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小妹冒着风雪严寒走了,我因惦记她们着急上火,奶水也少了。
那时买不到什么增乳的食品,只好安慰自己,为了孩子别着急上火。
我从小对做饭不感兴趣,做不出来多么精致的菜品就多喝稀粥。
为了把尿布洗的干净些,我不在乎妈妈的嘱咐,抢时间去外面的水管洗尿布(那时好几排房用一个公用水管)不能等到中午金坚下班,那时用水人多,根本挤不上。
孩子不睡长觉,不论白天黑夜总是睡半个多小时就醒,最长睡不过两小时,醒来就哭。
我也不知啥原因,婴儿一定有不舒服的地方,不然不能醒来就哭,也不知孩子喂饱了吗?
初为人母,忙的我手忙脚乱,也没照顾好孩子,自己也没休息好,整天困乏疲劳。
那时产假只有56天,刚过春节产假到期了,上班就得把孩子送厂办的托儿所。
这么小的孩子身子还挺软,严寒的早上送孩子,要包挺厚的被子,难抱挡眼看不清路。
托儿所的人员都是找的家属工,有三四十岁的还有五十多岁的,都没经过培训,认为托儿所工作就是看孩子。这些阿姨有脾气好的,有的脾气很坏,急躁起来虐待孩子。
我知道自己的孩子睡觉少,一定少不了哭。上班时间心不在焉,好容易盼着到喂奶的时间,飞也似的往托儿所跑。每次去喂奶,阿姨都告状说:“孩子总不睡觉,光哭,吵得别的孩子都无法睡觉。”
我想象的到在家里那么安静的环境都不睡觉,到托儿所这么嘈杂的环境,更难睡觉。婴儿全靠睡觉长身体,不睡觉就只有哭。
我有什么办法呢?坚持送一个多月,把孩子快哭坏了。
我去喂奶时,阿姨怀抱着递给我,没哭。可是我抱到怀里喂奶时,孩子边吮边抽泣,就像刚刚哭过而且哭了很长时间。心疼的我止不住落泪:我该怎么办?老是这样孩子多遭罪?
我想过如果找个保姆在家看着,孩子会好些。可是在那个年代,哪有找保姆的,那是资产阶级作风,会被人指责,也找不到保姆,哪有这个行业?再说微薄的工资仅够生活费,也不敢想找保姆。
为了照顾孩子,就故意拖延喂奶时间和孩子多呆一会,上班晚去早走,脸皮也磨厚了,刚参加工作时那个拼命三郎的劲早飞的无影无踪,天天上班就是为了混工资。
我在的电工维修班人不少,已经有三个喂奶的妈妈,我这吊儿郎当混日子还算有个伴。
那个年代每周只休息一天,那时没有洗衣机,没有冰箱,没有电器锅灶,不准用电炉子,查着罚款。做饭全靠烧煤球和木柴,妈妈搬家时让我带过来一个旧风箱,做饭拉风箱能快点。
要自己蒸馒头,备下一周吃的东西,肉类要做熟保存,很多家务都要在这一天干完,忙的简直不可开交,休息日比上班忙累多了。
洗衣服洗尿布全靠手洗,不能甩干,全靠太阳晒,碰上连阴雨天就很捉急。
记得那年七月份,厂里为节电,计划供给生活用电,晚上八点生活区停电。夜里没电不好照顾孩子拉尿,又正好赶上连阴雨天,洗好的尿布晒不干,愁坏我们当妈妈的。
十多天了还在下雨,怎么办?电工班我们几个当妈妈的都在想办法。
吴敬云想个主意,把尿布拿到厂里的锅炉房去烤,我们也不管人家烦不烦,天天轮流去烤尿布,还真帮了大忙,不然那二十多天的连阴雨天可真是没办法。
那时候物质贫乏,在山沟里生活买东西更难,生活区就一个卖肉的,吃不上肉奶水更少,孩子老是哭。
第一次当妈妈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老哭,是不是吃不饱,想买点喂孩子的奶粉,那个时候奶粉很少,市面上有炼乳卖,但山沟里的商店是不可能有。
听说大城市的商店有,得托人买。看孩子天天哭,金坚急在心里,那天去商店找点能喂孩子的东西,找不到,看到有猪肉罐头就买了,回家说:“买不到喂孩子的,买个给他妈吃的,给宝宝多下点奶。”
我笑他说:“你真会想。”
我打开罐头一看,肥肥的一层油下面卧着几块肉。
一般人看了无法吃,我尝尝挺香,不觉得腻,一口气吃了一半,没有冰箱罐头不能过夜,晚饭时把另一半全吃了。真管用,到晚上奶水就多起来,孩子一气吃饱真不哭了。
我这才意识到孩子整天哭就是因为吃不饱,从那以后为了多下点奶,我每天都想着去抢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