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的李琦说:“咱们不仅要在这里建工厂,还要像当年红军一样,改变这穷山沟的面貌,让他们摆脱又穷又脏又落后的生活。”
李琦手指前方说:“前面就是我们的工厂区。”
我们向四周环视,哪里有厂区的模样?是一片群山环绕的山沟沟,中间有一小片平坦地,种着麦子。
我正疑惑:难道就在这块小平地建车间?
李琦又说:“我们要把那些群山劈开靠山隐蔽建车间。”
他指北面那山说:“在这座山建降压变电所,把山从中间劈出平地,建好变电所再蓬上土石,还原成山,在上面种上树木花草,隐蔽起来。”
我比较关心这事,惊奇的问:“难道变电所在山洞里?”
李琦说:“对呀,变电所是心脏,隐蔽在山洞里,不易被发现或炸毁,这是战略思想。”又有趣的解释说:“我们对外公开的厂名叫‘新城铁工厂’,这厂名听起来像是打洋铁桶的铁匠铺,谁也不重视,哈哈。”
李琦带着我们环绕建车间的群山转一圈,越往里走路越窄,沿羊肠小道来到群山脚下,他介绍说:“劈开西面这片山建电炉车间,南面那片山建锻轧车间,以后还往东面开山建开坯、中轧车间等。”
沿山路转过去,走进南赵村,村里没一点平坦路。顺着崎岖坎坷的山石小路,走到靠近村头的一户人家,李琦说:“咱们访问一下这家农户吧。”
村里的房子都建在山坡上,是用当地的石头干插缝垒起来的,没有泥土粘连,房顶蓬上草。小院子石头铺路,院墙也是石头干插缝,挺结实推不动。
这家农户院里还有个石头干插缝的小厨房,没烟囱,烧火烟从石缝往外冒,熏的墙壁像一层层黑鱼鳞。
正屋里有一面石头和土垒的炕,炕上没席子,什么也不铺,一床看不见什么颜色的大被子摞在炕上。晚上一家人光着身子挨着土炕,一齐盖这一床被睡觉。
这家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身边站着一位瘦弱不堪约近五十岁的女人,那汉子说:“我家有十三个孩子,养不过来。只有这一床被,衣服换着穿,谁出门谁穿衣服,这些小的没衣服,光着玩。”
有人打趣的问:“这么多孩子,晚上还得数数吧?”
那汉子说:“数啥,都知道回来。嘿嘿,有一回,老八出去玩很晚回来,叫门没听见,我们也没注意少了谁,早上起来开门,发现老八在门外睡的怪香,呵呵。”
我们听老汉讲一家人的趣事,只感觉心酸可怜。三月的天气还很凉,我们还穿着毛衫,看着屋里屋外光着身子跑跳的孩子们,都那么活泼快乐不觉冷,没有一点贫苦的感觉。
一家人都灰头土脸的,脏的像黑人似的,只有眼睛和嘴唇有亮点。几乎没洗过脸,两只手看不见皮肤颜色,结了厚厚一层黑痂。
他们没让我们喝水,可能也没水。他们的水来之不易,我们是不会喝的。
老汉讲了好几段故事,我们再不想问什么了,一个“穷”字就概括了山沟村民的生活。我们含着同情、怜悯的泪水离开这一家。
我们的心情很不平静,走出村里的山石小路,沿着那条黄土路往回走。
大家都不说话,恻隐之心和责任感代替了刚上山时的快乐和好奇,每个人都在思索着,想着不同的问题。
想不到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这么落后龌龊的生活,难怪领导说:“我们的队伍要像红军一样,走过一个地方,就要解放一个地方。我们要开发这个穷山沟,改变这个穷山沟,让这里的村民不愁吃不愁穿,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又是一个星期天,厂团支部组织青年人,去厂区东面的龙王沟村,走访一户英雄母亲的家。
据说这位老婆婆当年是个红嫂一样的女英雄。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怀着崇敬好奇的心情踏进她家,刚进院门,出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接待我们,知道我们来意,没有让我们进屋,找到两个小板凳,尴尬的想说什么,我们理解的说:“在院里站着就行,不用麻烦。”
中年妇女忙进屋,搀扶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古稀的老人,又从屋里搬出一把老旧的太师椅,让老人坐下,介绍说:“这是我婆母。”我们一起向老人致敬问好。
带队的说:“老人家,我们非常敬佩您当年的英雄事迹,您能讲给我们听吗?我们向您学习。”
老人温纯羡慕的眼神扫视我们一圈后说:“你们真幸福啊!不像我年轻那回,没一天安稳日子……”
老人十足的莱芜腔,慢声细语没条理地讲着战争年代帮助解放军的故事。我们听得似懂非懂,她儿媳妇端来一茶缸水递给老人家说:“婆婆你喝水,我替你说。”
她儿媳说:“这一带叫黄羊山,战争那年代解放军驻扎在这里,都叫这里‘红区’,这片山易守难攻。山下里辛村那一片驻扎国民党军队,叫‘白区’,两军常在这里打仗。敌人为了清除红区隐蔽的地方,砍树放火烧山,你们看这山都是光秃秃的。战争中死伤严重,村外那片洼地埋了很多战死的人。从抗日战争那回,村民积极参加支前救援,我公爹参加帮助解放军运送子弹粮食的小车队,我婆母参加村民救护队,婆母她们姐妹几个救下受伤严重的伤员,没有战地医疗队就背到家里,精心护理。
”有一次婆母不顾个人安危,在死人堆里救了一个小战士,背回家奄奄一息,婆母可怜小战士这么小年纪就上战场,家里没什么营养品喂小战士,婆母就把正喂儿子的奶水挤出来喂小战士。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小战士终于活过来了。当时婆母她们姐妹几个被封为支前英雄。”
儿媳抚摸着老人的肩膀说:“婆婆真是了不起,墙上还挂着英雄奖状哩。”
老人听着儿媳的讲述,连连点头开心的笑着,又谦虚地摆手说:“没有那么英雄。”
我们望着这位朴实平凡的老人家心潮澎湃:她为了革命,不顾个人安危,这么勇敢,不怕牺牲,真的感动我们了,让我们对这里的村民充满敬仰。看看他们现在还过着这样贫苦的生活,无形之中肩上好像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厂里组织几次访贫问苦活动,冲击了大家的固化思想。我不再像刚来时怨天尤人,那么烦这个地方,看哪里都不顺眼,工作也没兴趣。
现在感觉像有一种责任感和激情,在鞭策自己,青年人就应该时时刻刻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舍小我而利公,行大道而忘我”。尽自己的能力做贡献,发光发热,照亮前程,不虚度年华,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