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前,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带兵路过西沙?如今西沙东岛上的野牛群就是马援军队牛群的后裔?
我们先聊第一个问题,伏波将军马援因何事路过西沙?
这就要接着上一回来说,从上一回我们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派兵南下征服了岭南地区和越南中北部,秦末动乱,岭南地区独立,汉武帝时期收复,也就是我们第一章所说的南越国。
可以说,越南的第一次北属时期自秦代开始,朝廷与土著矛盾一直未得到解决。
路博德平南越后,汉武帝在今天越南中北部,设置“交趾”郡,由中央委派各级官员,随着中央管辖,地方开采,大量移民涌入,诸多汉人在此地定居。
中国的小农经济决定着人民生活必然要靠土地,人口增加,自然需要大量土地的开垦,随着原有土地制度不断遭到破坏,交趾地方土著势力如雒侯、雒将等与中央官吏不可免的发生冲突,汉法与当地制裁习惯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之后,汉代的封建文化不断融入,汉太守往往在当地推行汉习,更是一种原始文明受先进文明的影响:“教其耕稼,别为官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
当时岭南地区没有开发,大多数地方都是茫茫的原始丛林,特别是越南中北部、广西西部的土著风俗异于中原风俗,很多部落还处于母系社会后期,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
所以,对于皇帝,赋税,法律这一类东西根本没有概念。之后,随着人口迁入越多,当地汉化日益严重,汉人移民更成为当地政权统治的阶级基础。当地原先以雒侯、雒将为首的地方土著统治难以有效延续,而征氏姐妹正是雒侯出身。
中越史料对两人均有记载,相传,征侧美颜且骁勇,是个身材健硕的美人儿,极有野心,武艺高强。而这场起义则与她的婚姻有关,征侧的丈夫诗索为朱鸢人,却被当地太守斩杀。
中国的史料记载:诗索有罪,太守不过是遵循绳墨。在越南记载却是:太守贪暴,诗索冤而被杀。
无论哪种记载,其结果是在东汉建武十六年征侧反汉,妹征贰随即襄助,之后,九真、日南、合浦等地区也纷纷响应,汉朝驻军被二姐妹领导的起义军击败,被迫贡献郡城,太守苏定仓皇而逃,一路逃至南海郡。
叛军势如破竹,征侧也被推举为“征王”越南史称作“征朝”。
面对二征的叛乱,汉光武帝也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此时,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登场,此人便是说出那句著名的“马革裹尸”的大将马援。
马援是文武双全,称的上“智将”二字,深受汉光武帝喜爱和信任。从建武八年跟随光武帝开始,马援便立下赫赫战功,平龙溪,降狼羌,安陇右,诸多功绩可以看出其能力绝对没得说。
马援世称:“伏波将军”(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付伏波将军的人物),他受人敬仰不仅仅是功勋卓著更是一腔热血令人动容。马援曾言:“大丈夫屹立天地间,俱往矣,誓当马革裹尸还。”更是烈士英豪气概俱显。
在叛乱发生之际,光武帝第一时间任命这位大将率领两万汉军,并且,带领华南各郡即刻制造的车船平叛。军至合浦,段志得着急病,竟至逝世。
援令弁目护丧归葬,自与刘隆并领水军,水尽登岸,辟山通道,得达浪泊。建武十八年春,汉军与雒越军战于浪泊,马援驱军追杀,斩首数千级,收降万余人。
马援的实力在的确不负众望,在之后的进军路上开道千余里为后方的进攻提供了便利,在与二征展开激战之际更是锐不可当,以其骁勇与智谋逼的本算得上勇猛的征氏军队死守锦溪。
其实,在征讨二征的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困难远远不止越南军队的威猛,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实在令汉军吃了不少苦头。
交趾这地区开发较晚,瘴气严重,地况炎热潮湿,实在不适合汉朝军队的生存,行军艰难之际汉军还受到瘟疫的威胁可谓天灾,更兼士兵大多思乡心切,马援内心焦急却意志坚定。
在征氏二姐妹死守锦溪之际,马援收集粮食供给军需,并在谷口伐木筑起巨栅。征侧死守不过是料定汉军在此种天灾之下必会速归,却不曾想,连过数月汉军不退,城内无援给,粮食消耗殆尽,水道又被阻隔。
最终,将被饿死在城中的军队不得不拼死杀出,却不敌汉军,马援作色道:“无知贱婢,也想抗拒天朝,今日还想求生么?”之后,二征也被俘杀,众将无首自然被一一擒获。接着,马援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
也就这次追击都羊残余,马援率船队到达过西沙群岛,据说现今三市西沙群岛东岛上的野牛群,就是当初马援军所放养的家牛后裔。真实情况如何呢?
下一章我们就去三沙市西沙群岛东岛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