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以退为进的司徒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6626字 发布时间:2022-11-03

兴海二十七年,第一批去西洋考察的人终于回来了,历经了四年多的时间,因为在路上的时间就耗费了一年多。

这批人回来后,以范景恒为首的亲西洋派主张加强贸易,加大关税的征收,鼓励商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马绍华、马绍承对此基本是赞同的。二十七年六月,马绍承将范景恒越级提拔为兴京府通判,准备将来接替已经老迈的徐海波。同时奏请父亲将徐文成调任市舶司,徐武成提升为守备。可以说马绍承还是喜欢南洋出身的开放的人员。

但是比起马绍华这两年顺风顺水来说,马绍承则过的很平淡。

大哥是实权派,协助康延徽处理日常政务,他则实际上主要管理南洋事务以及与西洋的交涉为主的事务,其余兼管也都得请示大哥和父亲,没有大哥那样独断的权力。不过他有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自广方学馆和亲军营设立以来,几年来还是很有成效的,而且两个地方实际上都成为他的地盘。没有他的命令,大哥马绍华和左相康延徽等也很难进入。尤其此次剿灭叛军,亲军营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大哥和刘玄洽的肯定。

对于广方学馆,马绍承非常大方,每年少则去三五回,多则去七八回。而且关照宁安府必须照顾,每年他还从市舶司拨付一万两作为经费。并将自己每年所领的俸禄作为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的人员。还经常教育学员要多读书,广读书,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和他说。可以说,实际上广方学馆成为了马绍承的后备人员大本营。以至于广方学馆的学员只认马绍承,对其余人都不屑一顾。

同样的手段,马绍承也用在了对亲军营的训导上。马绍承虽然不断向手下强调是为晋王效忠,但马英韶从不去,以至于官兵们只认马绍承。兵部和枢密院已经向马英韶反应亲军营实际上快成了马绍承的军队了。但是马英韶还是置之不理,他认为儿子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利用自己掌握着广方学馆和亲军营,马绍承这几年也大量阅读了关于西洋的书,还有传统的兵书,而且迷上了南洋一带的地理,经常看南洋的地图,调查南洋的风土人情。整个晋国,就属他最喜欢南洋和西洋,而且他私下曾和范茹冰说,如果有机会和足够的实力,他希望能够征服整个南洋,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强大的海洋帝国。

马绍华吸引燕朝人当官,马绍承对此一直不表态,而且对大哥处置勋贵后代也默不作声。他确实不好表态,也不想在与自己无关的方面得罪人。不过他内心不喜欢用燕朝人,他更喜欢用本地人和有着开放经验和务实的人。

因为马绍承主要是办理涉外事务,西洋诸国都对他很有好感,每逢他生日或者他的妻子及孩子生日的时候,西洋诸国使臣经常馈赠厚礼。尤其以苏威兰国的伊莎拉和西巴斯鹰国最为大方。也许是因为与西洋接触较多,加上玛黛莉也是西洋人,马绍承的家中也不少西洋物件。而且他常去广方学馆,还有妻子的关系以及与伊莎拉的特殊关系,他的洋文水平也越来越高,能比较流利地与洋人对话,以至于不少守旧派说二王子的家是西洋人在海京府的大本营。可以说,守旧的传统人员对马绍承是不大感冒的,虽然他们也对马绍华不满,但对马绍承更不如意。对此,他都沉默以对。

不过比起政治上的不大如意,马绍承的个人生活还是很开心的。

他与玛黛莉虽然几年来再无孩子,但感情始终很好。而与范茹冰的感情则更好了。范茹冰几年来又给马绍承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在兴海二十五年夏季,范茹冰又给自己生下一个女儿,起名为马涵薇。兴海二十六年腊月底,又生下一个女儿,起名为马涵灵。兴海二十八年初,又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马怀鼎。这样范茹冰已经为马绍承生下了共两男三女五个孩子,地位是异常的稳固,也足见两人的恩爱程度。

除此之外,伊莎拉每逢东方传统的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都会来海京府的宅院小住,少则五六日,多则半个月。马绍承每次都很欢迎,不是她来,就是他去。而且马绍承还常和妻子和儿女一起去,与伊莎拉的个人感情是非比寻常。当然,马绍承也还是少不了和伊莎拉行男女之事。

伊莎拉在兴海二十三年底收养了一对汉族男女作为自己的养子和养女。兴海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又分别收养了一个汉族女孩儿和两个苏威兰国战死的水军将领的儿子。两个战死的将领的儿子有十五六岁,交给约律在东方公司的军队里学习任职。而收养的那两女一男的汉族孩子,收养的时候大的只有一岁,小的不过五六个月。

马绍承还见过这几个孩子,伊莎拉在兴海二十七年中秋节的时候正式拜访了马绍承夫妻,就带着这两个已经长大的孩子。而且起了汉族的名字。男孩儿叫苏怀承,女孩儿叫苏怀冰和苏怀丽。且都放在广方学馆读书。

意思太明白不过了,怀念与马绍承、范茹冰和玛黛莉的难忘的友谊。

玛黛莉和范茹冰曾经怀疑这是不是马绍承和伊莎拉的孩子,但是二人均否认,而且玛黛莉还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手续和文书作证。这样他们才放心。

对于马绍承与西洋走的非常近,马英韶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略作提醒,但是一般情况根本不管。知子莫若父,在马英韶看来,马绍承虽然与伊莎拉过从甚密,收受西洋大量礼物,但是却只是对外方略上与自己和长子有一些不同,但整体的在维护晋王国的自主及利益上,是绝不会让步和妥协的。也西洋的多次商谈中就已经可以证明了。

兴海二十八年九月二十日,前右相也是马英韶的叔父马朝博在无声无息地在熟睡中去世了。终年八十八岁。

马英韶得到消息后,赶紧去看望,但已经晚了,大哭不止。下诏追赠为太尉、太师、晋阳王,谥号文忠,并下令国葬,百官挂孝。

这位叔父对马英韶的即位和当年稳定局势是立有大功的,如今去世,马英韶的悲伤之情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而张祎澜看着自己的仅剩下的最后一个儿子去世,那种悲伤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马朝明已经在兴海二十五年去世了,马朝博如今也去世了,张祎澜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最至亲的人了。孤独将是最大的痛苦。

马朝博去世后,马英武也请辞枢密使,为父守孝,马英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准堂兄卸任。

马朝博的去世,也让康延鸿、康延徽这些当年的袍泽战友们异常感到悲伤。而他们也是如今晋国少有的在武末燕初就和燕军有过交手的将领了。如今老战友的去世,更让他们感到了无比的悲伤。

兴海二十八年十一月,早已经厌倦政事和揣摩到马英韶心思的康延徽上表请辞左相,同时还建议以后请不再设左右相和参知政事,将中书省悬空。认为中书省、枢密院权重,危害王权,另外就是要节省人员开支和经费,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日后燕朝的刁难。而取代的办法就是设内阁,加强王权。各地方的事务仍然上报内阁报皇帝,但是没有中书省的权力。

马英韶其实也有这个心思,但是这话他说出来不如威望甚高的康延徽说出来,如今康延徽终于主动说出来,他是很高兴的。但是不能立即答应,所以下发讨论。

所谓的讨论从十一月持续到了次年的二月,肯定有不满意的,但是康延徽不断对崔昭成等晓以利害,到兴海二十九年二月事情终于谈妥。

马英韶是可以乾纲独断的,但是这样更容易赢得好名声。

兴海二十九年三月,马英韶下令自今年起,中书省不再设立左右相和参知政事,改为荣誉职衔。同时改设内阁,内阁直属于王府,与六部无隶属关系。原中书省官吏根据职能分属内阁或各部。枢密院仍然保留不变。

内阁设首席领班大臣一人,副职为协办大臣,共四人,另外设内阁办事大臣,协助内阁首席和协办大臣。办事大臣与协办大臣待遇同级,但地位略低于协办大臣。各内阁大臣可独任,也可由六部和各衙署的堂官和大学士等兼任,人员不定,但内阁各大臣总计不得超过十人。

对于新的内阁人员,康延徽拟议以马绍承出任,原有参知政事出任帮办、协办大臣。

马英韶大体上同意,但是人员上有所变动,三月二十八日,公布了内阁人员和重要大臣的名单。

内阁首席领班大臣:康延徽

协办大臣:马英武、崔昭成、顾明瑞、田承仁

办事大臣:范锡玄、赵德庆、俞世英、李安维

枢密使:马英武(兼)

枢密副使:俞世英(兼)

六部官:吏部正判崔昭成(兼)、户部正判范锡玄(兼)

兵部正判段昌衡(兼)、刑部正判顾明瑞(兼)

工部正判田承仁、礼部正判赵德庆

户部副判:潘振鼎

兵部副判:裴岳殿

御史中丞:李安维、侍御史:刘景公、肖玉苏

大理寺卿:崔昭成、少卿:何新明、程英通

市舶司使:范锡玄、副使:王明亮、何庆祥

管学大臣:刘安青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刘安青(兼)

仪仗司都指挥使:王相清、副都指挥使:于宁禄、董耀明

殿前军总兵官:刘道临

侍卫亲军总兵官:李华湘

宁阳军总兵官:李道康

海京府府尹:余鸿英

宁安府知府:康广进

宁阳府知府:安荣源

通远州知州:程学方

内事厅知事:刘妙然

兴京府府尹:徐海波

这些人员大体维持稳定,虽然勋贵势力一落千丈,但还是有几个老臣充门面,其余的人也都是按部就班而来。不过马英韶同时给内阁首席办事大臣康延徽晋封为太保,加中书左相衔,算是过度和奖励。而其余的协办大臣、办事大臣基本还是原有参知政事,不过这个时候谁知道康延徽不过是过度,但接班的是谁,不知道。马英武也老了,肯定接不了,而现有的人员中似乎也缺少独当一面的人才。

兴海二十九年九月,马英武请辞协办大臣,请专任枢密使。

这一次,马英韶同意了,没有挽留,晋封少师。这样,协办大臣中的首席就空缺了,马英韶于十月任命司徒马绍承为协办大臣,接替马英武,成为了内阁中仅次于康延徽的存在,看来马英韶将来可能让次子领衔内阁。然而不久马英韶又下令除宗室无有勋功者不得出任首席领班大臣。这又让人们产生了疑虑,到底是谁呢。

兴海三十年二月,在过度了一年之后,康延徽请辞,马英韶同意,晋封太傅,加宁海安远军两镇节度使,封安国公。而首席领班大臣一职,在三月份下令由太子马绍华行首席领班大臣事。到这时候,这件事情才落下了帷幕。这也是无奈和必然的的选择,因为似乎除了马绍华无人可以独当一面有威望。而且马绍华多年来实际上做的事情和康延徽的事情已经高度重合了,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当然马英韶还是有余地的,毕竟太子只是行首席领班大臣事,并不是正式的实授。

兴海三十年到三十一年夏季,内阁开始办事。大体上还是平稳的,毕竟除了康延徽、马英豫、马英武外,其余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马绍华、马绍承兄弟在施政问题方面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核心问题始终是平衡还是有所倾斜的问题。

马绍华和礼部、宣文院、御史台等大臣都主张稳健,以用本土人和吸引燕朝人为主,重农为主,工商业并行。而马绍承虽然也主张用本土人,但不希望用太多燕人,反而大力对广方学馆出来的人和留洋的人的任用。并经常不打招呼直接将人就安插到自己能控制的市舶司和南洋等地,让他们积累地方经验。而军队问题上,马绍华主张裁军,并提出可以适当增加燕朝在海山洲的驻军,这样可以节约人员用于发展生产。但是这遭到了马绍承、俞世英和一些军方将领的坚决反对。马绍承认为裁军可以,但裁军后的费用主要应该用来更新装备,而不是给燕军士兵发军饷。

围绕着军队问题,兄弟两人在兴海三十一年的矛盾公开化,而且在朝堂就发生了争执。虽然马绍承言之有理,但是他能够实际控制的衙门只有市舶司,枢密院。户部范锡玄虽然也多听他的,但毕竟不在他的范围内。兵部、刑部、户部、御史台、大理寺这些要害部门都是大哥兼管的。而仪仗司、内事厅则是直属于晋王的,他们兄弟都无法插手。另外不少御史、清流和守旧派则不断攻击马绍承过于倚重西洋,甚至有人将马绍承和伊莎拉的关系捕风捉影也给抖了出来,还说二人有私生子,有秘密约定。

马绍华虽然对弟弟的诸多政见不满,但是在兄弟情感上是没有问题的。他相信弟弟肯定与伊莎拉过从甚密,也实际上知道他们的事情,但是决不相信二人有私生子,更不相信二人有什么秘密约定。

对于兄弟的争执,马英韶大体上是观望的,不做表态。而且办事大臣衙门也是了然于心的观望态度。札朗泰本来想支持马绍华,但陆儒湘坚决反对。认为此时对朝廷而言宜静观其变。马英韶能事实上废除中书省,已经是让海山洲地方化了,这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朝廷此时干预,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反弹,那就弄巧成拙了。

兴海三十一年七月开始,张祎澜的身体急剧恶化,看来要没多久了。而马绍承此时也被各种弹劾弄的是焦头烂额,虽然与伊莎拉的关系和秘密约定的事情是子虚乌有,但是他确实平时与西洋过从甚密。收一些礼物,帮着说几句话确实是存在的,而这些已经是违律了。虽然他在内阁是一人之下,可感觉真是不自在。

七月二十日,前枢密使马英武突然叫马绍承去自己家中,马绍承不明就里,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叔叔,不能不去的。而且叔叔与自己的许多观点上是相同的,尤其是军队问题上。

进去礼毕后没多久,马英武也就直说了他目前的处境。

马英武:“我知道贤侄的难处,你有什么想法啊。”

    马绍承:“勉为其难,走一步看一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马英武:“错,你应该退让。”

马绍承:“我都这样了,如果退,那不丝毫话语权也没有了。”

马英武:“你和你大哥相比,年龄要小,而且你羽翼未丰,不能硬来。所以你必须退才可以。”

马绍承:“请叔父赐教。”

马英武:“你要坚决辞去内阁协办大臣的差事,专任枢密使。枢密院虽不统兵,确有调兵权,而且枢密院是独立于王府之外的,地位高于内阁。另外你还事实上有亲军营,亲军营出来的人也都在军中为官。”

马绍承:“那我去南洋如何。”

马英武:“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去南洋。你在,他们就有顾忌。你不在,则海山洲用不了几年就变天了。”

马绍承:“多谢叔父赐教。”

马英武:“我也是为了晋国,先祖打下的天下,到如今几百年了。不能轻易变动,绝不能让燕人的军队过多进入晋国,否则难保他们会撕毁约定,让我们易复变发。”

马绍承点点头,深以为然。

可以想到,马英武实际上主要反对的还是马绍承的军队变革。他的担心是一旦燕军大量进入海山洲,而且加上官员的配合,保不准哪一天会变动海山洲的风俗和体制。而目前来看,马绍承是能够代表他们这些元老派利益的最佳人选,也是最有实力的人选。马绍华虽然也主张保护晋国的风俗体制,但是他许多问题上亲燕,这让元老尤其是军中元老不放心。

七月二十八日,张祎澜病重,进入了最后的弥留时刻。

马英韶和所有宗室人员全部病榻前守候。但是张祎澜已经口不能言,只是用手指着抽屉里,马英韶取出来。张祎澜示意他读。

马英韶接着就念道:

吾能享寿如此,万分感念上苍。尔等忠孝仁爱,如今家国昌盛,四海升平,吾心甚慰。唯念日后宗室和睦,与朝廷和睦,使我家国永享康宁。吾死后,不可浪费,宜薄葬。

既已内属朝廷,永为版图之内,断不可再生他念,为后人耻笑。只要能保家,能使自由德化之风永世相传,万不可轻言崩裂。如遇万一,不得不强硬以对,然亦应义正辞严,不能曲先在我。

切记       兴海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张祎澜的这份遗令是五月写下的,也是他最后的心愿。也可以看出张祎澜的对外态度,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与燕朝为敌,即使不得不强硬面对时候,也要有理有据。

马英韶对祖母的这份遗令是深以为然的,这也是他一贯的方针,只是操作上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两个儿子的风格上。

七月三十日,张祎澜最终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一百一十六岁,是仅次于张铭静外的第二高寿了。

张祎澜的去世,也意味着马建洵时代的人彻彻底底的走下了历史舞台,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虽然她没有刘婷娜和张铭静那样杰出的才能和威望,但她的德行依然是可圈可点的。

张祎澜去世后,马英韶下诏追赠为孝仁王后,与自己的祖父马建洵合葬在一起,同时下令进入国丧期,为期三个月。

虽然张祎澜要求薄葬,但马英韶根本不会答应,依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办事大臣衙门,西洋领事也都前往哀悼。

德龄安、札朗泰、陆儒湘、刘玄洽等燕朝大员自然按规矩前往祭拜,而且也很谦恭,不再像当年那样因为礼仪问题引发晋国上下的不满。

伊莎拉和西巴斯鹰国驻宁安府领事雷麦尔更是按照汉族风俗,进行了跪拜,并进献了隆重的殡葬之礼。可以说是故意要抢燕朝的风头,以体现西洋与晋王国的特殊友谊。

张祎澜去世后的八月份,马绍承也借此为曾祖母尽孝为由辞去内阁协办大臣兼枢密使的职务,马英韶不同意,但马绍承坚决要辞,说的是一套一套的而且是情真意切。

马英韶其实知道儿子的心思,八月底,马英韶最后同意免去马绍承内阁协办大臣的职务,但仍留任枢密使,并晋封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让他专办枢密院、市舶司和与涉外事务,不必参与内阁政务。

可以说这实际上正是马绍承所想要的结果。

马绍承请辞后,内阁首位的协办大臣由老资格的老臣顾明瑞出任,俞世英则在马绍承推荐下由办事大臣晋升为协办大臣。

虽然马绍承失去了协办大臣的职务,但却获得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环境,枢密院、市舶司和涉外事务都是相对独立的,内阁对其的影响有限,马绍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太子的第二大势力集团,有些方面已经完全不亚于太子集团。加上西洋诸国对其的好感和暗中支持,可以说在晋国除了马英韶,无人可以控制他。当然,对于他,燕朝在海山洲的官员们是有些不安的,对其好感不如对马绍华那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