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电气试验班的工作,是厂里安全生产高压电气维护的一部分。每年春秋季节需要两次停电停产,每次做预防性试验时间都很紧张,尽量缩短生产停电时间减少功耗,又忙又累。
其他季节只有维护处理事故的工作,比较轻松,是工作淡季。
我热爱工作闲不住,虽然领导不要求我们做更多工作,但是我自觉的想用更好的方法,解决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金坚默默无闻协助我们的试验工作,我俩有共同兴趣,共同责任心,在他的大力帮助配合下,我们共同研究开发自创自制多项电气试验用的仪表仪器和试验设备。如高压电缆故障探测仪、高压电机试验等,拓宽了试验项目,解决了生产急需,为厂里节约了成本。
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受厂里委托接了许多外援工作,帮助农村企业做电气设备的检测试验。这活不好干,农村企业电气设备不规范,试验标准很难掌握,责任大,路又远,费时费力,不能按时下班,影响我照顾孩子们。
那个年代的我们,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
1975年,厂工会买了十台十四寸黑白电子管式的电视机,作为职工福利分配给各车间,改善山沟贫瘠的文化生活。
那时家庭里基本都没有电视机。晚上职工们都挤在小屋子里,像看小屏幕电影一样围看电视机,很受职工欢迎。
这批电视机质量很差,没看多久,开始出现故障,没有修理的地方,只好让电视机闲置一旁睡大觉去了。
这年冬天正逢工作淡季,兼任车间书记的电气技术员陈孝眀,爱好电子技术,对电视机很感兴趣,看着工会买的那些电视机因故障停用,就和我们试验班商量,让我们接下电视机的修理工作,补充淡季的工作量。
我是班长,心里很矛盾:虽然干的电工但是对电视机一窍不通,又不在试验工作范围内,接下来能会干吗?能干好吗?
陈孝眀看出我的矛盾心理,很理解的给我们讲述电子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并把他仅有的《电视机修理》两本书借给我们,鼓励并相信我们会干好。
这种具有挑战性又有发展前景的新工作,我非常感兴趣。
我的工作座右铭告诉我:工人没有干不了的活,不会干就学,边学边干。
我大胆的接下这项工作,很快工会就把出故障的电视机送到我们工作室,还鼓励说:“工会大力支持修理工作,需要什么材料,工会去买。”多方的支持鼓励,让我有了勇气和信心,也有一定压力。
干了十几年的电工,还没有一点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书上的小图小符号都代表什么?什么是电阻、电容、电子管、二极管、三极管?······一无所知,必须从头学起。
我想国家在腾飞,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蹉跎岁月让我们失去多少宝贵时光,我要找回失去的知识,学习新技术,赶上时代的步伐。
我要带着全班学习,制定一个适合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组织技术学习班,把这两本书当成无声老师,组织大家一起看书自学,讨论研究再实践。
书太少只能轮流看,山沟里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渴望知识的心如饥似渴。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有点理论基础,开始运用到实践中去。
把那笨重的电子管电视机,两人很费力气的抬到工作台上,拆开看里面高低错落排列着的大小电子管,密密麻麻的小元件,凌乱如织的接线,繁琐笨重的显像管。
我们对照图纸、书本,一点点查找电子元件对号入座,熟悉位置、作用。掌握电视机的结构,从理论上分析故障,小心翼翼的操作。第一台电视机终于修好,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让我们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再难得的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厂里这几台电视机不断出现故障,修电视机的活不断,越修越有经验。 那时的电视机都是黑白的,机顶带拉杆天线,只能接收中央电视台节目。白天没电视信号,晚上才有,为了试验电视机信号接收能力,必须晚上来修。
晚上照顾孩子们的事只好交给他爸。电视节目一到晚上十点准时结束,才能收工下班。回家看孩子们已经睡着了,他爸还在看书等我。
为修电视机不知占用多少家庭时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给孩他爸增加多少负担,心里很是愧疚。
金坚安慰我说:“学好电子技术很有用,我支持你!”很感激他的理解和鼓励。
我们学会修理最早一代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为后来家庭里陆续购买更新的晶体管电视机、集成电路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故障修理,打下坚实的基础。