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虎门大决战
沙角、大角两战之后,琦善和义律又重新忸忸怩怩地坐回了谈判桌前,为了彼此国家的利益重新开启了中断的谈判,在那里坚守两个男人的野望。但是,道光帝却首先憋不住气了,他填膺大怒,令琦善“一力剿除”。2月13日,北京城里的道光帝授奕山为靖逆将军,要他南下广州,与英国人决一死战。同在这一天,远在遥远的南方广州的义律也把放大版的《穿鼻草约》——《缮定事宜》命人掷送到了琦善的手中。
面对内外两重刀斧鼎镬的夹攻,琦善心力交瘁、无力应对,要么身背卖国臭名,被朝令夕改的主子打入囚笼,要么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如落水狗一般痛打,两瓶毒药,他琦善都喝不下去!只能一直装病,做缩头乌龟。不是交相侵逼吗?恕不奉陪,爷挂机了,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停机,看你们能咋地!
可是,事在燃眉,躲又能躲得了几天?终归还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2月16日,义律已经下令舟山的英军撤出,让伊里布白捡了一个“武力度海,收复舟山”的大便宜,也让伊里布的名声如同炸雷般在紫禁城里炸响了,而这个时候,广东这边的琦善却耍赖皮违约,这岂能让得势不饶人的义律善罢甘休?于是,义律一边下令有序撤出舟山的英军,一边向琦善发出要求在2月20日前必须签字的最后通牒。赔款还好说,大不了再狠狠地压榨一波十三行的行商和广东的盐商,不就割韭菜嘛,他琦善无数把大镰刀在手,干这活儿,他熟门熟路;但是面对割地这种塌了天的大事,琦善哪里敢擅自做主,私下签字?要是敢擅自割地,主子还不得割了他琦善的脑袋!千买卖万生意,通通包你满意,就是不能叫俺来——割地!
不但不签,琦善还想着继续负隅顽抗,妄图跟义律搞个鱼死网破。于是,琦善私令清军逮着和谈间隙,在虎门要塞第二道防线横档和三门水道大兴土木,计划赶工期在三门水道附近新修一座大型的隐蔽式暗炮台,规划设计炮位80门,已部署完成20门。同时,三门水道处的清军小艇密密麻麻的,汗流浃背的他们是在打桩下排企图堵塞航道。
虽然义律曾屡次告诫清军不要稍作武备,不要妄图负隅顽抗。可是,自信满满的“英国大兵”们倒也乐见其此,因为上次进攻虎门要塞的不过是英国东方远征军的分舰队,他们也整好可以休整一些时日,等待主力舰队的到来。再者说,当时大清举国上下能想到的所有“最坚固的防御体系”,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小孩过家家,谁会在乎小孩子玩泥巴玩得多起劲嘛!
2月19日,虎门外口的英国舰队获得了从香港开来的援军。2月20日,英国舰队基本集结完毕。
2月23日,一队英国小艇前往三门水道侦察那里的通航情况。正在那里干活的清朝战船和民夫们,一炮不发就丢下劳动工具和建筑材料逃离了施工现场,不过英军还没来得及嘲笑这些“基建狂魔”,他们就突然遭到该处已完工的隐蔽炮位的射击。这让英国人十分恼火,大骂“中国人是狡猾的骗子。”小股英军划着登陆艇,带着满脸的愤怒靠岸登陆,占领了清军隐蔽炮台,然后用清军的火药把未完工验收的炮台和20尊大炮通通炸得稀巴烂。三门水道的堵塞物也被英国人像疏通下水道一般,轻松地用缴获的清军劣质火药炸掉了。
航道开辟完毕,英国“复仇女神号”带着几条附带的小艇进入三门水道,向东北方向行驶,试探该处清军的兵力和火力,武山军营的清军赶紧忙不迭地发炮攻击,但是,他们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大炮打蚊子——它们发射的炮弹,不是因为距离过远无法打穿英舰船壳,就是因为射术不精全部掉落到了水里。“复仇女神号”在清军的礼炮声伴随下在三门水道晃晃悠悠地转悠了一圈后,然后再“好走,不送”一样返回了主力舰队的泊点。甫一回营,“复仇女神号”的船长就向义律轻松写意地汇报:“三门水道通畅无阻。”
2月24日,英军远征军司令伯麦向坐镇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最高指挥官——广东水师总兵关天培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交出剩余的炮台,退出虎门要塞,英军保证撤退的清军的人身安全。已经见识过英国佬的坚船利炮的关天培,传承了561年前同样在此处遭受了同样悲惨遭遇的文天祥的精神,他也一如当年的文天祥一样,面对敌人的劝降而不为所动,保持了沉默,以这种态度向伯麦表达了他将会战斗到底的决心。
2月25日中午,复仇女神号战舰护送炮兵和130名英军步兵在下横档岛南侧登陆。很快,英军除各种轻型舰船外,还有军舰威里士厘号、伯兰汉号、麦尔威厘号、都鲁壹号、皇后号、马达加斯加号,以及 4 艘运输船,也都纷纷出动了。出乎关天培意料的是,英军并没有复制攻打大角、沙角炮台的迂回包抄战术,而是绕开了关天培重兵把守的上横档岛,在清军未设防的下横档岛扎营。
看到英军大模大样的在下横档岛修筑工事,清军布置在海滩上的斥候及时将消息传达到附近的横档炮台和永安炮台,两炮台立即发炮,不过这些炮火一如既往地“击而不中”,对于登陆英军而言,这些“隆隆”炮声只是礼炮、烟花乃至照明弹。到了晚上,关天培想趁着夜晚,英国人看不见的时候再度发动炮击,打算一举把英军工事摧毁。无奈这个想法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清军的火炮质量太差,根本就伤不了英军工事,就在清军轰鸣的炮声中,英国工程兵轻轻松松加班加点,一个夜班下来,很快完成了工事。接下来,英军很快就在横档岛的制高点建成了一个拥有3门重炮的野战炮兵阵地。
等到26日破晓,关天培才明白,轻松把英国人放进下横档岛,是个比让他们在上横档岛侧翼包抄迂回更严重的后果。英军在下横档岛上,修的不是简单的工事,而是恐怖的野战炮兵阵地。
26日清晨,下横档岛上的英军炮兵阵地开火了。这下炮火轰鸣,雨点般朝关天培这里砸来,且不论炮台损失如何,就连清军的军营,顷刻间就被打成了一片废墟。如果是一般的清军,遇到这种情况,早就立刻崩盘了,比如定海的清军和关闸的清军。关天培则用优异的表现证明,他不是一般的男人,他要用鲜血捍卫自己作为大清海疆第一战将的荣耀,他要在此重续陆秀夫、张世杰那股民族气节。哪怕被英军炮火覆盖,打到损失惨重,他依然亲自坐镇上横档岛,依然奋起还击。虽说清军火炮太差,极难打中英军,但炮声却一直并未停止。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关天培那样英勇。永安炮台守将庆宇、横档炮台守将达邦阿、横档月台守将刘大忠觉得与其守在岛上坐享天上掉下的炮弹大餐,还不如“保存实力,以图将来”,于是驾船逃跑了。上横档岛上的清军炮台、军营接连被命中,被动挨打的清军根本无从反击,大角、沙角炮台的混乱现象重现。在这危难的时刻,上横档岛上的其他清军将领本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精神,也带着他们的亲兵开始乘坐舢板撤退,没有舢板可坐,尚在炮台坚守的兵勇们则调转炮口,用炮弹向他们临阵脱逃而把他们弃如敝履的军官们送行。
上午10点,英舰出动。伯兰汉号、威尔威厘号、轮船皇后号以及三艘小型船只共6艘战舰沿晏臣湾海岸航行,躲避威远炮台和横档炮台的正面火力。伯兰汉号和威尔威厘号安全地绕道到威远炮台和靖远炮台的侧面几百米处,没有旋转火炮的清军炮台根本没有应对侧面来敌的任何准备,只能任人宰割。而在威远、镇远炮台正前方,则是载74门炮的“麦尔威厘号”和“伯兰汉号”三级战列舰在那里招呼着,由于英国三等级战舰所配的大炮射程皆在清军炮台大炮射程之外。所以,所有的英舰都在清军火炮的射程和射角之外,英舰火炮就像单方面打靶一样,几乎不受任何损失地开启了射击操演。由此,单方面的大屠杀开始了,威远炮台和靖远炮台的围墙被英舰的精确点射打得千疮百孔,炮台内的清兵无从还击,纷纷毙命倒地,柱柱黑烟从两炮台内部升起,几乎要遮蔽了天空。关天培竭力维持靖远炮台守军的士气,但一直让士兵像屠宰场上待宰的猪一样等待屠夫的屠刀,即便这群“猪”再愚蠢再英勇,也会慢慢地让恐惧感和求生的本能压倒,由此,大规模崩溃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了。眼见得清军已经连“獠牙”都没有了,6艘英舰经过长时间的炮击后,才派出了300名士兵登陆轮流占领了靖远炮台和威远炮台,抡着大关刀向登陆英军猛扑过去的关天培被英军也给用枪打死了。
威远炮台、靖远炮台沦陷后,虎门各处炮台处境更为艰难。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官,只是茫然地试图逃窜或者继续以大无畏的精神固守岗位,直到英国用炮弹和刺刀消灭他们为止。战斗战至下午5时结束,虎门要塞除了两座不在英军进攻目标内的炮台之外,其余11座炮台尽数被摧毁殆尽,战死受伤被俘的清军接近2000人。
只要看看作战过程,就知道为什么关天培值得尊敬了。比起好些清军要塞一触即溃的情形,虎门整整坚持到26日下午四点,这已经是目前为止,英军在本次战争中遭遇到过的最激烈的抵抗了。
但和这壮怀激烈的过程相比,清军取得的战绩却依然是那么的令人尴尬:清军阵亡三百人,被俘虏一千多人,逃跑人数更无法计算,英国这边,却只有五人受了点儿轻伤,估计也就喷点云南白药就没事儿了的那种。
号称当世清朝最强的海防防线,就在这样悬殊的伤亡比例里,轻轻松松就被摧毁了!
理论上说,虎门防御体系里,还有第三重门户——大虎炮台。但虎门沦陷,大虎炮台也就形同虚设了,毕竟英军可以在虎门第二道门户重演炮击横档炮台的大戏,直接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定点打击大虎炮台,而大虎炮台上的清军却够不着英军,所以大虎炮台被清军主动放弃了。
这也就意味着,从此时起,英军就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随时可以闯入珠江内河,进而长驱直入广东省城广州了。而且义律也正打算这么干。
此后,虎门之战的场面还会陆续在厦门、浙东、吴淞等多地重复出现,英军不但不换药,甚至连汤也不用换,就那一锅药汁,包治清军的百病。
虎门防御体系这个当时的东亚第一要塞,为什么这么轻易地被英军攻破了呢?
琦善作为道光皇帝派到广东前线的当朝柱石,而且他本人并不像林则徐那样随时都敢撒弥天下之大谎,我想他的评价是最中肯的,他曾对包括虎门防御体系在内的整个珠江防御体系作过评价:“其自虎门至省城一百八十里 ,向所筑之土台,止容兵十余人,或数十人,安炮数位。设遇逆夷来势凶猛,众寡既相敌,难保不望而却退。且其建设处所,亦非扼要之地,甚至有水道中央,间遇山麓沙滩,亦皆建筑炮台,势处虚悬,四面受敌。即前督臣邓廷桢 、林则徐所奏铁链,一经大船碰撞,亦即断折,未足抵御。盖缘历任率皆文臣,笔式虽佳,武备未谙,现在水陆将士中,又绝少曾经战阵之人,即水师提督关天培 ,亦情面太软,未足称为骁将。”琦善这里讲到了是炮台建设的不当和督臣不谙武备造成的失利,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很中肯,但讲得不全面、不深刻。而且,在一个善杀“打鸣的公鸡”的国度里,琦善这只“打鸣的公鸡”的打鸣声,非但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没有叫醒沉睡中的人们,反而因为他那逆耳的“嘤嗡之声”而给自己招徕了万世骂名,成为了“投降卖国”、“畏敌懦弱”的代名词。
敝人认为,虎门防御体系的缺陷是清军在大角、沙角战役和上横档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清军的设防思想有问题
清政府建立虎门防御体系(包括珠江内河的炮台)的初衷是内防本国“不法奸民”,外防“不法外商”。在清政府眼里,“不法奸民”就是那些海盗以及妄图造反的百姓等,“不法外商”就是乘船通过虎门水道来广州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对付前者,有虎门炮台的大炮已是杀鸡用牛刀;对付后者,也就是外来的生意人,也绰绰有余了。
由于知识的缺陷和对世界形势的无知,清朝满朝上下仍然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认为周边的“蕞尔小帮”压根不敢冒犯自己这个“天朝上国”,他们来“天朝上国”做生意,有这些炮台,就足以震慑、足以防卫了。正是在这个认识水平上想问题 ,所以,清政府将虎门炮台建成了一个仅仅能够发挥防和堵功能的防御性工事。希望通过防、堵,使“不法奸民”和“不法外商”不至于通过虎门水道抵达省城,从而起到保护广州的作用。换句话说,清政府在建设虎门防御体系时,只赋予了它消极防御的功能,从没有想过、也不会想到,要把炮台建设成为一个布防严密、可攻可守,足以抵御拥有近代化舰队的外国海军的防御工事。故而在设计时出现了一系列可笑的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清军的失败。例如,在西水道水浅处抛石下桩,在虎门东水道建立木排铁链,如果在中世纪,这些“基建工程”可能能起到阻挡缺乏机械动力的帆船的作用,但在 19 世纪,西方已经有了蒸汽机动力的军舰 ,木排铁链在它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一经大船碰撞,亦即断折,未足抵御”, 丝毫没有起到任何阻挡的作用。抛石下桩和建木排铁链来挡军舰,这一举动在现在来看,简直就是儿戏,可笑之至。但在当时却是邓廷桢、关天培、林则徐等当世干才、朝廷砥柱奏请设立的,这一可笑的举措,不是由于他们智力上的愚蠢 ,而是出于他们认识上的无知,即对世界军事技术进步的无知。而在下横档岛不设防,又是出于这些官员对世界现代军事学缺乏认知,或者说是完全没有认知。从现代军事学来看 ,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英军将领宾汉就曾中肯地说过 :“最奇怪的是,中国人把北横档( 即上横档岛 )造得这样坚固 ,却完全忽视了他们的阵地的咽喉——南横档(即下横档岛)。”上横档岛战役清军的失败,正是因为英军抓住了这个缺陷,占领下横档岛,攻击上横档岛,给了清军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
还有,清政府只是在虎门建立炮台,而没有相应建立起一支配合炮台防守的强大海军。炮台是死的,不可能有机动性,基本上只能用于消极防御,而海军舰队是活的,具有机动性,可守可攻,既可用于消极防御,又可用于积极进攻。英军就是这样一支可攻可守的灵活部队(讲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如今类似的东风快递和海军舰队,我不是质疑东风快递的威力,但是,你东风快递再厉害,也只是旱鸭子,也不能下五洋捉鳖,更不能到四大洋上去护航、去歼敌吧?还是得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强大机动舰队打头才行)!琦善曾向道光皇帝汇报了这个情况 :“该夷(指英军)进攻之始,止用中小兵船数只,排列多炮,鱼贯而入,连环施放,力量极猛,击中石墙,即致碎裂飞散。我军势不得不竭力回击,而该夷无论受伤与否,一面暂先却退,一面易船复进,旋击旋退,旋去旋来,循环数次,其船可易而炮台不能易,其炮位则各船皆有,而我军止有台内安设之炮,不但无可更换,亦断不及更换。且从前所铸之炮,甚不精良,现就有断折者观之,其铁质内土且未净,遑问其他? 故连放数次后,炮已发热。而该夷待我军兵力疲乏,炮将炸裂之时,其大小兵船,蜂拥前进,逞志欲为。” 英军的船只可以轮番上阵 、进退自如 ,而清军只能呆在炮台内消极防御 ,甚至被动挨打。如果清政府驻守在虎门炮台还有一支海军 ,英国军舰在海面向虎门各炮台开炮时,这支海军也驶入海面与英国军舰作战,不仅可以支持炮台的火力打击敌人,还可以分散敌舰的炮火,不至于使各炮台在受到敌舰打击时孤立无援而陷落。当然,当时清政府在虎门附近也的确有一支水师,但这支水师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支海军,只相当于一支落伍的内河稽私水警,怎么能够开到海面上去跟英国军强大的远洋舰作战呢? 正因为缺乏强大舰队的机动配合,所以虎门各炮台在受到敌舰进攻时,立马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这,也正是舟山和虎门两次战役以及后来历次战役清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虎门防御体系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 ,源于清政府的消极防御思想 ,而消极防御思想又源于对世界形势的无知和懵懂颟顸。
二、炮台露天,毫无防护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修筑的虎门炮台,其结构主要是马蹄形的露天炮台,背倚高山,面临大海,四周筑有围墙,前面垛墙留有八字形炮眼,大炮架在炮眼内,炮口正对水面。有的炮台前面加筑月台,月台内亦架设大炮。炮台实质上是一处炮城,城内还有官厅、神庙、望楼等建筑。这样结构的炮台,最大缺点在于露天,毫无防护,虽然围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挡住射来的炮弹,但炮弹若飞入台内,台内建筑和守台士兵就很容易被炮弹打中,造成伤害。整个炮台背倚高山没有退路,面朝大海无缓冲,若腹背受敌,炮台之间成了孤立的据点得不到支援 ,极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后来,主持广东军务的靖逆将军奕山就指出了这个问题 :“查旧筑炮台,依山者高出水面,在水者四面受敌 ,既无遮蔽、又无暗道,炮位安放太高,炮架不能随意掉转,故往往发而不中。”
其实,虎门炮台大部分靠山修建,若在山体挖洞,将炮位安装在山洞内,并修暗道,有厚实的山体作掩护,敌军炮火是很难击中炮台和守护的士兵的。有暗道,又增加了作战的机动性。直到光绪年间重修炮台时,清政府才吸取了这个教训 ,将炮台修在山洞内,并修筑了暗道。
三、炮台的武器装备落后
对于英中双方武器优劣的差异,琦善曾有过详细的报告:“计该夷水战之具,船只则大小悉备,火器则远近兼施 ,更有所谓飞炮者,子内藏放火药,所至炸裂焚烧,又有炮内尽属铁片,系于桅顶,高出炮台之上,能使射入台中,一经散放,约及数十丈广远,而台内台外,同时被焚。他如火枪火箭火罐火氆之类,亦皆远且准,而为我师之所不及。且兵船非货船之比,吃水本浅,其小兵船火轮船,更不过数尺之水,即足以资浮送,行捷如飞,路径循熟,随处窜越。前督臣林则徐备有灌注桐油之草船,以备火攻……夷船未被烧毁,火船已成灰烬……”当时虎门各炮台使用的基本武器是大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清军使用的大炮同英军的大炮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都是前膛大炮,施放时从炮口先放入火药,再放入炮弹,封好炮口,点燃火药发射。但是清军火炮在铸造炮管、火药、炮弹、炮架炮车等方面落后英军很多,造成了大炮性能和杀伤力远逊英军。黄恩彤在其《抚夷论 》中指出:“至大炮来自西洋,名红农,实曰红夷也,彼乃造炮之祖也。我未能得其制铸之秘,而火药不及,弹子不及,炮手更万万不及,遽与之争能,勿亦不是揣本而济末乎?” 除炮等重型武器比英军落后很多外,虎门炮台的清军使用的轻型武器 ,如鸟枪、弓箭等,也比英军落后很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虎门防御体系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清军在大角一沙角战役和上横档战役的失败,也正是这两次战役的失败,给清军在后来的对英军的作战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虎门防御体系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很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