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岛所在的宣德群岛是西沙群岛的主要组成部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七下西洋而定名为宣德群岛。
宣德群岛是以宣德环礁是主体和中心,包括永兴岛-石岛、七连屿、宣德环礁、银砾滩及暗滩等,其中,七连屿包括西沙洲-赵述岛等等一系列岛洲。
宣德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小,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由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群,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简单。
宣德群岛地处热带区域,该海域珊瑚丛生、生境独特,鱼类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态类型也较为复杂。
宣德群岛主岛和行政中心是永兴岛,也是整个三沙市的行政中心。
宣德群岛第一次被明确载入历史的是在南宋末年。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丙子日,南宋端宗皇帝曾驻驿西沙群岛(七洲洋),也就是宣德群岛。
那么宋端宗为何会驻跸连淡水都缺乏的沙洲呢?这就不得不说南宋晚期的一曲悲歌了。
1273年,被围困6年之久的襄阳被元军攻破。和历代北方政权南下灭南方政权一样,元军顺长江直下东南,南宋王朝瞬间土崩瓦解。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时,5岁的宋恭帝和太皇太后(谢道清)相继被俘。
就在临安城投降前夜,宋恭帝的庶兄,年仅7岁的益王赵昰,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下潜出城外,逃往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后又至浙江温州,为赵宋王朝保留了一丝血脉。
此后,张世杰、陆秀夫也陆续率残部到温州江心寺会合。几天后,赵昰一行从江心寺辗转来到福州,于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称帝,史称宋端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宋流亡小朝廷。此时天下还有几分在宋人手里,福建的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广东的广州、南雄州,长江以北的扬州、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尚在坚守,四川虽大部已落入元军之手,但钓鱼城、凌霄城等山城依旧坚持抗元。
宋朝约有军队二十万上下,如果指挥得当,胜负也未可知,但宋朝君臣寄希望于元军能像当年追赶宋高宗的金兵一样,因不堪忍受南方湿热的天气退兵,给宋朝一个喘息甚至中兴的机会,因而步步退让,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元人。
宋端宗下诏令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来福州勤王,李庭芝令淮东制置副使朱焕守城,自己与姜才率领七千宋军南下,谁知前脚刚刚出城,朱焕后脚便开城投降。
李庭芝被围泰州,元军将扬州城中宋军的妻子、儿女驱赶到泰州城下,一时间,城下哀号之声不绝于耳。见此情形,宋军无心再战,丢下兵器投降。姜才身染重病卧床,与李庭芝一起被送到扬州杀害。
扬州沦陷后,真州、通州相继失守,宋朝失去了长江以北的最后据点,图谋北上再无指望,令李庭芝弃守门户,无疑是一着错棋。在元军压迫下,流亡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
当时的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是南宋朝廷最重要的税赋地之一,正是风雨飘摇的小朝廷理想的栖身之地。然而,掌控泉州的蒲寿庚却投降了元朝,差点提前终结了南宋小朝廷。
蒲寿庚是南宋末年的泉州富商。他的祖先在10世纪之前就是西域阿拉伯的大商人,蒲是阿卜的音译,寿庚是他的汉名。
家业传到蒲寿庚手中,蒲家已经成为泉州本地的大富商,成为南宋朝廷都要拉拢的对象。蒲寿庚在南宋的土地上家业兴旺,但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朝廷,他的态度很模糊。
在他左右摇摆之际,保护宋端宗南下抗元的大臣张世杰强征了蒲寿庚的船只作为军资。这一举动令蒲寿庚大为恼火。
他本就无意效忠南宋流亡朝廷。态度模糊是为了两不得罪。如今张世杰虎口上拔毛,他决定倒向元朝。
泉州是南宋时期除了首都临安府之外,南宋宗室最大的聚居地。靖康之变后,没有被金人虏走的皇室成员纷纷南下聚集于此。
因此,蒲寿庚动用自己的势力,诛杀了在泉州的南宋宗室和士大夫3000余人。南宋的中心力量从此溃散。小朝廷不得不逃亡广东沿海一带。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次由地方势力决定并且执行的皇室大屠杀。
当然百年后,明朝建立,打着复宋旗号的朱元璋给了这个家族最强的打击,蒲家被抄家,蒲氏家族一律不得入朝为官。男人代代为奴,女人世世为娼。这里就不细表了。
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宋端宗逃至秀山,听说广州失守,慌乱之中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
海上忽起飓风,宋朝船队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因此染病。超过四成的宋朝士兵在这次飓风中丧命。飓风刚过,元将刘深又率兵来攻,张世杰迎战不敌,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军损失船只两百多艘,连宋端宗的舅舅都被俘虏了。
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宋端宗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景炎三年(1278年),九岁的宋端宗在碙洲(今江门新会)荒岛上病死。
一年后,就是1279 年,南宋残余势力被元军消灭于崖山,南宋彻底灭亡。
可以说,宣德群岛也见证了南宋王朝最后的岁月,当了这个悲惨的小朝廷提两个月的“避风港”。不知如今宣德群岛上呜呜海风里,是否还有南宋王朝悲歌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