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鸦片战争下半场1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7658字 发布时间:2022-12-13

                                                                                               第一节   尽显奇葩的广州之战(上)

       随着虎门防御体系的彻底崩盘,广东省城广州已然无险可守,而为了逼迫中方尽快签署落实《穿鼻条约》,义律率领英军,顺着珠江,对沿岸的所有清军火力据点一一进行了定点拔除,一路高奏凯歌向广州挺进。最近的时候,英军已经抵达广州近郊,英国人的野战火炮几乎已经可以打到广州城头了。这个时候的广州人民,急切盼望能够出现一位“广州人民的大救星”来带领广州人民打赢一个又一个大胜仗,把英国侵略者赶出广州,赶出中国。

      很快,广州人民的美梦就成真了——

      1841年3月5日,大清第一资深“战神”、道光皇帝手下“大小双王”中的“小王”、参赞大臣杨芳抵达广州城。

      杨芳,贵州铜仁市松桃县人,时年71岁。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张格尔叛乱以及镇压西南少数民族起义中屡立战功,官至甘肃提督、直隶提督、湖南提督、固原提督、四川提督、广西提督、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封二等果勇侯,绘像紫光阁。由于当时的“当朝第一名将”、“大王”杨遇春已经去世,所以杨芳实际是大清当时的第一名将,是大清的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

       照理说,“战神”出场,必然不同凡响。不过,杨“战神”的“从天而降”并未吓倒英军,英军仍然本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精神,一直对清军进行穷追猛打,套用今天的话,那就是义律似乎发了疯般的要让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省“去军事化”。

       早在杨芳还在路上的2月27日,英军就出动了“加略普号”巡航舰、“先锋号”巡航舰、“阿里耶打号”巡航舰、“硫磺号”巡航舰、“摩底士底号”轻巡舰这5艘战舰和“复仇神号”、“马达加斯号”这2艘武装汽船共计7艘军舰,对乌涌口炮台发起了突击。

       乌涌炮台原有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统率的广东、广西兵约700人驻守。对英宣战后,道光皇帝曾下旨抽调湖南、四川等地的清兵到乌涌炮台加强守备。湖南镇筸镇总兵祥福率领的湖南镇筸、永州、绥靖等清兵900人,于大战前一天率先赶到乌涌炮台。因此开战时这里有守备力量1600人。所谓镇筸,是指镇筸镇,在今湖南湘西凤凰县南。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改沅州总兵官为镇筸总兵官,移驻于此。统辖镇溪千户所与筸子坪长官司所领之苗兵,所以得名镇筸兵。镇筸兵自明代以来就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在当时的满清绿营中战力一枝独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乌涌口就是广州的最后一道防线,越过乌涌口,清军就再也无天险可守了,而英军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挥师广州城下了。

       为了守住广州的最后的门面,清军沿江布置炮台,而军营则设置在炮台后面的稻田里,据英国人观察说,那是一片白色的帐篷,非常显眼。

       英军于当日中午到达头道滩,向乌涌炮台发动猛烈的攻势。当时乌涌炮台是土木结构的防御工事,炮台临江一面构筑长列野战工事,设有炮眼44个,架设大炮47门。而珠江上,设有一条横江铁链,系着一艘架有10门大炮的沙船、一艘用林则徐购买的洋船“甘米力治”号改装的有34门大炮的“截杀号”兵船以及40艘水师船。主航道上浮着许多木排和满载沙石的沉船,用以封锁江面。乌涌炮台西距广州城30公里,距黄埔外港仅3公里,扼水路进出黄埔咽喉。按理说,珠江河水域江面并不太宽,清军居地势之要,居高临下,只要火力封锁江面,敌军便难于通过。而且,相对于英军区区7艘军舰,清兵防守兵力也不算少了。

       当英军抵达黄埔水域后,清兵的截击战便开始了。英军首先派出2艘汽船测量水深,为进攻探明路线,清军见状立马开炮轰击,英军战舰立即上前,在距清军炮台300码处开炮攻击炮台守军,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战事进行得很激烈,清军打退过英军的三次进攻。战斗中,英军发射了球形弹和葡萄弹,并且还发射了火箭,火箭引发了清军军营大火。在英军炮击和大火夹击之下,广东兵首先顶不住了,率先溃退,湖南兵仍英勇抵抗。英军陆军登陆攻击湖南兵,刚从湖南调过来的部队不知道英军排枪厉害,以刀击盾,组成冷兵器肉搏阵型向英军发起反冲击,结果可想而知,湖南兵在英军排枪攻击下,伤亡惨重,提督祥福亦中枪阵亡。最终,纵使清军占据了天险地利,2月28日,战斗还是以乌涌炮台失守告终。不过,镇筸兵虽败犹荣,虽然善战一词已成为过去,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血肉捍卫了镇筸兵几百年来的骁勇之名。

       战斗中,总兵祥福、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连科及大部分官兵均壮烈牺牲。有资料统计,这一次战役中清军有31名将官战死,士兵阵亡450人,而英军仅仅8人受伤,1人阵亡。

       比这个悬殊的伤亡比更让人失望的是,死的那个英军,还不是被清军打死的,人家是自己倒了霉运,在登陆时步枪磕到了船上,走火击中了自己的脑袋,自己把自己给崩了。

       战后,英国人想把“甘米力治号”拖走,但是没成功,最后就把它一把火给烧了。

       乌涌口失守,广州完全暴露在英军面前,从乌涌口到广州,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强的工事了,连最勇猛的湖南兵都打不赢,更不用说懦弱的广州兵了。

       此战之后,清军士气大减,林则徐大人匆忙让家眷登船去上游避难,可见林大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3月1日,英军攻陷了潖洲炮台。随后,伯麦率领大军跟进,做好了攻陷广州的准备。

       3月2日,英国新任命的远征军陆军总司令郭富少将也抵达了广州,他的到来,是因为伦敦方面嫌英军这一年来作战不力、打得太软太面,想派他这个“鹰派”来,加大攻击力度,扩大对华作战的规模。

      就在郭富抵达广州的那天,英军对琵洲炮台发动了进攻。这一次,英军打得更加省心省力,守台清军早都在夜里全部跑光了,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琵洲炮台。

      仗打到这个份上,戴罪留任的琦善只能委托广州知府余保纯去求见义律,要求停战。这回,得了便宜的义律又坐地涨价了,他倒不是说不可以停战,而是说停战可以,但是清方必须重新签订一份在《穿鼻条约》的基础上加了码的条约,要求清方把赔款规模扩大到1200万银元,而且必须三天内先交出600万首付款,割地的条款也要求从原先只要求割让香港追加到了要求割让香港以及尖沙咀,而且还要求清方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由于余保纯告知了义律,说琦善已经被革职了,所以义律还要求广州将军阿精阿、广东巡抚怡良、革员林则徐、革员邓廷桢4人联名在条约上签字盖印。而且义律只给清方3天考虑时间,如果3天后清方还不给出满意的答案,英军将发起新的一轮更猛烈的进攻。

      就在义律发出新的最后通牒的节骨眼上,杨“战神”抵达了广州。对于杨芳,不光广州人民对其孚以重望,道光帝对他也是满怀期望,道光在给杨芳发的任命圣旨里叮嘱他,如果有可乘之机,则不必等奕山到来,就迅速进剿,争取一鼓作气,击败英军。如果心存观望,坐失战机,则唯杨芳是问。后来,杨芳在南下的路上,也效仿林则徐,去拜访了当时的名流包世臣,包世臣给出的答案是——战无可战。这答案跟琦善奏折上奏的实情如出一辙,没法子了,杨芳只得如实向道光帝反应敌情,也想像琦善、伊里布那样打太极,没承想道光帝听不进“逆耳之言”,索性要求杨芳务必全歼逆夷,务使敌军片帆不返。所以,杨芳赴任所接到的又是这一个跟林则徐和琦善所接到的“不启边衅”一样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深负众望的杨芳此时已经是七旬垂垂老者,两耳失聪,与人沟通都只能通过在纸上用毛笔手写来交流。

      当然,道光帝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为了给杨“战神”和他那位纨绔子弟皇侄奕山帮帮场子,道光帝还另外派了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隆文为参赞,后来又怕这“铁三角”不济事,道光帝又增派了四川提督齐慎和原刑部尚书祁贡来“加强火力”,组成了广州战时“五人总前委”,还把祁贡改任为两广总督。

      3月6日,英军先后攻陷了猎德炮台、位于今广州塔“小蛮腰”位置的定功炮台和二沙尾的中流砥柱炮台。这几个炮台的清军倒是比琵洲炮台的清军“英勇”,他们没有提前逃跑,而是朝天放了几炮,然后就全部溜之大吉了。双方的唯一战损就是客场作战的英军因为不熟悉当地的地形地理气候天气,所以在炮台附近的几片稻田里“追击”清军时,被稻田里的烂泥给敷住,粘坏了几只军皮大靴而已。这已经是现在的广州市中心了,那时候还不是,但是已经距离那时候的广州城只有3公里了。刚刚在广州休息了一夜的杨芳,实在计无所出了,只能再次派余保纯去求见义律,要求停战。同时,因为道光帝只允许他言胜不许他言败,所以杨大将军只得上奏折谎报战情,说英军一直在广州外围几十公里的地方逡巡不进,搞得自己好像打了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顽强的阻击战一样,至于防线接连失陷,炮台接连被摧毁的事,杨大将军绝口不提。

       3月12日,杨芳再次学起了林则徐,祭起了“撒谎大法”,上奏折向道光帝撒谎说乌涌之战中,英军死伤多于清军。而对于道光帝要求他务必全歼英军的旨意,他也答复得很有哲理,很有套路,很意味深长,说什么老臣怕不能全歼敌人,所以想诱敌深入,故意暂时拖延一下,等奕山、隆文、齐慎、祁贡他们到齐了,到时候再水陆并进,争取一举全歼敌人。

      一看到老将军如此“深谋远虑”、“腹有良谋”,道光帝乐坏了,他说自己在京城里天天伸着脖子向东南望,眼巴巴地期盼大将军早日报捷,还把杨芳夸得跟一朵花儿似的,说他晓畅军机,“客兵不满三千,危城立保无虞,莫非朕之参赞大臣果勇侯杨芳,其孰能之?”

       3月13日,英军进攻大黄滘炮台,这一次,炮台的驻军倒是没有提前逃跑,而是留下来搞笑的,他们开了一个滑稽的历史玩笑。在大黄滘之战的前一天,炮台清军守将竟然派人去私通英军,用他们那些从《鬼话》和《红毛通用番语》等小册子里学到的蹩脚英语,向英军立字据做保证说:“你们别放炮,我们也不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们可以放6次没有炮弹的空炮,给皇帝留面子,然后走掉。”清军兄弟都已经把话头说得如此的“皆大欢喜”了,可是为了女王的荣耀而不远万里,迢迢东来的英国大兵可没这么“世故”,他们实在想不通这些军人怎么这么“别扭”,心说大清的军人咋都这样呢?而且英军的指挥官少校莱特,也很不“圆滑”,“情商”太低,竟然斥退了清军的“谈判代表”,还在第二天冒着生命危险发起了进攻。但是,“高情商”的清军兄弟们可没那么傻,他们不可能让莱特少校的阴谋得逞的,他们早都在一夜之间跑得一干二净了。于是,英军象征性的派了2艘战舰和1艘武装汽船,毫发无损地“接管”了“这里的春天静悄悄”的大黄滘炮台。让人气愤的是,新来的英国人竟然一点都不把自己当外人,他们把清军平日里用来享受,情急之下一时间没有来得及全部运走的茶叶和各种美味,一股脑儿地全部搬了出来,一通大快朵颐,美美地享受了一番,想来清军兄弟们也真够“哥们儿”的,竟然还留下这些劳什子来给英军兄弟们劳军。

       广州外围的“去军事化”搞得差不多了,义律心想,拔了牙砍了爪子的广州官员们应该屈服了吧。于是,他派了1艘小船,悬挂着白旗,去给清方送交和谈照会。没承想,这些褪了毛的猪还是跟他闹了一通幺蛾子,英船在路过凤凰岗的时候,还是闹了乌龙,因为驻防这里的清军是外省客兵,虽然此前关天培已经向广东清军通报了白旗代表休战的含义,可是这些外省客兵初来乍到,没有接到过这个通报,他们可不知道这疙瘩,于是他们看到夷船之后,就不由分说地向对方发起了攻击,吓得英军“使者”狼狈逃回。杨芳也不含糊,单独将这件事写成奏折,极尽渲染,说这是“凤凰岗大捷”。道光收到奏折后非常开心,他一边毫不吝啬表扬之语,一边催促自己的侄子、靖逆将军奕山火速前往,要求其对英军“断其归路,痛加剿洗,以彰挞伐而振国威”。

       杨芳的牛逼实在吹得太大了,发出这份“牛逼折”的第二天,英军仅凭区区5艘战舰、2艘武装汽船、1艘运输舰,就连克凤凰炮台、永靖炮台、海珠炮台、西炮台,重占洋行商馆。3月22日,杨芳又发出一份奏折,无中生有地称:“18日,英军冒死闯入省河,因清军防守严密,不得不于19日退出。”其实当时这些炮台都已被英军占领。

       当然,此次对决,杨大将军也绝非无所作为,他也给历史贡献了一个比大黄滘清军兄弟们所贡献的更大的笑话——马桶战术。

       话说杨芳看到英军炮火威力强大且落弹准确,认为此必为邪教妖术,“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必有邪教善术伏其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污秽制邪术的古训,也有人说是有巫师告诉他,如果打仗时能将马桶,尤其是女人的尿桶、月经带等污秽物对准英夷的炮口,便能以邪制邪,克制敌人的妖术。

      于是,杨芳传令当地保甲,遍收民间使用的马桶、溺器,装满女人的粪便、秽物,令载于木筏小船,布满海上江面,要求将马桶、溺器之口对向敌舰炮口,以为如此便可破其炮火之妖术。又在省河上钉筑木排竹筏,在上面安放马桶,桶内同样装满粪便,或塞进毒药桐油,以为可以阻挡英舰的前进。如此部署只是苦了广州城里的人家,没了应急时的要紧家什,着实不“方便”。

      英舰指挥官从望远镜中看到水面上的木筏马桶,闻到了水面上的熏天臭气,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当即下令开炮,将木筏马桶打得箍裂板飞,舰队在海上横冲直撞,势如破竹。但是,杨大将军的“马桶战术”并未取得预想中的破敌效果,清军仍然一如既往地被打得一败涂地,单18日一天的战斗,天朝就丢失6座炮台,损失123门大炮,200多名官兵阵亡,而英军无人死亡,才6人受了点皮外伤。省河两岸诸军事要地均已失守,英军兵临广州城下,杨芳指挥战事不到半月时间便只得妥协投降。当时有诗嘲讽:“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到了这步田地,杨芳只能兴叹奈何,可是道光帝可管不了你这么多,他还在心心念念地巴望着杨大将军给他上打了大包围战的报捷奏折呢,可是杨大将军此时可不敢再次对道光的殷切期望必有回响了。于是,他想到了临时抱佛脚,抱被后世神话了的林则徐的“粗大腿”,他又一次登门向林则徐“问计”。敝人之所以说他是又一次登门,是因为杨芳在13日就已经初次拜访了林则徐,随后的日子里,二人彼此私下见了21次面,虽说二人只能“纸上谈兵”了,但是这种“无声拳”反而让二人有了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觉,林则徐对杨芳寄予厚望,杨芳也目林则徐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林公也”!

       3月19日,被义律已经胖揍得没有任何脾气的杨芳,竟然索性搬到了林则徐的私人寓所,此后一连八天,二人不分昼夜地“竟日议事”,至于两人到底谈了些什么,我们旁人就不得而知了,反正,8天之后,杨芳“闭关修炼”成功,就上演了一通更让人大跌眼镜的“妙计”。

       林则徐传授给杨芳的“妙计”,不是别的,而是他一直抵制、臭骂的琦善的高招——和谈!

       3月20日,杨芳不顾清廷禁止与英通商的严令,派伍绍荣出马,赴英舰向义律乞求停战。这个时候的英国东方远征军,就像在搞一场大型的假日郊外狩猎一样,还没打过瘾,都想一鼓作气把广州城给拿下来。可是义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两年,双方不是一直在互相封锁,就是一直在打仗,英国对华贸易因此大受影响。英国的财政部更是急需火速从已经濒临竭尽的茶叶贸易中拿到茶叶税,而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清明新茶出炉的最佳时节,如果再打下去,产茶的最佳季节过去了,英国今年的茶叶贸易又要泡汤了,到时候财政部的茶叶税也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到那个时候,即便英军占领了广州,但是广州的富商大贾们全都跑之一空,英国商人就再也没办法收到今年的新茶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义律紧急叫停了英国兵哥哥们的打仗热情,接下了杨芳递过来的橄榄枝。

       于是,3月20日那天,义律和杨芳签订《停战贸易协定》。在双方的“妥协”下,广州竟然又离奇地在战火中恢复了往日繁荣的商业贸易!

       签订协议之后仅仅1天时间,英国军队就陆续退出了广州。

       3月30日,林则徐也顺带把自己自费雇佣的500名福建水勇给解雇了。

       照理说,谈和这事儿,是琦善的专长,杨芳是个“丘八”,打仗才是他的老本行,停战协定应该不属于他的业务范围才对。可是,事已至此,挽回已是不可能,要紧的是如何向老板道光爷汇报,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主和派”、“投降派”作为,可不能照直了对道光帝说开去,否则那会活活把道光帝给气死的,而没气死的道光帝反过来又会把他生吞活剥了的。于是,杨芳照着林则徐这只猫画了一只虎,玩起了文人的那一套,抄起如椽巨笔,洋洋洒洒地写起了粉饰太平的官样文章,跟道光帝打起了“奏章战”,经过他和他的“老师”林则徐的艺术加工和漂白注水,一场接一场的败仗,全都变成了道光帝梦寐以求的大胜仗。

       连最后压箱底的“老战神”都出动了,道光帝本身也已经是快“黔驴技穷”了。这个时候的道光帝,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般,急需一场货真价实的大胜来安慰一下他那“无助的心灵”。好不容易等到杨大将军的佳音捷报了,道光帝心头那酸爽,简直不敢想象。

       只是,道光帝有一点想不通,为什么大将军打了这么多打胜仗,还是没有一鼓作气,把英夷的残兵败将给一股脑全歼了呢?

       这个时候,杨大将军就给出答案了。为什么暂时没有全歼英夷嘛,您不是做过指示嘛,要争取全歼敌人,所以,我现在是在暂作羁縻,是在下一盘大棋,因为我军尚未完成集结,等我们大军集结完毕之后,咱再一网打下去,保证管教英夷没有任何漏网之鱼。

      道光帝听了恍然大悟,哦,敢情朕的果永侯大将军原来是在玩一局大的,要全歼敌人啊。那还是暂时别打草惊蛇的好,要不然英夷坐船溜到海上去,没法一网打尽了,那就坏事了,朕不能因小失大。于是,道光帝授权给杨芳,说什么“朕不为遥制”,意思是说那你看着办吧,该咋办咋办。

      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杨芳虽然胆大,但是他可不敢包天,于是他随后还是逐步触及了实质性问题,谈到了彼此签订的协议。而且把它也是说的天花乱坠,说是彼此签订的协议嘛,那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我军完成集结,给敌人下的烟雾弹,对此,还希望圣明如我皇给予批准,而且,为了不让别说说他通敌,他只说是跟美国人签订的通商协议。

      道光帝接到这份奏折,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虽然杨大将军将主题七弯八绕地绕了好几圈,让外行人看了很容易被绕晕,就像现在的那些“砖家”一样,搞出一大堆七凌八乱的数字,然后拼凑一堆接一堆的专业术语,还这里引用一点行业论点,那里摘取一大片材料,搞得人还没看就晕了一半,可是道光帝不是个傻子,杨大将军骗不了道光帝的火眼金睛。

      于是,当道光帝接到了杨芳和广东巡抚(代理两广总督)怡良联名上奏的关于已经恢复中美贸易的奏折时,道光帝急眼了,他反问杨芳,说既然给美国人开了口子,那谁敢担保英国人不冒充美国人来中国开展贸易,这不就是等于间接地也给英国人开了绿灯吗?敢情180年前的道光帝也是深谙商业战的精髓,精通贸易战,熟稔经济制裁手段的嘛。所以,道光帝指示杨芳和怡良,不可私自开了这个口子。

      1841年4月3日,杨芳和怡良的新折子又来了,只不过这次就远比“砖家”的“迷宫”直白了当了一点,但是还是像现在的医生开的处方一样,七弯八绕的,没有专门学过,还是看不懂。二人绕着圈子说在美、法两国的担保和恳求下,已经同意港脚商人,也就是广州从事贸易的非官方的英国和印度商人在广州从事商业贸易。而且二人还是如出一辙地说是搞什么“暂作羁縻”、“以期万全”之类的鬼话,不过,这骗不了道光帝,知道被骗了的道光帝不由得勃然大怒,下旨将杨芳和怡良“交部议处”,只不过念其在“凤凰岗大捷”中立过大功,所以暂不押解进京,而是予以革职留任。

      至此,道光帝手头的所有四个2(四大疆臣)和俩王(两大战神),除了已经去世的杨遇春和陶澍之外,通通在和义律的对决中打完出局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