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看见荣康他们突然回来,喜出望外的一把抱住小喜,止不住眼泪簌簌落下,一直惦记他们走了二十多天没个信,一颗心天天悬着。
通信联系不方便,也不知道爷爷能来。妈妈佩服又心疼的说:“儿子自己还是个孩子,这么远的路,自己走就够让人担心的,还带一老一小,平安就好。”荣康口若悬河的向妈妈讲述这次探亲的种种经历,和带爷爷来医院看肚皮烧伤的事。
第二天荣康和妈妈一块去附近的济南三院,给爷爷看病。医生检查后惊叹地说:“烧伤这么长时间,都感染了怎么才来看,需要住院治疗。”
爷爷说:“这辈子都没住过院,我不住院。”妈妈和荣康再三劝说,爷爷才接受住院治疗。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在妈妈和荣康的精心照顾下,爷爷的伤疤终于痊愈了。
爷爷高兴地说:“这肚皮疼了半年多了,有时疼的没法睡觉,就抽袋烟摁点烟灰,疼的轻点能结疤,过几天还是流水,就是好不利索。住院这几天,医生给换几次药就全好了。和好肚皮一样,我以为这辈子好不了呢,呵呵。”
荣康告诉爷爷,医院什么病都能治,以后有病上医院,别自己在家瞎弄。
爷爷第一次到我家,来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什么都新奇。荣康带爷爷到处走走,听工厂的轰鸣声,看大街上车马川流不息,爷爷也算开眼界了,天天乐呵呵的合不上嘴。
这天,荣康从外面回来,看见爷爷踩着炕边举着烟袋够灯泡,吓的赶紧把爷爷扶下来,问爷爷要干什么?爷爷说:“在老家我都是在油灯上点烟,比打火镰省劲。(老家那时舍不得买火柴,用火镰俗称火石打火)奇怪,灯泡这么亮怎么点不着烟呢?不如老家的油灯好使唤。”
荣康哭笑不得,给爷爷耐心解释,灯泡用的是电没有火不能点烟。说罢赶快找盒火柴点上烟,又教给爷爷以后不要碰灯泡,火柴不贵,就用火柴点烟。
爷爷疑惑地看着灯泡,自言自语道:“怪不得灯泡朝下还不撒油,原来里面没油,我说怎么这么亮,啥时候老家也能用电点灯?”
妈妈知道爷爷这辈子省吃俭用,一直过着艰苦生活,为了让爷爷养好身体,到我家来就给爷爷多做些好吃的。
那时虽然能买到肉,但是要排长队,去晚了就买不到,但军属优先可以不用排队。荣康依仗我家是军属的优惠条件,能够不断买回肉、排骨、猪头等。
荣康问爷爷吃过猪头肉吗?爷爷想了想说:“三十五年前,在老爷爷那时候吃过。”
妈妈和荣康看着爷爷每天吃的开心生活快乐,为自己能尽到孝心而欣慰。我和爸爸在外地上班不能回家,及时把钱多寄些回家,让妈妈手中能宽裕些,不为难。并写信支持鼓励妈妈,代我们共尽孝心。
妈妈平时省吃俭用,家里很少吃肉,自爷爷来了,天天有肉吃。爷爷以为我家平时也是这样生活,就叨咕我妈妈不会过日子,他儿子在外面挣钱不容易,哪能这样花钱。
为了消除误会,妈妈和荣康耐心解释,爷爷根本不相信。好一片孝心还被爷爷误解了。妈妈很委屈,又想不必和老人计较,该怎么孝敬还是怎么孝敬。
妈妈每天坚持上班,下班回家继续为爷爷做好吃的。爷爷每次吃饭,都要叨咕几句。妈妈很上火,心中委屈无处诉说。劳累加上火,身体越来越不好,觉得迷糊没劲,恍惚得要撑不住了。
到医院去看?自己又说不出哪里不好?听说港沟有个名中医会调理,港沟离家20多里路。荣康看妈妈不舒服急在心里,听妈妈说要去看中医,再难也要带妈妈去看病。荣康骑自行车带妈妈去看了一次,妈妈感觉好多了,就想再去看看。
这天是下午去的有些晚了,看病人很多,医生安排明天看,这下可难为荣康了,骑车带人20 多里路不容易,一路都是农村土路羊肠小道,坎坷不平石头瓦块,还有段上坡路要走上去。
妈妈和荣康商量怎么办?为了省力,妈妈想自己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一宿,明早可以早早排上号,早看早回家。荣康一人先回家照顾爷爷和妹妹,明天来接妈妈就行了。
这天早上妈妈发的面,准备晚上蒸馒头。荣康回来时,爷爷已把馒头蒸到锅里,还得意地说:“看面早开了,我会做馒头,就让丫蛋烧火,我做馒头,快熟了。”
又说:“我在老家都是自己做着吃,来这光吃啥活都不让干,今天我蒸锅馒头,露一手,嘿嘿。”
大家都称赞爷爷,很高兴的等馒头出锅。停火捂一会,爷爷高兴的来拾馒头,开锅一看,竟是一锅又黑又硬的没发起的小馒头。
爷爷像被泼上一盆冷水,懊丧的坐到一边,还自言自语地说:“在老家蒸的馒头挺好的,想露一手怎么没蒸好呢?”
荣康和丫蛋安慰他说:“挺香的,好吃。”
爷爷自觉丢人挺窝火,不想吃饭。荣康哄着爷爷吃了一个馒头。也可能食压着火,睡到半夜,爷爷肚子难受惨叫着:“哎呀!哎呀!活不了啦!”
荣康他们还都是孩子,累一天睡熟了什么也没听见。
爷爷自己睡在里屋,喊叫声惊醒隔壁刘婶,刘婶使劲敲门唤醒荣康,荣康揉揉昏睡的眼睛,听见爷爷喊:“哎呀!活不了啦!”吓的荣康不知所措,刘婶说:“我和你一块推车去三院看看吧。”
在三院急诊科给爷爷做了全面检查,没查出什么病,凌晨四点了,医生让回家观察,就这样又把爷爷推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