秀本来也想去汉堂厂打工,但家里母亲生病,妹妹、弟弟还小,父亲要贩布,家里没人照顾,不得不留下来。

       好在甄秀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她听父亲说泾阳县有很多染布的,就趁甄老实到泾阳卖布的时候跟着去,一家一家的看,偷着学,又让父亲给买了染料,自己在家里学着染,结果效果还不错,村口那个妇人穿的衣裳,就是甄秀染的,这项事业才刚开始。

       听着甄秀所说,看着这姑娘眼睛大大的,又白净又能干,李志行暗道这甄老实是个有福气的人,有这么个好女儿,其他两个孩子也可爱。不过甄老实家生活变差,竟然是因为自己!但话说这也没有办法,工业化必然要压迫小农经济,这是社会规律。

       谈着话,那个小女孩甄艳又跑了来,告诉姐姐母亲让给客人们做饭,原来三人已经来了很久,到了饭点。

       这个么……?就叨扰一顿吧,大家其实也都饿了。

       饭做好后,几个孩子先给母亲送去一碗,然后就是客人。端上桌来的,是四个杂面馍,一盘似乎是扫帚苗(一种野菜)之类的凉拌野菜,菜里看着有几个油星,旁边还有一个小碗盛着一点水,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甄秀和两个孩子都不上桌,这是给客人吃的。艳艳在屋里不出来,甄秀站在屋门口,离石桌很远,是为了方便看客人还缺什么,那个小男孩甄宝站在姐姐身旁,眼睛不住的看着饭菜,就是一步也不上前。

      李志行看着甄宝的样子,心想自己几人莫不是吃了这几个孩子的口粮?就说“那啥,我们都饭量小,吃不了这么多,你们都一块过来吃,都别客气,我和你大是老朋友了。来,过来,甄宝,到我这边来吃。”

       甄宝一听大喜,刚抬起脚又看看姐姐,甄秀也心疼弟弟,就说“甄宝你去陪客人吃饭。”自己却不动,也不喊妹妹来吃。

其实陕西有讲究,男孩再小也是爷们,陪客人上桌不算失礼,女孩却不行。

       于是甄宝飞也似的拿了一条小板凳坐在了石桌旁,小孩还挺有礼貌,让志行几个人先动手,于是志行三人每人掰了半个杂面馍开始吃。

       志行夹了一口野菜放在嘴里,涩涩的淡淡的,没有一点味道。甄宝看了,忙提醒说要蘸盐水吃,说着夹了一根野菜示范了一下,香香的吃了。

       那个小碗的里水原来是盐水!这日子过得!

       其实甄老实家还不错了,顿顿能有盐水吃,旧社会大部分人家连盐水也吃不起,天天淡食,中国过去几千年社会就是如此!

       也许有人问,这可能吗?那人体需要的盐分那里来的?食物里带来的!还有一些利用其它办法的,比如自己想办法熬卤水、或者从墙上、石壁上刮硝盐吃,有的甚至把尿结晶以后,再化成盐水吃。

        在古代,盐是专卖品,大部分人吃不起。私盐便宜一些,但还是很多人吃不起。民国的时候,应该说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但吃不起盐的仍是大有人在。

        看到这种情况,大家也不好多吃,每个人吃了半个馒头就都说饱了。甄秀劝了劝,大家如何也不肯再吃,甄秀就将东西端了下去。这时候艳艳才到厨房去,跟甄秀一起吃客人的剩饭。

        中国的农村就是穷呀!但穷的不失礼节,这就是这家人的家风!当然也是勤劳善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下午晚些时候,甄老实终于回来了,背了个褡裢,里面装着两块土布,今天生意不怎么好,走了很远,也就收着了这么两块。甄艳、甄宝赶快去帮父亲卸下了褡裢,甄老实从褡裢里摸出一个杂面馍递给两个孩子,原来甄老实带着的馍只吃了一个,给孩子们留了一个。

      “大,我们吃过了,家里来了客人,我和客人一块吃的。”甄宝说。

      “哦?来了客人?”甄老实这才注意到院子里有三个人。

      “你们是……?”甄老实想不起是谁。

      “老哥,你想不起来我了?去年你卖给过我布!”李志行笑着说。

         甄老实还记不起来。

      “就是你卖了277块大洋那次!”狗娃说。

          啊,记起来了,那是去年最大的一次买卖,不过自己才赚了8块大洋,这几个人找自己干什么,莫非布有问题?不过时间很久了,看这几个人的样子,不像来退货之类的呀。

         甄老实很小心地问道“啊,请问你们找我干什么?”

      “我们路过这里,来看看你。”志行笑着说。

      “那快请里面坐!”,又招呼甄秀给倒水喝,水大家已经喝了不少,但这是待客之道,于是志行三人又开始坐下来喝水。

         甄老实进里屋收拾完,又出来陪着客人喝水。几个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聊天,甄老实一直不得要旨,只得陪着。

         最后,志行忽然说“甄老哥,你想不想开染坊?”

      “啥,开染坊?这个没想过。”甄老实愣了一下摇摇头说。旁边的甄秀却竖起了耳朵。

      “我看你家不是在染布嘛?”李志行说到。

      “这是闺女勤快,补贴家用的,没想过开染坊,再说开染坊我也没有本钱。” 甄老实说。

      “我投资,就染汉堂纱厂的布,你不用掏钱,你当掌柜的,给你两成股份。”李志行说。

      “这恐怕不行,汉堂纱厂的布挺贵的,染了大家也穿不起。”甄老实还是摇摇头。

      “不在村里卖,到城里去卖,你想干不?”李志行问道。

      “大,能行哩!大家都说我染布的手艺好,染了布在县里卖估计能赚钱哩,不糟蹋这位先生的钱。”甄秀上来说道。

         甄老实还在犹豫。

         李志行就笑着说,“就这么说定了,明天你到汉堂纱厂来找我,我叫李志行。”

      “啥?李志行?哪个李志行?”甄老实张大了口。

      “就是汉堂纱厂的东家李志行。”狗娃说。

         啊,原来是三原城最大的老板李志行,去年卖布的时候自己咋没看出来呢?

      “好了,就这样说定了,明天到厂里来找我,这点钱留着给嫂子看病用。”说着李志行又掏出10来块大洋塞到甄老实手上,三个人就走了。

甄老实还没反应过来,直到意识到手里拿着的是沉甸甸的银元时,这才赶紧追出门,志行三个人已经走远了。甄老实连说“这可咋办呢?”

      “大,我看咱们明天去听那位李先生怎么说,不行咱再把银元还给人家。”甄秀说到。

         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一回到厂里,李志行就找了程名恭和陈家伦,问开个染厂怎么样?两人都说染布是好生意,布本来就需要染的,可染布他俩都不懂,需要咨询。

         志行就安排他俩尽快去办,先定一台小染布机,招几个技工和普工,在汉堂新城边上找一小块地,先把染厂办起来,小打小闹先搞一搞,搞好了以后再看。

          第二天,甄老实带着大闺女甄秀来了,还拎了个篮子,里面有甄秀他娘特意让给摘的新鲜葫芦瓜。两个人到了李志行办公室,都很紧张,甄秀好些,偷偷四处看。

          志行让刘绣娘给倒茶,笑着对这父女俩说“还是昨天的条件,我投资你干活,我会派管账的、管生产的、管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你只管做掌柜的就行了。不办作坊,直接开个小工厂,本钱就3万块大洋以内吧,名字就叫“老实染厂”。”

         啥?这是个甩手掌柜的!

         志行又说,先按这个规程,以后除了财务以外,你想管哪块,我就把哪块派去的人撤回来。还有,让甄秀这丫头也学着管。现在暂时厂子还没办,你们先给嫂子好好治病,以后搬到汉堂新城来,我给你们找地方。

          随后又让刘绣娘陪着这父女俩到新城好好逛逛,多买点东西让他们带回去,又叮嘱让走的时候再给带点钱。

这事就这么定了。

           父女俩没说几句,就被刘绣娘笑盈盈的带走了。刘绣娘暗叹这父女俩运气可真好,不过,自己运气也不错,天天跟在少爷身边!想到这里,刘绣娘就笑得甜甜的。

           唉,李志行这是要报一饭之恩呀!哦,不,是一骗之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