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追根塑源深话越剧,发动群众广致良知
书名:灼惠企业 作者:灼之惠 本章字数:4600字 发布时间:2022-11-28

柳泽惠自从结识了王心仪、丁婉娟、刘小芳以及肖清香这群余姚的女子越剧爱好者后,心情格外愉悦,再加上心学发源地就在余姚,他对余姚人不禁心生好感,便转头对肖松林说:“肖大哥,有幸认识你们余姚人,感觉真是太棒了。据我观察,你们余姚人似乎比嵊州人更热爱越剧,是这样吗?”肖松林闻言,微微皱眉,思索了一下说:“柳老弟,这个我也不好说,但我们余姚人确实喜欢听越剧。柳泽惠说:“肖大哥,我刚从越剧故乡嵊州过来,感觉嵊州人好像没有余姚人这么热衷于唱越剧,嵊州公园里可没这里的热闹。”

肖松林听后,一脸自豪地说:“柳老弟,不是我自夸,我们余姚的群众文化生活那是相当丰富多彩,在宁波、上海一带都名列前茅,就连总理都夸赞过我们余姚呢!”

王心仪也在一旁附和:“确实是这样。”

柳泽惠听后,心里满是羡慕,心想要是各地都能打造这样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生活广场该多好。这个不经意间冒出的想法,在后来的灼惠事业中得以实现。

肖松林开起了话匣子:“柳老弟,嵊州作为越剧的发源地,那自然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越剧的根就在那儿。不过呢,我们余姚人对越剧的喜爱,也是由来已久、深入骨髓的。就说我自己吧,从小就听着越剧长大,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那婉转悠扬的越剧唱腔,就像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你说的余姚人比嵊州人更热爱越剧,这或许是因为咱们余姚人对越剧的传播和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你知道越剧这个名字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吗?是以前的余姚人蔡萸英。他呀,本是一位业余戏剧评论家,在1938年的时候,他在《戏剧世界》上首次将‘绍兴女子文戏’改称‘女子越剧’,后来又由杭州人樊迪民正式定名为越剧。这一改名,看似简单,实则为越剧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柳泽惠听后心想,他说蔡萸英是以前的余姚人,难道现在不是了?但他出于礼貌,没有问出口。”

 

王心仪在一旁,早就按捺不住,抢着说道:“这个蔡萸英原本是个账房先生,无意间爱上了越剧,他用一只花篮和一支笔捧红了当时的越剧唱家,也就是后来的越剧皇后姚水娟,越剧从此便发展得如火如荼。”柳泽惠没想到还有这些故事,兴致更浓了:“我知道越剧发源于嵊州,嵊州属于绍兴。一般戏种都会冠以地方简称,按理应该叫嵊剧或者绍剧,可为什么偏偏叫越剧呢?难道是因为嵊州属于古越国的缘故?”肖松林听后,又讲出一段趣闻:“据为越剧正名的樊迪民说,他曾受李白《越女词》的启发,嵊州市又属于古越国属地,心里就有了用‘越’字冠名的想法。在一次与越剧皇后姚水娟的交谈中,姚水娟说要把戏‘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一连用了六个‘越’字,樊迪民当即决定将戏正式命名为越剧,姚水娟听后也一拍即合。”柳泽惠不禁竖起大拇指点赞:“这确实是越剧史上的有趣故事啊!你们余姚人真是有着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这时,肖松林话锋一转,对柳泽惠说:“柳老弟,你们湖南人也很了不起啊!毛主 席可是我最佩服的人!我打算找时间去毛主 席故居瞻仰瞻仰。”

 

柳泽惠听了,心里十分高兴:“肖大哥,你知道吗?毛主 席绝对是我心中的太阳!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让我高山仰止。而且我还认为,毛主 席是运用和发展心学最彻底的人。”

 

王心仪听后,睁大了眼睛看向柳泽惠。这可是她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于是急忙催促柳泽惠:“快说说,快说说。”

 

正当柳泽惠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包厢的门开了。肖清香和陈剑峰双双走进来,顿时,一股清新的气息弥漫在餐厅里。只见陈剑峰身穿褐色便服,肖清香则身着黑白色的碎花连衣裙。

 

肖清香一进门,看到柳泽惠和自己的老爸在一起吃饭,旁边还坐着一位漂亮的阿姨,一时满脸疑惑,望向肖松林。肖松林见肖清香他们进来,立刻站起来介绍:“柳叔叔你们已经认识了,而这位漂亮的阿姨可不一般!她叫王心仪,是著名的心学传人,而且越剧唱得特别好听。”

 

肖清香本就热情好客,自己对王阳明的心学也是推崇备至,一听说王心仪有这样的身份,恨不得马上和王心仪拥抱,叫她阿姨。于是,她连忙向王心仪鞠躬问候:“王阿姨好,我叫肖清香,在一家媒体公司上班。”

 

说完,她拉着陈剑峰的胳膊,对王心仪说:“他是我男朋友,叫陈剑峰,是中正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陈剑峰赶忙说:“王阿姨好!”

 

王心仪听完他们的介绍,连忙向他们打招呼问候。这时,肖清香可能意识到冷落了柳泽惠,也连忙拉着陈剑峰的手,一起向柳泽惠问候。

 

因为柳泽惠坚持不喝酒,所以桌上只上了菜。一共十道菜,其中有柳泽惠最爱吃的红烧肉,还有王心仪喜欢吃的生鱼片。肖松林做了个开场白:“柳老弟,心仪弟妹,感谢你们赏脸。我有幸结识二位,心里特别高兴。下面我们就边吃边聊吧!”

 

说完,大家纷纷拿起筷子,开始用餐。王心仪悄悄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在柳泽惠的碗里。柳泽惠小声对王心仪说:“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红烧肉?”

 

王心仪俏皮地一笑:“是毛主 席告诉我的。”

 

没想到,这句话被坐在旁边的肖松林听到了。他正想听柳泽惠讲讲毛主 席是如何运用和发展心学的,便对柳泽惠说:“柳老弟啊,你刚才说毛主席是运用和发展心学最彻底的人,现在大家都在这儿,尤其是这两个年轻人也在,你就不妨说一说吧,也好让他们长长见识。”

 

肖清香反应很快,忙用公筷给柳泽惠也夹了一块红烧肉,说:“柳叔叔,你就讲讲呗!”

 

这时,众人都把目光投向柳泽惠,期待他的高见。柳泽惠也不客气,吃了一块王心仪夹来的红烧肉后,说道:

 

“我这么认为,也是在瞻仰完阳明故居后才产生的想法,尤其是在听了心仪对良知与知行合一的解释之后。”

 

柳泽惠发现王心仪睁大了眼睛,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们知道,王阳明说‘吾心自足,人人皆可成圣人’,就是说人人都有良知,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对于智者,像王阳明,可以通过内省来实现;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比如在座的三个男性,就需要外力施压才能达到。”

 

陈剑峰听了,忙说:“对呀!清香就经常对我极限施压呢!”

 

肖清香听了,用手捏了陈剑峰一把,咬牙说道:“还远远不够呢!”

 

大家都笑了。王心仪也悄悄捏了一下柳泽惠。柳泽惠接着说:“人一出生,本来就像一张白纸,无善无恶。”

 

柳泽惠看看大家都停筷不吃了,忙提醒大家:“吃菜,吃菜,不然就凉了。”然后接着说:“这张白纸,它可以成为流芳百世的名画,也可能变成一张废纸,就看他良知的形成和表露了。有的人天资聪慧,良知的形成可以很快完成,比如那些能够抵挡物欲诱惑,让良知不被遮盖而得以展露的圣人;而有的人,生性顽劣,良知的形成和展露,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和纠正才能完成,比如那些浪子回头的人。”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柳泽惠接着说:“从上午关于什么是良知的讨论中,我们得出结论,王阳明倡导的良知,应该是属于道德与思想层次上的,通过后天训练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致良知,就是排除物欲的干扰和束缚,让这种条件反射自然发生的行为。这让我想起明朝小说家冯梦龙说过的一句话,水藏于地下,只有凿开地面,水就能自然地流出来。掘开地面,让水自然流出的行动,就是‘致良知’。”

 

陈剑峰听了,鼓掌称赞:“柳叔叔讲得好,真是通俗易懂!”

 

肖清香听了,说:“柳叔叔,您以前是不是教生物学的?这个条件反射用得妙啊!”

 

柳泽惠笑了笑,继续说道:“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倡导的是个人在道德思想层次上修成良知,做到知行合一,然后致良知就可以了,而这正是它的局限性。”

 

王心仪不解地问:“为什么?”

 

柳泽惠解释说:“因为,这种致良知做得再好,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只起到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示范作用。”

 

肖清香听了,疑惑不解地放下筷子说:“柳叔叔,我不太理解。”

 

柳泽惠又吃了一块碗中的红烧肉,说:“这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对它的解释就是:我自己致良知了,你如果觉得我的致良知行为对自己有利,或者崇拜我,你可以选择以我为榜样,跟我学习,实现你自己的致良知;但你也可以选择当一个旁观者,或者随大流,做做样子,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喜好,是一种个人的自发行为,而不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不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这就是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示范作用。”

 

大家纷纷点头。肖清香忙问:“自发行为与自觉行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陈剑峰听了,对肖清香说道:“自发行为具有被动性和盲目性,比如,看到别人在排队,你有可能也跟着排起队来,至于为什么,你可能也不清楚,这就是自发行为。自觉行为则带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比如,我想方设法地追求你,就是一种自觉行为。”

 

肖清香脸一红,对陈剑峰啐了一口说:“谁让你追我!”

 

听完他们的对话,引得其他人哄笑起来。柳泽惠笑过后说:“剑峰不愧是律师出身,说得清楚明白。”

 

王心仪插话说:“泽惠,照这样说,那怎么做才是自觉的致良知行为呢?”

 

听王心仪这么一说,其他人也都想知道答案,于是都停筷盯着柳泽惠,等待回答。柳泽惠放下筷子,扫视了众人一眼,一字一句地说:“升级!将良知从道德和思想层次升级到理想和信仰层次,做到‘致众人良知’。”

 

王心仪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想过这种观点,不禁说道:“致众人良知,这倒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说王阳明的致良知只是一种‘致个人良知’,对吧?”

 

看到柳泽惠点头同意后,王心仪紧接着问:“那,这两者的不同在哪里呢?”

 

柳泽惠立即说道:“首先,两者建立的层次高度不同。‘致众人良知’建立在理想和信仰上,‘致个人良知’建立在道德和思想层次上。其次,两者发挥的社会作用不同。‘致众人良知’是利他性的,它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起推动作用;‘致个人良知’则是利己性的,它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只起示范作用。可见‘致众人良知’所追求的目标层次更高,所起的社会作用更大,因此它比‘致个人良知’更有意义。”

 

大家听了,都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柳泽惠,希望他能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柳泽惠接着说道:“一个有道德思想修养的人,他会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并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他人的良知行为;而一个有理想信仰的人,他会把大家的事做到极致,通过组织的力量规范他人的良知行为。”

 

大家称赞不已。肖清香忙问柳泽惠:“什么是理想信仰呢?”

 

肖松林回答说:“清香,亏你还上过大学,这都不知道啊!理想信仰就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

 

肖清香立即说:“老爸,照你这么说,那我就是有理想和信仰的人了,因为我追求未来婚姻美满幸福,老公不找小三。”

 

说完,对陈剑峰狠狠盯了一眼。陈剑峰马上表态:“我绝不找小三。”

 

惹得柳泽惠和王心仪都笑了起来。柳泽惠笑完后,接着说:“清香啊!你这也算,但却是一种利己性的理想和信仰。我所说的是一种利他性的理想和信仰。这种理想和信仰追求的是为他人或者整个世界谋求美好未来。”

 

肖松林听了,不禁脱口而出:“这不正是我们党的理想和信仰吗!”

 

柳泽惠马上点头认同:“正是。”

 

肖松林听了,不禁脱口而出:“高论,实在是高论啊!”

 

不得不说,这个肖松林不愧是在部队锻炼过的人,看问题的高度就是不一样。柳泽惠听了肖松林的话后,也受到了启发:自己寻找资本“正循环”的努力,不也可以作为一种“致众人良知”的事业来做吗?想到这里,柳泽惠决定,把寻找资本“正循环”的想法,转变成一项“致众人良知”的事业来做。

 

柳泽惠正想着,肖松林催促大家吃菜,并吩咐服务员把饭端上来。王心仪给柳泽惠盛满一碗饭后,说:“泽惠,‘致众人良知’确实比‘致个人良知’要先进得多啊!”

 

柳泽惠无比感慨地说:“毛主席在24岁时,便写下了一篇慷慨激昂的不朽之作《心之力》。其中就表达了‘致众人良知’的思想,可以说毛主席一生都在带领大家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个‘致众人良知’的伟大事业。”

 

大家听了,无不点头赞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灼惠企业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