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成见薛志似乎并不清楚黄旗的来历,小声道:“师兄,我也是上次路过南阳茶楼听几个江湖同道说起的。”
李进成和薛志两师兄弟干脆寻了一片草地,坐了下来,认真谈起了那面黄旗的故事。
李进成问薛志:“师兄可知道武宗皇帝时期的‘刘皇帝’刘瑾吗?”
薛志在头脑经过一番思索,忽然记起来,答道:“师弟说的可是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
李进成点了点头,便和薛志谈论起了刘瑾。
本朝东厂厂公魏忠贤和刘瑾虽都为东厂厂公,但他们在姓氏方面有一点区别。
魏忠贤净身之前原本姓魏,广收义子数十名,很多都改姓魏。很多人都以姓魏而感到光荣。
刘瑾则不同。
刘瑾原来姓谈,六岁进宫得明朝宦官刘顺的赏识,拜为养父,而改姓刘。后生父和兄长也都改姓刘,可谓家谱上上下下改得干干净净。也是千百年来一大奇事。
刘瑾原本只是一名小宦官,与北宋高俅一样不学无术,整天搞些奇怪的花样而受明武宗朱厚照赏识。武宗元年,刘瑾手握大权,被时人称“八虎”之首。
刘公公掌权期间,刑部、吏部、兵部,他无不干涉。传闻刘公公曾受贿数十名考生,让监考官直接提名。甚至还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边疆,以备自己谋反所需。
刘瑾要谋反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大臣们无不恐慌,纷纷上谏。可笑的是,武宗皇帝不闻不问也不知。刘瑾也专门在皇城周边见“黄庄”,达三百余所,专供属下掠人钱财。
后来负责星象观察的杨源拿“星变”来说事,说朝中太监已上天干,可位仙座,皇帝才有所动。“八虎”之一张永带头揭发刘瑾罪行,明武宗才下令以“反叛”之罪将刘瑾凌迟。
薛志回道:“这些大家都知道,史书里就是这么记载的。”
李进成头部仰天,哈哈大笑,回答道:“史书?史书是胜利者写的,当然都想把皇帝写得完美些。就好比赵光义亲手杀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后,编了几个谎话,到最后自己都圆不了谎。”
薛志也淡然一笑,说道:“师弟真厉害,可真谓地上的事全知道。那你说说看,真实的原因是怎么样的?”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镖师们在望月亭四周点燃了火把。镖师们上搬下卸,忙得不亦乐乎!
也许是他们太冷,想通过做事来出一身汗;也许他们太累,只有通过劳动来发泄;也许他们思念家乡,只有和同伴们一起做事才能体验那种亲切。
杨旭自高俯视而下,周围一切尽收眼底。一丝丝冷风吹过,他也顿感一阵阵凄凉。
是不是人的内心先凄凉,身体才会凄凉?
拜师三十一年来,他很勤奋,功夫从未落下,越爬越高。是不是越高就越寒冷?越凄凉?
他也想到了自己一向敬重佩服的褚大叔,他跟着褚大叔走过几次镖,每次有褚大叔在,几乎他都不用操心。
此时此刻,师兄司马虹是否已经杀了褚大叔?还是他们另有解决的办法?他内心还是不希望褚大叔有事,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李进成和杨旭对视了一眼,便立马回过神,说道:“刘瑾人很聪明,也很谨慎,虽然对外玩得有点大,可是他在武宗皇帝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以武宗的昏庸,他也想不到刘瑾要谋反。”
薛志有点好奇,问道:“那为什么最终刘瑾没有谋反成功而被抄家了呢?”
李进成道:“因为天龙门。”
薛志神情一诧,道:“天龙门?”
李进成道:“杨源拿‘星变’说事,虽然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成功了一大半。因为此事,武宗皇帝才对刘瑾的信任产生了动摇,苦于找不到罪证,朝廷三分之一的官员又是刘党,皇帝也不敢贸然搜查。如果等武宗皇帝完全明白过来,恐怕天下早已姓刘而不姓朱了。”
薛志笑道:“师弟说了半天,和黄旗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进成笑呵呵答道:“师兄莫要心急,很快就要说到了。我顺便问师兄一个问题,师兄认为贪 官好还是清官好?”
薛志一脸疑惑,心想:师弟怎会问如此愚蠢的问题?便不假思索,答道:“当然是清官好,如果天底下都是清官,国家就强盛了。谁还敢欺负?”薛志料想自己说得有板有眼、天衣无缝,故说得铿锵有力。
哪知李进成摇了摇头,回答:“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山上有狼,有羊,有草,狼吃羊,羊吃草。突然有一天一群猎人杀了所有的狼,羊疯狂增多,山上的草渐渐不够羊吃,而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来了,淹没了附近的村庄。”
薛志知道李进成讲这样一个故事,还有下文,便没有打断。
李进成接着说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余。清官多了,并不能使国家昌盛。自古可以称为青天者,唯北宋的包拯和本朝的海瑞二人而已,人们固然喜欢他们,然而皇帝却并不喜欢。”
薛志则问:“皇帝为什么不喜欢?”
李进成答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皇帝自然也不例外。以包拯、海瑞耿直的性格,皇帝犯错了,他们就会批评。况且大明以皇权为重,皇帝奢侈一点又有什么?”
薛志点了点头,似乎对师弟李进成的回答很满意。
李进成怕师兄没有完全明白,又举了一个例子:武宗皇帝多多少少知道刘瑾贪污受贿,可是刘瑾对武宗皇帝言听计从,帮武宗皇帝捶背、洗脚,各方面都打理得舒舒服服,甚至第二天皇帝要去哪里,要玩什么,刘瑾都安排好了,皇帝巴不得天天赏赐刘瑾,那么刘瑾私下贪个十万八万两,皇帝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何必计较那么清楚?
李进成说的例子薛志明白了,但薛志又问:“这些和清官、贪 官又有什么关系?”
李进成回道:“我说的清官和贪 官是指两种不同的人。清官只会劝皇帝少享受、多做事;贪 官是指实干派,会帮助皇帝处理私生活。所以站在皇帝的角度,清官、贪 官都要。”
其实,这个事例在150年后便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和珅是一大贪 官,而且贪得理直气壮;刘墉却是一大清官。乾隆皇帝治国需要刘墉这样的清官,可是衣食住行又需要和珅这样的贪 官,所以明知道和珅是巨贪,仍舍不得和珅死。
李进成拍了拍薛志的肩膀,道:“武宗皇帝早就知道刘瑾贪污受贿,但是他需要刘瑾这样的人为他扫清道路。换句话说,他想做的,刘瑾都帮他做了,他成天躺着,做个胸无大志的皇帝又有什么不好?”
薛志气愤说道:“是的,只愁皇位没有给刘瑾。”
李进成笑道:“皇位倒是不用武宗给,刘瑾自己就会拿。听说刘瑾已经把黄袍都做好了,放在了自己的密室。只等宁王按照约定起兵,朝中一阵内乱时,夺了皇位。”
薛志也笑道:“原来‘刘皇帝’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