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厦门之战——迷你版“东方马奇诺”防线之战
1841年8月12日,英国东方远征军新任总司令兼外交全权代表璞鼎查率领英国东方远征军从香港气势汹汹地扬帆北上,剑指厦门。
此时,在厦门严阵以待的是时任闽浙总督颜伯焘。
说起这颜伯焘,那可真是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官场上独一无二的人物:独一无二的巨贪。
颜伯焘,字鲁舆,号老鲁、载帆,别号小岱,广东连平县元善镇人,乃是妥妥的官N代,其家族之显赫,可以说直追袁绍的“四世三公”,三代人中就产生了三个总督和一个巡抚以及十数位四品以上的高官,比之著名的曾国藩家族、李鸿章家族也毫不逊色,被人称赞为“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作为颜家第三代督抚,颜伯焘在科考上同样一帆风顺,其于嘉庆十五年(1810)中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时年不过22岁,考试功夫可谓十分了得。之后,颜伯焘入翰林院为编修,并依次出任武英殿提调、戊寅恩科四川副主考。道光二年(1822),年仅30岁的颜伯焘外放为陕西延榆绥道。在其祖、父辈的庇荫下,颜伯焘一路升迁,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出任陕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道光十七年,颜伯焘调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颜伯焘出任闽浙总督,接替被罢免的邓廷桢。
在先前的宦海岁月里,他最知名的形象,就是捞钱。虽然老颜出生在“政声”颇佳的官宦世家,而且其家族留给后人的《颜氏家训》已经成为了百世典范,并且老颜本人日常待人接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几乎都是“公生明,廉生威”之类的,听着很高大上,但是其实际办起公务来,却是竭尽各种办法捞钱,公款只要给他过手一遍,保证别想再剩几个子儿,甚至连修桥铺路赈济灾民的款子都不放过,只要有钱拿,立刻玩命刮,走过路过,绝不放过!
他刮钱到底有多狠呢?后来,他打了败仗,被革职回家,一路上光是给他搬运家产的苦力,就有七百多人,另外跟随的仆人杂工,人数更是多达三千多,每顿饭都要摆四百多桌酒席,在路上 每天要花费几万两白银。可以说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妥妥的土豪级人物。甚至不少近代学者估计,鸦片战争前,能跟和珅斗富的大清官员,他说第二,就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因此启用颜伯焘,也成了后来的一百多年里,道光皇帝被世人吐槽的一大糟点,好些人都义愤填膺,说像颜伯焘这样的大贪官、贪腐分子,竟然都能做到闽浙总督,来主持一省的抗英大事,鸦片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这场鸦片战争里,道光皇帝所犯下的错误,可以搜罗出好几箩筐。但启用颜伯焘,决不能算在内。因为我们虽然经常说“贪污无能”,好像贪官就一定是无能的。其实,此言谬矣,敢贪的人,基本上都有几把刷子,无能者,是做不了贪官的!同样,颜伯焘虽然贪腐,但他也并非“无能”,相反,他的个人能力反倒是非常的强悍,他长期做封疆大吏,每每为官一地,总能贪到地球人都知道,但同时他也卖力干活,一直以来,其璀璨的政声也与其贪声一样,远播阃内。所谓“娴习吏治,所至有声”,正是对他的公允评价。同样,我们一提起小人,往往也都是说无能的奸佞小人,其实这话也不尽然,就像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皇帝慕容超的亲信、尚书公孙五楼,那可是十足的奸佞小人,但是其见识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当然,像颜伯焘这样的问题官员,以道光皇帝那种眼里揉不进任何沙子的作风,先前都是谨慎使用,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到聚光灯下显摆。但如今形势比人强,林则徐、琦善、伊里布和杨芳这“三大能臣一大名将”都倒下了,有问题的颜伯焘,也变成了奇货可居,不能不用了。没办法,谁叫大清缺人呢!
对这位巨贪兼能臣的问题人物,道光皇帝也十分重视,颜伯焘进京的时候,道光皇帝三天内连续五次召见,恩宠程度不亚于之前的林则徐和琦善,而且每次召见,谈话都推心置腹,真个把这大贪官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忍不住嚎啕大哭,当场拍胸脯表决心,说就是死,也要给英国人颜色看看。
就任闽浙总督后,颜伯焘更是以行动证明,他在道光皇帝面前的表白,绝对不是作秀。比如说,他一上来就解决了一个前任邓廷桢拼了老命都没解决的问题:修筑厦门海防工事。
虽然奕山他们那“广东对英作战总前委四巨头”敢于哄骗道光帝,说英国人只是换了个商务总监督而已。但作为一位老牌疆臣,颜伯焘可没有那么天真,他一眼就看出,厦门战略位置重要,英国人若再次前来,必然不会轻易放过厦门。可如此重要的地方,防线却简单得可怜,只有几个破沙袋直挺挺地横在那里当摆设,如此“防卫空虚”,一旦开战,必然会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这还了得?颜伯焘当机立断,向道光帝奏请拨款200万两白银,用于构建厦门海防设施。
这个口开得有点大了,道光皇帝那是啥子人哟,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中最抠门的皇帝,想当初邓廷桢就任闽浙总督时,也一样奏请增加15万军费用以加强厦门防务,道光帝非但没有批准,还把邓廷桢给臭骂了一顿。一看到颜伯焘这个名满天下的巨贪开口要钱,道光皇帝都还没表态,朝野顿时就是一大片反对声,骂啥的都有。
但颜伯焘这次也真豁出去了,不但开口要钱,还制定了一部《军需章程》,为啥要花钱,怎么花,一笔一笔给详详细细地列了出来,整整几十条,不但有规划图纸,还给你把所有的用料、规格都整得清清楚楚的,真心是拼了,那样范,值得我们今天许多搞暗箱投标者拿来做为终身学习的标杆。
在他这一番拼搏下,二百万两银子到底是要到手了,京城里好些官员听说后,无不跺脚叹气,说朝廷的银子,这次不知道又得有多少被那巨贪刮走了!
但这一次,他们真看走眼了,贪得天下闻名的颜伯焘,这次真个转了性,硬是一分钱都没拿,全砸在了工作上。后来他因这场战争落马倒霉,也曾被清政府追查经济问题,但查来查去,真就是这次清白。
颜伯焘不刮钱了,这在清朝官场上,真比狐狸不吃鸡了还稀罕。
但颜伯焘却觉得,这次很正常,贪了一辈子的他,这次面对国难上门,真个下定决心,要抛头颅洒热血,想要给侵略者予以狠狠的打击。张口就要了二百万,要得也切切实实的是把好钢都花在了刀刃上,他用这些钱,在厦门打造了一个在华夏史上有史以来最坚固的防御工程:石壁!
石壁,顾名思义,就是用福建特产的花岗岩,在厦门构筑强大防御阵线,再辅之以外围的岛链体系,每个岛都有花岗岩炮台,岛屿之间还有战船联防,厦门海岸上更是筑起了一条长约1.6公里,高3.3米,厚2.6米的石壁。石壁上,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门;石壁的外面护以泥土,可以防止敌军炮弹炸起的飞石伤人。石壁后面建有兵房,还有围墙防护。
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古代海防体系的经典杰作,可以说号称马奇诺防线的迷你穿越版都不为过。面对如此坚固壁垒,哪怕船坚炮利的英军,看到这严阵以待的防线,也会当场就吓一跳,后来,英军还给这道壁垒一个非常中肯的评语:就算对着它开炮,开到到世界末日,也是轰不动的。
这强大防线落成后,颜伯焘的胆子,也肥了许多,先前是怕英军来打,这下却是日思夜盼,不怕英军前来,就怕英军不来。谁知盼来盼去,义律却成天扎在广州没挪窝子。一来二去,颜伯焘反倒是把奕山那些勾当给打听明白了。
颜伯焘这个气啊,你奕山欺上瞒下,既误了国,更耽误了我精忠报国,那真是忍不了,揭发奕山的奏折里,就有他的一份,且状告的十分狠,闹的道光皇帝也不得不装模作样地调查了一番,让奕山在道光皇帝那里,早早现了形。
要说这件事,真个犯了道光皇帝的大忌讳,奕山再混账,那也是皇帝的大侄子,如此狠咬不放,也真是不顾皇帝叔叔的感受了。
可敢做贪官的人的情商,那基本都是满级的,道光皇帝之所以这次容忍了颜伯焘,也因为颜伯焘在奏折里信誓旦旦的表决心:“若该夷自投死地,惟有痛加攻击,使其片帆不留,一人不活,以申天讨而快人心!”
这个特殊时刻,能打仗的官员,就是比熊猫还珍贵的宝贝,天大的怒气,道光皇帝也只有忍。
而且,老颜这还不是第一次告同僚的刁状了。前不久,老颜在云南做巡抚时候的老上级伊里布,捡了一个从天上掉下的馅饼,凭空收了一个“武装渡海,收复舟山”贪天之功。面对老伊这个老上级,老颜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对老伊那是痛心疾首、深恶痛绝,跟裕谦、刘韵珂一起,成了铁杆的倒伊“三巨头”。
就在颜伯焘捶胸顿足的时候,他苦苦盼望的事情,终于惊喜地到来了:8月25日,36艘英舰闯入厦门青屿口。
这下颜伯焘真似打了鸡血一般,第二天就跑到厦门岛,亲自坐镇指挥,非要给英国人点厉害看看。
刚到厦门岛,他就收到璞鼎查送来的照会:如不按照《帕麦斯顿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上所载的各条规定办理,就大炮说话。
颜伯焘一听就乐了,交战?你要战我就战,让你知道知道大清的厉害!
是日中午,战斗正式打响。
对于战斗前景,颜伯焘信心很足,英国人不就是船坚炮利嘛,可你再厉害,也别想冲破我的石壁。立刻会同金厦兵备道刘耀椿,命令兵弁开炮回击,并指挥白石头汛、屿仔尾、鼓浪屿三面兜击,用万斤至数千斤以下的大炮数百门纷纷向英军轰击,一时间,炮火交杂,炮声震天。
颜伯焘本来以为,接下来的场面,应该是英国舰队在自己的沉重打击下,很快蒙受惨重的伤亡。
但一小时零二十分钟后,颜伯焘苦心修筑的白石头汛、屿仔尾、鼓浪屿上的炮台,全部哑火,英军悍然登陆,占据各炮台。
接下来更叫颜伯焘惊呆的是,他的铁杆“友仔”林则徐口口声声鼓吹说不善陆战、一到陆地就一仆不能起的英国人,再次上演了娴熟的抢滩登陆场面,从侧后方包抄了“石壁”。火枪射杀加血腥拼刺刀,打得只有鸟枪、弓箭、大刀和石块的清军纷纷溃退。各个阵地相继陷落。
坐镇指挥的颜伯焘,看到了自己亲手修筑的防线,虽然没有像虎门炮台一样被打塌,却也轻而易举地就成了英军的囊中之物。悲愤和恐怖交集在一起,当场就和金厦兵备道刘耀椿一同放声大哭。
但英国人,却连哭的时间,都没给他预留多少,下午4点,英军开始攻击厦门城。傍晚,颜伯焘与刘耀椿退走,厦门陷落。
整个厦门之战,历时约4个钟头。清军总兵江继芸在士兵溃逃时投海自杀,副将以下军官七人阵亡,士兵减员324名;而英军仅官兵阵亡1人,伤16人。这场颜伯焘精心筹划的大战,就这样步了定海之战和广州大战的后尘,以体无完肤的惨败收场了。不过,说实在话,老颜的这道微缩版的“东方马奇诺防线”还真个就像后来二战中的法国人精心打造的马奇诺防线一样,并不是被英军从正面攻破的,也是一样地被英国人从侧后击破的。就像法国人说的那样:马奇诺发现从来没有被人从正面攻破过一样,老颜的惨败,并非是“石壁”的惨败,而是大清当时的武器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但应该为颜伯焘点赞的,不只是他之前的备战努力,更是他战后写给道光皇帝的奏折。可笑的是,颜伯焘事后的战报却说,此役共击沉英舰1艘、兵船5艘!
9月后,英军留下少量兵力据守鼓浪屿,其余大部则继续北犯。得此信息后,道光皇帝急调两千清军从江西入援福建,同时令颜伯焘立即收复厦门。很显然,在厦门之役惨败后,收复厦门对颜伯焘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他也只好与自己曾深恶痛绝地弹劾过的奕山和伊里布一样,在“假意进攻、难以收复”的谎言中消磨日子了。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此前一心主战、意气风发的颜伯焘在战败之后判若两人,但其对朝廷仍以“高调”相搪塞,而私下里,却“畅论英夷船坚炮利,纪律禁严,断非我师所能抵御”。当然,这事说起来其实也不难理解,打仗之前唱唱高调是容易的,但惨败之余,颜伯焘心里比谁都清楚:英夷“断非我师所能抵御!”
换言之,颜伯焘或许并不知道当时的西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至少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英国的军事差距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而是一个时代级。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各项革新下,东西方俨然已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分野了。而其中,尤其以军事上的差距最为明显与突出。
当然,颜伯焘的这点浅薄的认识是不便公开阐述的,最起码也不能在奏折中和皇帝说啊。否则,天朝的国威何在,尊严何在?既然不能说,颜伯焘也只好以撒谎度日了。
有意思的是,道光皇帝倒是从颜伯焘他们的谎言中看明白了一点东西:咦?英军并不像林则徐奏报中说的“一仆不起、不善陆战”嘛。你看,颜伯焘奏折中不是出现“伪陆路提督郭”的字样吗?英军既有陆军提督,说明英军不尽是水兵,而且也会陆战啊!
为此,道光皇帝特发上谕,其中云:“夷人此次到闽,已有陆路提督伪官名目,恐其招集闽、广汉奸,为登陆交战之计……务当激励将士,奋勇攻击,尽杀乃止。”
当然,道光皇帝激励将士奋勇攻击固然不难,但说要将英夷“尽杀乃止”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颜伯焘对收复厦门完全没有作为,最后还是英国人自行撤走,这才顺利“完成任务”,他最后也跟他的老上级伊里布一样,也捡了一坨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不知道此后他有何颜面去面对他曾经“深恶痛绝”的老上级伊里布的。当然,道光皇帝这时也不傻了,颜伯焘事后也以“未能进剿”之罪而被革职回籍。
但是,历史还是肯定了他在厦门的忠勤懋果的。《清史稿·颜伯焘传》中说“颜伯焘怀抱忠愤,而无克敌致果之具”;史家范文澜也评价颜伯焘“是极端排外主义者,自满自信……但比投降派要好得多”。以上评价,当然还算是中肯。
颜伯焘被罢回籍后,闲居达12年之久。直到1853年太平军兴起后,颜伯焘才被再度起用。不过,由于赴京途中被太平军阻断了前路,颜伯焘随后奉旨改赴姑苏(苏州)总统潮勇,协办江南军务。1855年,颜伯焘因病卒于任上,年66岁。事后,朝廷按例恢复其闽浙总督、兵部尚书衔,其灵柩运回连平老家,葬于城北灌子窑。
据说,颜伯焘被革职后,原广东巡抚怡良代其主持福建省军务。据时任福建汀漳龙道道台张集馨记述:怡良一见他,即面授机宜,要求他万不可招惹英夷。如此,英夷即北上浙江而不再回头找福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