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秋虫在墙角若有若无的鸣叫着。
暗夜里,一行五人悄悄走进了无忌的书房。
白天消失在众人视线里的徐茂和余公直,带着儿子回来了。
他们站成一排,神情肃穆,看着无忌,坚定地眼神里充满不舍。
“白天是尔青鲁莽,让主公动气,主公恕罪。”尔青一步跨出,脸蛋通红,向无忌真诚道歉。
“无碍,”无忌拍拍他肩头,搂了他一下:“以后跟着你阿父多学点,将来都是你们这些小辈的天下了。”
一旁的冉闽抱着儿子叮嘱:“记住父亲的话,以后你和余迈尔青就是异性兄弟,和冉家再无瓜葛。大丈夫志在天下,跟着少主完成大业。”
小羽留恋的用力抱抱父亲,转身与尔青他们站成一排。
无忌和冉闵与他们一一拥抱惜别。
最后徐茂拉着无忌,声音都有些哽塞:“相处几十年,是主公给了我们命里最重要的尊严,这一别,山高水远,也许难以再见。主公,为了魏国,一定要保重。”
天未亮,刘家那辆接人的马车就到了无忌府邸。
刘姬带着玤儿上了车。昨晚与无忌告过别的五人都换成了农家打扮,簇拥在马车四周,葛娘带着两个侍卫把行李装上后面的车辆。
送行的只有无忌和魏姜冉闵,三人站在院门外,躬身礼送。一行人身负着他们的最后心愿,风雨登程,任重道远。
车窗处,玤儿的脸始终注视着越来越远的无忌。不管你是否是玤儿的阿父,我都会以你为荣,大业成就时,玤儿定执酒告慰主公英灵。
自从刘姬母子去了楚国,信陵君府夜夜笙歌燕舞,欢声笑语。魏王和秦国的密探仍是走马灯似的不断,却再也无有什么新的发现。
无忌放下了,完全成了一个颓废享乐的姿态。
信陵君的存在让秦国统一的步伐整整晚了二十年,若是魏王让位于兄弟,也许魏国就会成为唯一与秦国抗争的强国,或许历史会被改写。
秦国费尽心机的离间,让一个本应是他们强敌的人消失了,让一群他们忌惮的人解体了。他们却不知道,有一颗火种就埋在了他们后代的脚下。
回国四年后,魏无忌抛下了他为之倾尽心力的国家,也终于摆脱了自己无奈的荒唐孤寂的生活,于公元前243年去世。
信陵君为四君子之首,他礼贤下士,聚集门客是为了魏国的强大,也是自身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凝聚了许多仁义侠客的追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非沽名钓誉,这是信陵君一生的写照。窃符救赵是侠义,六国联纵是侠义,能在荣誉面前自省,客赵十年不出是淡泊,因功高震主而为大局隐居守义是心胸。
信陵君死后,他的门客被秦国追杀,相传许多老一代的门客在公子墓地自杀追随。这其中缘由,一是公子死后,理想信仰的破灭。二是以死激励后人的侠义精神,士为知己者死。
而他们的后人也有一些在楚国追随高祖起义的江湖侠士,在汉朝的建立上出了一份力。
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信陵君墓就在河南新乡的山彪村西。五陵村是汉高祖刘邦为信陵君所设的'五户守冢'人家而来,流行于华北地区'一年四祭'的民俗始自五陵村,源自汉高祖'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的赦令。
在历史长河中,魏无忌不过是活了短短五十六年,可在这五十六年里,他为信仰努力过,付出过,一生的追求淹没在碌碌红尘。
人们只记得他礼贤下士,勇担大义,却不曾想过,他也是一生都在与命运纠缠,在最后的日子里,大概他最想拥有的就是命运的自由吧。
五陵村的五户人家守护的不止是信陵君的墓地,还包括后人对他的崇敬,对这种精神的信仰和守望。
两千年至今,人类就一直在追求这种精神,一种现实中难得的厚德侠义精神,一种理想的追求,这种守望的永恒,是美好的。
一首古体诗歌作为此文结尾
公子如玉,其德如宽。翩翩驾驷,行必恭谦。贤至下士,礼遇门监。
名扬诸国,聚客三千。
公子如玉,其剑如鸢。义救邯郸,客赵难还。合纵败秦,兵临涵关。
天时不作,霁月未圆。
轻权贵,膏粱丛中品若兰,重信义,市井田间诺如山。
心存鸿鹄不戚戚,悯怀众生常思思。欲行天下公其师,犹恨归与帝王裔。
夜怜怜,一盏长醉,蝶为君乱。悲戚戚,双刃春消,鬼为君还。
嗟叹!一缕魂兮赴冥渊,壮哉!数百士兮追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