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每年到了冬季,中国大陆寒气凌冽,北风渗骨。国人富有者,越南岭,过琼峡,来海南享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的美妙。
960万国土,13亿人口,国内唯一的热带海岛。物以稀为贵,按道理来说,海南应该是国内旅游大省,然则非也,海南既非旅游大省,其所辖城市也没有进入全国十大旅游城市之列的。
最悲催的是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之中也鲜见海南景点。何也?原因很多,我不想在此累述,在我看来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人文因素不足!
古今中外,著名景点除了极少数是靠自然美景吸引游客之外,大多数都是以人文景观为主。
想象一下,倘若伦敦只有摩登水泥高楼,无大笨钟,爱舍丽宫,贵族庭院;巴黎只有葡萄庄园无卢浮宫,埃菲尔铁塔,中世纪欧洲宫廷文化;维也纳只有欧式田园,无宫廷音乐汇演,哥特式教堂;山东只有泰山日出,无泰山封禅,曲阜礼乐文化;陕西只有秦岭美景,无城墙黄陵,昭陵,兵马俑等古典文化元素,还有多少人会去那里旅行呢?
能出游者,大多中产以上,中产者,文化人居多,自然景观只是载体,人文景观元素,传达人文思想,回荡人文故事,启发人的思考,这些莫不是文化之人出游享受之所在。
中产者,有文化,有资产,有时间,他们的言传,笔墨能影响下层及上层和爆发户阶层,使得这几个不懂旅游真谛阶层的人出游,也将这些人文气息浓厚之地作为出游首选。
很多人觉得海南就是一文化沙漠之地,仅仅是雪白海滩,椰子林,热带海岛美景,无什么人文内涵,就一旅游业界的“花瓶”而已。
缺少人文因素是海南旅游天生不足之处。海南虽说自西汉元封元年,第一位伏波将军路博德在灭南越国后就已被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统治之下,郡县历史和大陆很多省份差不多,甚至比西南的云南还早纳入中原版图。
然而,古中国是一个以北温带为主的内陆国家,对于这块热带小岛,历朝历代都不甚重视,视为蛮荒瘴疠之地,成为流放重罪之人的场所。
直至到了文化最为昌盛的唐宋,很多能臣名人被贬海南,才真正开启了海南文教的兴起,海南才正真地沐浴到了一丝中原文明的清风,之后的明朝是海南历史上文化最为昌盛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央任职的清廉官吏和儒者。
相比内地旅游大省,海南在人文因素这一块的确是短板,但是少并非没有。海南旅游除了热带美景之外,我觉得还应该用心挖掘一下自己特有的人文景观。
比如,可在海口仿设唐宋五公,尤其是苏轼等人被贬海南时田园生活的情景,在三亚黎区,可还原黄道婆当年和黎区姐妹们交流织布技术的场景,还有东方八所日治时期的矿山铁路的故事,琼海红色娘子军的事迹等等。
此外,人文墨客的宣传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去庐山,内蒙,宁波的游客都是受苏轼的《题西林壁》,翦伯赞的《内蒙仿古》,余秋雨的《天一阁》等作品的影响。
倘若再能邀请一些文人墨客来海南参谋,我相信凭着海南独一无二的美景再加入特有的人文因素,海南旅游将不再会是候鸟和花瓶式的。
正因为海南旅游需要注入人文色彩,本旅游攻略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此传记是应我数万名博友要求的结果。自从我的《三沙群岛史话》诞生以来,几乎每天都有热心网友问我如何才能去三沙,希望我能写篇"三沙旅游攻略"的专辑。
半年来我也一直在勾画怎么写好这篇攻略。在查阅了网上和书店里的众多旅游攻略后,我发现他们写法都很雷同,清一色的美图,吃住行,就像流水账一样可读性不强。
因此,我想,要写就要创新,取长补短,保留一般旅游攻略里面的美图,吃住行,再加上散文式人文性知识,以提高本册子的可读性,这样就能满足各个阶层的博友需求,并命名为《海南三沙旅攻略记》。
如果说为了某博上的数万粉丝而作此本是为“公”,那么为了祭奠我那段逝去的爱情可谓为“私”了。她说过喜欢我的博学,喜欢读我的文章。她喜欢静,更爱西沙静谧,曾说过将来我们的婚纱就去西沙拍。
她也喜欢玩自媒体,希望我能为博友们提供一部系统地介绍三沙的系列文章。然而如今此书已成,她却离我而去,犹如,百里奚仕秦而归乡,良妻不现;李隆基复唐返京兆,不见玉环;陆放翁会试回故里,妻为人妇,般的悲切。不思量,自难忘,以本专辑祭之。
好了,本篇就作为《海南三沙旅游攻略记》专辑的序言篇。
下一篇:《海南岛:前往三沙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